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平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1]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2]的战略任务,明确指出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在“微时代”背景下,大力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将有利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微时代”是指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物质基础、以信息快速生产和上传为传播特征的新型自媒体时代,“微时代”的三驾马车是微博、微信和微视频,他们创造出具体的、私人的、生活的网络空间,带来了“时间的空间化”抑或是说“空间置换了时间”。“面对传播快、影响大、覆盖广、社会动员能力强的社交网络用户的快速增长,如何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和舆论引导,确保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突出问题。”[3]对中国共产党而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否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将直接关涉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指导思想的认同以及党的事业建设的兴衰成败。“微时代”下各种思想观念激荡,对大众来说,尤其是对尚处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年轻一代,易被不良的思想观念影响。所以,在“微时代”背景下如何建设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微时代”拓宽了信息传播渠道,增加了多种舆论宣传的新型自媒体平台,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微时代”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新型自媒体平台。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打破了传统获取信息方式的时空限制,人们随时随地可以获取和发布信息,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是进入门槛低,操作运行简单,人人都可以做媒体人。同时,也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提供了新的网络空间和平台,如果在网络平台上及时有效地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将会极大程度地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二是“微时代”壮大了思想理论宣传工作者的队伍。除了专职的官方媒体人外,专家学者、爱国者等都可以加入到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队伍当中来,“微时代”下爱国者的声音更大了,思想理论宣传工作者的队伍也间接地扩大了。三是“微时代”提高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效率。通信技术不断发展,信息传播平台不断更新完善,信息传播效率日益提高,正能量的传播效率自然也会相应提高了。四是“微时代”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针对性得到加强。传统媒体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主要表现为单向输出,难以对输出的结果进行有效地反馈,也无法对不同群体进行有重点、有特色的针对性输出。新型自媒体平台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新型自媒体平台和传统媒体相比,具有极强的时效性与互动性。把握住新型自媒体平台的特征,就可以缩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工作者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沟通与互动变得更为及时高效。通过互动,有助于工作者精准地把握群众的思想动态,及时有效地答疑解惑,加强思想宣传工作的针对性。五是“微时代”下可深化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识。“微时代”下把非视觉性的内容可以高效转化为影像,把抽象的思想以及理论转化成生动具体的视觉影像,弥补了以文字为核心传播形式的传统媒介的不足与缺憾。这种影像化特征丰富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形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精神力量将会寓于信息的符码和生动的影像中。VR技术不仅能让人感知文字和图像,还能享受听觉和视觉等感官体验,进一步深化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解,增强认同感。
“微时代”下,人们越来越依赖通信技术带来的便捷,新型自媒体平台不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也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辩证的思维方法同样不知道什么严格的界线,不知道什么普遍绝对有效的‘非此即彼!’,它使固定的形而上学的差异互相转移,除了‘非此即彼!’,又在恰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4]任何事物都是在矛盾中发展的,有其两面性,进入“微时代”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网络舆论乱象丛生,严重影响人们思想和社会舆论环境。”[5]
“微时代”带来了信息传播和社会交往途径等方面的改进,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契机,但其自身也是矛盾统一体,一些低级的网络文化内容也得到快速传播。一方面,“微时代”下信息传播的快速和隐匿性使得低级趣味内容传播更广。“微时代”下的信息传播是没有等级差别,没有中心与边缘之分的多中心秩序,具有去中心化的特质。信息会呈现出裂变、聚合式的传播形式,速度则会呈几何倍地增长。“网络的超文本和链接,强化了符号生产和传播的能力,加速虚拟空间中的话语膨胀”[6]。这使得不管是正确的内容还是错误的内容都能迅速传播开。另一方面,“微时代”下传播内容易于娱乐化。“微时代”下自媒体人可以通过流量变现,市场的逐利性易导致个人盲目地追求点击量、关注和粉丝,从而发布或者传播更低级的内容。倘若深刻的理论被过度解构和娱乐化、平庸化,就会形成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除此之外,一些文化产品的宣传也夹带着错误的价值引导,“当下许多错误思潮和观点并不是以赤裸裸的反动话语表现出来,而是以价值观表现文化消费和生活方式等隐蔽的方式悄然渗透而出”[7]。最典型的就是“低级红”和“高级黑”现象,不管主观是否是故意,都会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损害。
“微时代”下,每天有数亿人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电子屏幕上浏览各种信息,人们在虚拟空间获取的视觉信息甚至超过了现实空间,看到的是远方的图像,听到的是远方的声音。新型的通信技术正在引导甚至控制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使我们成为被动的人,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需要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首先,“微时代”下人们获取信息变得困难与被动。一方面,“微时代”下的信息是海量的,人们看似在海量的信息中可以选择获取需要的信息,但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优质信息是极具挑战的。“海量信息的混杂、破碎和断裂彻底解构了信息的总体性和语境化,给人们的信息系统把握和理解造成了巨大的冲击”[8]。另一方面,通信技术的发展窃取了个人大量的隐私数据,你在凝视着电子屏幕时,电子屏幕也在凝视着你。
