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病虫害防治中林业技术的应用推广及创新思考

2023-12-18 12:15范文彦
农民致富之友 2023年34期
关键词:病虫林区林木

范文彦 卢 霞

生态方面的整治工作是一项既漫长又艰苦的工程,特别是对森林病虫害的有效防控,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工作人员首先对森林的整体自然环境、植被生长、病虫害的种类、影响范围等进行充分研究,之后再依据研究结论,提出具体的治理措施,并选择其中的一项作为试验目标。如果试验效果良好,就可以在林区和其他类似的森林中推广,以达到最好的控制效果。

林业病虫害防治始终是我国林业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因为病虫害对林业资源的危害过于显著,不仅会对树木造成严重影响,还将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阻碍。目前,我国在林业病虫害防治的技术和应用方法上还处在完善阶段,导致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执行效果不佳,因此,摆在相关部门眼前的任务很明确,就是通过不断研究,对现阶段国内的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和方法进行创新,找到最佳的防治途径,从而助力我国林业建设实现高效发展。

一、当前森林病虫害的治理现状

随着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对森林中病虫害的防治问题也日渐突出。当前随着生物科技的不断发展,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也起到了良好的成效,在森林保护中,病虫的繁殖极快,影响了林木生长的环境,但是近年来生物技术的应用逐步消除了病虫害的影响,不足的是在生物技术应用中受环境影响较大,林业管理人员生态意识薄弱,林木种植人员也有不能很好配合的现象,影响着防治技术的进步。生物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合理的运用生物农药,例如,病原菌,病原真菌与病原病毒等生物农药。森林中有大量的有害昆虫,新型生物农药的广泛使用有效地控制了昆虫的繁殖规模,对病虫的生长也有抑制作用,随着生物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林业人员能够针对昆虫的特性使用蛋白酶等抑制病虫的生长,降低害虫对森林环境的破坏。生物灯光技术对森林害虫也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一般情况下,害虫普遍对光照十分敏感。林业人员在森林巡护过程中,可以利用在林区内设置光照地点,对害虫进行诱杀,相比于其他生物技术的应用,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且不需要很大的成本,但是林业人员在实际操作时,要对害虫的聚集地进行观察,对害虫的种类进行了解,以便更好地选择诱杀地点。

二、森林病虫害对森林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

由于受自然生态环境客观因素的影响,使森林在生长过程中出现病虫害等问题,而病虫害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妥善地处理,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极为严重的损害与不良影响。林木占据着森林资源总量的绝大多数份额,病虫害的出现会对林木生长造成最为直接与深远的影响。病虫害种类繁多,不同的地域自然环境中会出现不同的病虫害问题,以云南省为例,云南松、华山松是该地区主要的林木资源,所以当地常见的病虫害为纵坑切梢小蠹、华山松木蠹象等,而且这些病虫害的传染性、潜伏性较强,并且会给森林病虫害的预防和治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病虫害的传播非常广泛,这会对自然区域内的林木植物生长造成破坏,而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核心构成部分,林木一旦被破坏,就会打破森林生态的平衡,这不仅会直接威胁到林木资源本身的经济价值,对当地的生态旅游发展造成阻碍,还会对区域环境产生不可忽视的危害性。因此,国家、社会以及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保障林业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林业病虫害特征

1、种类繁多

由于我国的土地面积较大,整个地理区域横跨热带、温带和亚寒带,山林分布非常广阔,层峦叠嶂之间,树林的生态性比较多样化,隐藏着很多病虫害发生的可能。这些病虫害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真菌性病虫害,二是细菌性病虫害,三是病毒性病虫害。这些病虫害总量的增多为病虫害防治提高了难度,增加了障碍。与此同时,很多病虫害的发生数量、影响范围往往会超出林业人员的想象和控制能力。近年,我国森林病虫害经常发生,毛松幼虫和蝗虫病虫害规模庞大,范围广,危害性强,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控制。即使经过一定的消杀,治理恢复期也很长。随着生态多样性的不断加强,病虫害的种类也在不断扩大,这是比较棘手的问题。随着我国林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林业国际化的加强,一些外来物种的侵入,也给病虫害防治增加了困难,森林的交叉性感染很普遍。另外,人为的生物链破坏,也会使生态失衡、病虫害滋生,这些都进一步加剧了病虫害防治的难度。

