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教育体系的特征与实现路径

2023-12-19 00:53白红梅
成长 2023年11期
关键词:大思育人思政

白红梅

电子科技大学宜宾研究院 (四川省宜宾市 644000)

1 引言

大思政教育体系是落实立德树人,实现高校育人质量全面提升的有效途径。党的二十大强调高校教育应当聚焦育人的根本问题,着力做实培根铸魂,以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基础构建大思政教育体系,破解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各自为政、信息孤岛等现实困境,来进一步提加强和改进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高校思政育人质量。

2 大思政教育体系的内涵与特征

2.1 内涵

在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思政教育和各学科教学往往各自为政,存在“两张皮”现象,极大地影响了教育实效的发挥和提高。基于此,教育部提出了大思政育人理念,即加快思想政治教育同高校各个领域的全面融合,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大思政教育是在继承传统思想政治理念的基础上,基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视角,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总体规模,将日常管理同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极具创新价值的育人模式。从内容上来看,大思政教育包括全员育人和全过程育人。其中,全员育人是指高校所有的教职工群体都应明确自身的思政育人责任和意识,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日常工作中,形成有机的教育体系,推动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全过程育人是指高校在人才培育的过程中,应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针对学生各个发展阶段,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提高学生思想素养。[1]

2.2 特征

高校大思政教育体系是在遵循时代发展要求的基础上,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充分调动各个育人因素,形成高效协同的思政育人格局,进而提高思政育人实效,具体来说,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在高校大思政育人体系下,育人主体不仅包括传统的思政教师,还包括行政系统、科研部门、后勤管理等部门的教职工。其中,思政教师应加快知识教育同思想教育的结合,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内容;党政管理干部应强化思政育人意识,以更为科学、更为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行为影响学生,强化育人功效;后勤人员也应明确思政育人意识,将思政育人工作同日常工作结合起来,通过温暖、周到的服务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

第二,工作内容的丰富性。思想政治教育应强化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在教授学生思政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规范日常行为,这要求高校管理、行政、服务等部门应围绕这一教育理念展开育人工作,其中,学生日常生活管理、校园实践活动、后勤宿舍环境建设等工作都应承载大思政育人内容,因而大思政工作内容具有一定的丰富性。

第三,育人环境的开放性。高校传统的思政教育往往局限于日常的课程教学中,教学效果相对较低。而大思政育人体系则进一步扩大了育人范围,将思政育人工作覆盖至高校各个工作领域,在此模式下,高校往往在室内室外展开思想政治育人工作。例如,高校可以在教室内展开思政理论知识教育,夯实学生理论基础;在室外展开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过程中提高思政素养。

第四,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教学方法是教学内容展开的重要依据,对教学实效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高校大思政育人模式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强调对学生情感、素质、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还借助网络技术整合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式,进一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推动学生思政素养的提升。[2]

3 大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路径

大思政教育体系的实践路径,应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通过理论认知到实践应用的过程来强化思政教育实效,开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3.1 坚持整体性思维,统筹育人规划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事物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在大思政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高校应基于这一理论视角,在育人规划中求同存异,设计具有层次性和合理性的育人规划。

1.高校应发挥党委统筹全局的积极作用。高校党委是大思政教育体系构建的第一责任主体,在具体工作中应把握大局,从宏观角度进行统筹规划,将决策落到实处。具体来说,一方面,应做好方向性规划,构建大思政教育工作小组,并由校委领导直接负责,同时组建教师工作小组兼管,实现大思政教育体系构建和落实;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同学工部、团委、教务部等职能部门的联合,共同商定思政教育活动,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形成育人合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展开。[3]

2.高校应当因地制宜、进一步完善育人规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依靠高校党委的努力,还要发挥各院系的优势价值,共同设计出极具地域特色的思政育人规划,具体来说,高校一方面要把握好区位优势,挖掘所在地区的文化资源,并将其应用于高校思政教学,如以革命根据地、革命历史遗址和纪念馆为主体的红色文化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促使学生亲身感受红色文化的精神价值,提升自我思想素养;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和办学特色,提升思政育人的吸引力,如师范类院校可以以教学技能培育为核心展开支教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教师这一职业的光辉与崇高,进而不断提高自我思想素养。

3.2 强化育人主体的能动性,提高教师素养

高校大思政体系的构建关键在于教师,其专业水平、政治素养和育人技能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和思政教育的成效,更关乎着中国梦的实现,因此高校应加快教师队伍建设。

1.提高政治素养。“没有理想信念,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对于高校教师来说,要想取得良好的育人成效,就应具备过硬的政治素养和高度的政治自觉,明确发展目标,坚定理想信念,并为此孜孜不倦、砥砺前行。首先,教师应不断提高思政素养,在思政教育过程中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鉴别力,通过语言灌输和行为表率来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同时,教师还应明确从业目标,认识教师这一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发展目标,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做好日常的课程教学,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要强化思政教育,强化学生的思政素养,促使学生成长为一名符合社会主义发展需求的优秀青年。