其次,“微时代”下海量和碎片的信息易导致人们时间和思维的碎片化。通信技术发展的本意是方便人们在碎片化的时间获取信息,但事与愿违的是整片的时间也被碎片化了。“微时代”更追求信息的时效性,信息的发布虽是及时的,但极有可能是碎片化和不连贯的,这导致了内容的日益碎片化,切断了内容传播的真实性与连贯性,容易导致人们片面地看待和思考问题。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权威内容也可能被遮蔽或者被裁剪,完整性遭到破坏,人们接触的内容可能不是完整全面的甚至不是真实的。追求时效性除了会使信息碎片化外,还会使更多的图像信息代替文字信息,因为据研究表明,图像传播的信息量和速度都比文字传播要快。“原初和副本之间的界限消除了,世界转换成了符号和图像自身,转换成了一个背离深刻性和指示物的图像符号”[9]。这可能导致人们更倾向于看图像而非文字。“微时代”下碎片型、离散型的信息传递方式潜移默化地会导致人们的思维方式浅层化和碎片化。当人们极力追求便捷时,避难趋易的本性便会使人难以理解的话题让位于简单明了的话题。
最后,“微时代”下人们被隔离在不同的“信息茧房”中。“微时代”满足了现代日趋原子化的人们在虚拟空间中寻求群体认同和归属的身份诉求。网络空间中人们通常就某一话题进行探讨并发表观点,他们会因相似的价值观而达成一致,通过不断地交往互动,更加坚定自己属于某一群体,共同分享观点、情感和目标。但是,这会对未参与进来的人设定无形的界限,容易在内部形成具有界限维护倾向的小团体。这种同质化倾向和信息展现的直观性与简短性也产生了反作用,进一步促成了群体极化倾向,长久以往,各个群体中的人们就会陷入一个极具刻板印象的“回音室”信息结构中。“微时代”下,一方面是信息的高度开放与快速流动,人们可以充分自由地获取信息;另一方面是人们被隔离在不同的“信息茧房”中,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厚重的壁垒。
在“微时代”,西方国家利用自身在网络和信息技术上的优势,从传统单一方式的意识形态渗透转变为现实和虚拟相结合的多样化渗透手段。西方国家通过新型自媒体平台宣传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普世价值观”,试图与我国进行舆论战,企图误导我国民众。此外,西方国家还通过捏造子虚乌有的新闻,颠倒黑白,扰乱我国人民的思维,试图否定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所有发展成就,并上升到对我国制度的全盘否定。西方国家一直把我国的发展壮大视作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威胁,通过各种不同的策略和方法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进行污蔑,他们策动“颜色革命”的力度还会不断加大,同我国争夺阵地与人心,这需要引起警惕。
“阵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依托……对新媒体,我们不能停留在管控上,必须参与进去、深入进去、运用起来”[10]。“微时代”下网络空间不断丰富和便捷,意识形态领域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也因时代而增,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还在传播。“微时代”下新型媒体这个新舆论战场必须顶得住且打得赢,“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11]。加大对网络空间管理力度,打好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阵地战,把网络空间存在的变量转化为正能量。“微时代”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多重挑战,要把握住“微时代”的特点、信息传播的特性和意识形态的特色,探索出具有创新性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路径。
“微时代”下信息传播主体包括个人、企业、社会团体等,这些传播主体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强弱和社会责任感的高低都会影响网络空间中信息传播的质量,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效果。因此,一定要提高传播主体的综合素质。
1.加强个人素质和企业责任建设。“微时代”让每个人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与消费者,提高“人们面对媒介所传播的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造能力以及思辨能力”[12]就至关重要。网络空间的清朗程度取决于现实的人的媒介素养,个人的媒介素养提高了,就可以提高对信息的理解和辨识能力,减少色情、暴力、低俗和泛娱乐化的不良信息的传播。一方面,要着重培养个人道德意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个人道德标准,在传播信息时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可以肆意传播错误言论、传播负面信息、恶意人身攻击等,多让正能量得到发扬和传播。另一方面,要着重培养个人理性能力。通过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识别隐蔽性高、迷惑性强和危害性大的错误思潮,并且不做沉默者,敢于质疑并且反驳错误的乃至虚假的言论,坚持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人云亦云,也不轻易被煽动情绪,做到理性判断和表达。另外,要加强企业责任建设。“办网站的不能一味追求点击率,开网店的要防范假冒伪劣,做社交平台的不能成为谣言扩散器,做搜索的不能仅以给钱的多少作为排位的标准”[13]。“微时代”下诞生的这些新型企业,同样不能只追求利润而不讲求社会效益与社会影响,要创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强化企业管理,并对研发的各大网络平台监管到位。
2.加强新闻舆论工作队伍建设。“新闻舆论工作队伍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政策水平、业务能力,直接关系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效果”[14]。思想理论宣传队伍主要是指专门从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解读和宣传的专业队伍。思想理论宣传队伍的整体素质关系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成效,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对理论宣传工作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任务越来越重,为了让这支队伍能更好地履行职责,就要提高其相关业务能力、综合素质以及政治素养。首先,要加强思想理论宣传队伍的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明确的方向性,这种引领能否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理论宣传队伍成员的政治素质高低是关键因素。所以,加强理论宣传队伍建设必须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积极开展政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提升理论宣传工作者的政治使命感,做到对党、国家和人民负责。其次,要加强思想理论宣传队伍的道德建设。要大力鼓励和发扬理论宣传工作者忠于职守、勤奋守业的精神,在工作上积极进取,为人处世上心胸开阔、顾全大局、清正廉洁,善于团结同事,具备团队精神。为此,应多开展职业道德相关的教育活动,树立一些职业楷模作为先进典范进行引领。最后,要加强思想理论宣传队伍的能力建设。打铁还需自身硬,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理论宣传队伍必须掌握现代传媒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理论宣传工作,更快地掌握新的媒体工具。因此,应多开展专业技能培训课程,出现新的媒体工具时,要及时组织学习和使用。此外,还需设立绩效考核机制,对于表现优异的理论工作者及时奖励表扬,对于有待提高的及时提供帮助,保证理论宣传工作者队伍内部的沟通交流要畅通。
