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正 周建芳(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
绍兴市位于长三角核心地域,钱塘江南侧,水运与陆路交通发达,制造业与服务业占据生产总值的96.7%,具有绝对主导地位。2022年,绍兴全市生产总值(GDP)7351亿元,人均GDP137522元,人均可支配收入65760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20446美元,这也是绍兴人均GDP首次突破2万美元,已经达到发达地区标准。从经济总量上来看,绍兴居于浙江省第四位,仅次于杭州、宁波、温州,居于全国第34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长期居于全国前列。从政府财政收入与居民收入分析,绍兴属于富裕地级市,对于其他收入较低地区有着较大的吸引力。
绍兴工业主要有三大类别较为突出:纺织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电子电气、通用设备制造为主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化学品制造、金属冶炼为主的高能耗重工业[1]。
1.纺织产业在绍兴市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动了东南沿海城市的崛起,纺织工业的发展更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这与改革开放后满足人民需求、提高人民生产生活水平的轻工业的发展脉络一致。纺织行业包含纺织面料、布匹、服装、纺织机械、印染等,并带动与之配套的运输、销售、餐饮等相关行业发展。多年来,绍兴逐步形成了在国内市场而言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杭甬高速连接杭州、绍兴、宁波,为全国最重要、最繁忙的物流高速,其中绍兴纺织产品运往全国各地,成为国内最具优势、最具竞争力的产业。
绍兴周边宁波、杭州、上海、苏州、南通等都是较为发达的沿海、沿江城市,经济实力雄厚,历史上纺织业亦极为发达。宁波杉杉、雅戈尔等服饰巨头,上海、杭州及外资服装业对绍兴纺织业的兴旺形成了需求效应,对经济发展、地方发展、就业、税收、对外贸易起着重要作用。纺织业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既有旺盛的国内需求,又有旺盛的国际需求。发展纺织业,既可以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又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从而提高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人民生活水平。位于柯桥区的中国轻纺城,2021年市场群交易额度高达2338.88亿元。
2.绍兴经济发展中的县域产业集群经济
绍兴经济的发展是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直接结果。改革开放后,一大批沿海城市抓住世界经济产业转移的机遇与国家政策红利、人口红利、发展红利、资源红利、投资红利,以苏州、温州、东莞等城市为代表,解放思想,积极引进新兴技术,及时发展特色产业。绍兴同样抓住机遇,利用本地一大批本土企业的优势,在政府宏观指导下,形成一批特色专业市场,促进了以县域为特色的经济形成和发展。
从产业角度分析,以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产业为主要产业类型的集群经济、块状经济成为绍兴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以地域为特色,生产某一产品的县域市场规模迅速强大。柯桥纺织,嵊州领带,诸暨珍珠,上虞化工、伞业,新昌医药、轴承,在国家产业版图较为有名,并形成了袍江工业区、滨海工业区、上虞化工区。
3.绍兴经济拥有良好的营商环境
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在此思想指导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成为各级政府的主要任务之一[2]。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改革开放后产业发展的缩影,是当时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重要举措,是欠发达国家迈向发达国家的重要路径。绍兴抓住改革开放后产业向中国大规模转移的机遇,靠资金、土地、能源和劳动力等的大量投入,实现了纺织、领带、珍珠、制伞等轻工产业的发展。
伴随着绍兴城区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周边县市区人口的大量涌入,住房、商业、工厂、企业、交通、道路等已经无法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城区土地作为稀缺资源,不可再生,卫星城的发展成为执政者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所以,2013年底,在原来越城区362平方公里的基础上,根据发展需求,并参照发达城市建立卫星城的举措,绍兴行政区划作出重大调整,柯桥区、上虞区划入市中心区域,市中心区域面积扩大到2959平方公里,相当于原来城区面积的8倍。伴随着城市的扩大,大量投资涌入工业、商业、文化、娱乐、城市住宅、基础设施等,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绍兴市委、市政府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方面颇具魄力。一是经济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全市经济总量中民营经济占95%以上;二是政府服务改革创新,精简政府机构,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削减审批事项达70%[3]。从而激发了群众的干事创业热情,大量的个体企业、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与人民生产的积极性。
计划经济的生产、流通、消费与市场脱节,缺乏竞争,缺乏活力,无视个人利益激励,无法满足普通民众的生产生活需求。市场经济时代的生产首先是满足人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利用改革开放的政策与机遇,绍兴初期的经济发展以纺织业为代表,正是满足了人民的基本需求。
民营经济在浙江省经济中占据关键地位,这既与浙江三山六水一分田的地理环境相关,也与政府层面的决策息息相关。政府在发展中不断整合、优化经济治理的机构、职能和人员,减少经济发展的政策、人为束缚,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以绍兴纺织行业为代表的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都是政府积极谋划、积极引导、积极扶持、积极推动的结果。
绍兴位于钱塘江南侧,水旱灾害相对较少。江南水乡为绍兴市纺织原材料种植提供了适宜的水源、土壤与气候,再加上历史文化积淀,绍兴纺织产业依然是绍兴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对吸收就业、稳定税收、发展外贸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4]。
一是引进高校。其目的,一为引进人,二为培养人。从2013年从绍兴县域引进两所本科院校开始,到2020年9月已经引进五所高校,招生规模近4万人,专业各有特色。截止到2021年,绍兴有普通高校12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2.7万人,为各县市区、绍兴市乃至浙江省提供了大量的本科应用型人才与留绍人才,推动了绍兴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吸引产业工人。绍兴市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其发展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产业工人的来源:一为从绍兴农村转移出来的大量劳动力,从事以纺织业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二为绍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吸引了大量外省农村释放出来的劳动力进入绍兴,这些劳动力经过技能培训,成为熟练的产业工人。产业工人技能的提高,提升了劳动生产效率,工人收入增加,带动了绍兴的消费、生产,形成良好的城市发展循环格局。
