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由志成:学习意志的价值意蕴及强化策略

2023-12-18 13:50夏玉环
当代教育科学 2023年9期
关键词:意志建构主体

● 夏玉环

当前,义务教育阶段是以核心素养为育人主线,破解核心素养培育难题必须使课堂教学转向对学习内部活动的关注,进一步深化学习方式的变革,凸显学习的发展本质,促进学科知识向核心素养转化。学习作为学习主体精神发育的发展性实践,是认知参与、情感体验、意志支撑的深层次、多维度的意义建构过程。学习意志是影响学生学习体验和学习样态的重要因素,深入理解学习意志的本质内涵和价值意蕴,明确学习意志薄弱的表征,对于在教学活动中强化学生学习意志,提升学习境界,深化学习方式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习意志的本质内涵

意志问题是关涉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根本问题。意志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正是因为意志,人才具有了理性实践的能力,才可以自由选择并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学习作为“一种主体以自身成长变化为对象的特殊实践,是一种人性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1],学习意志则是这个特殊的实践活动中的重要动力机制、精神力量和维持系统,是学生为了达到预定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并持续付诸努力行动,从而实现目标的意向性活动。

(一)学习意志的创造本质

学习意志在本质上是学习主体的一种创造,它指向的不是已经存在的对象,而是在理性思考下“应当”实现的学习目标,标志着“我欲”“我要”“我能”的范畴,是一种蕴含着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建构、自我创造的精神力量和实践意向。虽然在心理学、伦理学、哲学等领域对意志概念的解释不尽相同,但都肯定了其创造性的本质特征。心理学界认为“学习意志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实施、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不断排除干扰,克服困难,以完成预定学习任务的心理过程”[2],一个一个学习目标实现的过程就是学习主体不断通过意志努力完成自我建构的过程。从伦理学角度来看,学习意志与人的德性养成相联系,是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道德感体验,表现为坚忍不拔的品质、持之以恒的毅力、吃苦耐劳的精神等,知识学习过程中自我人格的塑造无疑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在哲学意义上,学习意志是一种“精神的力量”,是学生经过理性反思将得到的规律性认识转化为实践的活动,这种“转化”即创造。因此,学习意志不仅仅是学习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更是一种“合乎理性的实践能力”[3],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4],这种从学习目的到学习实践的意志过程必然是学习主体自我经验创造的过程。

学习是从符号认知经由逻辑形式再到意义建构的深度知识加工过程,是“个体追寻与创造意义的实践活动”[5]。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只有认知参与,同时还伴随着情感体验和意志支撑。学习意志既是学习活动的动力起点,也是学习行为的维持机制,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和多层面,自我创造是学习意志的价值归属。学习意志的创造性本质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指向,“一是指向具体可以实现的现实目标或对象,二是指向人格自我的自身规定”[6]。一方面,学习意志与学习愿望不同,学习愿望不具有理性实践的内涵,仅仅涉及“我想”的范畴,学习意志则指向的是实践可能性的实现,也就是“我想”“我要”和“我能”。准确来讲,意志超过欲望,因为它是与理性同在的自由欲求。[7]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先驱威廉·詹姆士认为,意志努力是为了“抑制意识中的某些思想,从而保证合意的思想过渡到行动的范围中去”[8]。所以尽管二者存在根本性的区别,但是学习意志通常是奠基在学习愿望的基础之上的,在经过理性考量和现实评估之后,学习愿望有可能转化为具有实践可能性的学习意志。另一方面,学习意志是自我实现、自我超越和自我创造的能力表现。学习是通过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等心理过程,理解外部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并建立自我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过程。[9]学生作为未完成的人,受其知识背景、生活经验、认知思维等的局限,必然会遇到各种外在干扰因素和内在心理冲突。这集中表现为学习中的“苦难”,“面对苦难,为学者应将个体成长所必经的苦难视为磨练,自觉经受苦难的磨练”[10]。学习意志的最突出表现就是对学习困难的克服,克服困难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和实现自我的生命锻造过程。

