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密度对玉米性状及产量和品质提升的影响分析

2023-12-18 12:15王宝亮
农民致富之友 2023年34期
关键词:叶面积植株密度

王宝亮

玉米种植密度会对玉米叶面积、光合特性产生明显影响,不同种植密度下的相关参数各不相同。合理的种植密度能够有效提高玉米光合效能,为玉米高产稳产奠定坚实的基础。科学确定玉米种植密度,提高玉米种植质量与产量,是相关人员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种植密度影响玉米性状

1、农艺性状

采用单一群体性种植方式增加种植密度,能够扩大玉米叶面积,确保玉米群体获得更多光合产物。相关研究人员在种植密度与玉米农艺性状试验中发现,群体叶面积与玉米种植密度呈正相关。增加玉米种植密度的主要目的是扩大玉米群体叶面积,提高玉米个体植株以及穗位。玉米群体叶面积较大会降低穗位叶光合速率,使玉米群体产量呈正态分布。由此可见,增加种植密度能够确保玉米群体获得更大的叶面积,但种植密度过大会压缩玉米植株个体的生存空间,降低玉米植株穗位部的光合效率,影响最终产量。结合我国农业研究发现,种植密度会影响玉米群体内部水分、温度、光照的分布情况。种植密度与玉米单个植株面积大小呈负相关,与群体叶面积呈正相关。

2、光合作用

玉米光合速率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不同玉米品种光合速率存在差异,同一玉米品种冠层内的光分布情况会影响光合速率。玉米群体产量与光合系统效率存在显著相关性,过大的种植密度会提高光截获率,导致玉米植株中下层光照质量严重下降,制约玉米群体光合能力的提高。相关人员研究在种植密度与光合作用的关系中发现,合理的种植密度能够有效调节小气候,确保玉米植株健康生长,有效贮存能量;不合理的种植密度会造成玉米叶片早衰,降低玉米光能利用率,不利于玉米健康生长。由此可见,玉米种植密度会影响玉米群体冠层构建,过高或过低的种植密度都难以有效提高玉米群体光利用效率,对玉米产量及质量产生严重影响。从玉米叶片生理活化变换评价指标来看,玉米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与光合能力具有显著相关性。同一品种的不同种植密度对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显著。有关研究发现,玉米进入吐丝期,植株叶面积与叶片叶绿素含量呈正相关;玉米进入灌浆中期,植株叶面积与叶片叶绿素含量虽依旧呈正相关,但下降幅度相对较高。根据某实验室对叶绿素分解基因表达量和玉米生长周期相关性试验可得出,玉米叶片出现衰老现象及衰老过程中,叶绿素生物合成基因与叶绿素分解基因的表达量会不断增加。玉米植株生长后期,叶绿素降解速率显著下降,以此维持叶片内叶绿素含量,避免光合速率影响玉米植株生长。光合势是表示玉米叶面积发挥光合作用的重要指标之一,光合势与玉米群体光合时间、干物质积累呈正相关。单位时间内光合势越大,玉米产量越高。随着种植密度不断增加,光合势与玉米产量均会有所提升。玉米拔节期和苗期,种植密度对光合势的影响较小,随着玉米生长速度加快与叶面积不断扩大,种植密度对光合势的影响逐渐显著。通常,高种植密度玉米光合势以及积累的光合势值显著高于低种植密度。玉米生长后期,高种植密度会出现下层叶片早衰现象,主要原因在于玉米叶片相互遮阳,致使下层透光率降低。

3、茎秆抗倒伏性能

穗位高、株型和株高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国外农业学家在探究种植密度与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相关性试验中得出,种植密度与玉米穗位高和株高呈正相关,种植密度过高会导致玉米茎秆粗度降低,致使玉米茎秆抗穿刺能力减弱,对玉米茎秆抗伏倒能力产生一定影响。我国农业学家在探究玉米茎秆粗度与玉米籽粒产量相关性的研究中得出,玉米茎秆粗度与籽粒产量呈正相关,玉米植株高度与籽粒产量呈负相关。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抗倒伏性的关键因素之一,种植密度越大,玉米茎秆的抗折力以及穿刺强度越低。由此可见,科学确定种植密度、提高玉米茎秆抗倒伏能力、控制玉米植株高度与穗位高是确保玉米高产的重要因素。

4、提高产量

合理密植能够有效提高玉米产量,相关研究人员在玉米品种试验研究中发现,在种植密度单一因素的影响下,玉米株高呈正态分布,倒伏率、穗位高上升的同时,千粒重与穗粒重呈下降趋势。玉米植株倒伏率与种植密度呈正相关,与玉米植株茎秆的叶绿素及氮素含量呈负相关。虽然玉米千粒重会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但玉米产量会在适宜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提高。

