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城市Radiant City

2023-12-18 10:44:15唐志华
世界建筑导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岭南高密度城市化

唐志华

摘要: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整体呈现出高速、不均衡特征,越来越多的人口向核心都市圈集聚。在人口流动趋势影响下,以深圳为代表的改革开放前沿城市,率先开展高层高密度探索与实践。与此同时,深圳作为岭南代表城市之一,在居住、教育、办公等不同业态的现代建筑设计中,借鉴传统岭南建筑智慧,融入岭南建筑基因与风格,通过“底层架空““多层地表”等手法,更好地适应自然气候条件。而在多重因素作用下,深圳规划与建筑方面的成果,与柯布西耶提出的“光辉城市”理念:通过高层建筑、现代交通网等,把地面还给人类,为城市提供开放式空间,趋于吻合。

关键词:光辉城市;高密度;城市化;岭南;高层建筑;

Abstract: China's urbaniz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 speed and imbalance, with more and more people converging to the core metropolitan area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trend of population movement, the leading cities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represented by Shenzhen, take the lead in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high-rise high-density buildings. At the same time, 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cities of Lingnan, Shenzhen learns from the wisdom of traditional Lingnan architecture and integrates the genes and styles of Lingnan architecture in the design of modern buildings for different purposes such as residence, education and office, and better adapts to the natural climate conditions by means of "stilt buildings" and "multi-layer ground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ultiple factors, the achievements of Shenzhen's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e tend to coincide with Le Corbusier's concept of "radiant city" : to return the ground to human beings through high-rise buildings and modern transportation networks, and to provide open space for the city.

Keywords: radiant city; high density; urbanization; Lingnan; high-rise building;

引言

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国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从农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大国。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层面,也重塑了中国的城市与建筑。 城市化率得到极大提高,更多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中小城市人口向大城市聚集,西部人口“孔雀东南飞”现象,是人口流动的三大趋势。

1. 高层高密度城市是必由之路

1.1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1978年我国城镇化率仅为17.92%,2019年城镇化率为60.60%,四十年间,城镇化率提高近43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增加了6亿多人。  ① 预计到2035年,中国城市化率会达到75%以上,超过十亿人口将生活在城市中,全国60%以上的人口将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城市化区域。 [1]

地理学家胡焕庸曾提出划分中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胡焕庸线”,揭示了我国人口分布规律:东南半壁与西北半壁常住人口比重长期稳定在94:6,即胡焕庸线以东集中我国总人口的94%。[2] 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高密度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十年高速发展,东部和南部逐渐形成以北京、上海、深圳、武汉、重庆为中心的五大核心都市圈,以东部沿海为重点,通过长江、京广线等重要交通线相连,形如一把开弓的箭。未来预计有超过十亿人居住在这条“弓箭”上,向中心城市汇集。今后20年,长三角地区和大湾区的核心都市圈依然是中国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图1)

1.2 城市的胜利

科技进步、信息技术、轨道交通等现代化成果,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不断吸引更多人口向大城市进一步聚集。著名城市经济学家爱德华·格雷泽在《城市的胜利》中提出:“城市让人们变得更加富有、智慧、绿色、健康和幸福,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与最美好的希望。”

城市化首先会带来更加丰富便利的生活,提供优质的就业、医疗、教育和生存条件,让城市居民更平等地获得教育、工作和生活机会;人口的集聚,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科技和创造力的开发、利于资本流入,带动社会整体发展;紧凑的城市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公共交通效率,为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创造先决条件。

与此同时,伴随着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心大城市无不面临空间有限、人多地少的现实,高密度城市格局,成为中国城市的显著特征,也为建筑设计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2. 深圳的高密度探索

2.1深圳高密度城市探索

高层高密度首先出现在深圳,是发展快速、人口年轻、土地狭小、资本市场活跃等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高密度建设虽然解决了物理意义的生存空间,但难以满足人们更高层面的生活需求。