(二)学习意志的过程属性

学习是追寻知识本体意义和通过知识获得而创造个体意义的活动过程,学习意志作为学习过程的动力机制、精神力量和维持系统,目标确立和目标实现虽然是其核心内容,但学习意志从一开始谋求的就是整个学习过程而非单纯的学习结果。胡塞尔认为,“意志设定的不是一种直观构造的表象,而是一种过程表象,一种即将存在和应当存在的过程”[11]。杜威认为,“意志努力和兴趣一样,只有在与一个行动过程相联系时才是有意义的,这个行动需要时间才能完成,因为它经历了一系列阶段”[12]。有学者将学习意志的发生过程总结为价值澄清、目标确认、韧性行动、自主实践、反思评价五个阶段[13],还有学者认为学习意志过程包括价值澄清、目标追寻、理性实践三个阶段[14],这些都确认了学习意志的过程属性。

学习意志作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精神力量和维持系统,是观念性与行动性、理性与感性、自主性与自制性的统一,其本身生发的过程与其对学习活动的作用过程是同一的。无论是哲学的“意志是精神力量”的概念,还是从心理学“意志是心理过程”的概念,意志过程都包含着两个阶段,即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由此,学习意志存在两种形态,即学习决定意志和学习行动意志。学习决定意志表现为学习主体确定学习活动的方向目标以及做好这个目标导向下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心理预期的过程。当然,学习者并不是凭原始冲动或者“纯粹理性”来确定学习目标的,而是经过了多层面的价值权衡以及复杂的动机斗争,在充分结合个人的兴趣、经验以及各种现实条件才做出的决定,并且是由学习者独立做出的果断抉择。学习行动意志表现为学习主体在确定的目标导向下开始实施具体的学习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已预期或未预期的困难,既包括贪婪的欲望、消极的情绪、犹豫的态度等心理困难,也包括恶劣的自然环境、不良的学习环境、突发的现实问题等外在困难。因此,必须通过学习意志的坚守和自制,将意向、理智、情感等一切因素都汇集成坚定的信念,努力克服内心冲突及外部干扰等障碍,从而实现个体对学习活动的意义期待。学习意志就是通过这样一个个的意志循环作用的过程才使学习深度发生,使意志得到锻造,使自我得以完善。

二、学习意志的价值意蕴

学习活动作为学生掌握世界和建构自我的主要方式,其学习样态的优化有赖于学习意志。学习意志生成的过程与其对学习活动的作用过程是同一的,学习意志是促进深度学习,让学生真正进入学习过程,让知识进入学生的生命的关键动力机制、精神力量和维持系统。

(一)确认学习目标,催生学习的意义感

学习意志对学习样态的优化价值首先体现在通过自觉确认学习目标,催生学生的学习意义感上。人是意义的存在,当个体与客观世界产生内在关联,人就具有了存在的意义;当个体对自我存在的生活世界、自我发展的实践活动产生意义体认时就产生了意义感。学习过程是学生认识外部世界并建立自我与外部世界内在关联的发展性过程,学习意义是学生对自我学习实践活动的合价值性、合目的性的判断。学习的意义感是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方式在价值识别、价值判断和价值确认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意义体悟和意识过程。[15]学习意义感是衡量学生学习样态的价值标准,具有强烈学习意义感的学生能够通过价值判断确定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的现实性,不断追寻知识学习与自我成长之间的意义联结,呈现出高主动性、强参与性、全投入性的学习特征。相反,缺乏学习意义感的学生则将学习视为外在的活动,仅仅将知识作为需要被记住的“符号”,表现出对学习的陌生感、迷茫感和厌恶感。

