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美芬 潘闻起
2023年9月15日傍晚,正在家里休息的沈秀伟收到了余姚张先生儿子的微信:“家父胃镜病理报告出来了,显示无异常病变,癌细胞消失了。谢谢沈医生一年来对家父的中药、针灸治疗!”沈秀伟当即在微信患者群里和大家分享了这一好消息,500人的微信群一片欢呼,都说:“厉害了,沈医生!”
老少“通吃”的中医传人
沈秀伟1977年出生于宁波象山,自幼受外祖父影响,遵外祖家“赖一贴”祖训(因其看病只需一贴中药便可痊愈,被乡民称为“赖一贴”),读其著作《伤寒余义》,受外祖家族口授,亲炙家传经验。沈秀伟13岁时,已将《伤寒余义》熟记于心。1999年,沈秀伟从浙江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回甬工作,先后侍诊于甬上名医钟一棠、张沛虬、王晖、洪善贻、叶海、董幼琪等。2017年9月,沈秀伟正式成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王建康的学术经验继承人,历经3年的师承学习,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认定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学术继承人。
沈秀伟主治内、外、妇、儿科、骨科、皮肤、肿瘤等各科疑难杂症,尤为擅长诊治咳嗽、慢性萎缩性胃炎、肠炎、便秘、顽固性失眠、抑郁症、精神分裂症、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脂肪肝、甲亢、慢性肾病、咽炎、面瘫、中风及后遗症、颈椎病、腰椎间突出、月经不调、痛经、盆腔积液、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乳腺增生、痤疮、口腔溃疡、前列腺病、小儿积食、小儿增高、腺样体肥大、小儿抽动症等杂病。看病是老幼“通吃”。他的病人中,既有出生30天嚴重泄泻脱水的幼儿,也有年逾90岁的帕金森、肿瘤患者。
患者心中的希望
2023年9月20日上午,笔者慕名来到宁波海曙国医馆沈秀伟的诊室。医馆的工作时间是8点,但很多患者在7点左右就到了,他们说来迟了抢不到打银针的床位。而沈秀伟也在7点半就到,和原本打算早到进行“暗访”的笔者同时到达。20张诊床上已经躺满了患者,外间的座位上也坐满了等待针灸的患者。沈秀伟立即穿上白大褂一个一个按次序施针。得知笔者是来采访沈医生的,病人和家属们抢着要求被采访,就像是课堂上抢着回答问题的学生一般,这让笔者既觉得好笑,又很感动。病人们哪怕身上甚至脸上扎着针也非要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王先生是上海人,65岁,原来就高度近视的他在5年前完全失明,跑遍了上海的医院也未寻到希望。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说沈秀伟曾经治愈过“瞎眼”,于是第二天就从上海赶来。经过4个月的中药加针灸治疗,王先生现在已经能够感知“天亮了”“灯光太强了”。王先生说自己的病情有点长,治疗起来会慢一些,但目前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他很有信心。他还向笔者介绍了一桩“奇事”,自从沈医生为他把脉看病后,一直指出他的肠胃功能不好,他却觉得不可能。后来沈医生劝他做胃镜检查,因为有肠胃疾病,对治疗眼睛也会有影响;肠胃好了,消化吸收功能就好,利于眼睛恢复。他在“无可奈何”之下做了胃镜,果然有问题。“不服不行啊!”他感慨道。
林先生是宁波人,今年60岁,是一家建筑公司的技术人员,平时喜欢骑自行车上下班。自从患了前列腺疾病和静脉曲张后,小便不通畅,总是尿出便池外面,骑自行车也觉得没力气。西医说前列腺老化是没有办法的事情,静脉曲张也是老年性疾病,只能手术治疗,而且手术后也容易复发。经人介绍,他到沈医生这里打银针、吃中药。做了4个月针灸后,王先生小便正常了,骑自行车不会发酸、无力了,连头发也由白变黑了。他是抢着要求采访他的,采访完,他的针灸时间也到了,一骨碌爬起来,笑着说还要赶到单位去上班。
在目前,耳鸣耳聋的治疗属于一个世界性难题。这天正好有一位耳鸣患者。江女士,60岁,严重耳鸣,影响生活,找过多家医院都没有治好,没想到在沈医生这里才两个月就基本上好了。她说自己是北仑人,虽然每次来治疗要花半天时间,但觉得很值。
从7点半到9点半,笔者看到挂号的已经有60多人,除了胃癌、肝癌,还有肺癌、乳腺癌等患者。当然多数是常见病患者,大家无一例外地抢着说沈医生人品好、技术好。面对众多患者,沈秀伟像是流水线作业一样,一个个地施针,对每一位患者都很认真很耐心,尤其是对初诊患者,他都给予详细的解释说明,帮助患者消除心理障碍,安心接受治疗。
万家灯火里的能量接力
为了照顾上班族和学生就医,沈秀伟每周有3个晚上开诊。夜幕降临时,其他办公室锁头把门,沈秀伟的诊室却是灯火辉煌、人满为患。那些上了一天班的成年人和上了一天课的学生们,在他这里既是治疗,也是放松身心的休息。
