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忻州市静乐县城出发,往东南行约35公里,便抵达赤泥窊乡。这里平均海拔1550米,是典型的晋西北高寒土石山区。全乡国土面积273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28个自然村,户籍人口3402户9407人,常住人口1278户2965人。
近年来,赤泥窊乡坚持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发展的有效抓手,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打造高寒山区甜糯玉米品牌,培育做强村集体经济发展“增长极”,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赤泥窊乡主要以土豆、莜麦等传统农作物种植与牛、羊养殖为主,是静乐县主要传统产粮区、畜牧区及小杂粮优质产区。近年来,大部分村中青壮年外出务工,出现了地多人少的状况,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村级集体经济整体薄弱的问题,这成为制约赤泥窊乡发展的瓶颈。
今年以来,按照省、市、县决策部署,静乐县党委、政府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坚持因村施策、分类指导,建立“一村一策”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库,储备了一批可操作性强的“十四五”强村项目。同时,持续发力找准突破口,通过组团发展打造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新引擎,激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新活力。
赤泥窊乡立足实际出发,牢记使命担当,创新发展模式,通过“村+村+企”模式,村企合作壮大集体经济,集中利用全乡3200亩土地种植甜糯玉米,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赤泥窊乡地处高寒山区,地广人稀,气候湿润,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种植的甜糯玉米甜度高、口感好、深受消费者喜爱,产品远销省内外。经过调查推广实施,全乡甜糯玉米种植面积已接近1万亩。该乡党委、政府在广泛调研论证和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全乡统筹发展特色种植,今年在16个行政村利用集体土地和租赁个户土地发展甜糯玉米种植,打造高寒山区甜糯玉米品牌。
赤泥窊乡针对村集体经济小、散、弱等特征,切实转变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传统思维,探索抱团发展模式,“村村抱团”强化辐射带动,推动村集体经济实现规模化生产、产品化经营,切实增强产业竞争力。16个行政村按照乡党委、政府“组织融合、资源融合、发展融合”总体思路,实行“村+村”集中连片发展甜糯玉米种植3200亩,以规模化种植破解基础弱、规模小、发展后劲不足的短板。
在此基础上,该乡党委、政府整合下马城、范家洼、家条岭、岩头四个村的乡村振兴资金每村90万元,并引入山西农耕部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双方各出资360万元,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经营、产权清晰、收益归村”的原则合作建设玉米加工厂一座,加工厂内设冷库、消毒室、化验室、加工车间厂房、锅炉房,并购置玉米扒皮机、玉米清洗机、玉米蒸煮机、真空包装机,配置甜糯玉米加工生产线一条,从根本上解决了甜糯玉米采收期短的瓶颈。真空包装不添加任何添加剂,常温可保存12个月,通过延长销售期可大大提高种植收益。
农业+科技,鲜食玉米奏响了“致富曲”,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還为村民创造了家门口务工增收的机会。赤泥窊乡采取统一品种、统一种植、统一标准、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五统一”模式,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形成产业链闭环,从而提高了抗风险能力,有效凝聚了发展合力。据悉,该乡建设玉米加工厂的4个村每村每年可保底分红6万元,16个行政村通过种植玉米每年集体经济可增收6万元。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赤泥窊乡以“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特色富农”的思想引领,通过种植、生产、加工甜糯玉米,极大解决了部分劳动力就地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使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走上了发展快车道。王小军
从人工智能到生物技术,从区块链到大模型,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为新科技提供更多的应用场景,才能让其发挥出更大潜力,是现实的迫切要求,也是产业升级的客观需要。
构建实际应用场景,不仅可以让技术本身得到实践的验证,更重要的是通过应用落地发现新问题、催生新需求,从而推动持续创新。只有真实的、迫切的需求,才能激发出创新的动力。例如,在大模型领域,只有让更多行业和企业使用大模型,用海量数据支撑大模型,提供更真实、更复杂的实际应用场景,才能真正推动大模型的迭代更新。
为新科技提供多元应用场景,需要公平的市场环境。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政府部门应发挥引领作用,通过制定配套政策,为新科技更广泛的应用提供政策支撑。通过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让新科技在充分竞争中得到验证和推广。此外,还应当完善有利于新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保护创新成果,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转化。
为新科技提供多元应用场景,还需要容错机制和包容心态。一项新科技从技术概念走向现实应用,需要进行大量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需要科研人员和相关企业不断试错和调整。这一过程虽充满机遇,但也可能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技术创新赋能产业发展,要考量投资与效益的平衡;推动前沿技术走向大众,不仅对技术成熟度提出较高要求,也要考虑现实接受度等。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才能让真正的新科技、硬科技在实践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