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封存式到活态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智化创新

2023-12-18 02:07:18雷文宣解学芳
出版广角 2023年19期
关键词:数智中华数字化

雷文宣?解学芳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数智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耦合互嵌是实现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时代使命,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自为之路。基于此,数智赋能打造文化资源内容动能、推动传统文化产业数智化创新、实现传统文化活态化传承、创新传统文化内容解读、拓宽传统文化流通边界五大路向,能够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静态、封存式保护向动态、活态化保护转变,实现中华文化的全景呈现与全民共享。

【关  键  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智化;耦合互嵌

【作者单位】雷文宣,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解学芳,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项目】上海市曙光计划“AI时代文化创意产业创新机理及其伦理边界研究”(19SG20)。

【中图分类号】G230.7【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3.19.0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原创性、思想性、战略性和指导性的新观点和新论断。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着眼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明确提出“七个着力”的要求,强调“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历史维度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中华民族文明血脉,是民族发展的情感纽带,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源泉,是民族发展和文明传承的精神命脉。从文化维度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沃土,其凝结的内在价值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底色。从经济维度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实现了内容产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推动实现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中华文明精神传统具有人本主义特色,其文化发展以传承接续为主要导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激活、传承、保护和发展是文化数字化战略中的重中之重,也是进入新时代之后新文化使命背景下文化产业的聚焦点和文化建设的起点。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推动下,我国传统文化资源在与数智技术的融合过程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意味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文化符号转化成产业元素,在烛照传统的同时,将文化资源与新兴科技进行有机整合,打造符合数字时代潮流的文化品牌。由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创新成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内聚力之源。

一、数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封存式保护向活态化保护转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知识性、可塑性和娱乐性,与具备开放性、互动性、共时性、沉浸性、媒介性的数智技术具有极强的适配性。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具有强大的文化资源整合能力,是实现传统文化数字化存储、修复、展示、传播的效能工具,能够助力文物和文化资源的活态化保护与传承。在整合文化大数据的基础上,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数智化的耦合互嵌深化文化体验和沉浸式传播,助力叙事创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能够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静态、封存式保护向动态、活态化保护转变。

1.数字存储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态化传承

数字扫描存储技术和VR虚拟重构技术能够将现实中我国的珍贵文物和文化资源转变为数字文物,三维点云采集等数智技术在保证高精度、无死角扫描的同时,能够在不接触文物的情况下收集文物的信息,同时完成文物保护工作,有效避免文物被破坏或被二次破坏。

一方面,数智监测技术将文物不同时期的数据进行对比,能够智能监测文物损毁速率并进行预警。云冈石窟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监测石窟的风化速度,并及时采取保护措施。另一方面,数智技术在迭代创新保护传承模式的同时,也为文物的数字化复现奠定了基础。文溯阁本“四库全书”极其珍贵,长期保存在恒温恒湿的地库中,在通过数智技术将其阶段性形成数字化成果后,普通读者也拥有翻阅珍贵典籍的机会。可见,将文化典籍、文物数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不可再生的文化精华通过多模态数字化存储,实现文化生产要素从机械复制到数字复制的转变,能够有效建立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据的资源仓库。如“数字敦煌”资源库、“故宫博物院藏品总目”数据库、“世界的记忆——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数字平台等通过有序开放、免费共享的方式,为文物工作者和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条理清晰、三维可视的参考资料,同时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产业化提供了海量文化资源,为其活态化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此外,ChatGPT等数字化智能技术使得现代文化生产进一步跨越到“数字原生”阶段,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编码”与“解码”中得以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继承与创新,焕发出全新的数字生命活力。同时,数智化文化生产工具进一步大众化、普及化,赋能大众成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力量——大众在得到多元化的文化自主生产体验的同时,也激发了个体的审美想象力和思维创造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可持续、活态化保护与继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整体观照中进一步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形态,实现了数字文明时代人类思维范式的转变。

2.数智展示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叙事创新

人机耦合的数智化技术在注重用户体验的思维向度上创新表达方式,通过非线性叙事打破固有的时空关系,丰富了文化的感知形态,打造了沉浸交互的体验方式,消弭了部分固有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僵化、单调的问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现代”转型提供了内源性动力。

