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霍玉
(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云南主题性美术创作由来已久,纵观20 世纪以来云南地区的美术作品,无不体现着创作者对人民现实生活的真情感悟、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创作者用美术作品构建了平凡世界里的各种鲜活场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云南主题性美术创作赋予了新的时代命题,创作者以新的角度描摹人民生活变化,讲述云南民族故事,实现美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同频共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人民性为云南主题性美术创作指引着方向,走出一条包容性更强、层次更丰富的美术创作道路,坚持人民性的核心思想既是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精神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文艺观人民性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认识并改造世界,既包括生产生活方面的物质性实践,也包括思想观念层面的意识形态的实践。文艺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是社会存在在人的思想意识层面的反映,其产生也有着同唯物史观一致的逻辑思路。首先,人民群众是文艺作品的创作者,不同年代诞生的一切绘画、雕刻、诗词、舞蹈、歌谣等文艺作品都出自人民群众,人民作为文艺作品的创作主体,是文艺发展的不竭动力[1]。其次,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是文艺作品的创作源泉,认识是实践在意识层面的反映,文艺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也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生活,人民群众通过生产生活实践获得创作的灵感,将自身的情感和思想寄托在文艺作品之中。比如,北宋画家张择端用《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汴梁的繁华景象与人民生活,鲁迅通过《狂人日记》揭示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人民生产生活的实践内容构造了艺术创作的主题和表现形式。最后,文艺作品最终要为人民服务。文艺作品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来自于社会实践,同时对社会实践也具有一定的反作用;优秀的文艺作品能够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在全社会营造繁荣和谐的社会风貌,因此,文艺作品的创作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文艺作品创作者要深刻意识到文艺作品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立足人民所需,赋予正向的情感表达和追求。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人民性为文艺创作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引,也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凝聚了现实的力量。艺术创作的过程,一方面体现着创作者自身的艺术才华和个人价值,另一方面,还承担着一定的社会作用。艺术作品蕴含的情感和思想对社会的发展和群众的价值观导向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艺术创作的过程实际上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过程,只有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人民性为导向,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2]。人民性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核心,在历史发展与时代变迁中始终为艺术作品的创作指明方向、为艺术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基于“人民性”文艺观的艺术创作能够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贴近群众生活、感召人民群众,凝聚现实的力量,推动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精神文明建设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文艺行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期。但是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深入人心,世界越来越联系紧密,并逐渐融合成为整体。新时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也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更加多样的创作手段、表现形式、传播平台,为文艺创新的发展提供了助力,扩大了文艺作品的影响力。新时代的文艺创作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弘扬爱国主义文艺主旋律,积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充分发挥各民族的文化特色,推动中国文艺的繁荣发展。
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自古以来就有“彩云之南”“七彩云南”等美称,是人们旅游的热门地点,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生态环境引得无数画家和游者向往。云南地区地势北高南低,区域气候差异大,呈现北边炎热南边凉的现象,终年不化的雪山、纵横交错的溪谷、星罗棋布的盆地共同构成了云南奇异的自然景观。云南还有“动植物王国”之称,复杂的气候条件使得这里云集了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多种动植物,动植物丰富程度居全国第一,并蕴藏了许多珍稀物种,为美术创作提供了自然素材资源,美术创作者利用云南天然的自然景观创作了许多自然风景、花鸟园林美术画作。云南画派代表丁绍光被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深深吸引,多次到西双版纳采风,创作了《西双版纳》系列画集;他曾在采访中说到西双版纳赋予其艺术生命,他的作品多以穿着西双版纳特色服饰的女性为主要人物,以树木、芭蕉为背景,用线条勾勒一副副动人画卷,讲述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