2.增强协同育人意识。高校思想政治育人主体不仅包括专业教师,还包括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因此,高校应加快各个育人主体建设,凝聚育人合力。首先,高校应加强思政教师能力建设,明确育人目标,引导教师做好本职工作,同其他育人主体展开良好的交流互动,共同致力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养的提升。其次,高校还应加强后勤服务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的能力建设,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对于行政管理人员,高校应强化育人意识,明确管理者和教育者的角色定位,引导其转变原先强硬的管理教育理念,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获取学生的理解和支持,进而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自我思想素养。对于后勤工作者来说,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后勤服务人员的育人理念,促使其通过文明用语和周到细致的服务辅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此外,教师还应加强同学生家长的联系,共同展开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4]

3.加强示范性激励作用。榜样教育始终是激发个体奋进的重要方式,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可以借助榜样力量感染教师队伍,强化教师的专业素养,具体来说,首先,高校应明确责任划分,细化教师教学工作细则,进一步引导、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定期展开“评选优秀课程带头人”活动,形成榜样标准,借用榜样力量,激发教师工作热情。最后,高校还可以展开校内教学技能比赛等教学实践活动,引导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夯实自我,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素养,同时还可以激励其他教师,形成良性竞争环境,进一步提升高校教师队伍质量。

3.3 勇于创新,实现思政教育模式的创新

在大思政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高校应加快教学模式创新,使其适合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展开。

1.理论教育法和实践锻炼法相结合。理论教育法是指通过思政教学课程,将思政知识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传授给学生。实践锻炼法是指教育者借助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思想意识,促使其形成良好习惯的教学方法,这两种教学方法的结合,能够引导学生获取丰富的理论知识,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促使其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首先,教师应加强理论教学,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积极融入教学课程中,并通过生活化的语言强化学生的理解认知,提高学生的思政专业素养,同时,教师还应加快实践教学,展开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提升思政素养。其次,教师应加快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象的实践操作,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协同教育,促使学生知行合一,实现全方位发展。

2.灌输法与渗透法相互补充。灌输法是指将知识灌输进学生头脑中,通过具体的宣传、教育来实现,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实现的主要途径。渗透法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至其他事物中,学习者通过对其他事物的理解和认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大思政教育过程中,高校应加快渗透法和灌输法的有效融合,进一步提高教学实效。首先,教师应提高灌输法教学的科学性,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做到有情感、有温度的教学,进一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习积极性。例如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展开相应的教学,大一阶段注重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应度,大二、大三阶段注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大四阶段侧重于强调教育的实践性,引导学生用思想政治理论指导生活实践。其次,高校应加强渗透教学,一方面,可以借助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同各个专业课程全面融合,形成高效协同的育人格局,提高思想政治教学实效;另一方面,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各个领域,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我思政素养。[5]

3.4 多措并举,推动思政教育资源的整合

1.以文化人,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文化是支撑一个民族、国家持续发展的精神内核,是国民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我国思政教育中,高校应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发挥文化育人功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政素养。首先,高校应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具体要从校园学风和硬件条件上下功夫,一方面,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和时代发展需求制定校园管理规范,进一步强化学生思政意识,约束学生日常行为;另一方面,还应加快校内建筑建设,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学生时时刻刻接受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素养。其次,学校还应展开形式多样的校园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借助社团展开校内演讲、文艺会、文艺晚会等实践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另一方面,还可以展开校外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红色圣地、重走长征路等,或者以文化为主题展开学术讲座等,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我思政素养。

2.以研促学,夯实学生思政基础。科研育人是思想政治育人质量提升的重要形式,高校应加快科研同思想教育的有效融合,引导学生在追求科学的道路上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将自我理想信念同社会发展目标有机融合,在不断前进中实现自我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首先,高校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科学研究的各个环节,鼓励学生在科学活动中提升自我思政素养。例如,可以将爱国思想融入其中,引导学生以国家需要为导向进行科学研究。其次,高校应构建学术评价标准和学术评价体系,一方面,可以约束学生的学术行为,明确学术并非一蹴而就,而应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获取科研成果,避免投机取巧等行为出现;另一方面,还能够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明确理想追求,激励学生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6]

4 结语

综上所述,大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是新时代背景下提高我国高校思政育人质量的有效途径,高校应加快这一体系构建,从育人主体、育人资源、育人模式等方面入手,凝聚育人合力,形成高效联动的思政育人格局,进一步推动育人质量的提升,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优质人才。

猜你喜欢
大思育人思政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大思政”改革视角下的教学资源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