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国时期阎锡山村政建设中的教育绩效及启示

2023-12-16 11:20白中阳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阎锡山山西教育

白中阳,常 浩

(延安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民国时期山西的义务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山西的村政建设是当时全省政治生活和基层建设中的一件大事。近年来对民国时期山西教育的研究已逐渐为学界所关注,一些学者运用社会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理论,将近代山西教育的研究不断推向深入。然而截至目前,有关民国时期山西村政建设中教育措施与成效方面的研究分析较少,仅有李金碧的《阎锡山治理下的山西乡村教育研究》[1]展示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阎锡山作为地方行政长官从义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职业教育三个方面培育国民意识,启发民智,逐步建立新型社会治理体系的历史事实。有鉴于此,本文系统考察了民国时期山西村政建设中的教育绩效,在对阎锡山推行的教育事业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普通民众、知识分子和地方官员等群体对山西教育的整体评价,从中汲取经验,希望能对当前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有所裨益。

一、山西村政建设中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学校教育

阎锡山高度重视学校教育。这不仅缘于阎锡山本人从小即接受儒学启蒙教育,还缘于其青年时代曾留学日本,切身感受到明治维新后的日本,通过教育改革实现富国强兵的真实效果。因此,他在治理山西期间特别重视教育,不断引入日本的教育理念及方法。阎锡山执政山西期间曾要求,七岁到十三岁的儿童,不论贫富贵贱,七年内必须有四年接受基础教育,作为父母无论是否贫穷必须让子女接受教育,这是父母对于子女的义务,又名“义务教育”。所以他在《人民须知》中规定:“人民如果不去上学,就要受罚,罚了还得上学,又叫强迫教育。”[2]1实行义务教育主要分五个步骤进行:一造就师资;二调查学龄儿童;三筹款设学;四劝导入学;五实行强迫。国民学校教授包括修身、国文、算术、体操、图画、手工等课程,四年后即可毕业,学下打算盘、写信、记账的本领。稍微有钱的人还可以再上高等小学校,实在穷困的家庭可以自谋生活。[2]3

此外,阎锡山还特别重视道德教育。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主要是修身、国文等课程。修身课的课本多用儒家的经典名言组成。国文课除了教学生识字外,就是以儒家思想和军国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宣传解释阎锡山实行的政令政策。学校使用的教材主要是阎锡山指定的儒家经典著作和他所著的《人民须知》《督军宣言》等。为了义务教育目标更好地实现,阎锡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注音字母和白话文。注音字母是学习汉字最简单的办法,也是当时统一语言、普及普通话的唯一捷径。因此,阎锡山非常重视在义务教育中推广注音字母,并最早把注音字母推广到农村。而且,阎锡山也极力推崇白话文。在当时,全国通用国文教材都使用文言文,只有山西的国文教材用白话文编印。阎锡山认为,白话文与注音字母不仅有利于百姓、官民之间的交流,更有利于政令的下达以及民众对政令的接受。在上述措施的实施下,1924年全省学龄儿童总数为1 461 842人,已入学的儿童总数为1 056 115 人,受义务教育儿童数占学龄儿童总数的百分比高达72.2%,居全国首位。[3]503

(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在村政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该时期山西的义务教育只有四年时间,而一个受教育者从出生到成年大部分时间都处在家庭中。阎锡山认为,人生最幸福的事情就是能够拥有一个和睦美满的家庭,因此,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一半靠学校教育,一半要靠家庭教育。重视家庭教育,就是要使人们在社会上遵守规矩。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孝敬父母、兄弟和睦、教育子女、妯娌一心等。为此,他规定了一些子女在家里应该遵守的规矩。例如,孩子上学前和放学回家后,都要向父母行鞠躬礼。针对当时乡村人居环境及生活压力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容易出现兄弟妯娌闹矛盾、不愿意赡养父母,以及年轻人长期依靠家长的惰性心理等问题,阎锡山主张成人结婚后要另立门户,通过这种做法培养年轻人的独立精神和赡养父母的责任心。同时,禁止继母虐待儿女和婆婆虐待媳妇等家庭暴力,如有违反要给予法律制裁。此外,在待人接物方面,阎锡山还积极提倡尊敬长者、尊重朋友等教育理念。

