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基于此,文章先是分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教学指导方针的重要意义,再结合当前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将“以人为本”作为教学改革的主要指导方针,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促使学生获得历史核心素养全面提升的教学举措,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莫丁飞(1983—),女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的实现必然依赖于具体的教学过程,而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同样也是关乎核心素养能否顺利落地的关键要素。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尊重与重视,历史教学才能从传统教学路径走向核心素养培育路径。基于此背景,高中历史教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也应当在以人为本的视野下开展。“以人为本”是指尊重人,理解人,以提升和发展人的自身价值为目标的理念。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中教师应该积极调整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培养复合型人才,落实新课改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
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教学指导方针的重要意义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是新课改背景下基础教育的重要指导方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贯彻落实这一教学指导方针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价值。
其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所谓的以人为本,是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所有的教学活动都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这就要求教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标,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带动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中。
其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然具备一定的学习经验,思维模式亦趋于成熟,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意味着要因材施教,充分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助力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其三,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教学指导方针,是指将学生置于教学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对历史知识进行探究和思考。这样的教学方式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深度学习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二、当前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基于以人为本的视角来看,当前高中历史教学存在一些亟须改进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未得到充分凸显
面对新的教育理念的冲击,部分高中历史教师缺乏一定的适应能力,未意识到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因此没有及时转变自身的角色,没有从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而将学生的学习主场当成个人教学的舞台,占据大量的课堂时间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落后、陈旧的教学模式使得高中历史课堂枯燥乏味、缺乏活力,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互动,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进而影响到学生最终的学习效果。
(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未受到充分重视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由于成长环境和学习经历的不同,他们在学习特点、学习经验、学习能力、思维方式、知识储备等各个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基于这一现实情况,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并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认同学生的优点,尊重学生的不足。但是部分高中历史教师对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缺乏足够的重视,再加上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没有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梯度式教学计划,而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消化吸收情况差异较大,整体教学效果不如人意。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分层教学方案,实施差异化教学,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重视智育而忽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改革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部分教师依然沿用传统教学方法,通过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式,让学生以死记硬背的方式完成课堂学习。这种以提升学生的历史成绩为主要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只有使学生具备学科核心素养,才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三、以人为本视野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以人为本视野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既有理论层面的践行必要,又存在现实层面的相关挑战。要想将以人为本理念与教学实践有机融合起来,真正发挥理念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教师就必须在日常教学中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指导方针,通过教学实践积累丰富的经验,不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和人文性。教师秉承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不仅是促进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有力举措,还是发展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必要之举。
(一)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意識影响行为。因此,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理念,将以人文本教育思想融入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但是,更新教学理念不代表完全摈弃旧的教学理念。传统教学模式是通过长期实践形成的,必然有其精华之处,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新旧理念融合起来。
同时,为了确保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教师要积极参加教育培训活动,和其他优秀的教师就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展开沟通和交流,碰撞出更多思维的火花。
学校可以邀请教育专家来校进行教学演讲,通过多维度的思想碰撞,促使高中历史教师对以人为本教学理念更加认可,从而能够在历史课堂上有效融入这一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重新定位师生角色
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成就,缺一不可。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指導下,重新定位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是推动高中历史教学改革进程的重要步骤。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中,教师占据大量的课堂时间,课堂主导地位更为突出,留给学生自主思考和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等思维能力。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应该调整课堂角色定位,成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履行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优化调整教学策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分层教学方案,开展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发展规律、学习规律的教学活动。
比如,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问题情境,设计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围绕问题,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多个方面展开思考,促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地探求知识。
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对史事形成准确的理解。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环节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促使学生对历史形成正确、客观的认识,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历史解释素养等。
(三)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实施分层教学法
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教师通常以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科能力。历史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会有更多的课堂展示机会,能够获得更高的关注度。而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往往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以至于丧失历史学习兴趣和动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高中历史教师应该意识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善于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全面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确立分层教学目标,并设计与教学目标相对应的分层教学方案,开展差异化教学活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将以人为本教学理念作为教学指导方针,结合分层教学法开展教学,既能够充分发挥分层教学法的优势和价值,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一定的进步和提升。
(四)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
在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高中历史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展开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使学生突破独立思考的局限,在小组探究、集体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激发集体智慧,在思维碰撞中迸发出更多的火花。
在小组合作探究模式下,学生拥有更多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和交流沟通的时间和空间,这不仅能够凸显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够进一步拓展学生历史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助力学生在小组探究活动中完成知识的迁移和内化,从而发展历史核心素养。
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历史课堂上贯彻以人为本教学指导方针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在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重新定位师生角色,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借此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马吉元.把握学生素养的转变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14):17-18.
[2]欧秀娟.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的培养[J].天津教育,2021(18):97-98.
[3]刘俊.基于以人为本视野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研究[J].考试周刊,2019(96):129-130.
[4]占文倩.基于以人为本视野下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改革[J].高考,2019(15):176.
[5]郭志艺.以人为本视阈下的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改革[J].高考,2018(32):91.
[6]王承增.以人为本视阈下的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改革[J].新课程(下),2017(11):43.
[7]彭沙.以人为本视阈下的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改革[J].知识经济,2015(2):175.
[8]吴明华.以人为本视域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探研[J].成才之路,2017(3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