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积极响应相关政策指示,将生活化理念融入至日常教学活动中,从而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建立紧密联系,进而有效提高初中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兴趣。本研究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首先分析了生活化理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优势,其次介绍了当前我国道法教师在开展生活化教学时存在的问题,最后介绍了生活化理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策略,以期能够提高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生活化 道德与法治 教学策略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19.052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度推进,教育学者建议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能够将生活化理念渗透至课堂中,该方式能够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核心素养,还可以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积极学习生活化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与专业素养,了解运用生活化理念开展高效教学的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
一、生活化理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推广的优势
过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主要运用灌输的方式为学生讲解教材知识,由于教学内容“不接地气”,导致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兴致不够高,最终无法深刻理解教材内涵。将生活化理念运用至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能够产生三大教学优势,分别为:有效提升初中学生的道法核心素养,能够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1.有效提升初中学生的道法核心素养
很多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认为只有不断向学生灌输知识,才能够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该方式虽然能够取得短期效果,使学生的期末成绩显著提升,但是学生却没有深刻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内涵,这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更不符合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生活化理念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自身的社会实践经验来理解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知识点,从而将道法知识真正落地。学生能够在真实案例中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最终达到提升道法核心素养的目的。
2.能够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时代下,教育专家强调初中学生运用自主学习能力来开展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活动,该方式能够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思考,从而确立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主体位置,让学生脱离教师的讲解而进行主动探究,最终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相比于初中阶段其他学科的教学,道德与法治學科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因此,生活化理念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并在课堂学习中掌握丰富的法律知识,明白如何当一个守法公民,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3.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当着重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然而,传统的教学理念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并未将道德品质作为学科教学的重点,生活化理念能够将学生作为教学中心,让学生在生活案例分析中了解道德的重要性,并理解道德品质对于个体、社会以及国家发展的意义。由此看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积极开展生活化教学,从而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修养。
二、当前我国道法教师在开展生活化教学时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多所初中学校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进行访谈,并对不同班级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近况进行调研后,笔者了解到,当前我国道法教师虽然能够意识到生活化理念的教学优势,但是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存在几点问题,分别为:课堂中渗透的生活化素材不够多,生活情境与教材知识的融合度不够高,生活化课堂的教学质量不高。
1.课堂中渗透的生活化素材不够多
新时代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积极学习了生活化理念的教学要求以及构成要素,但由于尚未获得丰富的教学经验,导致道法教师在课堂中渗透的生活素材不够多,无法将生活化教学的优势发挥至最大。例如,很多教师在为学生讲解一些抽象概念时,没有依托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引入生活化素材,导致教学内容脱离实际,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围,最终难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由此看来,授课教师应当利用课余时间对班级学生的生活状况进行调研,了解班级学生对于哪些生活化元素感兴趣,并将这些元素融入课堂活动中。
2.生活情境与教材知识的融合度不够高
初中道法课堂中还会存在生活情境与教材知识融合度不高的问题,学生虽然能够理解生活案例中的内容,但是却依然不懂教材知识,这主要是由于道法教师一般使用固定模式开展教学:先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材要求来讲解知识,再为学生呈现相关生活情境。学生无法将后续的生活案例与教材知识进行结合,最终产生割裂学习的情况。长此以往,学生就只能够对教材中的知识产生基本认知,却无法在生活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3.生活化课堂的教学质量不高
目前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生活化教学质量不高主要存在两大原因,其一为授课教师对生活化理念的认知度不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难以将生活化理念运用到极致;其二为授课教师并未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生活化教学方案,这导致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三、生活化理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为了能够将生活化理念的教学效果发挥至最大,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就需要采取科学的方式开展生活化教学,具体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优化,分别为:导入丰富的生活化素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筛选符合教学需求的生活化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利用本土资源开发特色课程,有效扩展生活化教学内容;紧密联系时事热点,提高学生对社会事件的思考能力。
1.导入丰富的生活化素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要想提高初中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授课教师就需要有效开展生活化教学,课堂始终是生活化教学的主要阵地,只有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才能够保障生活化教学的效果。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仔细研读新《课标》要求,深度理解生活化理念的内涵,为学生呈现更多的生活化素材,从而提高学生运用道德与法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仅如此,生活化素材的运用还能够极大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对于教材中的一些概念知识以及抽象知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摒弃传统理念,通过生活化素材来讲解抽象概念,这不仅能够提高生活化素材与教材知识的融合度,更能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而对于教材中一些距离学生生活较远的内容,授课教师需要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制作精美的短视频资料,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并提高学生对这一模块内容的理解。
