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毅,高振峰,孙雷
(国网冀北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北京 100142)
可再生能源大量并网,使得电力系统出现了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接触点电压、电流突然升高、谐波干扰严重、新能源消纳困难等。随着电力系统的改造和智能化配电网络建设,电力系统改造和智能化配电网络建设推动了电力系统的巨大变革。现代配电网络除了负责配电外,还配备了大量终端监测设备,以实现对配电网络的实时监测和优化。近几年,围绕“源网荷储”的积极配网协调与优化运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目前,提出了一种基于需求侧和供应侧资源的协调方法,该方法通过改善供需双方资源的协同控制,有效地解决了目前电网中存在的随机问题。在此基础上,保证系统成本最低,以此为目标构建“源网荷储”最优调度模型[1];后来提出了一种分布式多源协调优化调度方法,该方法将局部多项资源与能量存储单元相结合,实现了分布式电源的联合输出。将分析结果及时反馈到区域调度层,充分考虑并发挥了配电网络的自主性[2]。由于源网荷储变量的多维度性,所以这两种方法都很难优化调度配电网。针对这一问题,构建了一种“源网荷储”协同的鲁棒优化调度系统。
“源网荷储”协同鲁棒优化调度系统的设计,能有效地改善电网的安全性、经济性,使配电网稳定、高效地运行。系统硬件结构如图1 所示。
由图1 可知,基于智能设备,构建了基于智能设备的多源协同优化调度结构。利用智能终端装置,实现了对配电网数据的收集与优化控制[3]。
IEC61968 总线将配电网络与微网管理系统的数据整合起来,并利用接口适配器来获得电力网调度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优调度[4]。
接口适配器使对象类和适配器类分离,在不改变原有结构的前提下,对现有的类型进行复用。该结构既增强了类的可视化和可重用性,将特定业务实现流程封装在适配器中,在增强适配器可用性的同时,使用户端能够方便查看相关业务数据,同一个适配者类可以在许多不同的系统中重复使用[5-6]。
在配电网络中配置智能监测装置,能够实现对电力系统有功处理的实时监测及数据的采集与上传。通过对源网荷储协同主动配电网智能监测装置进行加密处理,保证了数据不受篡改和盗用[7-8]。
智能监控装置结构如图2 所示。
图2 智能监控装置结构
由图2 可知,将可控负荷设置在可控负荷侧,能够实时监测可控负荷的电力需求,并具备双向通信功能,满足电力通信直流规约[9]。采用纵向加密技术,确保了调度和用户的需要,并保证了调度过程和用户使用的私密性[10]。
配网综合调度中心是负荷调度系统的核心,全部负荷信息汇集到调度中心,使其具备实时发电、负荷预测、负荷侧双向通信等多种功能,并利用实时电价指导、负荷曲线配置等方式,实现负荷动态跟踪[11]。
在多源数据融合中,将数据信息进行融合,并在主动配电网络上进行预处理,通过模拟设计最优调度方案,以达到多源协同优化调度的闭环模式管理[12-13]。
设计的“源网荷储”协同鲁棒优化调度系统软件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1:获取源网荷储的运行参量数据;
步骤2:根据获取的运行参量数据以及预设调度模型,得到源网荷储的调度控制策略[14];
1)源网荷储供电可靠性
系统的可靠度是以用户的断电损耗为度量的,当电源供应不足或断电对用户和供电公司造成的经济损失时,利用故障列举法对用户的损耗进行估计,其计算步骤如下:
系统停电损失期望,计算公式为:
式中,fI表示系统缺供电损失率;ZNS(t)表示主动配电网群供电不足期望值,该值由主动配电网负荷功率损失决定,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A表示不可用参数组合;B表示可用参数组合;i、j分别表示机组编号;Wi(t)、Wj(t) 分别表示机组i、j在时间t下的输出功率;Ri(t)表示发电单元[15]。
2)调度模型构建
1 目标函数确定
配电网的供电可靠性最高,供电可靠性主要体现在配电网侧综合负荷曲线的波动情况,由供电负荷波动幅度和波动率共同评价[16]。
