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路向探究

2023-12-19 15:35白路凡
现代农业研究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农民

白路凡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吉林,长春 130015)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带领人民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因为尊重我国历史条件和现实国情,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正确道路。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与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息息相关,同时也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应发挥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支撑作用,凝神聚力推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达成农业农村农民与国家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追求。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贯穿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基本问题[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也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指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之路。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也是我国迈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1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导向

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应首先立足我国国情与“三农”发展的历史逻辑,不能简单照抄照搬西方经验,应独立自主的探索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35年、本世纪中叶的目标任务,要科学分析、深化研究,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搞清楚,科学提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任务[2]。”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的百年历史探索中,走的是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明确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要求,有利于深化对党的执政规律的科学认识、科学把握农业农村的发展规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1.1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应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尽管发展到了相当的程度,但是依旧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贫富差距加剧和社会两极分化问题十分严重,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矛盾的存在,也决定了资产阶级所宣扬的共同富裕不可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3]。”中国式现代化在对待贫富差距问题上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有着本质区别,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将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目标任务,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帮助农民增收增产,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农情,准确把握了新时代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历史方位。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以农民利益为中心,推进农业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将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看作是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对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的问题,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应持续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推动发展成果更多的惠及全体农民,缩小城市居民与农民之间存在的收入差距,推进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让脱贫群众逐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4]。”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是促进农民在生活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上共同富裕富足。通过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满足农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乡村优秀文化的繁荣发展,提高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力求达到农民在物质生活层面和精神层面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以上举措都是党和政府坚持将农民利益放在首位不动摇,顺应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做出的重要举措,同时也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优越性。

1.2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应兼顾效率和安全,紧握粮食数量质量安全主动权

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战略安全。面临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和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仍然面临不少的矛盾和挑战,在准确把握我国国情和世界局势深刻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我国的粮食安全意义十分重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面临我国14亿人口的现实国情,解决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中国最大的民生问题。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麻痹大意,在粮食保护主义明显上升的背景下,全球粮食供应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不能完全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我国人民的吃饭问题。要将粮食安全主动权紧握手中,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的粮食安全战略,只有做到手中有粮,才能做到心中不慌。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升粮食的数量和质量安全的保障能力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5]”,党的二十大报告勾画了一幅兼顾经济效率与国家安全的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蓝图。建设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树立大食物观,将提升粮食产能作为主要任务,保障粮食数量充足供应。构建多元化的食物供给体系,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数量和质量安全,将粮食数量质量安全主动权紧握手中,同时将安全的、健康的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中。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粮食安全之路,立足我国基本农情国情、更加有力的保障国家粮食数量质量,牢牢把住粮食质量数量安全主动权,将科技应用于现代化农业生产中,提升粮食生产的智能化和机械化水平,有利于更好把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动权。可以说,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兼顾效率和安全、紧握粮食数量质量安全主动权的现代化。

1.3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应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促进城乡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使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6]。”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使资源优先向农业农村倾斜,给予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机遇,加快城乡处于共享现代化发展的红利的同一水平线上。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存在城乡发展之间的不平衡和农业农村发展的不充分问题,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重新调整工农城乡关系。

针对当前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问题,将县域作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切入点,来补齐农业农村在发展中的短板弱项。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资金投入保障,继续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支持中央预算内投资进一步向农业农村倾斜。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城乡融合发展的程度也是反映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将县域作为切入点促进城乡之间的资源共享与融合发展,既能解决我国当前社会存在的主要矛盾,又能保障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的顺利推行。通过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破除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公共资源县域统筹,深化要素资源配置,健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机制,促进各类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推进城乡实现基础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全面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和生活差距,推动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都有利于实现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因此,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促进城乡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

2 乡村振兴视域下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行动路向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我国基本国情农情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也是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深切回应。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很长时间内都是采取以农补工,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发展差距,导致农业农村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解决这些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对于更好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视角,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农情,围绕建设农业强国总目标,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

