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女诗人陈静渊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考论

2023-12-16 11:20邵卯仙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首诗意象诗人

邵卯仙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晋城 048026)

陈静渊是陈豫朋的女儿,《康熙字典》总裁官陈廷敬的孙女。陈静渊很有才气,其诗歌成就也较高,但由于中国古代女性地位低,陈氏家族中出类拔萃的男性诗人又多,其诗歌成就也就淹没在男性的诗海中而未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与研究。陈静渊作为清代晋城为数不多的女诗人,研究其人其诗还是很有必要的。本着对地方文化的探寻和传承,从文学角度和考论角度对陈静渊生平及其诗歌进行研究,试图透过作品洞悉那个时代女性的生活境遇和情感世界,让世人了解一个更本真的女诗人。

一、陈静渊生平

(一)陈静渊生平略谈

目前搜集到与陈静渊生平有关的著作有李锡麟的《国朝山右诗存》[1]、完颜恽珠的《国朝闺秀正始集》[2]、徐世昌的《晚晴簃诗汇》[3]、施淑仪的《清代闺阁诗人徵略》[4]。

《国朝山右诗存》,清嘉庆六年(1801)出版。《国朝闺秀正始集》,清道光十一年(1831)出版。《晚晴簃诗汇》,民国十八年(1929)出版。《清代闺阁诗人徵略》版本很多,有民国十一年(1922)崇明女子师范讲习所铅印本、明文书局清代传记丛刊本、上海书店1987版影印本。根据以上著作出版时间可知,《国朝山右诗存》出版时间最早,记载陈静渊生平时间最早。

李锡麟(1749—1813),泽州凤台人。完颜恽珠(1771—1833),江苏武进人。施淑仪(1876—1945),江苏崇明人。徐世昌(1855—1939),直隶天津人。从作者籍贯看,李锡麟是泽州凤台人,《凤台县志》[5]有详细记载。李锡麟离陈静渊出生地阳城最近,获取当地信息相对更便捷、真实。从作者生卒年看,李锡麟出生年最早,其《国朝山右诗存》出版时间最早,记载陈静渊生平最早。从其他作者记载的信息看,基本都是对《国朝山右诗存》的抄录,可见《国朝山右诗存》记载陈静渊生平最早,最有可信度。

《国朝山右诗存》记载曰:“陈静渊,凤台人,侍读濂村先生女,贡生卫封沛室,著《悟因楼存草》。封沛卫观察璠之子,富贵而才,忽病癫痫早殁。静渊坐卧一楼,以礼自持,以诗自适,清节高风,尤富贵巾帼高士也。”陈静渊《悟因楼》自述曰:“余生而多病,后抱沉忧,家大人念之因颜,余坐卧之楼曰:‘悟因’盖取‘悟却前因万虑消也’,且曰:‘宜常体吾心,遣却愁怀,莫役神思。’余领命,弗敢忘。奈日引月长,愁绪纷投,急遣难尽,病中偶賦聊以志感云尔:‘悟却前因万虑消,今朝谁复计明朝。只怜欲遣愁无力,憔悴形容暗里凋。’”[6]

根据以上资料约略可知,陈静渊是清代泽州凤台人,大学士陈廷敬的孙女,侍读濂村先生陈豫朋的女儿。陈静渊长大后嫁给河北沧州卫观察卫璠的儿子卫封沛。卫璠、卫封沛祖籍泽州,卫璠诗曰:“敝庐在泽州大箕村”,《泽州府志》收录有《敝庐在泽州大箕村,偶得归来,复将西去,怆然有感,贻别晓村、恕堂两弟》这首诗。陈静渊丈夫卫封沛是个贡生,出身富贵且有才华,后来突然得癫痫病早早去世。丈夫去世后陈静渊回到泽州府中道庄(今皇城村)的娘家生活,父亲给她居住的楼取名“悟因楼”。陈静渊病中偶尔写写诗,“悟却前因万虑消,今朝谁复计明朝。只怜欲遣愁无力,憔悴形容暗里凋。”正是她寡居生活的真实写照。陈静渊曾著有《悟因楼存草》,已佚。李锡麟赞曰:“以礼自持,以诗自适,清节高风,尤富贵巾帼高士也。”

