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融入初中音乐的教学实践策略

2023-12-18 14:27许寒冰
学苑教育 2023年31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戏曲思政

许寒冰

(福建省莆田市擢英中学,福建 莆田 351100)

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学生的三观会受到社会环境和各种思想观念的影响。目前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网络成了信息的海洋,其中不乏很多负面信息,直接影响着初中生的思想观念。尤其受到一些西方思想的影响,出现国家民族意识淡化的现象。爱国主义精神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青少年是祖国未来建设的重要力量,因此,广大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音乐这门学科天生具有美育教育功能,将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予以结合,有着先天的优势。在教学中,音乐教师要注意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教学巧妙融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促进初中学生道德水平的发展。

一、提升教师思政教育理念,提高教师队伍建设

音乐教师是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主导者。调查发现,当前初中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仍然以音乐知识的讲授和学习为重点,教学中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将教材中的知识点讲透,让学生记住重难点,而忽视学生审美体验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忽略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导致在音乐教育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非常薄弱。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中,缺乏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意识不到思政教育对于培养学生思想素养的重要性。这样十分不利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无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提高教师思政觉悟,树立思政教学理念

在初中音乐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薄弱的情况下,学校要加大对音乐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教师思政觉悟和教学能力。教师更要加强自我学习,不断增强自身文化修养和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充分认识到自身在音乐教学中思政教育者的角色定位,深刻认识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明确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音乐教师要坚守崇高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政治观、价值观,真正做到传授知识和潜心育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音乐思政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

(二)提高教师思政知识储备,明确教学目标

在教育教学中,音乐教师除了要自觉养成“课程思政”意识,还应增强对党的思想、理论的解读,增加党史知识储备,音乐教师扎实的党史知识储备是支撑音乐与思政教育机制融合的重要保障。教师应加强对党史知识的学习,多阅读党史相关书籍,通过“学习强国”平台试听观看相关党史音频视频,多渠道收集积累党史故事、红色歌曲等音乐教学素材,以便更好地在音乐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此外,还应邀请学校的思政教师进行交流学习。结合思政教材学习思政课的课程标准,听从思政教师建议制定音乐思政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紧紧围绕思政元素,突出培养学生对家乡、国家的情感认同、自觉行为和责任意识。结合思政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积极探索音乐课思政教育的有效方法。

(三)提升教师人格魅力,提高育人实效

音乐教师在不断提高思政教育理念、知识储备等业务水平的同时,更需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人格魅力。音乐老师在教学中散发着艺术魅力,充满着艺术激情,尤其是教师个人素养和人格魅力,能最大程度地感染到学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音乐教师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品质、形象气质等都决定着教师以德育人的成效。在教学中,教师亲切的教态、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富有激情的歌声、美妙动听的琴声,都能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特别是教师崇高的师德师风对学生一生都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音乐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时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育人先育己,育己先育德。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决定音乐思政教育成效的重要条件。

二、挖掘音乐教材中的思政元素,优化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明确指出,8~9 年级的学生要“能较好地把握音乐的思想感情和内涵意蕴,理解作品中蕴含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体悟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等”;要“热爱中国音乐文化,能从中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坚定文化自信”。基于此,在音乐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学生拥有伟大的理想抱负,这对中学生未来参与社会生活、学习活动,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一)融入家国情怀思政元素

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家国情怀是对家乡的依恋、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和责任感,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家国情怀教育是提升中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传统音乐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家国情怀元素,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是初中音乐思政教育中的宝贵教育资源。教师要深入挖掘音乐教材中民族音乐的思政元素,积极引导学生深刻地感受民族音乐中的家国情怀,培养初中生积极的情感价值观与文化价值观。

民族音乐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故事、地域特色、历史背景、生活习俗以及艺术价值。例如,学习交响诗《土楼回响》第五乐章,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音乐作品中的精神内涵,作品表现出客家人团结一心、不畏艰难险阻、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性格,作品中蕴含着强大的民族精神;又如交响诗《红旗颂》,作品以庄严宏伟的歌唱性旋律,描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情景,展现出彩霞满天、红旗如海、人群如潮的壮丽图景。表现了中国人民在红旗的指引下,英勇顽强、奋发向上的革命气概,热烈讴歌了伟大祖国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深入剖析音乐背后所体现的历史背景、蕴含的文化内涵及表达的思想感情。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当代中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与奋斗情怀。

(二)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在民族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树立初中学生的文化自信感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初中生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识。例如,在讲授民族器乐相关内容时,可以给学生观看民族器乐走上世界舞台的表演视频。例如,在维也纳金色大厅表演的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春节序曲》,二胡经典曲目《二泉映月》、琵琶曲《霸王卸甲》、唢呐曲《百鸟朝凤》等。学生看到我国民族音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舞台,内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有利于学生树立民族音乐文化自信。又如,在讲授古琴内容时,教师可以把古琴带进课堂,教授学生识读古琴减字谱、尝试古琴演奏,让学生深刻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悠久与博大精深。只有强化初中生的文化归属感,拥有崇高的理念信念与价值追求,才能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民歌是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种类民族音乐的基础,更是认识和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社会和民族风情的宝贵源泉。民歌传承对于建立学生的民族精神、民族认同、文化自信是不可或缺的。中国民歌博大精深、浩如烟海,民歌的种类丰富绚丽、异彩纷呈。在教学中,学习少数民族民歌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学习各民族的舞蹈,来加强感受少数民族民歌的风格特点。对于不同地区的民歌,如西北地区、南方地区以及中原地区等民歌,教师应教授学生用方言演唱,引导学生对不同地区民歌的曲调、润腔、节奏、力度、音色等要素的准确把握,掌握好不同地区民歌的演唱风格和神韵。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歌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热爱中国音乐文化并建立文化自信,实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活用教学方式,提高学生思政教育学习热情

