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下粮油工业现代工匠育人体系的创新研究

2023-12-19 15:35周明明
现代农业研究 2023年10期
关键词:粮油工匠粮食

潘 阳,沈 洁*,张 园,周明明

(1.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粮食工程系 安徽,合肥 230011;2.安徽合肥城东国家粮食储备库 安徽,合肥 230031; 3.中储粮合肥油脂库有限公司 安徽,合肥 230011;4.中粮(江阴)粮油仓储有限公司 江苏,无锡 214000)

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高校与企业建立协作关系已成为必然的趋势,依托校企合作将工匠精神与粮油工业人才培育工作进行整合,在夯实学生知识基础、专业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刻苦钻研、专注、敬业的优良品质,拓宽粮油工业人才培育路径。因此,开展校企合作下粮油工业现代工匠育人体系的创新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完善粮油工业人才培养模式,使粮油工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得到全面提升,确保人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1 校企合作与工匠精神理论概述

1.1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指的是高校、企业间建立的合作模式,将高校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市场需求进行了有效衔接,打通过双方的信息资源共享,构建出一种“双赢”的模式,实现了校企的优势互补,极大的推动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高校、学生、企业和社会的有效沟通搭建了桥梁,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高校、企业在教育、知识技能上的分工合作,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效整合,针对性地落实人才培养工作,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技能,确保人才满足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

1.2 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新时代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是职业品质、能力和道德的体现,彰显出从业者的职业价值取向及行为准则。就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进行分析,其涵盖责任担当、专注坚守、创新超越和精益求精等内容,狭义上指的是工程技术工艺领域中工人精雕细琢、持之以恒、持续提升、追求极致的精神品质和职业观念,而广义上指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持有的开放、不断学习、创新的态度[2]。现代工匠精神则指基于“互联网+产业”时代背景下,追求高品质产品及利益最大化的职业态度、价值和精神,集中体现着从业者的责任感、职业观,进一步传承和发展了传统工匠精神。

2 校企合作下创新粮油工业现代工匠育人体系的意义

高校作为培养粮油工业现代工匠人才的主要场所,要迎合时代发展的需要,积极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深化校企合作,对人才培养模式和育人体系进行深化改革,达到培育具有工匠精神、专业技能和素养的粮油工业人才,从而实现学生顺利就业,推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2.1 迎合粮油加工产业发展需求,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粮食专业教育及粮油加工行业发展提高了对专业人才的技能、素养和匠人精神的要求,规定人才必须要具备较强的实战能力、职业素养,能够满足粮油加工企业的生产及管理岗位要求。作为粮食专业学生来说,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这样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3]。在此背景下,高校协同企业力量,对粮油工业现代工匠育人体系进行创新构建,可以有效弥补传统粮油工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让学生在实践训练过程中形成较强的独立操作能力,了解粮油加工产业的前沿技术及工艺,掌握职业岗位所学的各项技能和素养,确保所培育的人才能够实现从高校到企业的有效对接,对加快企业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

2.2 促进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落实,解决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高校在深化校企合作过程中,通过整合双方优势育人资源,发挥协同育人力量,探索出全新的人才培养方式,便于在开放性的教学模式之下能够针对性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在校企合作机制下创新粮油工业现代工匠人才体能够以高校联合企业的方式,将更多有利的实践锻炼、学习机会提供给粮食专业学生,不仅让学生掌握基础性的粮食理论知识,还对粮食专业课堂教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延伸,使学生可以在实践训练中提升综合能力、素质,了解了更多粮油企业最新加工技术,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基于此,企业也可以提前了解粮食专业学生的能力状况,进而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和锻炼,最终挑选出符合岗位需求的学生,这样就充分保障了学生的就业,解决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提高企业的人才招聘效率。

