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丹昭
摘 要:在我国教育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对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水平提升、综合素质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部分教师认为在第一课时的授课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学生的初步感知,并不需要将重点的知识内容规划到第一课时之中,这就使得教师与学生对于第一课时的重视程度存在不足。但是,如果没有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一课时进行重点关注,也就发现不了其与第二课时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基于此,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的互补关系,进行阐述与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互补关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19.019
据相关调查显示,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进行中,教师一般会将教学重点与关键点放在第二课时中,对于第一课时的教学存在明显的忽视,即使是在一些公开课、研讨课的交流中,教师们也很少关注第一课时的设计,这就会导致在第二课时的讲授中,所涉及的内容过多、知识点过于庞杂。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教师就需要及时关注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之间的互补关系,进而将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对于语文知识学习的实际需求,进行平均分配,让学生能够在更为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相应的知识。
一、小学语文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简述
语文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不是两个独立的部分,它应该是一个过程的两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相互照应、相互配合的统一体,在新课程理念下对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进行研究将有助于对新《课标》的进一步实施,也会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语文新《课标》中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这样表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色。”而今天我们在大力探讨、开发第二课时的时候却忽略了第一课时的教学。教师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了对第二课时的研究上,而对于第一课时只是走过场,第一课时松、任务轻,第二课时紧、任务重成为大家的习惯性思维。众多的教师往往把第一课时上成了预习课。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始终认为第一课时只是读读课文、写写生字,讲解或品读课文要放在第二课时。这是语文教学的人为倾斜,不论第一课时还是第二课时都是语文课,都应具备语文课程的基本特色,任何只倾向与其中一边的做法都是对语文课不负责任的表现。基于此,我们应该走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互补整合的路。
二、二者之间相辅相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第一课时”所发挥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迅速走进课堂的教学活动之中,是让学生接受环境、教师、知识熏陶的关键环节。教师对于第一课时的设计,会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也关系到学生是否会对具体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小学阶段,低年级学生对于语文这个学科内容的学习,主要就体现在生字的识读、组词、笔顺、看图说话写话等方面,直至高年级的学习中才会涉及阅读理解、古诗文背诵、作者情感表达的分析、作文的创作等相关内容,因此,在进行第一课时设置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注重基础性内容的规划,让学生能够在第一课时之中对实际学习的方向,产生更为全面的把控,这样,学生才能够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联系第一课时中的基础性知识,做出延伸,将学习内容进行有效内化与升华,学生对于整体课程的学习热情也会更加高涨。可以说,第二课时在整个课程内容的讲解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更为主要的。但是,需要明确的是,想要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之间的互相促进是不容忽视的。
三、小学语文教学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的互补关系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教师将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的互补作用,进行充分发挥,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效果以及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更为显著的提升。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有些环节是必要的,如激趣导入、初读感知、再讀感悟、升华情感、拓展延伸等,但也不会有固定的模板,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每一篇文章的文体、特点、要求对具体的教学设计做出适度调整。接下来,笔者将以具体的课程教学为例,进行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互补关系的阐述与分析。
(一)《鸟的天堂》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的互补与衔接
在进行第一课时的教学时,教师可利用“长文短教”的方式,先让学生自由读,并自学生字词,随后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水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从这段描写中我们能够看出,这是一段表达此处“鸟类”众多的描绘,词组间结构的紧凑性、相似性也是较高的。在正式学习这篇文章之前,教师就可以先提出预习问题,如:“作者为何称此地为鸟的天堂?”“你对鸟的天堂是怎样理解的?”“如果让你畅游‘鸟的天堂,想象一下自己会有怎样的感受?”学生要带着这些问题,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然后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进行上述问题的分享。
需要教师重点关注的是,在以问题引导学生走进课堂,并引领学生学习文章内容的过程中,并不能够让学生对于整篇文章产生更为全面的掌握与理解,这时就需要第二课时发挥作用。上述“鸟类众多”的程度的描写,就是为了更好地将学生们带进文章的阅读情境之中,在教学中,针对这篇文章的阅读理解,教师就可以采用自己读状语、学生读中心词的方式,将学生带进情境,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针对这些词语提出问题,以旁白插入,问一问学生所能够联想到的场景以及自身的感受,将这里的问题与预习中的问题进行联合,进而做到整个学习过程的升华,以达到更好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这种形式就是一种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之间的良好有效互补,学生在两课时课程的共同作用下也会对“鸟的天堂”这篇文章的知识点掌握得更为全面。
(二)《将相和》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的互补与衔接
关于《将相和》这篇课文的教学活动,第一课时中教师可以设置具体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在经过两课时的学习之后需要掌握的内容,1.就是认识、会读“蔺”“璧”等生字,同时要会写“拒”“赵”等生字;2.在理解课文原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整个事件以及人物之间的联系;3.在课文的理解中,体会文章主人公知错能认、顾全大局、机智勇敢等精神品质;4.就是对“负荆请罪”“渑池之会”“完璧归赵”等典故有更为深切的认识,对于其中所涉及的人物也能够有更深刻的认识,这也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
随后,教师可以正式进入到第一课时的教学之中,具体的教学内容体现在以古典名著作为课程导入,带动学生分享自身所阅读过的古典名著,如《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在学生的分享完毕后,随即引入课堂中教师设置的问题,让学生解答谁是“将”?谁是“相”?什么是“和”?随后让学生自由读,借助文中的拼音和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字词,通过设计PPT过关游戏巩固字词。在让学生梳理文章,归纳小标题时,教师可以看看他们对哪一段内容没有切实了解,要让学生及时提出问题,这样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针对相应的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对文章进行分析,最后为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在第一课时中主要为学生讲授的“完璧归赵”的内容。