以上生平信息有据可查,陈静渊生平经过典籍互证,真实可信。只是陈静渊生卒年,婚后几年守寡,查寻的资料未曾提及,还需进一步考证。

(二)陈静渊去世时间略考

从目前搜集的资料来看,陈静渊生卒年不详,民间流传着其去世的时间,但说法不一,有人说十七八岁去世,有人说二十多岁去世,由于资料稀缺,都未曾考证。为了还原历史真相,有必要对陈静渊去世时间进行一番考论。

查阅资料可知,有的记载陈静渊是长女,有的记载陈师俭是长子,长女与长子谁更大,这里长子长女或许不是总的排行,只是同一性别中的排行,才会出现陈静渊是长女,陈师俭是长子的说法。

陈豫朋与女儿陈静渊曾有书信往来,陈豫朋诗曰:“孤怀不觉海天宽,雨苦风衰雾缈漫。辍笔恐萦闺阁虑,强从纸尾署平安。”[7]这首诗标题是《雨中题长女静渊家书后,即用寄怀原韵四首之一》,这里长女明确了陈静渊是大女儿,但还不能确定陈静渊与陈师俭是姐弟还是兄妹关系。

陈师俭《乙巳丙午集》收录《恭送家大人督漕潞河,于舟次喜大姊携卫甥自里门至》这首诗,诗云:

“命驾凌晨出,追随潞水边。云凝经宿雨,柳浥乍晴烟。使节乘新涨,军储滞远天。送迎情两切,徙倚午风前。千里行山道,高堂属念殷。片帆来冀北,双袂把河濆。形秽惭珠玉,怀开向水云。几年离别意,追溯总纷纭。”[8]这首诗标题提到“大姊携卫甥”,这里“大姊”明确指陈静渊,说明陈静渊与陈师俭是姐弟关系。“卫甥”指“卫姓外甥”,是陈静渊和卫封沛的孩子。

从以上分析可知,陈静渊是陈豫朋长女,陈静渊与陈师俭是姐弟关系。同时也推翻了《悟因楼》剧本中陈师俭与陈静渊是兄妹关系的说法。

陈静渊曾写过《送二弟赴省试》,诗曰:“芙蓉花发满池塘,斑马萧萧促晓装。此去并州须努力,早传秋捷报高堂。”

诗中二弟应该是指排行老二的陈师俭。陈静渊有三个弟弟,分别是陈师俭(1699—1728)、陈名俭(1714—1771)、陈崇俭(1715—1762)。为什么说二弟是陈师俭,不是陈名俭,陈名俭和陈崇俭乾隆九年(1744年)同年中举人,如果二弟是陈名俭,那这首诗应该写成《送二弟、三弟赴省试》才符合情理,当然也可能给陈崇俭写了诗,只是未流传而已。1744 年陈名俭31岁,陈崇俭30岁,陈师俭46岁(30岁已去世),假设陈静渊只比陈师俭大一岁,陈静渊这时是47岁。陈静渊可能比弟弟陈师俭不止大一两岁,陈静渊这时估计50多岁,陈静渊去世时年龄不会这么大,否则民间不会流传其十七八岁,二十多岁去世的说法,人们也不会那么惋惜,可见《送二弟赴省试》不是写给排行老三的陈名俭,而是写给排行老二的陈师俭。如果有人坚持“二弟”是陈名俭的观点,《送二弟赴省试》写作时间应是1744 年,陈静渊至少是47 岁以后去世。

《泽州府志》卷二十七记载:“雍正元年癸卯科乡试,陈师俭,泽州人,顺天中式进士。”[9]

结合记载可知,“二弟赴省试”指陈师俭到太原参加乡试。“此去并州须努力,早传秋捷报高堂。”诗中“秋捷”指乡试,乡试也叫秋闱,一般在八月份考试。雍正元年是1723 年,《送二弟赴省试》这首诗写作时间应是1723 年8 月左右,说明陈静渊这时还健在。依然假设陈静渊比陈师俭大一岁,1723 年陈师俭25 岁,陈静渊26 岁,排除了陈静渊26 岁之前去世的说法。

