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姚宝峰,郭瑞莲
(北京工业大学 环境与生命学部,北京 100124)
2005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下发《关于开展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的通知》,要求“专业教育课程瞄准高精尖产业人才需求,通过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国际大型企业的合作联合培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培养国际化、高水平、创新型、复合型人才”[1]。部分职业院校选择对接产业发展的优势专业,与示范高中、本科院校、国内外大企业合作,招收初中毕业生,在试验院校接受完两年优质高中教育后,直接进入高等职业教育相关专业学习三年,然后经过转段考试,对接国内外本科院校接受本科教育[2]。为响应这一举措,北京工业大学对接北京市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承接了相关专业培养项目,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就是其中之一。
2020年,58名学生在高职学习结束,通过转段考试,进入北京工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习。经过两年的全日制在校学习,顺利毕业并取得“专升本”学历和学士学位。截至目前,已经有56名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且个别学生自主创业,开展汽车媒体相关业务。历经7年的时间,第一批贯通培养学生已于2022年毕业。笔者在与学生共同面对就业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体会和思考,以期对今后的贯通培养项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专业技术能力强。基于贯通的特点,在高职阶段学生参与了较多的实践课程,在大学的两年时间里,专业课程将原来的动手实践内容转化为理论,促使学生将实践与理论充分结合起来,能够立体地理解理论在技术领域的应用。因此,学生表现出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3]。这也是贯通培养高技术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的目标。
2.专业理论基础较弱。应该说,贯通学生由于学业基础、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态度等原因,理论学习具有比较大的困难,特别是基础理论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较大。这也反映在学生进行毕业论文撰写和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有些学生认为难度较大,担心不能按时毕业,不敢找工作,想等到真正毕业后再找。这也是学生相对于四年制本科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短板。
1.职业认知度相对较高。在高职阶段,为了能够适应社会,同时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一些学生积极参加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和兼职活动,在工作中感受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学习与职业工作的区别,对各类工作岗位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为就业过程中寻找心仪的工作岗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沟通能力强。一些学生情商较高,基于自身的多实践、多锻炼的经历,在参与社会实践及兼职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社会适应能力,也培养了表达沟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因此,在面试过程中,沟通能力强也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3.心理状态良好。尽管学生中有的是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有的家庭经济困难或自身患有严重身体疾病,但大多学生对自身遇到的问题基本上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方式和方法,特别是对未来期待“不那么高”,比较“看得开”,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钻牛角尖,灵活度较高,因此学生很少出现心理问题,心理状态良好。
1.学生对自身优势挖掘不够。在辅导学生撰写简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并没有充分挖掘自身的优势和潜力,体现在简历中就是一页A4纸,除了教育背景、自我评价之外,“没有什么可写的”。但是,大多学生很早就打过工,参加了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但在简历中根本体现不出来;也有的学生对一些亲自参与的专业课程设计缺少提高性的理解,认为“这就是一个课程设计,与工作没有关系”。事实上,学生在打工、参与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的过程中积累了社会经验,提高了与人沟通的能力及管理能力等;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加深了对课程理论的理解。同时,还有部分学生喜欢玩摩托车、汽车,在玩儿的过程中,对摩托车和汽车产生了更深入的立体理解,理论与实践在不知不觉中结合起来了。起初,学生并不知道自己存在这些优势,通过一对一简历撰写辅导、面试指导等环节,不断帮助学生挖掘自身在职业选择方面的优势非常重要。
2.学生的就业心理预期与现实存在差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应该说,一些学生在刚进入毕业阶段时心理预期还是比较高的,信心满满,觉得自己大学毕业了,既有毕业证,又有学位证,应该能够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因此,部分学生在挑单位、挑岗位,离家远了不行、工资低了不行等,也有学生“一条路上走到黑”,只等“考公”或“考编”,由此带来了就业滞后,到最后想找到一个合适的单位时,就业高峰季已经过去了。
绝大部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首先想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岗位,如汽车销售、汽车媒体等,且态度积极,渴望不断积累经验,但是不能不说现实是相对残酷的。尽管是本科毕业,相对于四年制本科生,贯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还是有一定劣势的。由于这一届学生是第一届贯通项目学生,很多用人单位对贯通项目还不了解,有些用人单位一看是“贯通”学生,毕业证是“专升本”,直接就把简历剔除了;也有单位在已经决定录用的情况下,仍然单方面违约。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产生了自卑心理。