云南是少数民族聚居的主要地区之一,不同民族在这一地区生存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多样的民族文化,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民族文化资源宝库。民族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从人们的生产生活等用品,到不同民族独具特色的风格建筑,再到人文风俗、节庆仪式等彰显民族特色的标志性活动,都可以通过神话传说、民族音乐、民族舞蹈、美术等艺术形式表达出来。例如傣族的泼水节的由来即传说中有一傣家汉子李良为了保卫村庄从金沙江挑来一桶桶水泼灭山火,后人为了纪念他,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相互用松枝蘸水洒身,表示对他的怀念和祝福。水彩画家傅启中所创作的作品多表现云南少数民族独特的民俗风情,他的作品《泼水节》就描绘了傣族人民在节日期间热闹非凡的欢乐场面[3]。
作为艺术创作主体的人,其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经济基础构成也不同,导致不同历史阶段人们的审美观念也不同,因此云南地区的美术创作随着时代的变化有着不同的主题。抗战时期的云南美术界同样通过自身的力量为共度难关而努力,该时期的画作如徐悲鸿的骏马、张善孖的猛虎蕴含着人们顽强抗敌的崇高理想,充满了鼓舞人心的力量[4];在20 世纪50、60 年代,云南美术事业逐渐发展壮大,聚集起一大批年轻、有朝气、有思想的画家,诞生了许多优秀美术作品并多次举办展览活动,受当时政治背景的影响,这时期的作品仍以家国情怀、军民一家为主题;改革开放以后,美术创作有了更加自由而广阔的空间,民族风、民族题材以及自我表达类型的绘画观念掀起了一股新的艺术风潮,艺术作品变得更加关注“人”本身;云南少数民族的独有特色得以被人们重新重视,饱含清新浪漫的民族风情、山川秀丽的自然风光、神异飘渺的志怪传说等作品诞生,表达着人们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在现今社会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精神文明的导向之下,美术创作更加体现对精神的深层探索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传承[5]。不同时代的美术创作主题都依托当时的时代背景,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美术事业的发展。
在美术创作主题的理论构建上,要体现人民性的精神底色,掌握人民所关心的热点话题,实现美术创作社会功能的充分发挥。一方面,在美术创作的形式上,注重人民群众的美感体验。审美价值是美术作品最基本的价值,色彩与构图是美术作品里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成熟的色彩体系以及和谐的构图方式才能给观赏者带来舒适的视觉体验,给人的情绪带来正向的影响。另一方面,在美术创作的内容上,要有精神价值,使人民群众通过美术作品能够获得情感上的认同和思想上的启迪。美术作品中所展现的人民形象、叙事情节是社会现实的主观反映,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历史和社会,因此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创作者要以人民的视角提炼生活现象之下的真实本质,并将人的情感与思想寄托在美术作品中。例如2022 年云南省举办的“‘喜迎二十大振兴美丽乡村’美术作品展”征集了中国画、油画、版画、水粉画等多种类型作品,《祥和傣乡》《脱贫攻坚致幸福》《扎实村印象》《快递送进佤山寨》《修建扶贫路》等画作内容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呈现出新时代乡村生活的巨大变化,展示了乡村振兴建设成果,描绘了新时代乡村祥和美好的生活。
美术创作的主题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生着变化,但民族文化的内核是其自身所独有的特点,不会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云南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诸多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形象,这些形象反映着云南民族的社会道德,例如云南美术作品中常见的女性形象,女性在云南民族中有着非凡的意义。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希望,这些女性在传说中多从自然而生,在解救世人后又重归自然,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追求[6]。民族文化的传承既需要保持这些民族文化形象的内核,也需要与时代的发展相关联,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立足美术创作的时代主题,将典型性的民族文化形象融入到美术作品当中,赋予美术创作精神内涵。例如彝族的撒尼姑娘阿诗玛,画家王仲清所绘的连环画《阿诗玛》以完整的叙事重现阿诗玛的神话传说,善良朴实的美丽姑娘阿诗玛与勤劳勇敢的小伙阿黑的爱情故事在他的描绘下变得更加生动而有魅力。当代画家黄永玉的版画组画《阿诗玛》则以现实人物为原型以亮丽的色彩搭配和生动的线条凸显撒尼族的服饰特点,蕴含了许多细节上的呼应,在民间广受欢迎。
美术创作者要体现作品的人民性,就要扎根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深入群众生活中去体会真实的社会样貌。现如今,一些美术创作者多重视自我情感的表达或是绘画技巧的使用,在利益驱使之下人云亦云,用绚丽丰富的色彩搭配和繁复的线条给人以视觉冲击,但是作品的精神内涵不足,这种过度追求形式而内容虚浮、脱离实际的作品,无法引起观赏者的思考与共鸣,经不起观赏者仔细品味。美术创作者要从大量真实的生活素材之中寻求灵感,以最寻常、最生动的人民形象作为描绘对象,了解人民群众的真实想法,用美术创作为人民发声,使美术作品真正做到来自人民、服务于人民,展现美术创作的民族人文底蕴。
现代技术为美术创作提供了更丰富、更便捷的手段和平台,美术创作者要让科技赋能美术创作,利用好高科技更好地为美术创作服务。各色绘画软件的使用需要以传统的绘画技法为前提,但是数字技术使得绘画色彩更加丰富,绘画的平台也更加便捷,作品的存储有了更加安全的空间,作品传播得也更加广泛;科技赋能下的数字美术创作在技法和观赏方面都有巨大的发展优势,能够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加优越的审美体验[7]。
综上所述,云南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要始终贯彻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人民性,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寻求美术创作的灵感,实现以艺术为人民发声,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充分挖掘云南民族独特的文化资源,立足新时代发展的命题,让现代技术为美术创作赋能,丰富美术创作的形式表达与文化内涵,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相结合,推进云南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