二、玉米种植对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分析

1、产量的影响分析

在玉米种植期间,要根据地理因素、土壤条件,选取适当的玉米品种,并结合玉米品种基本特点,控制好种植密度,才能提高玉米种植的产量。对玉米自身来讲,绿叶系数在生长期间容易影响玉米种植的密度,而玉米种植密度比较低,其粗蛋白产量就会减少。反之玉米种植密度过高,也会对粗蛋白产量带来影响,所以要控制好玉米种植的密度,才能达到增加粗蛋白产量的目的。为此,在玉米栽植过程中,需要根据玉米的种植类型,做好密度控制工作。根据实践研究证实,玉米种植密度比较高或者比较低,都会对玉米百粒重、穗数产生影响,会使玉米叶片光合作用降低,说明玉米种植密度会影响整体产量。

2、品质的影响分析

玉米品质主要与蛋白质、脂肪、淀粉等因素有关。对于蛋白质而言,玉米种植的密度会决定玉米籽粒蛋白质含量水平,而在灌浆阶段玉米种植密度和玉米籽粒蛋白质含量水平呈反比关系,而在籽粒成熟以及其他时期二者没有相关性。对于脂肪而言,玉米籽粒脂肪水平的高与低,也会受种植密度的影响,灌浆中期与后期阶段的脂肪水平和种植密度具有正相关性,而在后期与成熟阶段具有先高后低线性关系特点,说明玉米种植密度越大,会对其本身脂肪水平产生影响,且关乎玉米的营养成分。对于淀粉而言,玉米籽粒淀粉含量也与种植密度有关,种植密度比较高其淀粉含量比较低,具有先低后高的线性关系特点。总体来讲,玉米种植密度会影响自身的蛋白质、脂肪、淀粉水平,具有先低后高的变化特点,所以控制好玉米种植的密度,能够使玉米品质得到有效保障。

三、强化玉米产量与品质的有效对策

1、玉米种植前的准备工作

在种植玉米之前,一定要选择抗病虫能力强、高产的优良玉米种子。相对于其他种子来讲,玉米种子可以不用浸泡催芽,可是种植玉米的土地要保持一定的湿润,如果想要玉米更快地成长,可以将玉米种子在凉水与开水各一半的水中进行浸泡,时间为8—10h,水温控制在45℃左右,在将玉米种子倒入水中的同时,也要进行搅拌,进而达到受热均匀的效果。搅拌时的水温应在25℃—28℃,当玉米种子吸水到一定量时,要对其进行催芽,此时的温度在15℃左右,把种子放到一个大型器皿当中用纱布盖好,放在阳光下进行催芽,此时温度在20℃左右,每隔2—3h检查1 次,并上下翻动调节温度进行散热。当玉米种子出现40%—50%白芽时,可以开始进行挑芽播种,如果还存在没有发芽的种子,需要继续使用温水对其进行催芽,经过2—3 次催芽且已经发芽成熟后,便可以进行播种。

2、选择合适的玉米品种和播种时间

密植能够有效提高玉米最终的产量,可如果想要通过密植来提高玉米的产量,就需要对玉米品种等条件进行综合考虑。所以,在种植玉米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气候条件,选择倒伏能力强、高耐密植、适应性强的玉米品种,并且经过当地相关部门试验之后进行推广的优良玉米品种,这是为玉米最终的高产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此外,玉米的种植时间基本上都在每年的4 月下旬到5 月上旬,这时候的地表温度在10℃左右,对玉米的出芽率不会造成影响。在播种玉米时,要对土壤的湿度进行分析,土壤的含水量在60%—70%为宜。在播种玉米的过程中,要根据土壤具体的墒情对其进行及时灌溉。如果田间出现缺水的情况,会使玉米植株早衰,无法及时进行后熟作用,进而使玉米的最终产量下降。

3、合理选择玉米的种植密度

玉米种植密度的选择必须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土地、气候、生态条件、玉米品种等。以下是一些关于玉米种植密度的科学建议:①根据玉米品种的不同选择合适的种植密度。一般来说,紧凑型杂交玉米适合采用较高的种植密度,而平展型的玉米则适合采用较低的种植密度。②考虑土地和生态条件,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如果土地肥沃、水分充足,可以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反之则需要适当减少种植密度,避免浪费土地资源。③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进行调整。例如,在气温较高的地区,可以适当减少种植密度,以避免玉米生长过于密集而影响玉米的生长和产量。④注意玉米的生长周期和生长习性。不同品种的玉米生长周期和生长习性不同,需要根据玉米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控制。