要想从学习主体内部催生学习意义感,必须澄清学习活动对学习主体的发展价值,必须建立学习的自我发展价值与学习目标的对应性联结,学习意志则是澄清学习价值,确认学习动机和目标,催生学习意义感的关键力量。学习意志是学习动机的阀门,具有发动学习活动和抑制动机干扰因素的功能。做出学习决定是学习意志的首要环节和核心阶段,它规定了学习活动的方向及动因。一方面,学习意志通过价值判断和价值权衡建立学习活动与自我发展之间的关系,帮助学习者澄清学习活动的内在价值,激发学习的内在动机;另一方面,学习意志能够确认实现主体自我发展价值的学习目标,这体现了意志行为目标的现实性和可行性,学习意志指向的是在现有主客观条件下通过意志努力“可能实现的目标”,正如胡塞尔所认为的,“意志所要实现的‘应当存在’不是源于纯粹的命令形式,而是和实践可能性的实践视阙以及实践主体的处境根本相连的”[16]。学习意志对学习动机与目标的控制与确认主要表现为赋予学习行为发动的自觉性,因为具有意义感的学习绝对不是单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也不仅仅是主体的主观愿望,而是自我决定、自觉行动的活生生的寻求自我意义的历程。学生的学习意志水平越高,其自觉性就越高,表明其能够自主通过价值判断确立内在学习动机,确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并为之付诸持续的意志努力。

(二)支撑学习行为,强化学习的自我感

自我感是个体审视自我、理解自我、建构自我的体验,人是通过不断地建立自我与外部世界的意义关联而发展自我的。学习的自我感是指学生经由知识学习而逐渐加深对自我的感知、对自我学习主体身份的确认、自我觉醒的体验。学习自我感强的学生能够意识到自身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是学习的目的,能够自由掌控学习目标、进度、内容、方式,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建构、自我超越,并且享受这种掌控学习过程、掌控自我发展过程的体验。而学习自我感弱的学生则表现出被动学习的特征,认为学习与自我发展、生活经验、人生状态毫无关系,将学习视为外在于自我的、外界强加的符号获得活动,难以在学习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学习意志薄弱,遇到学习困难则“知难而退”。

在学习过程中,实践理性下的学习意志支撑着目标导向下的学习行为。当学习意志进入执行阶段,就意味着会遇到各种预期或非预期的困难和阻碍,这时就必须充分发挥学习意志的支撑作用来克服困难、维持学习行为、实现预期目标。学生在学习意志支撑下与学习困难作斗争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学习自我感显现和强化的过程。从人与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意义上看,意志是主体活动的“自愿自觉性和自主自控性的统一”,它标志着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的程度。[17]在学习意志过程中,“自愿自觉性”是指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学习目的,不仅使学习活动具有了方向性与目的性,还使学习具有了积极性与主动性;“自主自控性”是指学生使自己的内在本质力量在合目的性的学习活动中得以实现,自主监测和调控学习行为,并且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塑造着自己的独立人格。

学习自我感是通过学习意志导向下学生自主决定、监测和调控学习行为中得以强化的,包括抑制不合目的的动机和行为以及巩固合目的的情感和行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目标导向下的学习行为实际上会充满复杂的矛盾冲突,既有来自本身的欲望、需要、情感等内在心理冲突,也有来自外部的各种诱惑和干扰因素,学生需要通过意志努力克制不断产生的新愿望或动机,才能保证原有学习目标得以坚持和完成;另一方面,学生还需要通过学习意志的力量不断进行自我肯定和自我激励,克服各种消极情感,增强信心和勇气,坚定自我成长的信念,从而形成持续稳定的学习内驱力。当学习主体对自己学习活动的经过和结果具有掌控能力或掌控感时,其主体身份就会得到确认,学习自我感就会形成并进一步加强。

(三)反思学习结果,提升学习的效能感

学习意志行为是在学习目标导向下进行的,在行为的最后环节,学生将会主动对阶段性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进行反思,对自身意志效能进行判断,从而增强成就体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学习效能感是指学生对其阶段性学习过程及结果的成效体验,是衡量学生学习行为效果和效率的关键性指标。学习效能感强的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尤其是理智感和成就感的不断增强。[18]解除学习困惑、克服思想矛盾之后的豁然开朗之感,坚守内心信念、实现学习目标之后的愉悦之感,以及经过意志努力达成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成就之感,都是学习效能感的基本表征。另外,学习效能感的强弱关系到下一阶段学生的学习状态与积极性。学习效能感强的学生拥有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学习效能感弱的学生则容易陷入内疚与自责中无法自拔,进而开始怀疑自我的能力,甚至否定自我的价值,从而导致其学习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逐渐消退。