2.3 改善粮油加工专业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效率

基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可以将粮油加工技术、粮油质量管理、粮油产品分析检验等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充实,同时还能够结合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活动,将更多的实践机会提供给学生,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整合,可以综合性的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操作技能以及理论知识储备,显著改善了粮食专业的整体教学质量。高校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过程中,借助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同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大大提高了粮食专业人才培养整体效率[4]。就粮食专业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特性而言,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就需要兼顾企业实际生产状况,校企合作机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正迎合了专业特征,可以帮助学生进入到企业实际的粮油加工技术及工艺,更好地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成效。

3 当前校企合作机制下粮油工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在高等教育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高校逐渐意识到将育人工作与工匠精神培育整合的必要性,同企业协同开展应用型粮油工业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就实际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中仍存在很多问题,阻碍了粮油工业人才培养效率的提升。

3.1 粮油工业人才培养理念落后,未融合工匠精神

部分高校虽然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但在开展粮食专业教学工作中,未对粮油工业人才培养理念进行更新,没有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其中,并没有真正实现同企业的有效互动、沟通。在落后的粮油工业人才培养理念之下,高校仍是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主体,企业的育人作用未得到充分的体现,二者不能细分粮油工业人才培养的职责、内容,不但会使粮油工业人才培养工作效率降低,同时还可能影响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训成果,阻碍学生的顺利就业,致使人才培养工作出现方向性的错误,未响应工匠精神培育和弘扬的号召,使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水平达不到社会的需要,就降低了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

3.2 粮食专业课程体系不够健全,教学内容单一

很多高校没有设定清晰、准确的粮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的设置也不够详细,单方面的强调学生对于基础粮食理论知识的掌握,学生被动的在课堂中接受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利于职业技能的培育,无法确保学生很好地适应企业实际的粮油加工、检验和储藏等工作[5]。在粮食专业课程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企业无法同高校联合起来共同制定课程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方案,缺少参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机会,不能将产业前沿技术、粮油深加工工艺等知识与教材内容进行融合,无法很好的培训、锻炼学生的粮食专业核心能力,无法取得校企合作模式下粮油专业人才培养的理想效果。

3.3 校企实践教学力度有待加强,缺少相应的工匠精神培育环境

当下高校和企业开展协同育人工作中存在理论、实践教育失衡的问题,致使学生无法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问题的解决中,不利于学生职业素养、能力的培育。而工匠精神的培育尤其需要依托一定的实践教育和实训环境,但是很多高校并未意识到这一点,没有结合自身实际状况对人才培育实践平台场所进行创设,也未营造工匠精神实践培育环境,没有将工匠精神渗透到整个实践训练中,阻碍学生对职业岗位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认知,这样必然会降低人才培养效果,使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同企业实际需要存在较大的差距。

4 校企合作下粮油工业现代工匠育人体系的创新策略

高校当下任务就是扎实推进校企合作育人工作,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贯彻工匠精神,促进高校的持续发展。这就要求高校必须要立足粮食专业特征和教学现状,充分发挥校企合作育人优势,采取有效措施构建出完善的粮油工业现代工匠育人体系,培育出满足粮油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4.1 明确工匠精神育人的内涵,校企联合制定粮油工业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要跟上时代发展需求,积极对粮油工业人才培养理念进行转变和更新,在清楚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的基础上,把握好人才培育方向和目的。基于工匠精神的内涵,高校粮食专业应在人才强国战略的指导下,合理掌握人才培育的需求,积极响应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的号召,联合企业的力量,统筹规划、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研究粮油工业人才培育方法,将教学工作与工匠精神的培育有效整合起来,营造出良好的教学环境,将工匠精神内化为学生的发展动力,使学生形成职业自信,鼓励学生不断进行自我完善,从而保障学生从高校到企业的顺利衔接[6]。校企在联合制定的粮油工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一方面需要培养学生对于品质及技术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坚持不懈的精神,另一方面还要提升学生诚信敬业、合作共赢的职业品质和道德,由此形成的系统化和专业化的粮油工业人才培养方案,能够分配好高校、企业在育人工作中的职责,便于双方更好的践行自身的工作,保障粮油工业现代工匠人才培育目标的实现。