一是实时投影、生成艺术、动态捕捉、3D影像、全息投影、预演系统等改变了观演方式,强化了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沉浸式互动,打造出具身审美体验新场景。基于佩珀尔幻象技术的烟雾投影、水雾投影、3D全息投影、墙面沉浸式投影等全息投影表演形式能为观眾带来全新的视觉效果。例如,“数字敦煌”资源库对石窟艺术进行数字展示,通过球幕多方位展示石窟内景,VR技术的使用使游客有身临其境之感,游客可通过数字交互游览的形式欣赏数字化壁画,在虚拟空间中反复回放数字壁画的画面,并放大自己感兴趣的任意细节。

二是数字孪生、全息投影、VR/AR/MR等数智化技术打造的非遗文化旅游装置,改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静态的表现方式,实现从再现到活现的非遗活态化场景构建。例如,福州三坊七巷非遗元宇宙文化街区通过数智人“莉莉”的智能导览、AR时空长廊等新方式和新场景为游客提供了三坊七巷元宇宙“平行世界”,在提高游客在地性体验、与游客建立情感联结的同时,生动地传承了非遗文化。

三是以数智化技术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数字化叙事,创新文化展演形式,进一步提高文化演艺产品的再生产层次。例如,沉浸式戏曲《黛玉葬花》采用数字化叙事的定制剧本,将虚拟现实技术与舞台装置结合,把舞台“大观园”打造为沉浸式实体空间,观众通过扩展現实设备获得自主探索越剧表演的交互体验,使演员与观众同为内容生产者和演绎者,极大提高了观众的感官沉浸度,创新了戏曲的观演模式,推动观众在新的展演方式中实现深度的文化感知。

3.跨媒介智能传播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普及

保罗·莱文森在媒介进化理论中指出,“信息的传播一直在向着更易被感知、更利于受众接受、使用门槛更低的方向演变”[1],因此,更低成本、更多、更好、更密集的信息获取渠道成为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原则[2]。

一方面,多元数字化、智能化跨媒介传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的普及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融媒体矩阵中的数据计算、内容渲染与可视化应用均基于技术设备的虚拟化调度,更好地保护内容并管控版权,实现交互式的内容呈现。另一方面,VR/AR技术助力数字出版信息可视化。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有趣的中国节日:AR互动游戏书》为读者开启沉浸式阅读场景;天府书展上,四川人民出版社与小微云科技公司合作为读者带来“红色主题+VR”沉浸式全景视频体验。

短视频平台现已成为非遗传播最普遍的媒介方式,短视频等多模态的内容呈现形式通过可视、可听、可感的表意整体激活和复现传统文化内容[3],突破传统文化的表层符号性意义,实现中华文明深层次的内容表达,用户在观看、分享、互动中获得沉浸式文化体验,使得部分原本艰涩深奥或受地域限制的中华文化实现更广泛的普及和传播。例如,抖音平台推出的“DOU有好戏”“DOU有国乐”“艺播计划—抖音直播院团专项”等实现了演出演播“双演并举”,在改变观众观演习惯的同时,实现了文艺院团的数字化转型。

同时,以点对点传输互动、开源共享的区块链技术作为技术底座,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内容作为中国故事的创新话语表达,能够重塑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范式[4]。例如,2022年上线的“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是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该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完成素材资源的授权、支付、下载并进行实时存证,向全球用户开放高清数字资源,实现了文化出海,国际视野和全球担当的文化传播视角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责任担当。

4.NFT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品版权确权

NFT即非同质化代币,其与比特币等普通加密货币不同的是,任何一枚NFT代币都是不可替代且不可分割的,可以用来消除非同质化商品交易过程中的中介机构,从而使内容创作者更好地从自己的内容创作中获利,降低作品被复制的可能性,实现对创作者版权的实质性保护。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加密艺术通过智能合约上链生成NFT,在交易过程中保证了NFT的可溯源性,并打破了传统文化艺术品的创作、收藏、观看及交易模式[5]。例如,NFT交易平台OpenSea等能够通过自动预制流程的安全自主交易、透明和负责任的分销记录、更快的版税支付、销售环境动态变化的定价能力,为文化产品的交易和艺术家作品的版权安全提供保障。与此同时,数智技术可以通过简化IP和版税的分销管理系统,“追讨”优秀文化衍生产品分销版权,帮助创作者实时追踪作品的销售和转售,并获取其版权所有。例如在Musicoin Project平台上,多个贡献者对作者的自动支付已经成功试用,并且作者可以从任何二次销售中获得更多的佣金[6]。