学习意志作为学生对自我学习行为的发动、控制机制,贯穿于学习目标的确定和实现的全过程,意志支撑下的学习行为必然伴随着对阶段性学习结果的反馈。具有坚强学习意志的学生不仅能够经常性地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而且还将其自身作为反思的对象,客观认识自身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并进一步调控学习行为、优化学习样态,从而获得更加积极的情感体验,提升学习效能感。另外,当学生在结果评价和自我反思中获得消极的情感体验时,如果未能达到预期学习结果的失落、未竭尽全力进行学习的内疚或未抵御外界诱惑和内心冲突的自责等,学习意志能够发挥其激励性作用,帮助学生控制消极情感,在总结经验中重拾信心和勇气,坚定不移地进一步调整行为,以实现学习目标或开始为下一阶段目标的确认和实现而努力。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学生利用学习意志合理控制消极情感体验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意志锻炼的过程。因此,学习意志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还能够将消极情感体验转化为进取的力量,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感。

三、学习意志薄弱的表征

意志有坚强与薄弱之分,即使意志非常坚强的人也会有意志薄弱的切身体会。戴维森从理性判断的角度认为,意志薄弱是指主体自身主动违背自己较佳的判断去行动[19];麦金太尔从意愿决心的角度认为,意志薄弱最突出的表现是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或者决心去行动[20];窦可特和特瑞从行动的角度认为,意志薄弱是未能将“心理承诺”转化为实践[21]。由此可见,意志薄弱需要从多重维度来理解。学习活动本质上是学习主体自我建构的过程,学习意志薄弱是体现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对“自我管理”问题时的消极精神状态,主要有犹豫不决、反复无常、思考固着、情感萎缩等表征。

(一)犹豫不决,难以真正“进入”学习活动

在学习目标确认阶段,当学生在理智、情感、欲望、现实条件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总是难以做出决定,产生瞻前顾后、摇摆不定、犹豫不决的状态时,学习行为意向设定的难度就会随之加大。当难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学生便无法对学习行为意向的确定发挥学习意志的支援作用,进而会影响意志执行阶段学习行为控制策略的介入。自我的建构依赖一个相对稳定的内核和行动者意志努力的方向,但本质上仍具有不确定性,这正是意志薄弱的根源。[2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这种“犹豫不决”的状态就是学习意志薄弱的表现之一,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难以依据主观愿望和客观条件进行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动机激活,无法明确自身发展与知识学习之间的意义联结,容易受到主体内部或外界不确定性因素的干扰,从而难以确定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确定是学习活动的初始环节,同时也是学习意志生发并作用于学习活动的首要阶段,还是学生即将为之付诸意志努力的方向。没有明确学习目标而盲目进行的“密集学习行为”只是“看起来很努力”,只有经过理性审思、价值确认由学生自主自觉地激活动机、确定目标,才能果断开启真正“进入”学习活动的大门。

(二)反复无常,无法有效专注于当前学习目标

在学习行动意向确定后,需要学生在执行决定时坚定学习信念,专注于当前学习目标,这是学习意志的抑制功能的表现。一方面,学生要善于控制自己有计划、有组织、有原则地执行目标行为;另一方面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冲动,避免情绪主导行为。主体在行动过程中能不能坚持去做决心要做的事,是人们判断意志是否薄弱的一个重要维度。因为作出决定阶段所表现出意志薄弱是主体自身才会有的内在体验,而作出审慎决定后采取了行动却不能坚持,则可以直接通过人的行为展现出来。如果学生已经经过理性审思做出了学习决定,并确定了相对合理的学习目标,但是在执行决定的过程中,轻易受到其他行动意向的影响而难以自制,明知方向偏离仍然一意孤行,则会表现出反复无常、三心二意的行为特征。这是学习意志薄弱的典型体现。造成这种状态的根源是学生缺乏专注力和自制力,难以坚定学习信念,难以将注意力集中在目标及执行行为上。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继而丧失学习的掌控力。