《乙巳丙午集》收录陈师俭1725 年和1726 年写的诗歌,《恭送家大人督漕潞河,于舟次喜大姊携卫甥自里门至》这首诗虽没标注时间,但也可判断写作时间不是1725 年就是1726 年。依然假设陈静渊比陈师俭大一岁,如果这首诗写作时间是1725年,1725年陈师俭27 岁,陈静渊28 岁,排除了陈静渊28 岁之前去世的说法。如果这首诗写作时间是1726 年,排除了陈静渊29岁之前去世的说法。

《福州通志》卷二十七记载:“分巡盐驿道(雍正四年改),陈豫朋,泽州人进士雍正五年署。”“督粮道张有道,广宁人康熙……李玉鋐,三十六年任,三十九年裁并驿道管理江,陈豫朋,南通州人进士雍正四年任。”[10]两处记载陈豫朋不一定是一个人(待考证),但泽州陈豫朋肯定是陈师俭的父亲,由此判断《恭送家大人督漕潞河,于舟次喜大姊携卫甥自里门至》写作时间应是1726 年,排除了陈静渊29 岁之前去世的说法。同时从这首诗可以看出陈静渊1726年还生活在河北。

《国朝山右诗存》辑录陈静渊两首诗,《盗警移居》和《复移居郭峪上庄》,原诗如下:

《盗警移居》:“山村暴客蜂蚁集,呼啸声喧苦相逼。乡人狼狈东西驰,晓暮何会暂休息。迁居余亦随比邻,轻装草草车辚辚。借得枝楼但容膝,壁满蛛丝庭满尘。悲凉更对娟娟月,虫响新秋连也发。惊魂未定意惚慌,怪事无端空自咄。”[11](雍正五年六月匪与靳广聚众作耗乡人奔避诗当作於斯时)

《复移居郭峪上庄》:“觅得西庄且避身,秋山秋色怆愁人。树行绿树迷幽径,一派清流冷白萍。书卷闲开聊索句,岭云偶盼足怡神。伫看鸡犬无惊曰,归向乡闾笑语亲。”[12]

《复移居郭峪上庄》标明“与盗警作同時”,《盗警移居》标明写作时间是雍正五年六月,说明这两首诗写作时间一样,陈静渊这时还健在。

《泽州府志》卷二十七记载:“雍正五年丁未科彭启丰榜,陈师俭,泽州人,翰林院庶吉士,广西泗城府同知。”[13]《大清世宗宪皇帝实录卷》之五十八记载:“雍正五年(1727),六月,谕翰林院,选拔庶常。……陈师俭等三十七员俱著改为庶吉士。”

陈师俭雍正五年中进士,入翰林院,改为庶吉士。雍正五年是1727 年,陈师俭29 岁,依然假设陈静渊比陈师俭大一岁,陈静渊这时30岁,当年六月她还在逃难的路上,排除了陈静渊30 岁之前去世的说法。同时从这首诗可以看出陈静渊雍正五年六月(1727年6月)生活在阳城。

陈师俭1728 年去世,这年他30 岁,如果姐姐对弟弟的死悲伤过度,再加上她身体一直不好,与弟弟同年去世最小也是31 岁,这里只是按陈静渊比陈师俭大一岁算,陈静渊可能比弟弟不止大一两岁,考论排除了陈静渊30岁之前去世的说法。虽然陈静渊去世时间已无法考证,但陈静渊去世时年龄不会很大,否则人们也不会那么惋惜。陈静渊留存的资料甚少,这里也只能作一略考,但至少推翻了现在流传的说法,考论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陈静渊诗歌创作略谈

清代女诗人很多,无论数量还是成就都超越前人,她们把写作当做生活的一部分,通过个人视角抒发对生命的真切体悟,陈静渊也是如此。陈静渊曾写过大量的诗歌,著有《悟因楼存草》,可惜已亡佚。目前搜集到陈静渊诗歌17首:《束装将赴沧州》《送二弟赴省试》《午日忆母》《鹤圃》《秋日感成》《读书》《春残》《秋日》《夜坐》《七夕雨》《悟因楼》《秋兴》《秋日即景》《盗警移居》《送表嫂王夫人之余杭》《复移居郭峪上庄》(與盜警作同時),一首无题诗(只留存一句诗,无标题)。其中13首辑录于《国朝山右诗存》,其余4首散见于《凤台县志》《阳城县志》《皇城陈氏诗人遗集》。按照诗歌内容及表达的情感,17首诗歌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表达对家人的情感;第二类感怀时世;第三类抒发诗人自己情绪。陈静渊留存的诗歌大多是寡居之后的作品,这些诗歌弥漫着淡淡的愁怨情思,整体呈现出哀婉清丽的风格。以下就诗歌特点作简要探析。