那么,在第二课时之中,教师就需要讲授“渑池会面”“负荆请罪”的内容,特别是要针对两个典故中的主人公,做出具体分析与阐述。教师要明确的是后两个典故的学习是在第一个典故“完璧归赵”讲授完毕的基础上所做出的延伸,整个文章内容的教学会涉及“廉颇”“蔺相如”等人物。教师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将这些人物所表现出的特点、精神进行重点分析,而后将这篇文章的教学,与本单元的练笔相联系,练笔的主题为“漫画教师”,教师可以利用《将相和》这篇文章中对于人物的各种描写,启发学生对教师进行描写与刻画,在这里,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的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思路和素材,并将上述的典故与故事进行动画视频播放,进而让学生能够对文章以及相关的知识点产生更深的印象。隨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把自己心目中的“漫画教师”的形象绘制出来,形成画作,然后,再让学生根据画作创作自己的习作。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懂得将重点放在“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以及人物特点的教学和讲授上,并要懂得将这些重点内容进行合理分配,让它们能够巧妙地存在于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之中,就像在上文的教学设计中,就是将“完璧归赵”的内容设计在了第一课时之中,这样在第二课时引出“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等内容时就会更为顺利,最后,教师再辅以小练笔,强化学生对于人物描写方式的学习。
(三)《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的互补与衔接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语言基本以“灌输性”的语言为主,这种语言并没有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凸显出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扮演的也仅仅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角色,其自主探索意识与主动学习能力都在这种教学语言模式之中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限制,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也难以让学生对课时之间的联系产生正确的认识和把控。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顺应新《课标》,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加深自身对“引导性”教学语言、教学内容的设计与规划。
例如,在《爬山虎的脚》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图片分析、问题引导、幽默语言引导等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身想法的分享,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寻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课程内容设置之间的联系与互补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语言表达、思路分析进行引导,以启发式教学的形式,让整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路、思维同频,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这样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也会有更为明显的提升。
特别是在第一课时内容的学习之初,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有见过爬山虎吗?”“爬山虎有脚吗?”这种类似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激烈讨论,在第一课时之中,教师要让学生对生字、生词等进行把握与理解,同时需要让学生对文章产生的背景进行全面了解,深入理解文章,体会爬山虎到底是怎么“爬”的,并在第一课时之中捋顺整篇课文的读音,然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体会《爬山虎的脚》一文所表达的情感,并让学生分享自身的感受。在第一课时结束后,教师可为学生布置小习作,写一写自己是否像作者一样也有十分喜爱的事物。
在第二课时讲授之前,学生已经知道“爬山虎的脚”到底是什么,所以教师在这时所做出的引导就需要有变化,在正式上课前,教师可以展示一些爬山虎的图片,并将第一课时所学的生字引入其中,设置为爬山虎找脚的小游戏,学生可以4—5人为一小组,每读正确生字的读音并组词,就为爬山虎找到一只脚。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在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回忆第一课时中所讲授过的知识,因为只有切实掌握这些基础性的知识后,学生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才能够更加游刃有余,在第二课时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将已经完成的习作作业进行分享,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习作中所描写的事物,而后引出后续文章中作者对于“爬山虎”的细致描述。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实际开展一、二课时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对自身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产生正确的认识,并作出及时的转变与更新,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把握第一、二课时之间的互补与联系,学生的知识体系才会更加清晰。
通过对于上述的实例进行讲解,相信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能够对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之间的互补、互助关系产生更为真实的了解和掌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能够将相应教学内容的设置变得更为合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更好,由此也就能够得出,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之间的有效整合,能够使整个教学流程变得更为顺畅,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也能够更加顺利,教师再进行适当的引导,学生就会在由浅入深中,内化相关知识,学生的知识体系建构也能够更加完整,与此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提升对于第一课时的重视程度,只有打好基础,在学习第二课时时,学生才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的整合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综上所述,在当前阶段中,许多教师并没有对第一二课时之间的联系与互补关系形成正确的认识。简而言之,第二课时是第一课时的发展与延伸,而第一课时则是第二课时的铺垫与基础。第一课时不能够可有可无,这主要是因为第一课时承担着夯实基础知识学习、分担第二课时教学任务的关键作用,由此也就能够得出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本文从小学语文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的相辅相成以及小学语文教学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的互补关系出发,举实例对二者的互补关系进行了详细阐述,希望能够为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王筱婕《传承汉字文化,夯实识字基础——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古对今〉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山东教育》2022年第Z1期。
[2] 李泽青、刘红星《纵横捭阖整体设计 悟得感情习得方法——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学实录及评析》,《山东教育》2022年第Z1期。
[3] 王保兰《小学语文〈九寨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才智》2019年第30期。
[4] 庄倩《小学语文〈小英雄雨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才智》2019年第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