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例,授课教师在教学时,首先需要对班级学生的生活情况进行调研,很多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并未接触如此高深的内容,并不会对“天下兴亡”产生更多的感触。针对这一现象,授课教师就需要在开展生活化教学时,为学生导入更多的生活素材,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能够切实了解到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笔者在讲解这一模块时,就可以通过图片展示、视频播放向学生科普神舟飞船、G20峰会等内容。简洁明了的视频介绍以及动人心弦的背景音乐,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提高生活化教育的质量。
2.筛选符合教学需求的生活化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个更加贴合学生生活的课程,教材中的很多知识内容均来源于真实生活。因此,在开展生活化教学时,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根据班级学情以及教学要求来筛选合适的生活化案例,并借助这些内容来为学生营造科学的教学情境,该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很多教师难以在生活化课堂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是因为他们采用的生活化案例不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笔者建议授课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积极调研学生的生活现状,与学生多沟通,只有这样才能够筛选出符合学生心理认知的生活化案例。
以《揭开情绪的面纱》为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为七年级学生讲解时,需要让学生感受到四种常见的基本情绪(惧、哀、怒以及喜),以及几种常见的复合情绪(哭笑不得、悲喜交加、内疚、厌恶以及惊喜等)。很多学生虽然通过生活经验能够理解几种基本情绪,但却无法理解复合情绪的产生过程,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为学生设计几种较为复杂的生活情境,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情绪,并掌握这些情绪在发生时会产生哪些生理反应,而人们在表达这些情绪时有什么表情和行为。笔者在课堂导入环节中向大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今临近暑假,大家是什么心情呢?然而暑假之前我们还需要进行期末考试,此时大家又是什么心理呢?将这两种情绪进行结合,学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喜忧参半”。由此可见,生活化情境的运用能够加深学生对复杂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生活化课堂的效果。
3.利用本土资源开发特色课程,有效扩展生活化教学内容
在生活化教学中,为了能够开发独具特色的教学内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本土资源来设计教学方案,该方式能够有效丰富生活化课堂,有效拉近学生与教材知识之间的距离。由于初中学生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利用本土資源开发的生活化课程更加贴合学生的生活。道法教师需要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当地群众的生活中,通过一对一访谈的形式来了解本土特色资源,并将这些元素与教材知识进行结合,最终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践表明,本土资源的开发能够鼓励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完成实践活动来了解更多的民俗内容,学生还能够运用互联网来收集丰富的本土教学资源,进而有效开阔学生的视野。
以《踏上强国之路》为例,当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为九年级学生讲解这一部分知识时,教师就可以运用本土资源的教学优势来开展生活化课堂,鼓励学生利用课前环节收集自己家乡的建设情况,并通过小组调研等方式采访不同行业的工作者,了解到家乡发展的第一情况,最终将资源汇总成报告的形式,在课堂中进行轮流展示。笔者在教学中为学生安排了“小记者”的岗位,要求学生找出自己家乡在近几年来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响应了国家的哪些政策。为了能够让学生找到具体的政策信息,授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当地政府的相关网站进行查询整理,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参观当地的红色革命遗址或者纪念馆,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国家进步的重要意义,并理解强国之路的种种艰辛,唤醒学生的爱国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紧密联系时事热点,提高学生对社会事件的思考能力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授课教师还需要利用时事热点来开展生活化教学,从而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深度理解。时事热点话题能够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让学生了解到近几天国内外发生的重要事件,从道德与法治的角度分析这些事件,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深度学习能力。
具体为:初中道法教师需要及时关注国内外的热点新闻,并将《今日说法》《新闻联播》等优质栏目中的关键信息进行截取,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与思考,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对社会事件的关注程度,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在筛选时事热点话题时,教师需要根据教学需求来整理相应的新闻资料,并设置相应的专题课程,例如“依法治国”专题、“党政建设”专题等。专题教学中,道法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划分为五人左右的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以《国家利益至上》为例,初中道法教师在为八年级学生讲解时,需要为学生截取贴合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的时事热点内容,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并激发学生的道法学习思维,鼓励学生对时事话题进行开放式思考,学生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深度探究“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关系”的话题,在小组探究中,教师需要对不同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关注,并科学引导,让学生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正确价值观念。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呈现各种“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事话题,并鼓励学生根据话题内容来发表点评,该环节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总之,在生活化教学中,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了解生活化理念的内涵与特征,能够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来开发生活化课堂,从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研究认为,授课教师需要从四个方面开设生活化课堂:导入丰富的生活化素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筛选符合教学需求的生活化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利用本土资源开发特色课程,有效扩展生活化教学内容;紧密联系时事热点,提高学生对社会事件的思考能力。另外,初中道法教师还需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来创设不同生活情境,从而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并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孙将来《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生活化教学指导的实践探究》,《智力》2023年第12期。
[2] 陶春华《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转型的路径》,《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3年第4期。
[3] 许静《核心素养下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中学课程辅导》2023年第11期。
[4] 王培婷《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运用生活化案例的教学策略》,《试题与研究》2023年第8期。
[5] 张晓栋《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亚太教育》2023年第6期。
(聂德聪,1981年生,男,汉族,广东佛山人,中学政治一级教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