同时,NFT数字藏品提高了技艺类非遗市场的转化率,推动非遗传承人的创作者经济。技艺类非遗具有技巧性高、工艺流程复杂的特点,因其手工制作的低效生产方式、较高的制作成本、较低的市场流通转化效率,导致技巧类非遗产业链极其脆弱。“数字藏品+技巧类”非遗的数字文旅新业态为技巧类非遗传承传播带来新契机,十八数藏平台携手多个非遗传承人推出动态非遗数字藏品。如:福建非遗茶百戏传承人章志峰《茶百戏·喜上眉梢》《茶百戏·太平有象》数藏作品,以点茶的动态镜像呈现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和寓意;潮州非遗木雕工艺传承人卢进文《岭南功夫·潮州木雕》系列数藏盲盒,以3D动态形式展现金漆木雕等潮州木雕工艺,拓宽了技巧类非遗的传承路径,延长了技巧类非遗的产业链。

二、耦合互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智化创新路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两个结合”重要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创新和智能化创新是践行“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重要途径,是着眼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下继续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在数智技术的牵引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数智化的耦合互嵌形成了五大创新路向(图1):其一,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智化布局中,以文化数据作为资源禀赋助力文化内容生产,以文化内容数字化再生和智能生产转化形成内容动能,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价值增长;其二,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成果的利用率,打造数智生成路径和全方位产业链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打造数字文化IP,在产业创造性转化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续增殖;其三,通过多元数智技术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演绎,突破时空限制,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态化继承和沉浸式展演模式,完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性书写;其四,以数智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维内容样态表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性与流行性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解读模式,搭载网络迷因传播模式,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其五,通过区块链技术确权数字文化资产,形成新的文化跨界溢出模式,建立文化流通数智传播矩阵,打破圈层传播壁垒,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流通渠道。

1.内容动能:以数智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价值生长

现阶段的文化生产范式从叙事范式向数据库范式转向[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据库作为文化生产的资源要素成为数字化、智能化逻辑下的内容生产动能[8],是现代文化产业市场体系中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亟须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布局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智能化成果的可控开源、全民共享、内容再生。

一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通过数智技术进行提取、处理和转化,构建知识整合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数据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资源禀赋助力文化内容生产,在实现文化资源数据永续性保存的同时,实现其内在价值生长。现阶段以国家为主导打造的中国文化遗产标本库、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等数据平台初具规模,应进一步加强打造以政府为主导的资源收储模式,鼓励多元主体依托国家文化专网,共同搭建资源汇聚、数据关联、开放共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生产和服务平台,实现中华文化的全景呈现和全民共享。例如,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基于文化和旅游部艺术数字资源库,在2023年推出全国文化和旅游数字资源综合服务平台,在数字专馆运营、数字化传播流量扶持、艺术品高水准数字化图像采集、文旅品牌化数字营销等不同业务面向提供文化数字资源整体性服务。又如,2023年2月,国家图书馆与北京大学—字节跳动数字人文开放实验室联合发布《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以沉浸式展示形式免费向公众开放。

二是在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据库的过程中,通过智能高效的数智技术建构智能生产转化模式,立足数据集成与综合应用,能够避免传统文化数据采集仅停留在数据化留存层面。例如,引入AI监督训练模型的甲骨文校重助手Diviner在人机协作的基础上开创人工智能与人类专家协作的全新范式,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智能缀合破碎甲骨,智能复原整片甲骨信息,既解决了过往研究工作囿于人工缀合效率低下的问题,又在智能复原甲骨文的基础上自动生成甲骨文IP衍生品,比如广泛流行的微信应用甲骨文表情包,为甲骨文IP的衍生转化助力。

三是以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为载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精神内核,释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生产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质态表达。电竞行业诸多国产游戏将非遗元素纳入产品内容创新:《王者荣耀》推出基于长城历史文化知识的“长城守卫军”游戏角色,让玩家在游戏叙事中感受历史;《逆水寒》美工设计提取传统文化符号,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游戏赛博空间中创意性展示的同时,实现了文化资产数字化变现,推动了文化内容数字化再生。