(一)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受传统教学方式影响,教师往往习惯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走,出现学生被动接受而导致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片面教学方式刻不容缓。教师作为教学主导者要积极构建民主、平等、友爱、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比如,有关音乐作品的作者和创作背景等相关资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前查阅搜集,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把搜集的资料以及对作品的观点大胆阐述出来,教师及时补充音乐作品创作者、表演者的情感表达和思政主张,强化学生的思政认知。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政素养。

(二)触景生情,采用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以“情感”为主线,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知识并得到情感上的升华。比如学习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可以以歌曲《让世界充满爱》作为背景音乐,同时播放有关我国在2020 年抗击新冠疫情的视频,教师适当做讲解:2020 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破了平静的生活,全国各地的医疗工作者不顾个人安危坚守抗疫一线,用生命为人民群众构筑“护城河”;还有无数的人民警察、志愿者们挺身而出、逆向而行,用行动守护大家的健康。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深刻感受到人间无私奉献的爱心和众志成城的力量,激发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友爱、乐于奉献的道德品质。

又如学习歌曲《歌唱祖国》,可以用歌曲《歌唱祖国》为背景音乐,播放视频关于我国成立70 年以来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一系列进入世界科技前沿行列的飞跃。例如,港珠澳跨海大桥的建成,南水北调工程建成,杂交水稻、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研发,“嫦娥四号”月背软着陆,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实现等,科技创新成果数不胜数。教师及时进行总结: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都显现出历史性跨越的特点,创造了罕见的奇迹。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自豪感,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责任意识,并愿将认同感和责任感转化为实际行动,产生要为祖国争光做贡献的理想信念。

(三)联系学生实际生活,采用兴趣导入法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觉得民族音乐的学习比较枯燥无味,而民族音乐恰恰是思政教育教学的主要载体。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下功夫,激发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兴趣。如果将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与传统民族音乐进行结合,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周杰伦的经典歌曲《菊花台》,音乐配合使用了古筝、琵琶、葫芦丝等民族乐器,营造出一种婉转缠绵的古典意境,独具浓郁的民族特色;又如周杰伦的《霍元甲》,音乐融入了二胡、琵琶、笛子、古筝、鼓、锣等民族乐器,使得整首乐曲兼具阳刚与柔和之美,构思奇巧,独具审美特色。在学习民族器乐内容时,教师可以将这些具有民族音乐元素的流行音乐作为导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戏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一些流行音乐灵活运用戏曲元素,使音乐独具韵味。比如周深的《光亮》为例,歌曲由韵味十足的京剧唱腔和流行音乐融合而成,歌曲中的名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蓑烟雨任平生”演唱细腻入心且显东方魂韵之美,整首歌曲大气磅礴,唱出中华民族身处逆境时的不屈精神。在教学戏曲内容时,教师可采用这些具有戏曲元素的流行歌曲作为导入,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

四、音乐第二课堂活动思政元素融入,丰富教学形式

(一)校园地方戏曲社团

思政教育融入初中音乐教育教学,还可以走出音乐课堂,开辟音乐第二课堂活动。比如把地方戏曲引入校园,组织学生开展地方戏曲社团。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艺术,它凝聚了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有较高的艺术教育价值和欣赏价值,对于强化初中生的传统文化认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有着积极作用。学校应邀请当地戏曲剧团的专业演员共同加入到推动戏曲进校园的活动中,对学生的唱腔和表演进行专业指导,推进戏曲艺术的发展和传承。戏曲社团还可以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如“戏曲知识竞赛”“戏曲脸谱绘画比赛”等,促进学生热爱戏曲的积极性。在戏曲社团活动中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道德情操,同时促进学生对家乡文化形成的认同感。

(二)校园艺术社团活动

思政教育开辟音乐第二课堂活动,除了开展戏曲社团,还可以举办各项艺术社团活动来营造教育氛围,比如开设舞蹈社、音乐社、民乐社等社团。社团活动的表演内容可以选择和爱党、爱国、爱家乡、励志题材等思政教育相关的经典曲目。同时,还可以利用时间节点开展活动,在各个传统节日开展与节日主题相关的音乐汇演,如端午节,可以组织社团表演《金蛇狂舞》《龙船调》等乐曲,中秋节可以围绕其主题表演《花好月圆》《彩云追月》等乐曲,学生在传统节日的各项活动中传递出民族情感和价值取向,不断升华自身思想。在弘扬时代主题旋律的同时用音乐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之情,实现以艺术活动辅助思政教育的实施。

(三)校外思政教育实践活动

音乐第二课堂除了开展校内艺术社团活动,还可以走出校园开展校外实践活动,把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发展为思政教育第二课堂,开展“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等党史学习教育主题活动。通过创建思政社会实践资源形式,让学生了解红军浴血奋战的革命历史,体会红军战士坚定的信仰,汲取力量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通过思政教育与音乐第二课堂的融合,实现课内课外的融会贯通,从而提高音乐教学的思政育人功能,这对于新时代校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积极的意义。

五、结语

素质教育推广的今天,在各学科中渗透思政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大势所趋。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为社会培养合格建设者是每一位初中音乐教师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音乐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提高课程思政意识和思政修养。在教学中,深入挖掘音乐背后的传统文化和音乐文化遗产,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将思政元素准确切入音乐教学各个环节,从能力提升、知识传授、价值引领、人格健全等多角度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为总目标,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戏曲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