(一)诗歌多以春恨秋怨为抒写主题

历来女性诗人的抒写范围都比较窄,诗歌中很少涉及轰烈的社会叙事,大多只是个人生活的诗意表达,陈静渊也是如此。虽然陈静渊诗歌中也有思亲、离别、课子和一些感怀时事的作品,但大多还是春恨秋怨之类的个人情感抒发,当然春恨秋怨的程度会因诗人心境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陈静渊的《春残》《秋日》《秋兴》《秋日感成》《秋日即景》等诗歌仅从诗题就可读出诗人凄凉、孤寂的心境。诗人抒写秋天居多,这样的季节不免让人伤感,更何况陈静渊身体不好又失去丈夫,更易触景生情,产生悲凉的情绪。当然其诗歌的悲凉不是那种大悲,只是愁绪的淡淡流露,给人一种“哀而不伤”的“温柔敦厚”之感,很有节制。

(二)诗歌大多抒写诗人的愁情愁态

陈静渊诗歌抒写愁绪居多,17首诗歌中有9首直接出现“愁”字。(见表1)

表1 陈静渊“愁”字诗

《秋日感成》写诗人病里祛愁,全诗充满孤独寂寞的情绪。《鹤圃》写诗人归宁的快乐,却弥漫着淡淡的愁绪。《悟因楼》写诗人遣愁无力之苦,《复移居郭峪上庄》写时事混乱之愁,《七夕雨》写“离愁”,《秋日》写“闲愁”,《秋兴》写“病愁”,以上诗歌首首含愁,即便读书也是“郁郁愁萦万缕丝”。诗人由于自己的生活经历,多抒发个人情怀,特别是诗中愁绪的反复吟咏写尽了诗人的落寞与凄苦。诗中不同情景下的愁态愁情,因浸染着诗人不同境遇下的不同情绪,哀婉真挚,极具感染力。刘勰《文心雕龙》第三十一章《情采》曰:“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14]诗人正是在创作中注重情感与语言的完美融合,才写出了自己无尽的愁绪和孤寂,读来甚是伤感。

(三)诗歌多选择哀婉的意象和清寒素淡的词语

意象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绪的物象,是理解诗人情感的窗口。历代诗人都很重视意象的选择,胡应麟《诗薮·内篇》曰:“古诗之妙,专求意象”[15],诗歌意象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陈静渊诗歌中多选取秋天、碧云、黄叶、秋雨、薄衣等意象和一些清寒素淡的词语,抒写诗人郁郁寡欢,孤独寂寞的情绪。(见表2)

表2 陈静渊诗歌选取的意象和选用的词语

以上列举的这些意象和词语并不新奇,但通过诗人巧妙搭配很好地传达出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如《夜坐》,这首诗借“影”“窗”“红烛”等意象和“空庭”“寂寂”“寒”“残”这些词语构造出一幅凄清的夜景图,特别是“小窗红烛坐更残”中“残”和“红烛”写尽诗人孤单冷落、寂寞无托、忧思愁闷的情感。再如《秋日感成》,“碧云黄叶晚秋时,瞥眼流光感鬓丝。霜早霜迟惟雁觉,水寒水暖独鱼知。闲中遣兴聊烹茗,病裏祛愁偶赋诗。篱菊幸开三径满,幽香偏与性相宜。”[16]诗歌借晚秋“碧云”“黄叶”等意象营造寂寞清冷的氛围,诗人把满腔愁情溶于景色,溶于“鬓丝”“流光”中,烘托出诗人病中愁苦的心境,即便“篱菊幸开三径满”也未能缓解其愁闷的心情。《秋日感成》全诗充满孤独寂寞的愁绪,借用陈芸诗句“凄绝素心同苦节,萧萧疏影一孤楼。”[17]来形容陈静渊寡居生活的凄苦和不易是再合适不过了。