2.产业创新:以数智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续增殖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业化发展即基于传统文化母题,在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延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意产业链,在永续增值中真正实现文化惠民。

一是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保护成果的利用率,避免数字化成果的使用仅停留在文化保护层面,推动文化数字化、智能化实现“投入—产出”良性循环,提高创收性、独立性和积极性。例如:苏州丝绸博物馆与博古公司搭建了由国有事业单位、民营企业、社会资本三方授权的丝绸纹样数字资产闭环式市场化运营模式,激活了丝绸纹样数据要素潜能,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丝绸纹样的市场化转化;哈尼梯田在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对梯田进行数字化留存的同时,推出“我在阿得博有邱田”的虚拟梯田认购活动,用户在认购梯田后可以“远程耕种”并获得实际的农产品收益,在实现对梯田的物理保护的同时提升了梯田的衍生价值,打造了哈尼梯田品牌。

二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智生成路径打造“资源提取—内容开发—产品生产—消费市场—文化服务—产品运营”的全方位产业链条,在流量逻辑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化消费“顶流”,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消费对内容生产的牵引能力。例如,文化创意众筹平台摩点通过“C2M(消费者对接生产者)定制+众筹”的模式打造以消费为起点的产销模式,完成文化生产供给的数字化变革,满足各个传统文化趣缘圈层的长尾需求,众筹成功的长尾文创产品凭借算法流量机制继续将内容精准推送给圈层“同好”,形成“产—销”的良性循环,解决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众化偏好因市场需求面窄导致的生产难困境。

三是提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IP,实现永续增值,打造兼具文化继承性与创新性的文化产品。IP实质上是文化符号的衍生效应,是文化价值的外在表现和文化价值向交换价值转换的前提条件,其衍生性具体体现在围绕文化商品展开的文化范围衍生、渠道衍生和品牌衍生,在电影、动漫、音乐、游戏等不同行业间相互转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品牌亲民化和创新永续化。例如:《天官赐福》等网络文学IP被改编为“新国风”国产动画,通过对国风雅韵的創新性表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向传递,在打造故事性的数字情感世界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共生;故宫文创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母题,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跳脱出传统的文化产品创作思维,借助IP授权联名推出一系列公众喜闻乐见的文创产品,深层次赋予传统文化资源新的时代意义,点燃国人心灵深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向往之情,在文化创意产品中提高公众的民族文化认同度。

3.创新演绎:以数智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态继承

多元数智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演绎,打造全新的文化消费场景——为大众提供感知、体验传统文化的新场景和新模式,以数字化活态化展演形式实现文化遗产活态化传承,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静态、封存式保护到动态、活态化保护的转向,同时再塑地方化书写,以数字人作为传统文化传播使者,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一是以数字技术复原场景实现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传承,打破以往的静态展陈方式。对于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动作捕捉、三维动态扫描、智能化数据分析等数智技术将原本不可见的部分进行数据量化,提取技艺传承基因密码,实现艺术再现与传承保护。例如,2023年6月,“天下第一塔”大报恩寺琉璃宝塔数字复原成果正式发布,在数字世界中“再现奇迹”。在利用数字技术还原制作过程中,照片三维扫描技术的应用使设计人员无须直接碰触文物即可获得高精度的三维模型,在最大限度保护文物的基础上,通过PBR数字渲染技术对文物实现高精度的还原。

二是数字场景完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性书写,以CGI+VR、环境建模技术等数字技术建构“物理空间—社会空间—虚拟空间”三元形态[9],突破地域限制再塑原始面貌。例如:沉浸式艺术展“长安三万里”以数字光效和交互叙事创新重塑历史上曲江酒肆的金碧辉煌;大型沉浸艺术展“探秘山海经”通过AIGC技术数字模拟山海神兽的骨骼模型,通过互动数字叙事技术,以虚拟考古探源的数字交互游戏让公众在展览现场沉浸式探索案牍残卷中远古洪荒的奇幻,在赛博空间中重写地方文本,再塑新的空间场域与展演情境。