吴女士,32岁,公务员。其5岁女儿肠胃功能不好,吃饭没胃口,长期体弱多病,看过几家中医专家,效果不显,甚为烦恼。后经了解沈医生有夜门诊,她就挂了号。走进门诊一看,有许多年轻妈妈带着宝宝就诊,一颗悬着的心马上放松了下来。她不放心这么小的小朋友打针灸,怕女儿受不了。谁知道,沈医生对小朋友采用了改良后的飞针点刺加特有的闪罐法。经沈医生这么蜻蜓点水般的针刺拔罐后,小朋友立马说“很舒服”。第二次就诊时,妈妈说胃口明显好转,夜间也不出虚汗了,小脸上还微微长了点肉,吃饭前知道饿了。经4周治疗,诸症好转。期间吴女士本人因过度劳累,受风寒伴鼻塞、头痛、嗓子疼,但她第二天需要外出出差,必须马上治疗,遂于当天晚上针灸、拔罐。第二天早上发微信告诉沈医生说,沈医生,今天鼻子通了,您的医术太赞了。
孙同学,14岁,南京人,自幼患慢性泄泻,在当地看了不少大夫,皆未治好。其母亲经人介绍,于今年7月中旬来找沈医生夜门诊就诊。经针刺上肢、脘腹部及下肢穴位,过10分钟便感觉胃肠瞬间气血通畅,到家后当夜腹泻停止。该学生顿感针灸之神奇。后经20余天治疗,不但多年顽疾痊愈,身高还长了2厘米。
微信世界的大讲堂
微信,作为即时聊天工具,具有快速有效的联系功能。沈秀伟于2016年建了微信群,把他的患者都拉进群里,以便及时通知门诊情况。病人有需要问询的时候,也可以在群里提问,他及时给予反馈。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病人跑医院的次数。对于外地的和不方便出门的病人,他还会通过微信的语音和图片功能进行线上远程诊疗。随着咨询人数的增加,沈秀伟就把每周日晚上作为公益讲堂时间,普及中医药知识,提升健康意识。至今,公益讲座已经举办7年,从未中断。大家都把这个微信群当作学习中医知识的必修课,受益匪浅。
沈秀伟讲课总是侃侃而谈。笔者问他有没有备课,他说不需要备课。沈医生说,他这一辈子就“嫁给”中医了。他从小就喜欢医生这个神圣的职业,以解除众多患者的病痛而感到欣慰。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家里最多的是中医方面的书籍。中医经典、中医临床、中医针灸等等,还有部分外祖父遗留的线装医书,十分珍贵。他尤为喜欢《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针灸大成》等经典著作。为了收藏图书,他每年要耗费近半的生活费用。他爱人常称他为“书痴”“医痴”,除了看书看病其余什么都不会。
民革党员的一份自豪
沈秀伟2012年加入民革,積极参加社会服务活动,并成为民革宁波市委会老龄专委会副主任兼老龄会服务团团长。10多年来,沈秀伟参加了所有中共宁波市委统战部牵头组织的各民主党派在余姚鹿亭乡“同心基地”义诊活动。作为老龄委副主任,他多次组织老龄委的党员开展各种社会服务,包括社区帮困、开展健康讲座等。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他认领了为期3年的贫困学生助学结对活动。他在微信群开展公益讲座,每次开讲前的第一句话是:“各位朋友,这里是宁波民革社会服务团沈秀伟中医讲堂。”
沈秀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总是思考着社情民意和调研课题。2022年,老龄委《关于中医治未病进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建议》和《建立偏远山区老龄群体“数字化就医”无障碍志愿服务体系的建议》被列为民革宁波市委会重点课题。沈秀伟带领调研组成员秉持四个原则:一是定位要准。要切实增强做好调研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专长,积极思考,做到高标准、严规范。二是内容要实。通过深入调研,真正把情况摸清楚,把问题分析透,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三是参与要广。要充分调动专委会成员的积极性,汇聚大家的智慧,提高调研成果的转化效率。四是统筹推进。调研组内部要充分沟通交流,同时积极争取市委会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力争对标对表高质量课题完成调研工作。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体系。2018年10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中医纳入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学纲要。中医既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世界医学的瑰宝。2021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过去,中华民族几千年都是靠中医药治病救人。特别是经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非典等重大传染病之后,我们对中医药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要发展中医药,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作为一名中医人,传承创新中医药,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沈秀伟表示,未来他将和全国许许多多的中医人一起,牢记光荣使命,扎实工作,筑梦伟大时代,为健康中国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