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洁
摘 要: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语言、思维、文化、审美方面具有独特的教学意义,因此,古诗词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可以通过知人论世、随文积累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以读入手、读写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通过发挥想象、群文对比的方法,提高学生思维能力;通过身临其境、体会运用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创造,以此提升初中古典诗词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核心素养 初中 古诗词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19.03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语文学科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素养进行了明确阐述:“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基于核心素养探索古诗词教学策略十分必要。
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其一,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古诗词中包含着精彩的故事、深刻的哲理,通过古诗词教学,可以使学生学习古代文化知识,也可以在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和精神品格后受到精神熏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积累文化知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逐步丰富文化底蕴。
其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古诗词的语言具有简洁凝练的特点,学生往往因此感到古诗词晦涩难懂。通过深入分析古诗词语言,学习古诗词中丰富的格律知识、用字艺术和写作技巧,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内容,也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
其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言有尽意无穷是古诗词的重要特征,对于古诗词寥寥数语之外的内涵需要学生发挥想象,打开思路、开阔视野,理解诗歌的言外之意。另外,教师还可以进行诗歌对比学习,在对比分析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其四,有利于学生感受古诗词之美。古诗词凝聚着高浓度的情感、深层次的哲理,具有丰厚的美学价值。学生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进入诗词情境、理解作者境遇,逐步感受诗词之中蕴含的情感和哲思之美。
二、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
1.知人论世、随文积累,提升文化自信
“学生要在古诗词的学习中,了解诗人或者词人的背景知识,知其人,论其世,才能懂其文、悟其思、鉴其情、明其理。”因此,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教师可以从介绍作者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入手,使学生对该诗词进行初步了解,以此拉近学生与作者和诗词之间的距离。
例如,在进行《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从介绍苏轼的生平入手:苏轼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一生,曾经历三次重大贬谪,但他却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将贬谪看作自身一生的功业,何尝不是一种旷达。在人们的心目中,苏轼也一直是乐观超然、从容平和的代表人物,但是《江城子·密州出獵》却表现了一个“狂”的苏轼,这样的“反差”该如何理解,需要学生对诗词进行赏析。随后,教师可以介绍一下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这首词创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这时北宋王朝经常受到辽和西夏的侵扰。苏轼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他想要上阵杀敌、冲锋陷阵,守护家国安宁,而词中的“狂”,抒发他想要驱逐外敌、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通过这样的知人论世,学生对苏轼及词作创作的背景有了初步了解,对古诗词的陌生感有所减轻,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层学习。
古诗词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发现细节,使学生能够随文积累,不断积累古代的文化知识。诗人在古诗词创作中常常使用“用典”的手法,作者借用典故表达自己的心意。
如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便运用了两个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第一处是“亲射虎,看孙郎”,出自《三国志》,讲述的是孙权的坐骑被老虎所伤,而他镇定地将老虎斩杀于马前的故事,表现了孙权的英勇神武。这个典故传达出苏轼想要上阵杀敌的豪情壮志。第二处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个典故出自《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匈奴一度进犯云中地带,作为云中太守的魏尚亲自应战,杀敌甚众,但因上报中的杀敌数目与实际数目存在细微差别而被削职。后经过冯唐为其辩白,文帝便派遣冯唐“持节”,赦免了魏尚的罪,最终使魏尚重新恢复云中郡太守的官职。通过这个典故苏轼表达出渴望自己能像魏尚一样得到重用,体现出他想要报效国家的宏愿。在古诗词教学中讲解这些典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情感,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对历史文化知识的积累量。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能够积累传统文化知识,增加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并逐渐在内心深处认同传统文化,从而提升文化自信。
2.以读入手、读写结合,灵活运用语言
“古典诗词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遵循格律。虽然格律并不是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关键内容,但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作品,让初中生了解简单的格律知识,从而让学生以更加开阔的视角审视古诗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对诗词的格律知识进行介绍,帮助学生在进行诗词朗读时感受其中的节奏和韵律,以增强学生对古诗词语言的感知力。
《钱塘湖春行》是七律诗的代表,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参考课后助读系统中的积累,对律诗进行一定的了解,并鼓励学生运用教师所介绍的律诗的特征对《钱塘江春行》进行初步分析,之后再进行朗读,此时,学生将对本首诗的韵律体会得更加真切,再次进行朗读,便较容易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通过朗读,学生对诗词的韵律和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可以从诗词的写法入手引导学生对诗词进行深入解读。读写结合的训练,使学生将内化的知识进行加工输出,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白居易在《钱塘湖出行》中运用了多种手法,比如首联先写远处的云和水,颔联突然拉到近处描写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的情景,这种远近结合的方法,使整个画面瞬间产生了立体感,而水面的初平与早莺、新燕的吵闹和忙碌又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不仅如此,颔联和颈联的描写视角不同:颔联抬头仰视早莺争暖树,颈联低头俯视乱花浅草,至此,作者对于这生机盎然的春景图的喜爱已藏不住,在尾联直抒胸臆。在对《钱塘湖春行》中的景物描写进行教学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课后写作提示,进一步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并尝试将诗歌改写成现代文或者仿照诗歌进行其他景物的描写,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3.发挥想象、群文对比,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古诗词具有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作者往往用寥寥数语表达悠长情思,因此,诗词中的描写有何种言外之意或者要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大胆展开想象,对诗词进行赏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活跃性,引导其积极进行思考探究。