2、林业病虫害的人为原因

树木在国家与民众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许多工业对树木的需求量相当大。为达到最高经济效益,许多企业都在寻找木材的原材料。大范围的砍伐已经使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其结果就是,原有树木在遭受危害后,对病害的抗性和自愈能力都会降低,并容易发生病虫害。在某些地区,由于在林业中大量使用杀虫剂,导致害虫具有很高的抗性,为了控制害虫,必须增加药剂用量,造成许多地方的病虫害难以控制。此外,为谋求效益,一些单位在不符合森林发展客观规律的状况下,通过短期保护措施,引进了对本地生态具有某种影响的外来树木,从而引起了新的病虫害,也提高了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另外,森林经营管理不严,也是造成森林病虫害频发的一个重要因素。其突出表现为:林业部门的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对森林植被的保护工作还很薄弱。对各种病虫害的认识不够,没有做好日常监测,也没有进行有效的前瞻性预测与管理。通常只有在大规模的病虫害暴发后,才会采取补救措施。此外,由于管理水平较低,导致一些树种在发生病虫害后,对病虫害的抗性降低,从而加速了病虫害的蔓延。同时,人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问题也是制约林业经营工作的主要障碍。

3、自然因素

除了人为因素之外,自然因素也是导致森林病虫害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目前我国森林面积中,人工林面积呈快速上升趋势,受外界不可抗力的影响,近几年造林总面积呈下降趋势,而对于林业资源的需求逐年上升,木材需求与造林速度之间的矛盾逐步加大。林业从业者为了加快造林面积,往往选择种植单一树种,林区抵御病虫害的能力较弱,一旦病虫害暴发会在林区中快速传播,由人工林向自然林快速传播,影响林业生产。此外,近几年冬季气温的上升,使得森林害虫过冬基数显著提高,大量害虫安全度过冬季之后,待气温升高便会快速繁殖,导致森林病虫害多点同时暴发,加大了病虫害防治难度。

4、森林生态系统免疫力降低

森林病虫害是一种很普遍的灾害,在以往的森林病虫害治理中滥用农业药剂,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结构,导致区域内生物物种减少,生态链失衡,因此导致森林生态系统免疫力下降,病虫害广泛地蔓延。对病虫害的防治就是为了保护如今的林木资源,为育苗栽种工作打好基础,据研究表明,现今的森林生态系统由于缺乏物种多样性,农药残留量大,森林系统非常脆弱。人工造林不同于天然林木,天然林木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更强,人工林主要依靠林业人员培植,因此在生长过程中的坚韧程度要远远低于原始林木。为了改善森林生态系统免疫力低的现状,就要在育苗过程中培育抵抗力强的林木,从全国大部分农林部门的治理经验来看,现阶段在林木保护,抑制病虫害的防治中,喷洒农药依旧是主要的手段,因此导致林区内的林木资源、土壤资源以及水源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长期利用农药会增强病虫的抵抗力,且大多数的害虫繁殖能力非常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病虫问题,要对林木进行科学的培育,以增强其对病虫的抗力,从而有效地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各地林区只有广泛种植抵抗力强的林木才能全面地对抗病虫,给彻底消灭病虫提供了条件。

四、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相关技术措施

1、提高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为了进一步提升病虫害防治效果,需要整合林业资源,优化管理系统。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地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能够为数据分析创造良好的条件,能够帮助森林巡逻人员、森林管理人员、森林技术支撑人员做出准确的判断、科学地决策。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不仅仅在于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过程,重要的是对未来的虫害发生进行预警和判断,减少病虫害发生的隐患,加强森林防护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森林地理系统能够减少人力,方便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决策信息提取。同样,地理信息系统对林业采伐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林业整体布局合理规划。运用数字化图像和采伐跟踪指标,能够更清晰地反映不同区域的林业资源利用情况,对采伐流程空间配置、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病虫害综合防治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它能够保证林区管理的科学性,告别人工管理模式的滞后性。

2、定期对森林进行病虫害检查与防疫

由于病虫害的发生具有非常明显的不可预测性、突发性等特征,而为有效防止病虫害的进一步蔓延与扩大,需要在林业管理中对森林病虫害进行定期检疫。科学地检疫工作,能够及时发现带有病菌、害虫的种子或树苗,这样能在源头上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保障林业稳定发展。在落实检疫工作时,要认真、详细地进行审查,防止害虫与病菌的进一步扩散与蔓延,对于不同的地区而言,病虫害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通过采用合理有效的技术手段,提高病虫害治理的能力与效果。