(三)思考固着,陷入失败经历和消极情绪难以撤离

对学习困难的克服是将意志意向转化为意志行动的必经之路,是学生学习意志的重要表征。学习不是对符号知识的简单处理,而是学生以生命整体参与的方式所进行的深层次、多维度的意义建构活动。在复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必然承受着巨大的体力和智力负荷,存在着原有知识经验与新经验之间的冲突,以及未预期的新情况、新问题,这些因素都会促使学习困难和失败情境的形成。面对困难和遭遇失败是学习中常见的现象,学生对困难与失败的处理方式与其学习意志水平和强度有关。学习意志薄弱的学生在遭遇失败时,往往表现出反复持续地思考遭遇失败的不愉快经历。这种经历有可能是真实存在的,也有可能是想象中的,从而导致自我陷入失败经历和消极情绪而难以撤离。这种思考固着状态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效能感,进而妨碍学习目标的实现。相反,学习意志坚强的学生在面对学习困难和失败经历时,能够通过调整心态、理性反思和正确归因,在失败经验中吸取教训,将困难与失败转化为意志锻炼的契机,继续保持克服学习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不屈不挠、有条不紊地在意志强支撑下实现学习目标。

(四)情感萎缩,学习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消退

学习是学生认知参与、情感体验、意志支撑的自我建构活动,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学习意志与情感体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情感对学习意志起着强化或削弱的作用,积极的情感体验会强化学习意志,消极的情感体验则会削弱学习意志,阻碍意志行为;另一方面,学习意志对情感也具有双重影响,坚强的学习意志有利于控制消极情感,强化积极情感,薄弱的学习意志则会助长消极情感。学习意志薄弱的学生遇到困难或遭遇失败时经常会放大消极情感体验,如果长期为消极情感体验所困,就会出现情感萎缩的状态,为了逃避消极情感体验,而对学习表现出一种“被动的冷漠”,缺乏学习热情,难以将学习与自我成长发展相联系,更缺乏掌控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导致学习的意义感、自我感和效能感缺失。在这种情感萎缩状态下,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会逐渐消退,进而会进一步销蚀自身的学习意志,构成情感与意志之间的恶性循环。意志不仅是人的主体势和主体性的重要表现和确证,而且是人的主体势和主体性的不可或缺的内在根据。[23]从此意义上看,学习意志本质上是导向自我发展的力量,是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认依据。如果缺乏自我意识和主动精神,学习意志便不复存在。

四、学习意志的强化策略

学习意志的过程实质上是“自我融贯性的调整和建构过程”[24]。既然是“调整和建构”,就必然存在各种内在或外在的冲突;要想解决这些冲突,则必须强化学习意志,尽量降低意志薄弱状态对学习过程的消极影响。促进学生学习意志的生成和强化的课堂教学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导向学习,拥有坚定的学习信念,具备直面挫折的勇气和自我关怀的能力,在良好的学习体验中实现自我控制、自我建构和自我超越。

(一)确认学生的学习主体身份,激活学习内驱力

课堂教学必须确认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已成为共识,通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由把控学习过程,调节学习心理,以达成知识的自我意义建构价值。学习意志是“自愿自觉性”和“自主自控性”的统一,是主体学习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的品质体现,确认学生的学习主体身份,激活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是学习意志生成和起作用的前提。学习意志是学生对自我学习需要的能动把握,主要表现在强烈的目的性。学习意志活动总是围绕学习目标进行的,强化学习意志首先需要保证目标确立和实现的过程具有足够的内驱力。学习内驱力是心理学中的概念,是学习动机的重要组成因素,如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学习动机、提升自我的欲望、获得外界的认可等。学习内驱力中所蕴含的“我想”实际上是确定学习目标的内在起点和动力来源,它“一旦指向远大的理想或与长期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就会成为鞭策学生努力学习、持续奋斗的长久力量”[25]。只有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是“自愿自觉”的,才能持续支撑学习行为直到目标实现。因此,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多维发展作为根本价值追求,使学生充分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明确自我的主体身份,通过深切回应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习内驱力,从而强化学习意愿,更好地发挥学习意愿对学习行为的导向作用。