3.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15]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方面,中小学思政教师和高校思政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类研究学者等人才队伍的教学,关乎对青少年正确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指引。另一方面,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才能不断发展中国理论、繁荣中国学术和传播中国思想。因此,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的培育将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另外,除加强专业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外,还可以动员广大群众在网络上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这也是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在如何建设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措施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16]这说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既取决于广泛而有效的传播形式,也取决于富有感召力和说服力的传播内容。
1.“微时代”下要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形式。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展现形式更加丰富化和多样化,可以把抽象的、理论化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转化为生动活泼的视频、动态图片、音频等形式,从而更能吸引群众的兴趣和关注。在传播语言上,可以用网络语言来唱响主旋律,以此增强人文关怀和人民群众的可接受性。此外,通过新型自媒体平台加强和群众之间的互动,对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和热点问题,第一时间进行公开解答,以高效、有理、有力和有节的方式引导舆论,促成社会共识,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中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及时回应群众诉求,使人民群众在遇到问题和迷茫时不会人云亦云,不会听信虚假消息和负面新闻。
2.“微时代”下要创造性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内容。“内容永远是根本,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17]。在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时,我们要全面准确地解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与时俱进地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特点相结合,使其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鲜活的理论。只有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内容的创造性发展,才能激浊扬清、正本清源,还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魅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其本身的科学性和开放性决定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同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前进,为马克思主义注入了更多新的内容、新的时代内涵,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现实动力。所以,我们必须回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去,从源头上加强理论研究。广泛吸收人民群众的智慧,科学借鉴各种社会意识中的合理元素,不断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和与时俱进,更好地发挥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解释和维护功能。
此外,对各种社会思潮不能“一刀切”,需区别对待。思想舆论领域存在红色、灰色和黑色三个地带,红色地带是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相吻合的社会意识,要积极引导,充实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中来。灰色地带是一些带有积极内容,同时也带有一些局限性和消极内容的社会意识,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和吸收。黑色地带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的负面社会思潮。总之,对“微时代”下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深入的分析,分清哪些是进步的,哪些是反动的,哪些必须予以批判,哪些又可以为我们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18]要形成正面舆论的强势引领作用,就必须完善互联网法律法规,提高互联网综合治理能力,依法依规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微时代”下,网络虚拟空间的范围不断扩大,新事物不断增多,新事物带来的道德及法律问题,需要及时完善和更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对其进行约束、管理与规范化。一方面,需加强法制化。对网络空间上出现的新形式的网络违法行为,要及时纳入新的法律规范中来,通过立法,引领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和社会风气,加强正确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对于现存法律法规不完善的地方进行完善,有漏洞的地方进行补洞,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尽快高效地完善和发展法律制度。另一方面,需加强法治能力。国家有关部门要依据现有的政策和法律严格管理,对网络犯罪要依法惩处,确保其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营造一个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的网络空间。此外,还应坚持网络空间综合治理理念,整合有关机构的职能,完善对新型自媒体的管理,形成软硬措施都具备的强大合力。不断完善协调推进的工作体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科技等多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要保障网络空间的治理实效,按照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的理念,统筹内容供给、行业管理、法治保障、技术支撑等各项工作,加强并创新传播内容建设。落实相关企业的主体责任,加强技术支撑能力建设,加大对网络空间乱象的整治力度,不断提升对网络空间的综合治理能力。
“微时代”下移动互联网技术地不断发展,给各种思想理论的传播速度提供了加速引擎,我们应把握“微时代”下信息传播的特点,扬长避短,将其作为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机遇。与此同时,我们要严格坚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19]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20]这两个关键点。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微时代”背景下持续巩固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意识形态领域建立的良好态势,使全体人民在道德观念、价值理念和理想信念上统一思想、凝魂聚力,并“以高度自信的态度和斗志昂扬的精神积极创造更高质量的美好生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