实现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促进女子教育的发展。因为在传统社会中,父亲一般外出劳作,抚养子女大多由母亲来完成,女性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为此,阎锡山十分重视女子教育,甚至一度将女子教育列入“强迫教育”。例如,他要求学龄女子和男子一样,必须接受四年的小学教育,以便让女子能够承担起在家庭教育方面的责任,即便是社会改良的宣传工作,也可以让有能力且受过教育的女子投入其中。在教育内容方面,多以古代贤妇烈女的事迹作为蓝本,要求女子做到品性好、职业精、家庭和睦,并制定了“清白持身,勤俭处家,助夫仁孝,与人和睦”的贤妻标准。此外,阎锡山还时常到女子学校训谕,训谕的重点多是引导女性如何阅读他的作品并接受他的观点,期望女性能够在家庭教育中将他的教育理念及方法代际相传。在上述教育理念的作用下,阎锡山亦主张实行男女同校,但考虑到当时农村封建观念较重、师资力量不足,只能暂时提倡各地各村联合设立公立女学。

(三)社会教育

除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外,社会教育也是民国山西村政建设中的主要内容。社会教育的核心是民心教育,阎锡山认为教育是“六政三事”的根本,而民心则是教育的根本,只有赢得民心,才能使民智、民财、民力真正为政治统治所用。为此,阎锡山在社会教育改良方面采取了如下几点具体措施:

首先,建立“自省”“自悟”性质的社会教育机构。1917年3月11日,阎锡山在太原成立“洗心社”,并建成了能容纳5 000人的“自省堂”。[4]298“洗心社”和“自省堂”分别被作为省署政府官员的社会教育机构和教育培训基地。“自省堂”规定每周日为“自省日”,由他亲自带领军、政、学、绅、商、妇女等各级官吏及各界人士数千人,进行集体自省。每次由专人讲述儒家学说,每次讲话的内容都刊印成《来复》周刊,大量印刷后下发到各村,令全省人民认真学习。此外,各县设立“洗心”分社,由县知事任社长,并担任主讲。每到演讲之日,由专人通知城关绅商、街间邻长及学校师生,一起聚集在分社,听县知事等人的“洗心”演讲,开展自省。

其次,建立社会教育性质的补习学校。为了搞好社会教育,阎锡山提出各县都要办一所两年制的国民教育补习学校,25 岁以下的文盲可以免费入学进行学习。[5]128-130补习学校的教育,通常由县宣讲员、区助理员和村长等到各村讲授,并发动国民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到农村授课。考虑到基层民众的作息习惯与文化素养,学校开课时间通常集中在冬春两季的农闲时节,主要教授识字和算术等基础科目。此外,开展社会教育的方式还有张贴标语和表演话剧。在当时山西的普通乡村,多有宣传阎锡山思想的标语,也有学生和官员组成的旅行剧团巡回演出。阎锡山也经常到一些城市和农村开展讲话,并且与当地官员和民众进行深入交流,以便让民众接受他的施政理念。据不完全统计,1918年底到1921年初,阎锡山到各地乡村的讲话达100 多次。在群众集会上,他多次袒露心扉:“民众,民众,快快来听。见了我面,当知我心。我心无别样,只是爱民众!”[6]52不难发现,阎锡山在民众教育方面时刻保持着积极且坦诚的态度。

二、山西村政建设中的教育成效

(一)普通民众的反馈:破旧立新

据该时期山西五台县东冶镇石村村民李兴杰回忆:辛亥革命后,阎锡山提倡创办学校,没有校舍就搬走庙里的神像,把庙当作教室,这自然引起了一些守旧派的反对。当时有歌谣唱道:“初三,十三,二十三,河边出了个阎锡山。阎锡山,灰拾翻,剃了辫子留了洋,扳了神像立学堂”。[7]185李兴杰指出,石村的学堂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建立的,学校设在关帝庙。关于民国初年的剪辫子,李本人曾回忆:“次年春节后的某天,学校里锣鼓喧天……徐校长宣布要剪辫,不剪的不能出去,两个青年拿着剪子守在大门口。”[8]178根据李的整体回忆,剪辫子虽有抵抗,但不强烈,以后剪辫的人逐渐增多,到实行“六政三事”的时候,五台县人的辫子大都已剪掉了。[8]180