(二)渗透挫折教育,锻炼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勇气

学习意志支撑下的学习实际上是自我导向下的学习、问题导向下的学习和任务导向下的学习,积极的意志努力是学习意志投入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标志。所谓“自我教育的公式”就是“你要成为你所能够并且应该成为的样子,不过你得自己想这样,有本领作出正确的生活选择,并为了实现这一选择而作出最大的努力”。[26]所以学习意志总是与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学生的学习意志水平可以通过其遇到困难的性质和克服困难的努力程度来衡量。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困难无处不在,当学生遇到难以克服的阻碍和问题时,就会产生挫败感。学生对困难和挫折的处理态度与能力与其挫折承受力有关,而挫折承受力的水平又与其学习意志强弱有关,提升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有利于其学习意志的强化。因此,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锻炼学生直面挫折的勇气,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挫折教育的关键是“强调个人的力量和价值,强调认知因素,尤其是理性在选择和决定中的作用”[27]。挫折教育不是刻意进行的吃苦教育、失败教育或痛苦教育,而是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去理性分析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不断努力尝试解决问题的办法,体会战胜挫折的成就感,从而获得自我肯定,克服对学习困难的恐惧心理,提升学习意志水平。

(三)加强归因指导和情感补偿,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

从学习意志的角度,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在意志支撑下“成败情境掌控力和内外控感形成的过程”[28]。学生对学业成败的归因方式会影响后续的学习行为、学习期望和情感体验,也会影响学习意志的强度。有研究表明,学习结果无论成败,将其归因于“努力”对今后的奋发学习具有积极作用的。[29]一般情况下,将学业成功归因于刻苦努力时,学生会继续保持高水平的意志投入,更加努力以获得成就体验,从而提升动机水平和自我效能感;将学业失败归因于不够努力时,学生会积极调整自身的学习状态,改进学习策略,激励自我努力进取获得成功。但是,对于已经付诸巨大努力但仍长期处于学业失败体验中的学生,教师则需要适当引导其将失败归因于目标太难、运气太差等外部偶然因素。这种归因方式是为了消除学生的内心焦虑,保护其自尊心,避免学生陷于失败经历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从而放弃意志努力。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对陷入极端情绪的学生给予情感补偿,对取得成功就骄傲自满的学生给予适当的提醒,对经历失败就否定自我的学生给予适当的鼓励,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情感体验对学习意志的强化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多次成功或失败的经历中形成较为稳定的自我概念和归因方式,使其能够积极调整学习期望水平、努力方向和学习策略,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掌控力,从而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提供更强有力的意志支持。

(四)创造自我对话的契机,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关怀

从发展的观点看,意志薄弱是学习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状态,是意志生成和发展的必经阶段,可以说,学习意志就是在克服意志薄弱中得到提升和强化的。当意志薄弱发生后,学生会出现羞愧、自责或内疚的心理感受。对这种感受一般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将羞愧、自责和内疚转化为强大的意志动机,为克服意志薄弱提供内在支持;另一种是为自己的意志薄弱找借口,逃避现实问题。造成这两种行为差别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是否能够直面真实的自我,因此,“培养学生学会自省,能够与真实的自己对话,是克服意志薄弱的一个教育努力方向”[30]。现代课堂教学往往过度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反而遗忘了学生最基本的“关心自己”的能力,“引导学生‘关心自己’是教育之本心”[31]。日本学者佐藤学认为,学习是与客观世界、他人、自身的交往与对话,跟自身的交往与对话实际上是“构筑自身”的过程。[32]“关心自己”是在认识自己前提下的自我关怀,是对自我灵魂的注视,自我对话是进行自我关怀的重要方式。这种对话不仅仅是指语言上的,其本质上是自我理解、自我领悟、自我生成的内在精神活动。因此,课堂教学不应是教师的主战场,而是需要适当的“留白”来供学生通过自我对话和自我关怀,更明确自身的学习需要和意愿,及时进行生命自觉、自省和自悟,以强化学习意志,克服意志薄弱状态对学习过程的消极影响。

猜你喜欢
意志建构主体
时代新人与意志砥砺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游戏玩不够
《西厢记》中的理性意志与自由意志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自由意志的神经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