在九年级下册中选入了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这首诗语言简洁、多用白描,为读者留下许多想象的空间。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对诗歌的言外之景进行想象,体会其深层意蕴。诗歌第一句写主人公“十五岁”时离开家乡从军出征,“八十岁”时才回来,作者对于家乡及家人甚是思念,此时他会想些什么,可以鼓励学生尽情想象,如家中的亲人还都健在吗?还能认出我吗?庭院中还和往日那般干凈整洁吗?一切都隐含着对归家的急切期盼。于是在第二句中遇到同乡人马上就询问家中还有哪些人,没想到此时的家中早已松柏青翠、坟墓相连了。走到门前看到兔子从狗洞出入,野鸡在屋脊上飞,庭院中长出了野谷子,井边生出了野葵,一切都与想象的不同,家中竟如此荒凉孤寂。看到这种景象,作者没有立即失声痛哭,而是捣谷做饭、采葵做汤,当饭和汤都做好时,又该送给谁吃呢?走出大门向东方看去,悲伤的情绪终于无法隐忍,眼泪纵横而下。作者为什么要出门向东看呢?此时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作者还抱有希望,以为自己做好汤饭就能等到久别的亲人归来。而结果却是看不到任何亲人的踪影,幻想彻底破灭,悲从中来,无法释怀。此时,学生便能理解作者的眼泪中包含着对亲人的极度思念以及孤苦无依的感伤。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造成这一切悲剧的源头是封建统治者施行的残酷的兵役制度,从而揭露出当时社会的黑暗。这种鼓励学生进行想象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补充,从而对理解作者情感起到积极作用,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也得到了提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对比分析也是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可以旁征博引,以所学诗词为基点,确定一定的议题,再进行课外古诗词拓展,通过群文对比的学习方式,打开学生思路,开阔其视野,将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关于群文阅读,倪文锦教师曾说:“群文不是多个文本的杂乱堆砌或简单相加,而是将具有(或能够建立)某种关联的多个文本,按一定原则组合的阅读整体。这就决定了不同文本之间具有联系性、比较性和整合性,因此群文阅读必然是深度阅读。”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也为古诗词的群文阅读教学提供了很多线索,教师在进行八年级上册《渔家傲》的教学时,不妨与所收录的课外词作《如梦令》结合起来进行群文阅读教学。以“探究李清照诗词风格变化”为议题,对这两首词进行对比分析。首先,将二者的语言进行对比,《如梦令》的语言轻松明快,而《渔家傲》的语言则多了几分深沉。其次,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情感对比,可以发现前者洋溢着欢快自在,而后者却充斥着哀伤孤苦。这时,教师可以进行适时的拓展延伸,将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展示给学生,通过这些线索,学生对于李清照作品的前后变化便有了理解。通过群文阅读教学,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对比分析,与课外知识进行连接,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比探究、综合分析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4.身临其境、体会运用,进行审美创造
“诗词意象中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也是构筑古诗词意境的核心内容。”因此,学生想要深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可以从进入作者创造的意境入手,很多诗词中的意境往往是通过意象的描写产生的。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更真切地进入诗词的意境,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气氛的渲染,可以鼓励学生将诗词中的意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甚至是直接画下来,以使学生获得更直观的感受。
比如,教师在进行《天净沙·秋思》的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分析,对其中描写的意象进行初步了解:这首小令中总共描写了十个景物,分别为第一句中的“枯藤”“老树”“昏鸦”,第二句中的“小桥”“流水”“人家”,第三句中的“古道”“西风”“瘦马”以及最后一句中的“夕阳”,这些景物描绘出一幅秋景图,其中“枯”“老”“昏”“瘦”四个形容词体现出了秋季景物枯萎衰败的样子,烘托出悲凉的氛围。这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闭上眼睛,在头脑中将这幅秋景图勾勒出来,接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将头脑中的画面画下来,通过这种体验,学生更容易感受作者营造的氛围。随后,教师进行最后一句的讲解:夕阳西下,悲伤到极点的人漂泊在天涯。此时,教师可以播放舒缓悲伤的音乐,让学生伴随音乐将“断肠人”的形象补充到图画上,这时,学生对于作者悲秋、思乡的情感便有了体会。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和自己的创作,融入了作者所创造的悲凉意境中,同时真正领悟了作者的情感,感受和发现了诗词的美。
学生要深入体会并且有感而发地高度概括古诗词内容。这些诗句穿越历史长河对千百年后的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指导意义。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暗含在诗词中的深层哲理,并且鼓励学生能够在恰当的时机灵活运用古诗文知识指导生活。例如,陆游的《游山西村》中写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虽然其表面是写山水景色,但其实是表达作者仍然怀揣希望,相信一定有施展抱负的一天,同时也指出了世间万物都处在消长变化的过程中的深层哲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启示学生,在人生感到迷茫时,不要放弃,要继续前行,前方很有可能就有一片新天地。当学生真正理解了古诗词的深层哲理并且能够在恰当的时机进行运用时,也就说明学生已经感受了古诗词的美,在不断实践中创造美的能力也将得到提高,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也将逐步养成。
综上所述,在古诗词教学中,要牢牢把握核心素养对于促进学生发展具有的重要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融合的整体。语言是基础,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通过对古诗词的语言进行分析,才能理解其内容,之后才能鉴赏诗词,促进思维的发展,进而感受和发现古诗词中蕴含的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增加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感受其魅力,从而坚定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林春锦《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探究》,《教师》2020年第12期。
[2] 任晨亮《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格律、欣赏与想象教学》,《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年第6期。
[3] 倪文锦《群文阅读中的思维策略》,《课程·教材·教法》2020年第2期。
[4] 罗光羽《品读诗词 由象入境——浅谈初中语文课堂古诗词教学模式的创新》,《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