绍兴西接杭州,东连宁波,东北为上海,三座城市都为长三角产业、人口聚集区域,生产、交通、消费体量巨大。绍兴抓住三大城市制造业向周边转移的趋势,加快接轨上海、呼应杭甬,促进了绍兴经济新的发展。长三角一体化,从区域范围来说,为绍兴经济、社会发展更上一层楼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必须创造新条件,寻找新机遇,在人才、政策、交通、企业发展等层面不断实现创新,不断培育绍兴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人口问题突出,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根据2021年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绍兴60岁及以上人口为1190931人,占22.5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854178人,占16.21%[5]。2022年末,绍兴市常住人口为535.3万人,自然增长率为-1.8‰。
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及年轻人的数量减少,现有的市场、产业、消费、劳动力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产业的发展。尤其在农村,由于老年人文化水平不高,缺乏技能培训,收入水平较低,阻碍农村的消费水平提高与乡村振兴事业。
以纺织、领带等产业为代表,绍兴纺织是典型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高耗能、产业门槛低。此类产业占主导,绍兴经济依然靠生产要素驱动、投资与密集人口驱动,具有典型的东部发展中地市特征,尤其是大量的中小私营企业相对缺少资金和技术支持,对于市场的把握缺少研判,缺少核心竞争力。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方面与其他发达城市存在较大的阶梯差距。
绍兴城市地理位置,西为杭州,东为上海与宁波,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些相对于三大城市落后的产业会落户绍兴,但三大城市的虹吸引效应会从绍兴县域吸引人才、投资等优质资源;上虞、柯桥、诸暨还面临经济结构趋同、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竞争内卷化等因素影响,一定程度上对绍兴的发展提出了难题。以人才引进为例,县域高校在引进教师等高层次人才层面有一定的困难[6]。
在现代社会,污染已经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顽疾,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人们就业或者择业的优先考虑因素,也是影响人口流动的最重要因素。绍兴的纺织、上虞的化工、柯桥的纺织为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尤其是袍江、滨海、上虞三大工业区,污染较为严重,空气、土壤、水源质量堪忧,而污染地域的水、土壤等修复往往需要巨额的资金及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时间。在全国人口减少的大历史背景下,围绕绿色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一系列化工、纺织产业城市而又同为污染地域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
绍兴市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在绍兴地区率先建成现代化示范区。针对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必须合理应对。
努力实现纺织业、化工产业的转型升级,环境已经成为各个阶层最关心的时代命题之一,必须减少污染产业,打造宜居环境,从产品的研发创新、新旧产业动能转换、产业转移等多方面入手,大力发展新型制造业,含新能源产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数字经济产业制造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稳住国有大中型企业,积极帮扶支持中小企业,积极稳妥发展经济。
以高校与科研院所聚集地为依托,建立高新产业聚集区与大学科技园,发展知识密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积极引进外资与合作企业,在土地政策、税收政策、人才政策、产业政策等方面加大给予倾斜,做到创新、创业、引领行业发展潮流。
依托绍兴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与水乡资源,在水城建设、古城保护、红色文化、乡村旅游等方面做工作。譬如以自然风光著名的绍兴鉴湖,以历史文化著名的鲁迅故居、沈园,以鲜果文明的上虞丁宅等,以及闻名全国的中国兰亭书法节、中国绍兴黄酒节、鲁迅文化艺术节等都可以带动当地的消费、住宿、餐饮、交通等第三产业发展。政府及当地市民都要积极谋划,群策群力,通过广泛宣传、住宿优惠、门票优惠甚至减免补贴等措施积极推广绍兴。
充分利用长三角一体化政策优势,联动上海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宁波都市圈,深化与长三角城市的设施互联、产业互补、文旅互融、民生互享、政策互鉴、交通一体化、政策一体化,努力在实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中展现绍兴魅力,引进推动经济发展的大中小企业,建立生产基地,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全国经济社会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的今日,人口为最重要的资源,人才成为关乎城市发展最重要的环节,关乎城市发展的成功与失败,各个城市都在努力引进人才。从硬件环境而言,绍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全国居于前列,环境适宜,交通发达,具有吸引人才的一系列优势条件;从软环境方面,必须集中绍兴市的各项资源和力量,一是育人、二是引人、三是留人。积极建设立足于全省全国的高水平大学及科研院所,做到学科专业适应绍兴市及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各级政府要各显神通,探索待遇留人、产业留人、绿色发展留人;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方法、积极建立人才库;并通过住房、补贴、税收等优惠,引进高端人力,培育高端人才;积极利用乡贤资源,为绍兴发展贡献力量。
在新时代发展的情势下,国家面临人口减少、经济发展、经济转型的问题,绍兴也不例外。对绍兴的发展而言,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是非常大的挑战,只有认清目前绍兴的形势,以国家发展高科技技术与数字经济为依托,实现绍兴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和绿色发展,并积极打造优秀的人才培养与人才留绍模式,并以宜居的地理环境与优势为依托,才是以绍兴为代表的江南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长久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