在狭长的沿海地带,深圳的规划者一开始就选择了带形组团式布局,打造多中心的城市格局。一条深南大道串联起各个片区,通过高层建筑将大量土地留给人们。整体城市格局山海连城,大开大合。

更为难得的是,在每个组团的城市设计中,依托所处的环境和时代特征,形成不同城市组团,使得深圳在统一的格局中又有变化。(图2)

2.2 片区规划

以深圳后海片区为例,空间结构大疏大密,高强度密集开发和大尺度公共空间相结合,打造紧凑混合、富于活力的城市格局,使城市功能呈现更加集聚高效的特征。

街区层面,大量采用“井田制”式布局,九宫格的用地划分,周围八个格子用于高密度开发,中间作为生态绿地,为城市留下开放空间。(图3)

3. 岭南城市的建筑风格演进

3.1 前提:自然条件与物理条件双重作用

岭南地区,由南岭山脉划分出的独立地理单元,在自然条件影响下形成独特的气候环境和风貌,冬短夏长,降水较多,常年的炎热和高温高湿,影响着岭南民居及园林等建筑形态,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岭南建筑风格。

科技进步和时代发展,现代城市交通方式、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出现,以及经济水平和劳动市场等综合因素,越多越多的人群集聚岭南、集聚湾区,岭南城市建筑呈现出高层、高密度的转变趋势。

3.2 演变:从沿街骑楼到底层架空、多层地表

早期岭南建筑营造,较为注重与园林和环境的关系。由莫伯治、夏昌世两位先生为代表的岭南建筑师,坚持地域特色与现代建筑的融合,在诸多经典作品中探索传统园林在建筑景观中的运用[3]。

而后何镜堂继承其導师夏昌世对岭南现代建筑设计及亚热带建筑理论的探索,并提炼升华为“两观三性”建筑理论[4],解析建筑所在地域、文化等环境特征,用以传承岭南建筑的精神与风格。

长期以来,岭南建筑大量吸收各类优秀建筑基因,开放包容,兼收并蓄。骑楼作为传统岭南建筑的特色之一,是顺应高温多雨自然条件的建筑形式,通过阴影,形成微妙的被动式通风系统,营造一定范围内的“微气候”,给城市中的人们提供一个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岭南风格在这种城市巨变的前提下,进一步发生改变。(图4)

3.3 反思:建筑能为城市生活带来什么

现代高密度城市带来高效便捷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建筑体量过大、绿化空间减少、大量机动车限制了活动范围……城市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才是规划和建筑所要解决的。

以新加坡皮克林宾乐雅酒店 (PARKROYAL on Pickering)为例,位于高密度的城市中心商务区,十三层空间被层层热带绿植包裹,用柱子将建筑主体悬空于地面,为人行车流及公共大堂留出足够的开放空间,建筑自身也已成为酒店名片、城市地标。(图5)

现代岭南建筑借鉴传统岭南建筑智慧,在高温高湿的自然环境下,通过“底层架空““多层地表”等手法,解决高层高密度城市中,机动车数量暴增带来的人车分流问题;同时可以为市民遮风挡雨、提升生活舒适度;让建筑与建筑之间,城市与自然之间空气更流畅地循环,从而有效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将地面还给人类,也能有效减少拔地而起的建筑对城市和街道的生硬割裂。

未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建筑可以考虑设置15米的首层架空,在架空层大量布置绿地花坛、儿童游戏空间、咖啡馆等休闲空间,让建筑形态如同水中觅食中的火烈鸟:15米以下是人间烟火,绿树成茵,成为文体和休憩场所;15米以上是海阔天空,诗与远方,是私密安静的住宅或写字楼。(图6)

3.4 探索:岭南现代建筑特征--以深圳为例

以深圳为代表的岭南城市,在气候条件、国际影响、资本市场、高层高密度等因素作用下,各业态建筑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居住建筑更追求高度。以深业世纪山谷、中芯国际保障房、京基长源村为例,居住的高度受市场认可,住宅价值与高度相关。大湾区主要城市区域,超高层住宅和公寓的售价已超过郊区别墅,集体生活方式与景观视野等影响下,高度为居住建筑增添了更高的附加值,是市场和大众的共同取向。(图7, 8, 9)