4.2 完善粮油工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内容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开展粮油工业现代工匠人才培养时,应从根本上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完善,转变传统单一、落后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同时具有扎实的粮油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粮油加工技能、实践创新、团结协作等能力,确保高校粮油工业人才培养工作、企业人才需求相统一。高校针对粮食专业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需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对多个课程模块进行设置,包括: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等,设置生物化学、食品工程原理、粮油食品加工、粮食机械及油脂化学等课程,持续调整教学课程结构,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化发展需求,让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素质和知识面都得以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校粮食专业在开展课堂教学工作时,应提高企业的参与度,针对现代工匠人才这一培育目标,将企业最新技术、工艺整合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并引入企业实际生产案例或实操项目,参考企业工程案例讲解专业课程,确保教学内容跟上产业技术发展的步伐。高校结合企业项目成果,构建粮食专业教学案例库,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钻研、不断追求完善的工匠精神,让企业真正能够融入到粮油工业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从而全面提高粮油工业人才培养工作水平。

4.3 依托校企合作力量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实训教学质量

在推进校企协同育人联合培养工作的过程中,高校粮食专业只有立足实践育人,在培训学生职业技能的基础上,侧重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以及创业能力的提高,才能真正达到培育现代工匠人才的目的。这就要求高校粮食专业要借助企业的力量,为学生安排充足的实习和实训活动,组织学生到企业中进行实践参观、训练或邀请行业专家到高校进行演讲,让学生充分了解企业实践操作环境,明确自身所存在的不足,促使学生有意识的提升自身的专注认真、敬业精神及创新意识。

此外,高校也应根据市场需求,联合企业的力量,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所占的比重,共同开设专业综合实验室、粮油深加工模拟实验项目等,并积极对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进行构建,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鼓励学生在粮食专业创新实践操作平台中进行动手操作和训练[7]。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还能够接触到真实的粮油深加工环境,有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增强,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养成严谨认真、踏实肯干、坚持不懈的精神态度,让学生在不断磨练过程中勇于创新、追求完美,从而培育出迎合粮油产业发展需求的合格人才。

4.4 提高专业教师综合素质水平,打造“双主体”教学模式

为了保证粮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专业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同时也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对此,高校在提高对教师应聘要求的同时,还可以定期面向粮食专业教师开展培训、教育活动,注重教师技术服务能力的提升,使教师拥有将平台项目转化为综合素质提升课程的能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全面提高粮食专业教学水平。高校还可以同企业签订协议,要求粮食专业教师进入到企业中参与到一线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中,促使教师亲身体验和学习企业先进粮油加工、检测等先进技术,开拓教师的视野,让教师通过实践工作来提升自身的综合教学能力。这样就能够保证教师在粮食专业教学过程中,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整合起来,充实和丰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针对性的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保证学生的学习成效。此外,高校也可以通过兼职的方式聘请粮食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联合校内师资力量,共同面向学生开展粮食专业教学工作,形成校内教师+企业教师“双主体”教学团队,让学生接触到粮食专业最新的发展技术和动态[8]。“双主体”教师团队的构建进一步加深了校企之间的合作,推进教学进入到企业现场,促进了教研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效将教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培育出粮油工匠人才。

5 结语

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创新粮油工业现代工匠育人体系不仅是迎合粮油加工产业发展、落实校企协同育人的根本需求,也是提高粮油工业人才培养效率、保证学生顺利就业的有效举措。高校在培育粮油产业新时代人才过程中,强化同企业间的合作力度,明确工匠精神育人的内涵,依托校企合作力量提升实训教学质量,提高专业教师综合素质水平、打造“双主体”教学模式等措施,实现校企双方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凸出工匠精神的培育特色,提高粮食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打造出一批技术技能型粮油工业人才,以“人才兴粮”来推动粮油产业看的发展和转型升级。

猜你喜欢
粮油工匠粮食
珍惜粮食
90后大工匠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工匠风采
2019年《中国粮油学报》征稿简则
欢迎订阅2019年《中国粮油学报》
工匠神形
我的粮食梦
推广优质稻 种出“好粮油”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