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熙淼 陈楠
法国著名作曲家拉威尔的众多音乐作品中,以钢琴作品为基础进行配器而成的管弦乐作品占有重要地位且十分独特。本文旨在从乐队配器及音色的处理两点对《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一曲进行配器方面的分析。
一、作曲家及作品概述
(一)作曲家概述
1875年,拉威尔出生于法国的一个小镇。他从小接触音乐,七岁便开始了钢琴的学习,十四岁进入巴黎音乐学院进行系统的学习。他早期的创作中体现的印象派思想更多是受到德彪西革新思想的强烈影响。“一战”后,拉威尔的创作更加成熟、更加严谨,其作品回归传统法国音乐特征,在古典主义的框架之中,追求解放思想,借鉴西班牙民间音乐,形成了所谓的“法国新古典乐派”。1908年,他根据法国作家贝洛、奥努瓦夫人和博蒙夫人的童话作为题材,创作了四手联弹钢琴组曲——《鹅妈妈》组曲,并于1911年改编为管弦乐组曲。
(二)《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概述
《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主要描绘了公主如梦如幻的舞会情景,该曲具有一定的古典主义倾向,但也显现出了一定的印象派音乐特点。旋律线条悠长舒展、优美雅致,体现出法国古典音乐对作曲家的影响;曲式结构为典型的回旋曲式,由三个叠部和两个插部构成,与印象派音乐松散的结构特点不同,该曲结构严谨;和声使用了传统的和弦基础,但弱化了和声的功能性进行,并向印象派靠拢追求和声的色彩效果;织体区别于印象派的旋律-伴奏织体与复调织体的综合运用,而是采用了古典主义音乐风格典型的旋律-伴奏织体。
二、《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配器技术
(一)乐队编制
印象派音乐在管弦乐队的编制上对管乐器的地位与作用进行了提高。18—19世纪的作曲 家们绘制作品的主要“调色板”是以弦乐为基础,同时以木管、铜管及弦乐均衡组合为出发点。 自19世纪中叶德国作曲家波姆对木管乐器进行 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果,以及同时期活塞式的铜 管乐器的广泛运用,大幅度地提高了管乐器的 技术性能;再到 19世纪下半叶木管组和打击乐 器、装饰乐器地位的提高,弦乐组退居到了次要位置。本曲的乐队编制主要采用了印象派音乐常使用的双管小型乐队编制,并在此基础上增添了竖琴,使得其与古典主义时期的小型乐队编制形成差异。
(二)音色的处理
1.音色偷換
《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为钢琴作品改编 而成的管弦乐作品,钢琴作品的织体相较于管 弦乐来说是呈现出“单一”的状态的,正因如此,在钢琴作品改编为管弦乐的过程中,音色的运 用和织体的改编尤为重要,处理旋律线条时更 是要从密度、浓度、力度、音色、音区等多方面考虑,使其不同于钢琴作品织体的“单一”,从而呈现出相对“复杂”的状态。拉威尔在其《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中对叠部和插部分别使用了不同的音色处理,叠部主要使用音色偷换,插部则主要使用音色对置。
在叠部Ⅰ(见谱例1)中,以圆号的独奏为基础色调开始,在中部通过小提琴Ⅰ对圆号进行局部染色,并在尾部由单簧管、大管、小提琴Ⅰ及大提琴声部进行染色。
在叠部Ⅱ(见谱例2),开始由双管编制的长笛与单簧管以同度、八度重叠结合的方式进行,随后撤掉一支软音质的单簧管Ⅰ,将旋律交由硬音质的双簧管。拉威尔通过以上方式对不同音色进行了偷换,使得这一片段的音响显得极为细腻、丰富,令人耳目一新,从而达 到了音色对比的目的。
而在叠部Ⅲ(见谱例3)中,即乐曲的末尾,采用了更为复杂的音色处理。第一小节,同音 质的小提琴Ⅰ和在小提琴Ⅰ的基础上移低八度的中提琴贯穿始终,使得旋律线条音色单纯;第二小节加入移低八度的圆号,并在第四小节加入小提琴Ⅱ、在第五小节加入双簧管对小提琴Ⅰ进行染色,在其中运用了同度的重叠,增加了音响上的厚度和亮度;在第四、第五小节出现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作为该乐句的低音支撑,增强了音响的厚度,并及时地退出,使得音响厚度产生一个增减的状态,丰富了该片段的音色和音响。
2.音色对置
在插部Ⅰ和插部Ⅱ中均以乐句为单位,通过木管与弦乐产生音色对比,形成音色对置。
插部Ⅰ中,第一乐句由硬音质的木管乐器(即双簧管和大管)进行演奏,第二乐句则使用了加了弱音器的弦乐组演奏,使得两句之间 直接产生了木管组与弦乐组音色上的对置,再加上一乐句的pp(很弱)到二乐句的ppp(极弱)的力度变化,使得音响上第二乐句远比第一乐句更加具有迷幻感。
插部Ⅱ(见谱例4)中,先由长笛独奏旋律,紧接着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作为伴奏声部处理和声,最后又用一支双簧管和两支单簧管对弦乐声部做同度的处理,作曲家在这里所追求的是将相同的音乐材料,通过不同的音色呈现出来,以强调音色为主,追求浮雕般的层次感。
3.整体布局
《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为典型的回旋曲式,由三个叠部及两个插部构成,保持了古典主义时期五部的结构特征,调性由 G伊奥利亚调式,转为b爱奥里亚调式再回到主调调性,插部Ⅱ则是转到g多利亚调式,最终再次回归到主调G伊奥利亚调式。
通过对曲谱的总体分析,可以看到叠部基本只适用单旋律同度或八度进行;而插部则以线性和声为主。叠部的音色强调统一性,以音色偷换的手法为主;而插部的音色强调对比性,以音色对置的手法为主。插部Ⅱ的音色对比程度比插部Ⅰ的更为复杂,频率更快,并且在这一点上也符合了古典回旋曲式中第二插部的对比性大于第一插部的基本原则
(三)曲式和声调性布局
回旋曲式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最少出现三个主部,叠部最少出现两个,形成ABACA五部循环的结构特征。库普兰、吕利和拉莫的古钢琴作品中常出现这样的曲式结构,整体性格也偏向于舞曲风格,与我们本篇文章分析的作品相吻合,作曲家在曲式结构的选择上也极具独到性。
在和声的使用上,本曲兼具了印象主义和古典主义两种风格,在古典主义传统和声功能进行的基础上,强调了色彩的运用,对于和声音响效果的追求更进一步,淡化了功能性和声 的进行。
三、结语
拉威尔作为法国人,受到了母亲西班牙少数民族的影响,他的音乐风格在法国音乐精致、典雅的基础上融入了西班牙民族民间音乐,增强了乐曲的旋律性,从而形成了其特有的充满异国情调且富于个性的音乐风格。他的作品大多精致复杂、结构严谨,并在其创作早期显现出了与德彪西音乐风格的相似性,对19世纪的音乐持有反叛精神。在其作品《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中,他就在保持古典主义时期五部回旋的结构特征的基础上,将古典主义和印象主义两种音乐风格进行糅合,根据乐段的不同所使用的演奏法也不同,全曲力度大部分使用了极弱,带有比较明显的印象主义缥缈虚幻模糊的风格。拉威尔在古典主义审美的原则下,追求了轻盈缥缈的音响色彩和声,形成了其特有的“复合性”音乐风格。
[作者简介]刘熙淼,女,汉族,山西太原人,太原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陈楠,男,汉族, 山西太原人,太原师范学院音乐系副主任,作曲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作曲与作曲理论学会理事,硕士,研究方向为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