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青 刘芮吟
今年九月,小柳顺利地进入了理想的高中。然而,高中阶段的学习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容易。面对他最头疼的英语,虽然平时花了很多时间去背单词,做了很多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的真题,积累了很多作文素材,但是每次英语考试的成绩总是低于班级平均分。小柳多次努力后效果甚微,成绩还是一点起色都没有。他在班上渐渐变得不起眼,经常被老师和同学忽视。慢慢地,小柳的脑中形成了对自己的负面认知:我就是一个无用的人,我不管怎么做都会失败。但是,小柳并不想放弃自己,他该怎么做才能改变现状呢?
分析小柳的案例可以发现,他对于英语学习已经产生了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最早是由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提出的。他在1967年用狗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验,旨在探究面对无法改变的恶劣条件时,动物(包括人类)是否会逐渐变得无助并失去对情境的控制感。研究者将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施加难以忍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于是在笼子里狂奔,惊恐哀叫。多次实验后,只要蜂音器一响,狗就趴在笼子里惊恐哀叫,但不狂奔。随后研究者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且在电击之前就倒地呻吟和颤抖。它本可以主动逃离这个环境,却在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为什么多次电击之后,狗连狂奔、想要冲出笼子的本能都没有了呢?因为它认为无论做什么也逃离不了笼子,一切都是徒劳无功的。
正如案例中的小柳一样,多次努力地想要提高英语成绩,结果却总是不尽人意,久而久之便产生了无助和绝望的情绪。因此,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经历某种学习后,在面临不可控情境时形成的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改变事情结果的不可控认知,继而导致个体放弃努力的一种心理状态。
为何会产生习得性无助这种心理状态呢?
1.不正确的归因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提出的归因理论认为,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个体今后的学习动机。主要有三种维度的归因:内外源、稳定性、可控性。能力、问题难度是稳定的因素,努力、环境、运气等是不稳定的因素。如果将成功归因于不稳定的因素,个体会预期结果与上一次不一致;归因于稳定因素,个体则会预期结果与上一次一致。归因的内外源维度影响个体对成败的情绪体验,稳定性维度影响个体对未来成败的预期,可控性维度影响个体今后努力的行为。产生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主要是由于个体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也就是能力所导致的。遭遇一次次的失败后,他们做出了不正确的归因方式,认为成绩不好是自己愚笨、能力不行、不是学习的料,从而不愿再努力提升自己。
2.长期积累的失败经验
虽说“失败乃成功之母”,但是不断的失败已经让学生不会再从中总结经验,而是会让他们渐渐对学习甚至对自己失去信心。他们从未体验过成功带来的满足感,屡次的失败让他们产生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从而对自己形成一种错误的认知:认为自己缺乏完成事情的能力,即使付出努力也依旧会失败。他们最终放弃对成功的期望,自暴自弃,消极无为。
3.消极的社会评价方式
绝大多数学生其实对学科充满学习兴趣,也愿意去探索学科中的规律。但是在主要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好坏的标准下,当他们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考试成绩落后时,常常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忽视,因而会产生焦虑情绪,对这门学科的学习也逐渐产生恐惧心理。正如案例中的小柳一样,经历了一系列的失败后,逐渐被老师、同学忽视,于是他开始怀疑自己,不相信自己有获得成功的能力。
4.不恰当的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指的是父母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表现出对子女的教养态度、情感、行为的概括,主要分为四种:开明权威型、宽松放任型、专制权威型、忽视冷漠型。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会影响孩子的习得性无助感,忽视冷漠型和专制权威型两种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产生习得性无助影响最深,其次是宽松放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开明权威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影响最浅。忽视冷漠型和专制权威型的父母常常会忽视孩子的内心需求,习惯性地否定、打击孩子,总是认为自己的孩子各方面都不行。长此以往会导致孩子长期处于学习压力下,缺少活力,缺乏热情,久而久之,孩子陷入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
如何摆脱习得性无助的“枷锁”呢?
1.学生版:学会积极正确的归因方式
产生习得性无助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个体对自己进行了不正确的归因,需要对自己进行归因训练,改变原有的刻板认知模式。例如,学生可以回忆一些考试失败的事例,失败的原因可能是:(1)能力不行,这些题就是不会做;(2)运气不好,考砸了;(3)不够努力,学习策略没掌握好;(4)试卷题目太难了。习得性无助的学生往往会将考试失败归因于(1),这时他们需要及时引导自己归因于(3),意识到是自己不够努力,或者努力错了方向,需要对薄弱的学科加强巩固练习,从而增强信心和自豪感,摆脱习得性无助的“枷锁”。
2.教师版:给予学生积极公正的教育评价
如今的教育评价更加倡导教师用过程性评价来对学生的表现和能力进行全面、持续和系统的评估。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和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态度,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成长,能够给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给予学生积极的暗示和期望,减少对学生的歧视和忽视。如果学生从老师那里得到赞美和信任,他们就会产生被认同感,进而渐渐变得自信。
3.父母版:建立合理的教养方式
建立合理的教养方式对于父母来说非常重要。合理的教养方式能够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指导和支持,并塑造他们的品德与行为习惯。首先,作为孩子的后盾,父母要做到倾听和尊重:倾听孩子的意见和感受,尊重孩子的个人独立性和思考能力,与孩子进行开放且积极的沟通,让他们感到被理解和被重视。其次,父母需要建立积极的激励机制,鼓励孩子树立目标,并给予他们适当的奖励和认可,帮助他们培养自我激励和自我管理能力。最后,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个孩子的成长发展水平也不同,拥有不同的兴趣、才能和发展需求,父母需要理解和尊重個体差异。父母应该积极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并给予他们适当的支持和引导。
总之,习得性无助是高中生普遍存在的一个心理状态,如何摆脱习得性无助的“枷锁”,需要社会、学校、父母,以及学生自己的共同努力。摆脱这种无助感可以帮助学生重建自信,相信他们自己具备克服困难的能力,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从挫折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