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云龙
因为全身骨扫描涉及放射性显像剂的使用,不少人担心身体会受到辐射的伤害。全身骨扫描的原理是通过向受检患者体内静脉注射放射性显像剂,再利用特殊的核医学仪器来探测、记录体内放射性核素所发出的信号,从而生成骨骼的图像。由于辐射量相当有限,我们不必过于担心这项检查会对自己的健康造成“伤害”。
不过,由于显像剂在受检患者体内的核素代谢需要一个过程,在此期间,他们的身体仍旧会“散发”出一定劑量的辐射并对周围的人员造成影响,这也是人们惧怕接受骨扫描检查的重要原因。
那么,受检患者周围的辐射究竟有多大?
事实上,患者在接受骨扫描后,其周围的辐射剂量是很有限的,并不会对他人造成明显的影响。科学研究显示,注射显像剂后,患者的体内会散发一定剂量的辐射(尤其是最初的2小时内),但辐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迅速减弱,24小时后其周围1米距离范围的辐射剂量已降至初始值的1%左右,基本接近正常水平。换句话说,24小时后,患者周围的辐射剂量已经接近自然界的背景辐射水平,不会再对他人产生显著影响。
众所周知,我们本就生活在一个自然辐射普遍存在的环境中,自然界中的辐射水平虽因地区而异,但每人每年接受的天然辐射剂量也差不多为1~3mSv(毫西弗)。而全身骨扫描的有效剂量在5mSv左右,与人体全年接受的自然本底辐射值相当,且全身骨扫描一段时间后患者周围的辐射量并未超出自然界存在的辐射水平。也就意味着,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接受全身骨扫描后其周围的辐射剂量不会对自身及周围人的健康产生太大影响。
尽管如此,为了安全起见,还是建议受检患者在骨扫描后的2天内尽量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努力降低给周围人员带来的辐射暴露风险。对于婴幼儿、孕妇等对辐射较为敏感的人群,则最好不要与36小时以内接受过骨扫描的患者近距离接触。
关于如何才能快速、有效地降低全身骨扫描对受检患者的辐射影响这一问题,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方法。
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一项研究中,让受检者在注射显像剂之后立即饮用1000毫升水,然后根据他们半小时内的排尿情况进行辐射剂量分组对比。结果表明,多饮水、多排尿可以有效加速体内辐射显像剂的代谢及排出。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核医学科的另一项研究也同样证实了这一点,即让受检者在接受显像剂注射前1小时饮用1000毫升水,可在保证显像质量的前提下加速显像剂的代谢及排泄,从而有效降低其周围的辐射量。
综上所述,全身骨扫描是一项安全的医学检查方法,受检者可通过多饮水、多排尿等简单措施来加速体内显像剂的排出,进一步降低辐射剂量。此外,时间延迟也能让辐射剂量快速衰减。检查后时间越久、距离患者越远、接触时间越短,辐射量就越低。对于受检者来说,在医生指导下预先采取相应的防护手段,就能使受检患者周围的辐射剂量不对他人产生显著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医务人员在进行全身骨扫描时也会采取适当的辐射防护措施来确保检查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