就业工作启动以来,我们先后与用人单位特别是专业对口的用人单位对接沟通,开展访企拓岗活动,走访用人单位,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与学生个人特点有效对接,辅导员与招聘专业直接对接,推荐学生。实践证明,这种有效对接减轻了用人单位招聘的负担,也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就业,三家单位“大户”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贯通学生签约3人以上,有一家单位签约9名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简历、日常沟通、学业成绩、学科竞赛、学生就业意向等途径了解每名学生的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在一年的就业过程中,我们建立了辅导员与班主任、任课教师之间工作协同沟通机制,方便各教师分工合作、协同开展工作。先后两次召开辅导员、班主任工作会议,专题讨论学生就业进展情况、特点及当下面临的问题,使每位辅导员、班主任都能及时了解学生就业的基本情况;召开一次辅导员、班主任与毕业设计导师专题会议,沟通学生毕业设计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讨论应对措施和方案,达成共识,与学生共同面对就业与毕业两大压力,对于学生顺利毕业和就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就业过程辅导,如招聘信息收集传递、简历撰写、面试指导、就业政策解读以及服务工作。在一年的就业工作中,辅导员要每天给学生推送至少3条就业信息。同时在简历撰写、面试指导方面,指导学生挖掘自身优势。
班主任、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要根据贯通学生学业特点,加强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针对贯通学生理论基础相对较差的特点,有的导师甚至利用晚上、周末和假期与学生沟通毕业就业情况,辅导员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与行为养成教育,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强化学生的专业学习。
七年制贯通学习,到了大学只有两年的时间,为充分发挥两年时间的教育培养作用,必须与前五年特别是高职学习阶段紧密联系、协同发力[4]。一方面,教学方面需要协同制定五年的教学计划,使学生切切实实地达到贯通培养目标所要达到的状态,更好地理解专业理论,提升技术,成为真正的高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要从出口角度协同,与高职学校联合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从学生进入大学阶段起,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在就业信息上多与用人单位沟通,使用人单位了解学生与高职学生、四年制本科生的差别及优势与劣势,帮助学生找到心仪的单位。
2022年,北京工业大学在特殊时期为了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得不采取封校管理,停止了线下招聘工作。这对于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极大的挑战,也使个别毕业生产生了就业焦虑。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扩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我们与部分家长进行了沟通,通过了解家长的心态、学生的态度以及家长与学生在就业方向的差异,向家长讲解学生特点、面临的就业困难、就业政策等,动员家长与学校、学生一起开展就业工作,帮助学生寻找就业信息。
经过一年的工作,学生在班主任、任课教师以及毕业设计导师的指导下,不仅按时完成并通过了毕业论文答辩,而且学生的就业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就业率达到了95%左右。
尽管学生在高职阶段已经经历了大学三年的培养,但学生进入新的学校,无论是大学的文化、大学的教学还是大学的环境,对学生来说基本上是全新的。“适应”仍然是学生要上的第一课,入学适应教育必须跟上。适应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的行为养成、学业提升、就业意识等方面,主要进行学校学籍管理、违纪处理、教学计划、科技活动、校园生活、就业意识教育等方面的讲解,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对于学生来说,两年的时间很短,刚刚适应了大学生活,马上就面临着就业的问题。因此,及早帮助学生树立就业意识非常重要。首先,要鼓励学生充分运用大学资源与大学文化锻造自己、改造自己、“拔高”自己。其次,在学生入学开始时就开展就业指导、政策讲解、就业信息宣传等就业教育,把两年的本科学习与未来的职业、择业联系起来,同时要进行适应教育与纪律教育,一方面,促进学风建设;另一方面,为就业做好准备。就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计划讲解、与用人单位面对面沟通、技术发展现状、对大学生的能力要求,以及就业择业技巧、就业政策宣讲等,形成体系,使就业教育贯穿学生两年的大学学习生活,促使“毕业有工作”成为水到渠成的结果。
在未来的结果既定的前提下,学生缺少了努力学习的动力与压力,产生了“反正我也能毕业”“没有什么事情做”的想法。尽管有进入本科的选拔,但学生在高中和高职阶段的学习态度及学习效果还是有打折扣的[5]。因此,进入本科学习阶段一些学生很难融入本科的教学过程,对课程的理解困难重重;个别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也较差,违反校纪校规现象时有发生。进入大学后,学生对自身要求的提高是潜移默化的,但由于绝大部分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都是高职阶段的原班人马,学生之间的关系、学习习惯甚至宿舍都未发生变化,这种情形下进入大学,通过短暂的两年教育,对学生的影响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大学阶段加强对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使学生增强自身意识,充分利用大学校园的文化、资源以及设施,培养锻炼自己,以使自己在短暂的两年大学生活中得到一个新的提升。
为进一步衔接职业教育与本科阶段教育,探索高职院校与大学之间的交叉协同,从学生进入高职阶段学习开始,对接大学的相关院系就开始与高职学院对接,以便及时了解教学计划和学生状态,为学生制订大学两年相应的教学管理方案,使高职与大学衔接更加紧密。按照北京市对于贯通项目培养目标的要求,大学要与用人单位开展订单式培养,对接部分专业对口用人单位,在教学过程中将用人单位对于专业技能、专业理论的要求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邀请用人单位技术人员进课堂,讲授技术规范和对专业理论的要求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能更好地面对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