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骏功
双簧管作为木管乐器女皇,任何乐器都无法替代它那独特而权威的音色。很多作曲家都非常重视双簧管的发音特性,在写作时尽量避免任务被错误地“分配”。大量乐队作品中的独奏片段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如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的慢板乐章——“英雄”、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库范奇纳的《前奏曲》、圣-桑《骷髅之舞》中的鸡鸣以及海伦·海斯和凯瑟琳·康奈尔等人的作品。
很多人对莫扎特《交响协奏曲》中双簧管那柔软、轻巧的发音印象深刻,然而,只有具备了精确、娴熟、美妙的顿音技术才能胜任其演奏。如果一位演奏员的吐舌受到的是不恰当的训练,他的发音和顿音肯定既模糊、又可怕而难听。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双簧管的吐舌方法进行探讨。舌头、气息与簧片在发音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都是重要的发音策动力,但舌头在整个发音过程中更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如果舌头过于用力,气流就不能柔和地通过哨片,音头太重。相反,舌头动力不够又会产生起奏困难、音头不干净的毛病。而且,吐舌动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音区的高低、力度的强弱而变化,甚至在某些地方由于作品的需要不用舌头也可发音。
舌尖在不发音时通常是堵住哨口的,起奏时的动作必须在口型、气息就位的基础上将舌头自哨片口向后迅速而柔和地离开,犹如对着乐器发“T”音,又如将一根发丝从口中吐掉。舌头离开哨片后,气息支撑的作用使气流通过簧片并引起簧片与乐器管身的振动而完成发音动作。舌头起奏动作必须干净、利落,参与成声的部位要尽量少,舌尖堵哨口动作尽量向前,不能使用后面的任何部位。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舌尖一抬即可成声。低音区的音头类似弱奏的吐舌,口型稍紧,含哨稍深,气压相对加大,舌尖自哨口后缩时必须对哨片施予适当的动力。中声区至e3的起奏比较容易掌握,不管是气流还是吐舌动作,均能做到得心应手,但舌头自哨片离开的起奏点要固定。吹奏e3以上的高音有几个特殊要求:①哨片的风口不要太小;②气压适度加大;③唇压相对放松;④舌头动作灵巧而迅速,即使弱奏也依然如此,只是弱奏高音时唇压必须相对收紧;⑤含哨略深。有时,感觉上将乐器向口中轻轻推动会明显帮助发音。当然,这只是一种感觉,在实际吹奏过程中从口型的外观,确切地说是哨片与唇的接触部位不允许看到这种推进动作,倘若能观察到哪怕是极微小的这种动作则说明推进过多。除了用字母“T”发音之外,有时还可以借助字母“D”起奏。试将“T”与“D”做一次比较,不难发现,T 产生动力,气流冲出,D没有动力,仅能将音勉强发出。由此可见,D字起奏法只能在弱奏或需要柔和地发音时使用,正常情况还是采用“T”字母起奏为好。有些缠绵的抒情乐段,其乐句首(连线的第一个音)的起奏倘若是在双簧管的易发音域或者在演奏者足以控制的音域完全可以不用舌头,而仅用气息(气声),这种气音头会在演奏中收到意想不到的好的效果。当然,用气直接发音会大大降低起奏的动力,有时音头会略迟,但我们可以像打排球那样在起奏时运用“时间差”,将气适当提前吹出。
双簧管上音的结束有两种方法:一是气息停顿,二是舌头终止。气息停顿有着广泛的使用价值,而舌头终止法只局限于快速吐舌运动中。开始学习用气结束时会出现声音下滑等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嘴的控制不能与气息很好地配合,随着嘴的控制技术的提高,这个问题是不难解决的。当音快终止时(指长音),演奏者的主观感觉应是嘴唇稍紧一些。用舌头终止音的方法有人称作“硬顿音”,这种终止的确有些生硬,但由于它的终止迅速,在快速吐舌时是很有用处的。再说,已有不少演奏者通过练习证明了舌头也能较柔和地收音。 一个发音过程(无论是长音还是短音)包括起奏、保持、收音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必须密切配合。为了灵巧运舌,用舌头起奏、收音时,不要将舌头后缩太远,要像运指那样尽量缩短距离。