3、生物控制技术的应用

生物控制技术是利用微生物、病虫害天敌和激素等手段,以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与健康为先决条件,具有绿色、低成本、高效率等优点。首先,微生物是一种寄生在动物内的微小原生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等,根据微生物的生活习惯,将其送到昆虫体内,通过不断地吸取昆虫的养分,从而导致害虫因为缺乏营养而死亡,这种方法对环境没有任何影响,是一种绿色、无污染的控制技术。其次,在林业生态环境中,利用鸟类的食虫习性也是林业害虫防治的主要手段。根据不同的树种和病虫类型,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人工繁殖措施,建立人工鸟窝,或者吸引鸟类主动筑巢繁殖。在生物控制技术中,必须重视微生物和鸟类的繁殖,以免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

4、构建完整的森林病虫害预防体系

森林病虫害预防与治理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为了避免地方林业部门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状态之中,需要从制度层面做好顶层设计,确保森林病虫害预防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关的制度作为支撑。第一,针对地方林业部门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地方政府要构建县级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站,利用信息技术构建能够覆盖全省的检疫、测报以及防治信息体系,对本省范围内的林区进行网格化管理,一旦检测到某一区域存在病虫害问题,快速调动物资与人力进行防控,将森林病虫害控制在萌芽阶段。第二,在制度层面建立覆盖市、县两级的森林病虫害预防机构,并为该机构配备具有相关专业的工作人员,一方面确保上级部门制定的森林病虫害预防措施能够在基层得到真正的落实,另一方面保证基层工作反馈意见能够真正传递到上层管理部门,提升不同层级森林病虫害预防与治理机构的联动性。

5、丰富森林内部生物种类,建立森林病虫害监测预警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要利用科学的防治手段,传统的病虫害防治办法会在治理过程中向森林中的林木喷洒大剂量的农药,这种方法虽然有效地抑制了病虫害的产生和蔓延,但是会造成大量化学药剂残留在林木枝叶上,不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负担,也会影响林区内其他生物的生存。因此在现阶段的森林病虫害防治中,林业管理员采用了丰富森林内部生物种类的方法,鸟类是害虫的天敌,鸟类防治技术在森林治理中也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手段,根据区域内的生态环境选择合适的鸟类,严禁对鸟类进行捕杀,以实现鸟类与病虫直接对抗,发挥引入生物物种的实效性。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要建立病虫害监测预警,以防治为主要手段,生物技术处理作为辅助手段,采取综合治理的方法,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首先,在森林治理中应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禁止滥砍滥伐,捕捉林区内动物,保证林区内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林业技术人员要严格按照法规的要求对林区内树木进行监管,加强对林区内育苗的监督,根据区域内的温度气候对林木精心培植,主要工作的重点是对幼树进行保护,剪除弱枝和枯枝,对病虫害的枝干进行综合处理,在处理过程中应运用无公害化的销毁方式。为了保护我国的森林资源,实现林木的健康成长,针对病虫害防治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随着林业产业结构转向高附加值的模式,在林业育种中会选择抵抗病虫能力更强的林木,推广抗性育种技术,加强对树苗的管理,有效抑制病虫害发生。

6、优化森林树种结构

混交林能够使森林资源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减少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和传播概率。另外,要加强良性树种的植入,经过特殊的选择和栽培,良性树种的抗病能力更强。应该把病虫害防治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单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保证树木良种的使用概率,能够提高森林的覆盖率,同时,也能减少病虫害发生。森林防护人员要重视病虫害的危害性,认真履行职责,将森林资源保护和病虫害防治作为工作原则。

林业经济部门、农业部门和环境部门应该联合起来,不断应用新技术消灭病虫害,林业工作人员也要更新工作方法,丰富工作手段,不断探寻与实践新的技术,寻求科学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使我国林业病虫害工作更加科技化,朝着健康、生态、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病虫林区林木
记游哈林区(节选)
果园病虫无公害防治助农提质增效
玉米中后期病虫防控技术
选用对口药剂 适期防治病虫
保护好森林资源 让林区青山常在
小陇山林区茵陈菜开发前景
试论高大林木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天敌昆虫在林木病虫害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
果树病虫藏在哪过
国有林区发展林下经济应处理好“三个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