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筝曲《林泉》的音乐审美与哲学内涵

2023-12-17 12:40李马崧鹤李晓囡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7期

李马崧鹤 李晓囡

【摘 要】现代筝曲《林泉》通过新颖的创作手法和传统的审美意味,体现出了深远的中国哲学道理,本文从乐段结构的散聚相合,水之意象的变幻多样,哲学意境的虚实相生、情景相即,以及乐曲的现代化创作思维四个方面出发,分析筝曲《林泉》的音乐审美与内在意义,并兼论《林泉》对当代民族音乐作品创作的可借鉴意义。

【关键词】《林泉》;水之意象;虚实相生;情景相即等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7—126—03

《林泉》由作曲家叶小纲先生于2001年创作,作品将中国传统审美意蕴与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相融合,突出了作曲家的个人创作风格,充分体现了古筝的艺术表现力。《林泉》的灵感来自于北宋时期山水画创作方面的重要论著,即郭熙的《林泉高致》。论著总结山水画创作的经验,提出了为自然构建心灵空间、与山水进行内在交流等绘画美学思想,强调山水画家应在作品的创作与呈现中构建美的意境,达到美的高度,使观者可以在画中看到自然,在自然中体会到画作的意蕴。叶小纲先生将这种绘画美学思想的主旨代入音乐,用山水、道法自然的情怀创作出了筝乐《林泉》。乐曲以山林和泉水为描绘对象,运用丰富的音乐语言与主题的自由变化将林中滴水汇涌成泉的形象与过程丰富地表达了出来。

一、散聚相合的乐段结构

中国传统器乐作品多以表现意境为主,形式较为自由。《林泉》遵循中国传统器乐作品“散、慢、中、快、散”的创作规则,描绘了水从点滴掉落,至汇涌成流,而后澎湃奔涌,最后归于安宁的动态过程。乐曲分为引子、中部、尾声三个部分,尾声部分对引子中的材料进行了变奏式的再现,通过首尾呼应增强了乐曲的完整性,体现了西方作曲技法的三部性原则。而乐曲根据水流的变化又可以被划分为十一个乐段,各乐段通过一段重拍的摇指长音分隔开来,以水为描绘对象,通过旋律的各种变奏与变形相继展开。乐段旋律织体与乐思高度统一,以音画相和的方式绘制了一幅山水秀丽的画卷,使人在乐曲中感触旋律,并融入自然。这种结构布局将音乐意境与诗性画面进行了融合,体现了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的审美意蕴,使听众在“散”中得以体会到自然之水的意蕴美,又可以超越“散”,在“合”中感受到“水”点滴汇涌、刚柔并济的精神,使乐曲达到“形散而神不散”的境界,彰显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物我合一、情景相即的审美观念。

《林泉》的和声调性分布也具有特定的安排。乐曲以五声调式音阶为主进行创作,但是又通过定弦的方式改变了古筝原有的D宫调性,通过定音形成了bA宫、bD宫、bG宫三组五声调式系统,三组音阶通过自身调性色彩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力,使乐曲在这三组音阶上的进行具有独特的逻辑与风格特点。(见谱例1)

以此调性逻辑为基础,乐曲的主题与动机在和声进行中具备了纵向思维的表达方式,丰富了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中特有的“横向线性思维”模式。在旋律的横向进行中,和声以五声音阶中常见的大二度、小三度等基本音程出现,在音程的纵向叠置中,和声受定弦所形成的音阶影响,出现了大、小七度、增四度等不协和音程,将五声调式与西方调式的特点充分相融。

二、变幻多样的水之意象

《林泉》以水为描绘对象,作曲家利用调性色彩与和声行进,通过古筝演奏的各种技巧使水在各個发展阶段中展现出了不同的形象与样貌,将水描绘的惟妙惟肖、生动灵巧。

在引子中,水的形象第一次出现。旋律在横向延展中出现了小三度与大二度音程,在纵向叠置中出现了纯五度与大七度音程,水之意象以上述音程为基础确定了旋律基调。和声的展开始终围绕着上述音程,通过调性的游离与音程的衍生增强了乐曲旋律的推动力,强化了乐段间的对比性,深度体现了“水”意象由简至繁,又由繁归简的动态过程变化。(见谱例2)