目标函数f1可表示为:
②约束条件
对于分布式电源出力约束:主动配电网中电源实际输出的功率,应该在分布式电源功率输出的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间;
对于节点电压约束:主动配电网中某个节点实际的电压值,应该在分布式电源实际电压输出的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间;
对于支路功率约束:主动配电网在某条线路输送的功率,应该在支路功率的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间;
对于总功率守恒约束:在不同时刻主动配电网的总功率守恒约束,由常规机组有功输出功率WE(t)、不可控负荷需要的有功功率WM(t)决定,公式可表达为:
通过式(4)能够得到总功率守恒结果,然而,由于源网荷储变量的多维度性,存在大量不确定性参数,所以为了提供系统鲁棒性,应将问题描述成:
式中,x、y分别表示决策变量和不确定量;gi(x,y)表示约束条件函数;z表示有界闭集。
步骤3:协同调度控制策略。
鲁棒优化核心在于恶劣场景下的优化调度方案,源网荷储协同调度指的是充分利用主动配电网中的电力储能和负荷,配合可再生能源并网后,实现系统的良性互动,进而保证主动配电网供电具有可靠性。
在主动配电网中,可将电力系统鲁棒优化调度分成日前调度、实时调度这两个阶段,详细调度内容为:
在日前调度阶段,通过对各节点的功率分配和各节点的负载进行了预测。根据预测误差,将20%的储能系统作为备用余量。将能量储存系统与弹性负荷之间的限制与可调用能力相结合,对能量储存系统与负荷收集器的日前调用计划,并针对不同使用者状况,制定了相应的反应方案,并与客户进行沟通[17-18]。
在实时调度阶段,每隔15 min 对分配电源与负荷功率的输出偏差进行校正,并进行相应调节,从而达到最终充放电效果。
开发区为一地区光电产业聚集的高科技园区,面积30 km2。该地区包括两台主变压器,分别是编号为1 的容量为50 MVA 的10.5 kV 主变压器、编号为2 的容量为160 MVA 的20 kV 主变压器。这两个变压器位于该区域中心位置,承担了全部负荷,2020 年的最大发电量是95.80 MW。供电区目前有180 MW并网的光伏发电能力,近期规划的光伏发电量为45~55 MW。
大规模的分布式光伏(PV)接入将使新区电网的运营特性发生巨大变化。首先,由于光伏接地密度大,使得潮流分布不均,且存在大量的待机情况,这就给配电网的分配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选择2 号主变压器总功率进行分析,其数据如表1 所示。
表1 2号主变压器总功率
由表1 可看出,主变压器分布并不均匀,出现倒送情况。主变压器不仅区域内光伏消纳效率不佳,还存在过载风险过大的情况。
分别使用基于需求侧和供应侧资源的协调方法、基于分层分布式多源协调方法、分布鲁棒优化调度系统,对比分析负荷响应调度安排情况,如图3所示。
图3 三种方法负荷响应调度对比分析
由图3 可知,使用基于需求侧和供应侧资源的协调方法与理想调度相比,在100~150 min、150~200 min 内,出现了不应该参与的调控阶段,在0~100 min 内,参与的调控阶段一致,并且负荷响应调度最大误差为0.04 MW;使用基于分层分布式多源协调方法与理想调度相比,在50~100 min、150~200 min 内,出现了不应该参与的调控阶段,在0~50 min、250~300 min 内,参与的调控阶段一致,并且负荷响应调度最大误差为0.04 MW;使用分布鲁棒优化调度系统与理想调度相比,参与的调控阶段一致,并且负荷响应调度最大误差为0.01 MW。综上所述,所设计系统负荷响应调度安排效果较好。
对电力市场中的源网荷储协同主动配电网分布鲁棒进行了优化,并对其进行了主动分配。在电力系统中,合理地使用各类资源,并制订相应的控制策略,是实现主动配电网最优调度的关键。结合配电网内部源网荷储资源建立了优化调度方法,但还不完善,有待于深入探讨。目前,我国配电网的优化调度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主要是针对配电网的控制策略,构建配电网的调度优化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