三是打造数字中国人物谱系,以机器人和数字虚拟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使者,在数字场景中再现经典艺术角色。例如,全球首款戏曲机器人“艾鳎”作为普及昆曲文化的主要教具之一,在昆曲进校园活动中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普及。与此同时,“数字梅兰芳”“数字飞天”“数字苏东坡”等数字虚拟人凝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在数字场景、数字叙事中对接当下的审美文化需求,使戏剧艺术、中华诗词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获生命力。

4.网络迷因:以数智化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模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助数智化技术实现多维内容样态表达,消弭大众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搭载网络迷因传播模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大众生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众化传播。迷因的概念最早由理查德·道金斯于《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提出,道金斯认为,文化复制的基本单位迷因与生物进化中的基因复制可以类比,文化以迷因为单位在人际间进行传播[10]。2013年,道金斯以互联网为时代背景对网络迷因作出进一步界定,强调网络迷因中个体在文化内容创作、传播和体验中的主体地位。数智时代的网络迷因形式更为多样,凭借不断被模仿改动的数字内容特性延长了生命周期,成为数智时代扩散更快的文化传播模式。

一是通过数智技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气韵、意境等精神层面的文化符号进行提取和转化,以智能仿真技术“点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和精神,将蕴藏其中的情理表达、文化意蕴和内涵实现意会和言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现实精神力量。例如,“何以长江”数字大展将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水墨意象、中华诗词意象解构为可阅读的长江图景,以超时空和超实体性为观者提供多维度感官互动的东方美学沉浸式体验,以形式多样的交互艺术方式创新情境表达模式,实现富有情感张力的审美浸润。

二是同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性与流行性,以网络迷因传播模式推动传统文化普及化,滋养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一方面,搭载网络游戏、短视频等易于进行网络迷因传播的数字内容形态,打造大众喜闻乐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消费模式,以浅显化、趣味化的内容表现形式降低欣赏门槛和参与门槛,拓展受众群体。另一方面,以数智技术实现文化生产主体最广泛意义上的大众化、普及化,通过UGC逻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创生与主体文化精神的人格建构统一起来,同时建构现实人格与网络人格,实现文化主体创造性建构[11],强调大众在网络迷因传播中的主体性地位。例如,2022年文心大模型推出基于“视觉生成大模型+单样本微调”技术的虚拟修复《富春山居图》小游戏,用户在移动客户端屏幕空白处随意勾勒便能补全、生成独属自己的个性化版本《富春山居图》。在还原残画的过程中,生活与艺术的距离逐渐缩短,受众积极参与和主动创造的网络迷因特性推动“人人皆可参与”向“人人皆可传承”转向,这种参与式文化在催生新的文化内容和文化形态的同时,进一步鼓励受众参与,反哺传统文化创新。

5.边界拓展:以数智化延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流通渠道

数智技术模糊了产业边界,文化流通渠道被拓宽,文化传播方式多样化[12],智能流通的分发环节呈现向多平台、场景化和精准化趋势发展的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创新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流通渠道的创新增强了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以中华文明智慧的全景呈现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提升。

一是利用区块链技术在流通领域中对文化数字化资源进行永久存证和确权,将NFT与DeFi(分布式金融)创意性结合,通过NFTFi(非同质代币金融)推动文化内容数字化、资产化、金融化的结合[13],解决NFT流动性低和高版税的问题,为文化数字资产提供更完善的金融化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资源的数字化产权在清晰确权后,才能实现资产转变以及流通层面的智能化分发和传播。区块链技术不易篡改的特点能够解决数字文化资产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实现永久存证和知识产权的确权。在此基础上,NFTFi能够进一步实现对数字文化资产的金融监管,拓展数字藏品的外溢潜力,形成新的跨界溢出模式[14]。

二是通过思想、艺术、技术三维合一的文化流通传播矩阵,打造“情感—知识—器物”的技术与文化内容融合的数字化视听产品。中華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播话语中突破了固有载体的限制,表征为数字化、情境化和互动化,实现了叙事表达的新嬗变。基于超文本技术形式的H5技术,通过其内在的立体场景互动逻辑打造出的数字化视听产品,能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书写。例如:《国家宝藏》第二季通过三维信息化技术在 H5 的基础上升级为H6 产品,在内容形式上进行创新,实现了新媒体端的文物展示与电视荧屏的联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融媒体节目《乘着大巴看中国》运用“5G+4K/8K+AI”技术,将系列移动直播、VR动态短视频、线下落地活动有机融合。