单吐是用舌的一个动作发一个音,双吐则是用舌的一个动作的往返过程发两个音。具体地说,当舌尖用发“特”音的方法向后收缩发出第一个直接音以后,舌头不是简单地回到原来的位置就算了,而是用舌根与软腭相互交替像发“克”音那样再吹出一个间接音,然后再回到原来的位置。一般说来,双吐时舌的动作不要过大,用“特克”的发音法去吹双吐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双吐的主要困难是第二个音,由于这个音是由气“冲”出来的,这种气冲击缺乏足够的爆发力,所以它在音量、弹性、音头等方面都不如第一个音。双吐的第二个困难是速度难以掌握,易快不易慢,有时第二个音还会迟,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只有大量的练习。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双吐对口型、含哨以及嘴对声音的控制等都有一些不利的影响,对单吐也有影响。因之,双吐技术应该放在整个学习过程的最后,最好等演奏者各方面都比较成熟稳定后再进行。
通常,含簧片太深会导致顿音扁平刺耳,这种嘈杂刺耳的感觉就如同弦乐器压弓太紧或者运弓离琴码太近。更糟糕的是,含簧片太多会使舌头位置不正确,致使舌头不得不蜷缩着去够哨口或者触击簧片的底面,因而干扰了哨片的振动,影响了吐舌速度,甚至无法清晰起奏。控制好簧片与舌头的配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训练,舌头与簧片互搭范围最好小于半英寸。而且,即使舌头的位置对了,喉咙(声带)没能保持打开也不行。正确的口腔与喉咙的感觉可以通过发“o”字母来理解,发元音字母“o”的口腔可以避免干燥、生涩而扁平的发音,它是制造温暖圆润声音所必需的手段之一。值得指出的是,速度由舌头控制,每次发音舌头必须离开簧片,离开的距离以簧片较好地振动为原则。进一步说,身体动作的紧张不仅加快不了速度,反而会影响而后的发展。空气柱的压力也应保持不变,在持续气压的前提下,无论发音还是止音都必须通过舌头操控。换句话说,抬起(后缩)舌头即可发音,舌头轻轻回到簧片上音即中断。这种技术是吹奏顿音(短促音)的基础。但是,演奏速度较慢的顿音时感觉有很明显的不同,我们通常将这种慢速顿音称作软顿音,软顿音必须吹得颇具歌唱性。吹奏软顿音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不能用舌头中断簧片的振动,其过程是舌头触哨发音后明显向后拽拉,也就是说,舌头轻轻自哨口(簧片的顶端)离开,这种发音的方法应该不难理解,困难的是收音的方法。软顿音的收音完全通过气息控制,这种解释有点危险,演奏者有可能会产生错误的印象,即每个音都需要断一次气。其实我们可以用小提琴的“碎弓”与这种技术做比较,“碎弓”是在一弓内断续拉出一系列顿音的方法,弓子放在琴弦上,抽动一下便发出一个音,向同一方向不停地断续抽动即可发出系列顿音。管乐器的气柱犹如琴弓,其动作与“碎弓”的原理相仿,这样的概念应该是准确的,每个音都要通过放松空气柱的压力才得以完成。最重要的是,吹奏软顿音时,喉咙(声带)必须打开,气流从底下的肺到上面的簧片必须保持畅通无阻。
一般来说,中板至快板速度乐曲中八分音符的staccato可以使用软顿音。由此可见,虽然顿音和软顿音都是在符头上以小黑点标示,但它们的演奏方法还是很不相同的,而把它们结合在一起使用的时候,音乐效果得到了加强,音质对比相当明显。由于软顿音是用气止音,因此每个音都会呈现出渐弱的倾向,当音即将中断很快又会被接下来用舌头吐发的音接替。如此清晰而鲜明的顿音,由于每个音的音色被迅速改变,因而产生出令人特别愉悦的感觉,这种用气息控制发音的方法同样也被歌唱家采用。
对于所有的音乐元素,体验起着决定性因素,哪怕有时你的方法并不完美,也一定要努力将顿音做音乐化处理。我们讲过了软顿音和顿音,其实还有一种以三角形符号标记在符头的上方的“硬顿音”,其演奏方法和顿音相仿,只是舌头的运动更加迅速,吹奏的速度可以达到更快。也就是说舌尖离开哨片的距离更短,回堵哨口的速度更迅速,音断的更突然。看来,顿音-“staccato”至少有三种奏法,只要你有能力将这三种方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并能灵活使用,你的演奏效果一定会更加音乐化,更加富有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