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临平第二中学 孙志斌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它是学生思考的主线,让学生围绕主轴进行思维发散。在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避免将学生的精力浪费在不必要的问题上。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这样学生在学习时才不会因为任务太难而失去信心,或者因为目标过于简单而觉得课堂没有挑战,对课堂失去兴趣。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如多媒体,结合班级情况、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制作相应的教学视频,这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从网络上收集一些优秀的教学视频,根据学情进行整合再创造。初中生虽然拥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在处理事情上依然以具象思维为主,其活泼好动、注意力无法集中的特征依然非常明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课程开始,教师可以用故事开场,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更快地投入到学习中;而在课程中,利用多媒体等新技术,从不同的角度,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已经脱离教学轨道的学生重新集中注意力;在课后,教师还可以展开小组讨论,让学生对课堂内容先自行总结,这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回忆教学内容,将其内化成自己的知识。这一系列的混合式学习方法都离不开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深入探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引路人的身份,始终将教学目标作为学习的中心。在有效实现教学目的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这一课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是对两种统计图概念的认识,其次是要学生会自行绘制和运用两种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明确了这一教学目标之后,教师再进行资料收集,课程设计,才能让教学更高效。教师可以在课前收集一些和学生息息相关的统计数据,制作相应的统计图展示给学生,让其直观认识统计图概念。比如,“一个月内学生在购买书籍、食品、玩具、学习用具、生活用品等方面各花费多少钱?”“一天中学生在学习、游戏、吃饭、玩耍等各方面花费的时间各有多少?”这些数据统计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收集,先制作成EXCEL表格,然后再呈现为折线和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图表的制作过程。多媒体的运用使教学更加直观化,学生不必调动更多的抽象思维建立模型,这正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学生对两种折线图都有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将基础较弱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平均分配到各组别之内。然后再分配教学任务,教学任务也应该在难易程度上对全阶段的学生进行覆盖,基础较弱的学生也能在小组学习中找到学习信心,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经验分享出来,带动同组的学生深入学习。较难的题目可以作为选做题,给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一些挑战。在小组确定之后,教师可以列出一些统计数据,让小组通过讨论合作,绘制统计图。最后,教师让小组组长讲解自己的图表,然后再做总结。
在新课改背景下,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固然很重要,但这并不能降低教师在课程中的参与度。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反而更加重要。教师要及时与学生高效沟通,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课程内容。增加学生与教师的高频互动可以通过教师不断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做评价和指导、为学生设置教学任务等多个方面体现。首先,启发性的问题是指,初中教学中涉及一些命题,教师可以给出条件让学生推演出结论,或者给出结论让学生反推命题的条件,这能在很大程度上巩固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理解命题的本质,做到举一反三,并将其运用到其他问题的解决上来。其次,对教学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与指导是指,让学生自己寻找知识点,并自己进行整理,将其和已学知识结合搭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建立这样的系统之后,教师再对其进行纠正指导。这种 “反向思考”的教学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得到结论时找到学习的成就感。最后,为学生设置教学任务,这一点在师生互动方面的体现是指,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加强学生的沟通,设置更适宜学生的教学任务,从而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预习的目的是让学生调动已学的知识,自主完成对将要学习课程的理解。这能很大程度提升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所学知识能够灵活运用,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预习任务的布置也有着很强的专业性和目的性。教师需要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布置预习内容,比如,通过短视频的方式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预习任务,也可以通过短视频这种直观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顺利完成预习任务。另外,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需要动手实践的预习任务,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得出结论,然后将其带入课堂,分享自己的学习过程。在预习任务布置时,教师还应该注意其与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要相符合,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对要学习的课程内容做预先的熟悉和了解。预习是学生进入新知识领域的台阶,所以,在设置时不能太难。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的探究了解,寻找学生学习的“浅水区”,让学生能够很好地进入预习任务,为之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计划、实施、反馈、改进这是一个完整的学习闭环,其中反馈阶段是提升学习效率的关键一环,教师只有不断地接收来自课堂、学生的反馈,才能发现教学中的不足,给出合适的改进措施,让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形成不断向上的良性循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评估反馈一方面能让教师从学生所展示的学习成果中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课堂知识掌握情况,巩固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学反馈发现学生在混合式学习模式下遇到的问题,然后对这些不足进行反思,制订更符合学情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还可以录制教学中存在不足的地方,进行认真钻研,以提升教学质量,在教学相长的模式下不断突破成长。综合评价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其一,学习成果展示阶段,让学生主动将课堂自测、课前预习以及课后训练等学习任务呈现出来,通过这一过程,教师掌握学生的解题思路,以及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对不正确的内容进行及时纠正,或者提出更好的解题方法。探究题目的本质,让学生能够对数学原理有更深入的认识,做到举一反三。其二,教学评价反馈阶段,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收集一些题目做成题库,随即展开学习测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完成题库内容,对学生在自测过程中的情感表现也做相应的记录。整个过程结束之后,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课堂参与积极性以及学习态度等方面做综合评价,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潜力,朝正确的方向努力,提升学习成绩。
例如,在 “一元一次不等式”这一章结束之后,教师可以组织一次专门的测验考试,先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分配测试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测试题,此时的题目可以侧重于理论知识,旨在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运用数学原理解题。在此过程中教师注意记录学生的测试成绩,以及课堂表现。然后,将课堂分成不同的小组,分配一些开放型的讨论题,比如设置一些教学情境 “在某场智力竞答比赛中一共包含20个题目,答题正确得5分,回答错误得-2分,放弃答题不得分,已知小李有一题没有回答,要使她有80分以上的答题分数,那么她最多答错几道题?”针对这样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展开交流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该走入课堂观察学生的参与状态以及答题思路,给予及时的指导。最后,教师通过课堂记录为学生做出综合评价,指出学生的优势,以及需要改善提升的地方。而教师通过这种反馈机制也可以从中检测自己的教学思路是否适合当前班级,然后做出相应的调整。这种将教学评价融合到初中数学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能够让教师清晰地了解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收集到很多教学素材运用到教学中来。混合式教学模式正适应了这个时代趋势,让教师收集的知识能够渗入到课堂中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教师应该因材施教,认真了解学情,让其成为课堂效率提升的有效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