综合体呈现垂直复合的形态。以华润城万象天地、深业上城、恒裕金融中心为例,城市综合体原有的纯商业模式已被打破,成为集商业、居住、酒店、娱乐和办公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垂直复合型建筑。(图10, 11, 12)

教育建筑功能更加立体化。以深外宝安、宝山学校、格致中学为例,在高密度新理念的“夹心饼干”式校园设计中,上层部分是传统教育功能空间,中间架空部分作为操场,操场下方则是大量功能性用房,如游泳馆、食堂、图书馆、实验室、停车场等。(图13, 14, 15)

办公建筑更倾向于架空底层。以大疆天空之城、清华大学研究院新大楼、龙华设计产业园为例,颠覆传统空间模式的底层架空,将土地退还城市。开放的公共空间可以作为交通、绿化等多种用途,极大提高土地回报率。(图16, 17, 18)

文体建筑颠覆性地进行叠加。以国际体育文化交流中心(过程中方案)为例,建筑师创造性地用六品桁架,把九个无柱空间叠加为一栋百米大楼,立面上的斜向跑道,把六品桁架“捆绑”为一体,也为周边市民提供了休闲运动的空间,一反传统文体建筑占地面积大、容积率低的短板。(图19, 20)

4. 结语

历经40余年磅礴发展,深圳在规划与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就,与柯布西耶在90年前(《光辉城市》于1933年出版)提出的“光辉城市”理念高度吻合,通过高层建筑、现代交通网和大片绿地,创造充满阳光的现代生活环境,把地面还给人类,为城市提供充足的绿色生态资源和开放式空间。(图21)

高层高密度的城市化进程无可避免,各类型建筑创作要适应这一条件,应对变化。相信现代高密度城市,在科学技术、轨道交通、建筑创作等的不断向前发展下,城市会越来越美好。

图表来源:

图1,国内地图标准地图(64K横版2019),作者自绘;

图2:Google Earth;

图3: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https://www.caupd.com/achievements/gengxin/detail/617.html;

图4:作者自绘;

图5:https://www.pinterest.com/;

图6:作者自绘;

图7~图18:华阳国际;

图19:Aedas;

图20:华阳国际;

图21:袁媛.再读勒·柯布西耶及其“机器美学”思想[J].艺术设计研究,2012(S1):97-99.)

注释:

① 参见国家统计局网站: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如何测算

http://www.stats.gov.cn/zs/tjws/tjzb/202301/t20230101_1903783.html

参考文献:

[1] 高士佳.中国未来城市化趋势:人口再集中 农村居民向县城集聚[EB/OL].(2021-04-26)[2023-03-10].https://news.cctv.com/2021/04/26/ARTIyKkMzgY9Sc23eoeSiTLB210426.shtml.

[2]方创琳,李广东,戚伟等.“胡焕庸线”东西部城乡发展不平衡趋势及沿博台线微突破策略[J].地理学报,2023,78(02):443-455.

[3]傅稚青. 莫伯治与“酒家园林”——岭南园林之现代实践研究[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6年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156-162.

[4] 向科,向姝胤. 岭南传承、整体逻辑、中国思想——何镜堂“两观三性”建筑理论“他说”研究的三个视角[J].南方建筑,2021(6)

猜你喜欢
岭南高密度城市化
忆岭南
黄河之声(2022年14期)2022-11-16 10:58:50
高密度电法在断裂构造探测中的应用
雨岭南
心声歌刊(2020年5期)2020-11-27 01:56:04
高密度电法在寻找地下水中的应用
不辞长作岭南人
商周刊(2018年26期)2018-12-29 12:55:58
城市高密度环境下的建筑学探讨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湖湘论坛(2015年4期)2015-12-01 09:30:08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高密度互连技术强劲发展
易说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