4、全面考虑水肥条件

玉米的种植密度与土壤条件有着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讲,生态早熟区的玉米发育期就比较短,具有玉米个头不大、穗小、粒少的特点,而且玉米的颗粒质量也较低。所以,可以适当增加生态区内玉米的种植密度,也可以使用密植的方法,这样对提高早熟玉米种植的最终产量也有很大帮助。如果在其他生态区内的玉米为紧凑型的品种,也可以适当增加种植密度,起到增产的效果。同时,玉米种植密度也与玉米单株吸收阳光的需求有很大关系,为了能够有效减少遮阳,确保单株玉米所需的营养,达到抗倒伏的效果,可以在种植玉米时,选择适合稀植的玉米品种。对于肥力较高的水浇地,同样可以采用密植的方法,这样能够将水肥的优势完全发挥出来,使玉米的成穗数可以得到明显增加,最终提高玉米的产量。有些地区的玉米供水问题比较困难,造成土壤的肥力较低,需要适当降低玉米的种植密度,并减少单株玉米出现水肥相争的情况。为了能够使玉米达到预期的产量,要适当增加在肥力较高地壤中种植的玉米密度。

5、优化玉米的种植方式

玉米的种植方式也影响着玉米的最终产量。因此,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宽窄行种植的方法,这样不但能够将土壤条件充分利用起来,还能为单株玉米提供一个充足的营养空间,最终提高玉米的种植效率。宽窄行种植方法能够有效改善田间的通风性,能在行距相同的情况下增加玉米的种植密度,进而可以增加玉米成穗量,提高玉米的叶面系数,使玉米能够充分进行光合作用。但是,也不能毫无节制地增加玉米的种植密度,为了防止玉米的叶面系数过分增加,避免初选玉米植株吸光量停滞的情况发生,就要对玉米植株的光合作用进行合理控制。在种植玉米的过程中,还要全面考虑玉米吸收和消耗有机物的需求,确保玉米的种植方式与玉米吸收养分的需要能够相互适应。

6、通过现代化的方法进行玉米种植

信息化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玉米种植密度的控制也可以采用一些信息化手段来实现。以下是一些关于玉米种植密度控制的信息化建议:①选择合适的玉米种植管理软件。现在市场上有很多专门针对玉米种植的管理软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一款适合的软件进行使用。②利用现代化的测量仪器进行精准测量。例如,可以利用GPS、遥感等技术对玉米种植地区进行精准测量,获取准确的地理位置、高程、坡度等信息。③根据测量结果制定合理的种植密度方案。利用上述测量结果,结合当地的气候、土壤、水源等信息,制定出合理的种植密度方案,以达到最佳的种植效果。④进行日常的数据管理和分析。利用专业的数据管理软件,对采集到的玉米种植数据进行管理,包括数据分类、存储、备份、恢复等,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此外,需要对采集到的玉米种植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发现玉米种植过程中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7、应用化控技术,强化高密度种植管理

就高密度种植而言,容易存在玉米倒伏、空秆等情况。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不仅与玉米缺乏养分有关,还与种植密度、植株高度息息相关。从这一方面来说,也有必要对植株密度、植株高度管理引起重视。基于此,可使用化控技术与机械化技术。首先,在实施化控技术时,需要相关人员依据化学控制药剂的特点,控制玉米在某一时间段的管理时机。比如,在拔节之前,要控制下部茎节的高度,拔节后要注意控制上部茎节的高度,玉米壮丰灵等药物能够在此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其次,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农业机械设备的应用得到了大范围普及,这对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且还极大地节省了人力成本,为玉米种植效率的提升提供了保障。高密度种植下,植株密度增加,人工管理难度也相应提高。通过机械设备的使用,相关人员能够更加便利的播种、灌溉,这为玉米产量的提升奠定了基础。例如,在施肥环节,相关人员可先通过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对土壤进行检测,据此确定施肥配方,减少植株营养过剩或营养匮乏情况的发生。指针式节水喷灌设备的使用能够帮助相关人员在播种后、抽穗前等环节快速完成浇灌,从而为玉米生长发育提供足够的水分,同样能够为玉米高产栽培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玉米的合理种植密度是高产栽培的关键。需要综合考虑玉米品种、土壤肥沃程度等,从而充分发挥种植密度的优势,最大程度上提升玉米产量。除此以外,关于种植密度的把控,相关人员可采用化控技术或机械化设备,降低管理难度。为促进玉米产量的进一步提升,同时为玉米生长创建良好的外部环境,相关人员有必要对种植密度与玉米产量之间进行思考,确定合理的玉米种植区间,确保种植密度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叶面积植株密度
作物叶面积测量的研究进展
马奶子葡萄叶面积评估模型的建立
番茄‘7728’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
松花菜花药培养再生植株
非洲菊花托的体细胞胚发生及植株再生
苎麻叶面积测定方法比较研究
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知识归纳及试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