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慧芬,杨蔚清,朱益平
(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弋矶山医院 肿瘤内科,安徽 芜湖 241001)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一种发生于结肠和直肠部位的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位居第三,病死率位居第二[1]。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改善CRC预后的关键,早期CRC患者经过根治性切除后5年生存率在90%以上,而晚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有10%[2]。
酪氨酸激酶受体(tyrosine-protein kinase receptor,Tie)属于受体酪氨酸激酶家族,当与血管生成素(Angiogenin,Ang)结合后其激酶结构域内的5个酪氨酸残基会自动磷酸化[3]。Tie2的激活会刺激多个信号通路,如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生成素等,这些通路被激活后会减少血管生长以及血管通透性,从而提高血管稳定性[4]。研究发现,Tie2的表达在许多癌症都是上调的[5-7]。在肾癌和卵巢癌中抗Ang-Tie2治疗在临床上已经被认为是一个有效的治疗靶点[8-9]。也有报道称在使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ial growth factor,VEGF)治疗期间,血浆中多个与血管生成有关的标记物发生了量的变化,其中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外周血浆中Tie2浓度,基线Tie2、VEGF表达水平较低的患者预后较好[10-12]。尽管Tie2已经被研究了几十年,但关于Tie2能否作为CRC预后的生物标志物仍然未知。本研究旨在探讨Tie2作为CRC预后的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希望发现CRC治疗的新靶点。
A.CRC组织;B.癌旁组织。
1.1 材料 组织样本:收集2017年1~12月在弋矶山医院接受CRC根治术的91例患者(男56名、女35名,中位年龄65岁)的术后肿瘤组织蜡块以及距癌边缘约5 cm处的癌旁组织蜡块。所有患者均经术后病理证实为CRC,术式均为CRC根治术。血液样本选取2021年3月~2022年5月在我院肿瘤内科接受贝伐珠单抗一线治疗的晚期CRC患者35例,采集抗血管生成治疗前患者的血液样本。该研究获得弋矶山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及患者知情同意。
1.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调取所收集的组织样本蜡块,切片、脱蜡、抗原修复,内源性过氧化物酶阻断,一抗4℃过夜,二抗37℃ 30 min,显色、封片,阅片。
1.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使用收集的外周血血清,按照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中步骤进行检测,利用酶标仪测定样本中的Tie2浓度。
1.4 随访 通过随访获取患者信息,随访结束日期为2022年11月。组织样本的终点事件为OS和DFS;血液样本的终点事件为PFS。采用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 1.1)。生存时间按月为单位计算。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分析模型,并绘制ROC曲线。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Tie2在CR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CRC组织中Tie2呈高表达,而癌旁组织中Tie2则呈低表达。见图1。
2.2 Tie2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依据免疫组化结果,64例(70.3%)患者的CRC组织中Tie2呈高表达,27例(29.7%)患者的CRC组织中Tie2呈低表达。患者CRC组织中Tie2表达与其性别、年龄、肿瘤侵犯深度、类型、位置以及淋巴结受累均无关联性(P>0.05),而与临床分期存在相关性(P<0.05)。见表1。
表1 Tie2与CR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表2 CRC术后关于DFS的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
表3 CRC术后关于OS的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
2.3 Tie2与CRC患者预后的关系 相较于Tie2高表达的CRC患者,Tie2低表达的患者则具有更好的DFS(图2A,P<0.01),与Tie2高表达的CRC患者相比,Tie2低表达的CRC患者具有更良好的OS(图2B,P<0.01)。见图2。
图2 Tie2与CRC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2.4 Cox回归分析CRC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DFS、OS) 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临床分期Ⅲ期以及Tie2高表达均为CRC患者DFS和OS的不良预后因素(P<0.05)。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P<0.10的变量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RC组织中Tie2高表达是影响患者DFS和O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
2.5 外周血Tie2与CRC患者预后关系 根据患者的生存状态绘制外周血Tie2浓度的ROC曲线显示,最佳截断值为499.153 L,其曲线下面积为0.719(95%CI:0.530~0.908),灵敏度为71.40%,特异度为78.60%(图3A)。依据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高和低浓度两组,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与外周血Tie2浓度高的组相比,低Tie2浓度的患者具有更长的PFS(P<0.05)(图3B)。
图3 外周血Tie2与CRC患者PFS关系
Tie2是目前已知的调节肿瘤血管生成的蛋白。有研究表明Tie2在视网膜血管疾病中可显著增强VEGF的抑制作用从而改善患者的功能及预后[13]。当然,Tie2在癌症中的研究最为广泛。在宫颈癌组织中表达Tie2的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增加与患者预后较差相关(P<0.05)[5]。在乳腺癌患者中,外周血Tie2水平与肿瘤分级呈正相关(P<0.001),血液中Tie2水平较高的患者较低水平患者生存率可能更低;此外,在体外实验中发现,Tie2对癌细胞生长有促进作用[14]。但目前很少有研究报道Tie2在CRC组织及外周血中的表达以及与预后的关系。
本研究首先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了91例病人CRC及癌旁组织中Tie2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Tie2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Tie2在CRC中的表达与患者的临床分期密切相关;通过随访发现,肿瘤组织中Tie2表达较低的患者拥有更佳的预后,而Tie2高表达的病人则具有较高的复发风险;进一步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临床分期在Ⅱb~Ⅲ期行CRC根治术的患者如临床分期较晚、Tie2表达高则预后不良。这说明Tie2在CRC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组织中Tie2水平的检测在临床应用中拥有很多阻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目光投入到外周血的Tie2中。另外,我们考虑到抗VEGF治疗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是晚期CRC患者的治疗中,而贝伐株单抗作为第一批抗VEGF治疗的靶向疗法之一,标志着一个新的抗癌系列的开始,被广泛应用于晚期结直肠癌、乳腺癌、卵巢癌、肺癌等[15]。因此,本研究收集了本院进行贝伐株单抗治疗的晚期CRC患者的外周血液,通过ELISA检测外周血中Tie2的表达水平,结果证实:外周血中Tie2浓度低的患者预后更佳,即低Tie2水平的患者使用贝伐株单抗的疗效优于外周血中Tie2浓度高的患者。
综上所述,与癌旁组织相比,Tie2在CRC组织中表达水平高,且与患者的DFS、OS相关;与此同时,Tie2也与接受贝伐株单抗治疗的晚期CRC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外周血中Tie2浓度较低的CRC患者在贝伐株单抗治疗中获益更多。Tie2或可成为预测CRC患者预后以及抗血管生成疗效的生物标志物,在未来的临床研究中应该重视Tie2在CR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