引子通过描绘山林的深远和静谧引入“水”意象的出现——上行琶音的进行表现了水滴在静谧山林中突然滴落,摇指与颤音等技法的使用描绘了清风经过树林,带起树叶的摩擦,又拂过水面,激起阵阵涟漪的画面。(见谱例3)

在慢板部分,水具备了新的表现形式。乐曲以上行纯四度与下行大二度组成第一组乐思,又以下行大二度与下行纯四度组成第二组乐思,从而构成主题(见谱例4)。

主题采用古筝特有的点状发声方式刻画了水由山涧石间中滴落而来的景象——右手以较强单音演奏主旋律,每弹奏一音后,左手在下方声部以两个弱音进行配合,双手以此方式不停地反复,使听众看到了水滴滴落在岩石上,又被岩石弹起的画面,通过音画结合的方式营造出静谧、幽远、只有水声轻弹的氛围。

中板利用传统筝乐的表达手段,以刮奏与装饰音的色彩刻画出水在撞击岩石后,水花迸发的细节。这段旋律是整首乐曲中最接近传统音韵,最具有中国传统器乐风格特征的一段旋律。(见谱例5)在引子与慢板中,旋律音以纵向的方式融入主题,重在凸显氛围,而中板利用传统乐曲创作技法,通过旋律的线性展开使听众置身于传统意境,在乐曲中感受到了民族元素的沉淀与融入。

在快板与急板中,作曲家通过柱式和弦的演奏将水流的进行推入最澎湃的阶段,同时附点节奏体现了水流虽受到阻挡,但依旧奔涌向前的精神,下行行进增强了水流汹涌奔腾的画面感,凸显出水流湍急的厚重感与压迫感。(见谱例6)

三、情景相即、虚实相生的哲学意境

中国传统音乐重视“情”与“景”的相融,这种“情”是万物之情的统一,是需要审美想象空间打造的“虚”;“景”是自然的象征,是乐曲直接展现出的“实”。中国传统器乐曲大多通过“寓情于景”“虚实相融”的方式来体现作品意境。

在《林泉》中,这种意境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引子中的音程为整首乐曲定下了旋律基础,乐曲各乐段的发展中均出现了引子中音程的衍生与变形,为乐曲中的“景”建构了主体基调。在慢板到急板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形态的水具备了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形式变化中“水”的情绪也逐渐递进展开,形态与情绪在不断的融合中相互转化,又在转化中融为一体,使乐曲中万物相合的哲学意境在旋律行进中凸显出来。

《林泉》通过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打造了水汇于海,又归于山林的自然之“景”,这种自然之“景”是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的一种艺术追求,在这样的音乐中,人可以将个体的复杂情感全部融于自然,从而寻找天地共鸣、万物合一的“情”,将人与自然刻画成一个审美整体。在此基础上,乐曲凸显出虚实相和的意境。

《林泉》的节奏快慢变化与旋律的强弱交替是“实”与“虚”的不断转化,在转化时,欣赏者将自身审美意向投入到泉水涌动的画面中,寻找与自然相融的情感,这是化“虚”为“实”的过程。同时,乐曲在平静中孕育着运动,低微无声的空白与高亢奔腾的行进在间隔停顿与不断的交替中使情感的表达具备了更大的空间,拥有了无声胜有声的情感意境,這便是由“实”引“虚”的过程。虚实在反复的交替中逐渐融于一体,衍生出无尽的审美想象,将乐曲中“水”的本体汇于自然,再由自然引申出物我同一的审美意境。

