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经典文本教学的时效性

2023-12-19 08:04:17房珊珊
中学语文 2023年32期
关键词:鲁镇祥林嫂眼神

房珊珊

余文森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为: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和学生有准确的把握,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阅读和思考的空间。

一、引发思考,增强学生自主体验的空间

阅读是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坚持阅读,会让大脑变得越来越灵敏,记忆力、专注力等学习能力也能得到显著提升。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能过多地把自己的阅读感悟强加给学生,更不能把参考书上的解读灌输给学生,而应该把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留足自主阅读和自我感悟的空间,这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祝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文章,它记述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揭示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表现了鲁迅反封建的精神。这篇文章内容较长,主题深刻,和当今时代相隔又远,在结构上不仅具备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而且还有序幕和尾声,在写法上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基于此,学生想理解文本,必须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自主阅读,在厘清故事结构中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笔者在教学时是这样导入的:鲁迅先生的小说有三位人物最为出名——孔乙己、阿Q 和祥林嫂。其中孔乙己是有姓没有名字,阿Q 是有自己的名字没有姓氏,而祥林嫂则是既没有姓氏也没有名字,我们思考一下,为什么鲁迅笔下的三个人物会这样?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既没有姓氏也没有名字的祥林嫂。在课堂导入环节以孔乙己、阿Q等人的名字和姓氏引入《祝福》中的主要人物祥林嫂,不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细细品读文本,边读边思考,通过比较分析,综合鉴赏,学生们的阅读时效性得到了展现。

读鲁迅的文章,就像在品一壶茶,每过一遍水都会呈现出不同的味道,这是鲁迅文章难以读懂的原因,也是学生害怕阅读鲁迅文章的原因。解决该问题,重要的途径是让学生走进鲁迅,了解鲁迅。教师要给学生作必要的背景知识补充,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更好地实现披文入情。

二、凝心静气,引领学生在文本中穿行

当学生走进文本后,教师要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让他们带着任务沉入文本,再引导学生带着收获走出来。笔者在教学《祝福》时,布置了如下学习任务:给祥林嫂写一个小传或者给祥林嫂修一个年谱。借此实现读写有机结合。通过阅读,学生能够把从鲁镇元年一直到鲁镇十三年,也就是从祥林嫂二十六七岁初到鲁镇,直到祥林嫂三十七八岁时的事情清晰地整理出来。这一任务不但能够让学生按照正常的叙述顺序把文本梳理清楚,还能帮助学生认识到祥林嫂因为受到封建礼教的摧残始终没有迎来自己人生的“春天”,体味到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精神迫害。这个看似平实而又蕴含新意的设计,实现了动脑、动手的有机结合,实现了综合概括、体味涵泳的有机融合,避免了肤浅和粗略的浅层次认知。

经典作品大多都有意蕴深厚的内涵,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走进文本的深处,通过揣摩人物的言行把握人物的生命轨迹。通过仔细阅读《祝福》会发现,文本中对祥林嫂的语言描写并不多,对这些段落进行分析,会发现不厌其烦、喋喋不休的诉说行为是祥林嫂最为突出的行为特征。鲁迅为什么要特意强调祥林嫂的这一行为特征呢?结合上下文可以看出,祥林嫂并非天生爱说,第一次到鲁镇时,她“不很爱说话,别人问了才回答,答的也不多”,可是第二次到鲁镇就完全不同了,她总是不停地寻找各种机会向别人倾诉“我真傻,真的”。从祥林嫂前后言语行为的巨大反差中可以推测,祥林嫂之所以要倾诉正是要力图赢得主流社会的谅解,挣脱被蔑视的处境。鲁镇的人开始时对祥林嫂的故事还是感兴趣的,然而他们的倾听并不是给祥林嫂谅解和关心,而是从祥林嫂身上审视出自己道德情操的高尚,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所以祥林嫂的倾诉不但没有减轻她内心深处的自卑,反而加重了自己心灵上的伤痛。鲁迅之所以要使用重复手法展现祥林嫂的话语,就是要酝酿、渲染这种强烈的倾诉与冷漠之间的张力,证实祥林嫂所面临的局面,这不仅反映了人性的冷漠,更揭示了人性被封建礼教扭曲的过程。

三、 比较鉴赏,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丰富活动

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深刻理解人物的形象,从而完成对文本重点和难点的突破。“画眼睛”是《祝福》在刻画人物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即把人物的精神和心理特征通过“眼睛”进行全方位的展现,以起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和“以眼传神”的目的,让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立体、可信。鲁迅第一次对祥林嫂眼神的描写采用了倒叙的创作技巧,“我”回鲁镇见到祥林嫂“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因此“顺着眼”是鲁迅对祥林嫂眼神的第一次描写,此时的她还是“安分守己”和“吃苦耐劳”的。祥林嫂“安分”的眼神也正是她悲惨人生的开始,这时的她刚守寡,背着婆婆自己偷着跑出来,想自力更生,但这种美好是短暂的。第二次眼神的描写,“我”再次回到鲁镇,此时的祥林嫂“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根据小说的内容可知,这是祥林嫂经过第一次丧夫后,被狠心的婆婆卖到了深山再次组成家庭,后又失去了丈夫和儿子后的情形。鲁迅认为“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打碎给观众看”,增加悲剧的力量,唤醒世人,眼神的变化是祥林嫂悲惨人生的再次写照,令读者震撼。这里悲戚的眼神,是祥林嫂悲惨人生的延宕。绝望不是一次形成的,祥林嫂在经历两次家庭变故后,不断受到众人的嘲笑,她的心理防线一次次被打破,最终对社会不再抱有任何幻想,眼神中透露出更多的“恐惧与无奈”,作者用“直”“瞪”这两个字来刻画这一时期祥林嫂的眼神,生动展现了祥林嫂经历各种悲惨遭遇后的恐惧与无奈。最后,祥林嫂想通过“捐门槛”来救赎自己的灵魂,但是依然没有获得宽恕,感受不到大家的“祝福”,这不但是祥林嫂的悲剧,也是众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尤其是随着“四爷”的一声大喝,彻底击碎了祥林嫂最后的希望,眼睛便“窈陷”下去,这里“窈陷”的眼神,表明了祥林嫂对悲惨人生的幻灭和绝望。在教学中通过对祥林嫂几次眼神描写的比较,学生对人物形象和文本主题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教学经典作品,教师要多一些思考,少一些形式,多一些点拨,少一些复述,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体察涵泳,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收获不一样的阅读精彩。

猜你喜欢
鲁镇祥林嫂眼神
深挖文本
深挖文本
——祥林嫂的悲剧原因解读
课外语文(2023年1期)2023-02-06 14:37:46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名家名作(2022年18期)2022-12-16 04:37:28
生命的顽强
摄影与摄像(2021年3期)2021-10-31 03:00:07
鲁镇社会的“和”文化背离
《祝福》教学经验分享
确认过眼神
时代邮刊(2019年24期)2020-01-02 11:04:52
搞笑秀
论鲁迅小说中对“鲁镇”的民俗描写
西部学刊(2016年19期)2016-12-19 01:20:47
《祝福》中的三个“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