陈静渊诗歌借助以上这些意象和词语抒写诗人或压抑或愁苦或寂寞或伤怀的复杂情感,给人以落寞、孤寂之感。陈静渊诗歌全是自己切身体悟的抒写,“情以物迁,辞以情发”[18],给人以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颇能打动人心。

(四)诗歌多使用动词,具有流动感

刘勰在《文心雕龙》第三十四章《章句》中写道:“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为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19]可见遣词造句的重要性。诗歌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要注重锤炼语言,使诗歌言约意远,表现更加丰富的内涵。陈静渊诗歌虽然质朴,没有运用过多的艺术技巧,但在动词的使用上还是很讲究的。(见表3)

表3 陈静渊诗歌选用的动词

陈静渊善于通过动词的运用,化无形为有形,化物象的静态为动态,其诗歌给人一种流动、飘逸之感。比如《读书》中“寒宵静拥挑灯侯”句的“静拥”就很有动态感。夜的寒,昼的长,难熬的日子,诗人只有独自紧紧拥抱自己以示安慰,这个词语把诗人寡居后的生活状态描写得淋漓尽致。再比如《春残》,“尽日掩扉成独坐,一炉香篆一蒲团。”[20]诗句中“扉”“香篆”“蒲团”都是闺阁中常见的静态之物,如果仅仅写物之静态,诗歌必然比较呆板,没有灵气。诗人巧妙地运用动词“飞”“舞”“掩”“坐”把“花”“絮”“扉”“人”写动了,就连“香篆”和“蒲团”也似乎动起来,这里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物皆着我之色彩”,诗歌就有了动态之美。

(五)语言质朴,富有生活气息

陈静渊诗歌大多借景抒怀,用浅显的语言表达自己日常的生活状态和真实情感。其诗歌的质朴主要表现在选材的生活化,诗人由于生活圈子窄,她的诗歌很少有宏大的叙事,大多是个人真实生活的自然抒写。其诗歌语言柔婉质朴,清丽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如《鹤圃》,“樊川东崦阿,幼时有安宅。膝下欣承顔,骨肉聚朝夕。一自离深闺,参商遂暌隔。岁时虽偶旋,翻作主中客。兹辰复归宁,愁眉暂开释。舍舆入园扉,鱼鸟足娱适。岚浮螺髻青,泉响鸭头碧。乔木环亭轩,繁华依竹石。爰怀祖德贻,秉钧荫门籍。山庄伴午桥,处处见遗泽。惭余巾帼人,登临感今昔。”[21]《鹤圃》描写陈静渊出嫁后回娘家省亲的所见所感。诗中回忆出嫁前的美好,叙写“复归宁”“愁眉暂开释”的喜悦。“舍舆入园扉,鱼鸟足娱适。”对这种生活场景似乎已婚女士都有一些真实体悟,读来很真实,写出了每一个出嫁女回娘家的喜悦心情。诗中还抒写了诗人骨肉分离的感伤、物是人非的落寞、今昔对比的感慨。诗歌情感细腻,语言真挚、亲切,很有代入感。

再比如《读书》,“郁郁愁萦万缕丝,遣排惟有读书宜。寒宵静拥挑灯侯,永昼闲谈啜茗时。架上缥缃分甲乙,卷中人物别妍媸。寻章摘句非关好,画荻还将课稚儿。”[22]寡居的诗人为了打发“郁郁愁萦”的日子,喝茶、读书、吟诗、教孩子学习就成了她生活的常态。全诗只用了一个典故,没有运用太多写作技巧,语言质朴,富有生活气息。这首诗虽然标题是读书,但读来却有点淡淡的惆怅,特别是“寒宵静拥挑灯侯”传达出诗人郁郁寡欢、苦闷孤独的情绪。读其诗,察其情,在感受诗歌魅力的同时不免对诗人的遭遇抱有深切的同情与惋惜之情。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陈静渊生平及其诗歌有了一定了解,对那个时代女性诗人的生活境遇和文学创作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陈静渊诗歌无论是叙事、写景还是抒情,语言质朴,意象哀婉,选词清寒素淡,毫无矫饰之态,呈现出温润婉约的风格,确实是清代晋城女性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猜你喜欢
首诗意象诗人
《上课没人抢》
抚远意象等
我想写首诗给你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从“读首诗再睡觉”看听觉阅读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