四、《林泉》的当代创作思维

《林泉》体现了中国民族意蕴与西方创作技法的融合,乐曲将自然之美与音乐之美契合在一起,使“林”与“泉”得到了细致入微地刻画与描绘。

第一,乐曲将中国传统音乐的单线条旋律思维与西方立体化、复调性的交响乐思维融于一体,通过思维的融合,以及和声、织体、调性等元素的转变,使作品拥有了全新的、不同于以往民族作品的特质。

第二,《林泉》注重乐器的个性化特征。古筝音色圆润、温和、可塑性强,可以通过音高的叠加迸发出强大的气势,《林泉》充分发挥这种音色特征,描绘了“水”温柔又奔腾的形象。这种形象的塑造使乐曲拥有了“水”的意象,“水”又将自身刚柔并济、合于自然、归于太一的哲学意境赋予给乐曲。

第三,《林泉》用音乐表现图画,使听者在聆听过程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山间树林的涌动与泉水的奔腾。在写意的基础上,乐曲一气呵成、有快有慢、有紧有松,加强了画面的丰富度与即视感,使听众得以在乐曲打造的景象中获得听感与观感的双重满足。

《林泉》将民族乐器的形态语言、特性语言进行创造性的发挥,使乐曲在运用当代音乐语汇的过程中依旧不失民族文化特有的风格与个性。同时,作曲家将自身寓于民族语言与现代音乐语汇之中的个性化创作融入到乐思当中。乐曲抓住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情”“境”“意”等审美范畴,其与现代创作技法的融合极大提高了乐曲的丰富度与表现力,使听众能够在乐曲聆听中看到泉水汇涌的画面,又能在画面中听到水声渐静的声音,从而得到更为深刻的感性体验。

五、结语

在当代民族音乐的创作中,《林泉》的创作思维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站在当代音乐视域下,作曲家应将个体化、民族化、现代化融于一体,创造东西文化多元一体的音乐作品,使不断涌动的音乐思潮与创作理念在民族音乐中迸发新的活力,这种创作方法不仅利用当代技法对民族音乐进行了革新,民族音乐也丰富了当代音乐作品的表现形式与内容。

而音乐学家在分析作品时,不仅要通过感性体验与理性分析来看待乐曲,还要明晰作曲家在创作乐曲时的主观表达和描述反应,这需要将目光更多的投向于人,比如通过口述史研究的方式对作曲家进行深度的采访与探究,为乐曲分析找到可靠的依据和支撑,将乐曲希望表达的内容与情感准确、完整地记录下来,真正做到将作品分析透彻。

当代民族音乐创作是对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再创造,作曲家与音乐学家需要在对历史的纵向审视中把握民族内涵,在民族内涵的深化学习中体会当代思想价值,从而使当代民族音乐得到丰富、全面的发展与创新。

参考文献:

[1]沈云芳.传统意蕴与现代气息的交汇——叶小纲古筝独奏曲《林泉》分析[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3).

[2]于晓菲.当代音乐家研究中的口述史路径:意义、理论与方法——基于对藏族音乐学家边多口述史研究的思考[J].艺术百家,2022(5).

[3]杨宝.古筝独奏曲《林泉》音乐分析[J].音乐创作,2017(5).

[4]李春颖.美学意蕴下古典与现代艺术结合的古筝曲目探究——以《林泉》为例[J].艺术品鉴,2015(11).

[5]李玮仪.筝曲《林泉》的民族美感与韵味[J].艺术评鉴,2021(1).

[6]郑艳.语言修辞 声形合一 文化转译——姚晨室内乐创作的音乐表达策略[J].人民音乐,2022(8).

[7]张乔.现代筝曲《林泉》的创作特色与演奏技法探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8.

作者简介:李马崧鹤(1998—),女,汉族,陕西西安人,硕士,音乐与舞蹈学专业,青岛大学音乐学院21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音乐美学;李晓囡(1983—),女,汉族,浙江上虞人,博士,音乐与舞蹈学专业,青岛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音乐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