2.1 坚持党建引领、人民至上,促进农民生活富裕富足

“办好农村的事,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7]。”在乡村振兴视域下,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的总目标。必须坚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健全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党组织领导下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强化乡村治理效能。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出一支综合素质强劲、具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强国能力的农村基层骨干队伍。各级党委和政府还应准确把握职能定位,提高“三农”工作本领,改进工作作风,坚决贯彻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完善党领导下的乡村治理工作格局,扛起政治责任,推动各项政策的落实。通过规范村级工作事务,持续为基层干部减负,推动基层把主要精力放在谋发展、抓治理和为农民群众办实事上。还应牢牢坚持群众观点、严格贯彻群众路线,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畅通农民利益诉求表达渠道。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民生活富裕富足的根本目标,应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扩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改善农民收入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8]。”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9]”,这不但是促进农民富裕富足的必然选择,也是缩小城乡差距的主要途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应加快构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拓宽农民持续增收的基本路径。加强财政保障,支持财政投入适当向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倾斜。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支持壮大脱贫户发展本地特色产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鼓励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将就业机会和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的留在农村。培养一批高素质农民队伍,完善农民工就业支持政策,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和就业技能,带动更多农民就业增收。加大中央转移支付的力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夯实农民持续增收的社会基础和制度保障。在提升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增加对农村在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供给水平,更好满足农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农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

2.2 坚持因地制宜、科学统筹,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助力。推进农业农村全面振兴,应该将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得到改善。但是随着农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还存在一些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如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仍不健全,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指明了新时代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即“统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0]。”由于我国面积辽阔,导致各地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必须科学统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立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强化资金投入与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统筹推进乡村在教育、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在结合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和资源优势的基础上进行分类规划,推进特色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构建农村基层公共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实施“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推动教育、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更多、更好向农村下沉,促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度的提升。生态宜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过程中,应走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大力整治农业农村污染源和改善人居环境,健全生态涵养区补偿机制,保护水资源。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和垃圾分类治理,提升村容村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舒适度。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将农村的生态、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因地制宜的将农村地区的资源和产业融合起来。扩大乡村就业创业空间,增强对农业农村创业的金融和税免扶持,吸引多类人才返乡就业创业,推动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的和美乡村应兼具田园风光之美与人文和谐之美,应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尊重和保护好乡村传统村落和传统文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振兴乡村文化,推动乡村文化艺术和农民日常生活的融合发展,探索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途径,科学统筹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使农民群众共享乡村发展的成果,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2.3 坚持改革创新、强农兴农,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农业强国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安全基础,都离不开农业发展[11]。”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应深刻把握党中央的伟大战略部署,坚持改革创新、强农兴农,通过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来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在实现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上更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其实自战国开始,我国就逐步发展和形成了以精耕细作、自给自足为主要模式的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传统农业中,小规模农业家庭经营占据主导地位,大国小农的是我国基本的国情农情。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业增加值、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提升并稳居世界前列。但是我国农业发展还存在大而不强的局面,农业经营主体和规模较小,主要以小农户为主,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也为我国建设农业强国提出了新的要求。

加快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首先必须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保障粮食和其他重要农产品的稳定供应。严格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加强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和管护,推进新一轮一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的动能,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培育农业良种,推动现代种业、农业装备制造业、智慧农业等重点农业的发展,解决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技术装备水平低等问题。对于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经营主体和规模小的问题,应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新型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应将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于农业发展的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相结合,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发展新格局。提高农业领域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解决农业发展方式粗放,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的问题。完善农业发展的政策扶持与金融支持,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优化财政补贴模式,进一步发挥财税支出强农扶持引导作用。扩展农业产业全链条升级、推动农产品加工优化升级。依托乡村田园风光、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推动休闲农业新业态的多元呈现。加快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和物流体系的进程,使农产品能更好的出村进城。提高农业对外交流合作和贸易投资水平,围绕粮食安全、绿色发展等领域开展农业科技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粮农治理,共同制定国际标准规则,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影响力。

3 结语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成农业强国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贯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过程,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应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作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科学行动指南,锚定建设农业强国总目标,切实抓好三农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刻把握党领导“三农”工作的最大政治优势,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农情,顺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发展要求,科学统筹农业农村发展的差异性,因地制宜的推进农业农村实现高质量发展,落实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各项任务,促进农民生活富裕富足,走出一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农民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中国式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