三是通过跨平台传播和裂变式传播打破圈层传播壁垒,突破平台限制,唤醒全民文化情感。一方面,通过短视频平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作品破圈,唤醒年轻受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认同感。如90后越剧女演员陈丽君在《新龙门客栈》中扮演反串角色,部分演出片段被搬运至抖音平台后走红。另一方面,通过短视频平台克服已然显现的“科林格里奇困境”[15]。非遗传承人对数字化传播能力掌握的差异拉大了不同非遗项目的存续能力,业界应重视非遗传承者在短视频平台这一文化生产空间中对非遗文化的解读作用,对非遗传承人进行数字化技能的快速普及。此外,业界应在将本土化知识向大众知识转换的过程中,克服脱离特定文化时空而造成的文化误读,实现本民族认同与他者理解的统一,实现知识在技巧性表达中的传播。业界也应拓展精准传播路径,根据非遗趣缘圈层精准定位,利用大数据算法的追踪识别不同受众的差异化兴趣需求,通过有针对性的匹配实现精准传播。

三、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既是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命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定位和现实进路。将数智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结合是新时代新征程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境中的变革性实践创新,是以时代精神为引导、在广度与高度双向发力的文化实践创新。进入数智时代以后,数字扫描存储技术、VR/AR/MR虚拟重构技术、数字孪生、数智人等数智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从静态、封存式保护到动态、活态化保护的转向,构建起以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自为之路。数智赋能打造文化资源内容动能、推动传统文化产业数智化创新、实现传统文化活态化传承、创新传统文化内容解读、拓宽传统文化流通边界的五大路向,在强调培根、奠基的基础上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协调,在时代精神的指引下,在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中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内在自觉。

|参考文献|

[1]徐立军. “新四化”:中国传媒发展的未来趋势与关键路径[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1):8-11.

[2]匡野. 5G视域下短视频文本生产技术性偏向的多维考察[J]. 中国编辑,2021(1):21-25.

[3]晏青,罗小红. 流動的意义:传统文化移动传播的符号学阐释[J]. 中州学刊,2019(10):166-172.

[4]解学芳,祝新乐. 新全球化时代基于区块链的中国故事传播:技术赋能与范式创新[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46-60.

[5]杨嘎. 加密艺术:数字艺术向元宇宙迁移的“摆渡人”[J]. 美术观察,2021(11):81-88.

[6]解学芳,韩慧慧. 元宇宙时代的NFT艺术:价值共创机理与共建共治路径[J]. 出版广角,2022(19):52-60.

[7]列夫·马诺维奇. 新媒体的语言[M]. 车琳,译.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20.

[8]王育济,李萌. 数字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产消机制研究[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41-50.

[9]刘芮. 互动数字叙事视域下非遗的开发框架与实践方略[J]. 云南社会科学,2023(6):164-172.

[10]理查德·道金斯. 自私的基因[M]. 卢允中,张岱云,陈复加,等,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11]陈乙华,曹劲松. 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创生

的机理与路径[J]. 南京社会科学,2021(10):163-170.

[12]刘宇,周建新. 文化自信视域下传统文化资源的出版创新[J]. 出版广角,2020(17):17-19.

[13]余宇新,李煜鑫. 区块链技术促进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机制[J]. 上海经济研究,2023(8):32-41.

[14]魏鹏举,白一惟. 新消费战略格局下数字藏品的发展模式探讨[J]. 社会科学战线,2023(11):78-85.

[15]DAVID COLLINGRIDGE. The social control of technology[M].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1980.

猜你喜欢
数智中华数字化
专题《数智共生 设计未来》
包装工程(2024年8期)2024-04-23 04:03:58
路安炎:按下中国造纸业“数智转型”启动键
华人时刊(2023年1期)2023-03-14 06:43:44
网安天下担使命数智引领向未来"双引擎"驱动现代警务创新人才培养(计信系摄影报道)
乡乡镇镇通5G”建设助力山西“数智”转型
今日农业(2021年10期)2021-11-27 09:45:24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