此外,早年有着留日背景的阎锡山在执政山西期间,还曾大力推行“军国主义教育”理念。据时人李兴杰回忆称:“某次民众到河边村去听阎锡山讲话,阎主要讲军国主义思想,曾鼓吹‘中国若不实行军国主义教育,便在世界上站不住脚。’两三年以后,又发给我们每人一本《军国主义谭》和《人民须知》,让我们到街上去宣传。”[8]183由此可见,在推行山西村政建设与教育革新期间,阎锡山虽然积极倡导破旧立新,割除传统文化的糟粕,倡导于乡村开展新式教育,但在其教育思想中始终杂糅着愚民倾向的军国主义元素。

遍寻史料,普通民众对于阎锡山乡村教育改革方面的评价较少,只是一些散乱的见闻与回忆。从上述李兴杰的回忆中不难看出,阎锡山推行村政建设、兴办学校教育、提倡剪辫是有一定阻力的,受到了封建保守势力的阻碍。但是阎依然坚持破旧立新,将村政建设、教育事业持续推进。然而,也必须承认,在乡村建设破旧立新期间,阎将“军国主义教育”思想杂糅到了乡村教育理念之中,一定程度上愚弄了民众的认知。

(二)知识分子的评价:成绩斐然

知识分子群体对该时期山西教育成效的评价,相较于普通民众而言,或许更为系统与精准。著名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在1925 年8 月于太原参加中华教育改进社第四届年会之后,曾言:“山西的义务教育与职业教育已基本普及。”[9]420不难发现,黄炎培在系统调查与考证后,认为在当时社会动荡的环境下,山西的教育发展并未受到大的影响,并且在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于20世纪20年代曾三次在山西进行实地考察,他曾毫无隐晦地赞誉山西是“中国义务教育的策源地”。[10]145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山西的小学生人数占全省人口总数的百分比,以及初小女学生所占学生总数的百分比均排在全国首位。[11]227可以看出,陶行知在亲自调查后,对山西义务教育事业高度赞扬,认为山西义务教育取得的成效已处于全国前列。

著名教育家茹春浦在考察山西教育后也曾说:“义务教育在各省均尚未能实行,而山西则办理大有成绩。经调查之各村,均设有初级或高级男女学校。各村学龄儿童入学数最高者至90%以上,最低者亦在60%以上,失学儿童甚少。据该省教育当局报告全省义务教育入学儿童,男平均在85%以上,女40%不足。男女平均在75%以上,有数县在80%以上。”[12]147-156不难看出,茹春浦与陶行知不谋而合,在对山西教育开展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数量和入学率进行了细致统计与分析,并对山西义务教育取得的成绩表示赞扬。

(三)地方官员的回应:饱含军国主义色彩的教育

地方官员作为山西教育政策的制定者与执行者,或可从另一视角揭示该时期山西教育发展的真实面相。根据时任阎锡山属官的李冠洋回忆,阎锡山在民国初年的施政理念是以“国民政治”为核心而标榜的,分民德、民智、民财三大部分。其中,以信、实、进取、爱群为民德四要,以推广国民教育及人才教育、职业教育等举措为培养民智之举,以兴办实业、造福乡梓为改善民财之措。[13]22以阎锡山倡导的“国民教育”为例,是把教育精神倾注在“国民”的“国”字上,很明显地表示他是教育政策的制定者、管理者与操控者,民众接受教育的过程与方式皆受他的绝对支配。

在“国民教育”理念的基础上,阎锡山还试图在山西推行军国民主义教育,核心思想即“武人当权”“军事统治”。对此,根据时任正中通讯社社长、第二战区司令部通讯处主任的杜彦兴回忆,某次阎锡山曾于公开场合大谈“军国主义教育”,曾明言:“在日本的大都市中,白天街上很少见人,大都是在上班和上学,有时街上看到少数人行走,也等于是在小跑,说明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都很紧张。学生都受军国主义教育,重纪律,守法规。富国强民,非走此道不可。”[8]174阎锡山是把日本军国主义思想作为圭臬向学生传授的,这是他一生与日本亲近的思想基础。

阎锡山试图以军国主义思想为指导,渴望把山西建成他本人的独立王国,并且完全控制山西民众。不可否认,阎锡山在山西推行的乡村教育改良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但其最终目的却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

三、对当代乡村教育的启示

(一)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

无论在任何时期,要想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栋梁之才,国家都必须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首先,充足的教育经费是保障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阎锡山在村政建设中为保障学校教育,专门设置了一笔整顿教育的专项资金,而且明确规定不可因其它需要挪用这笔教育专用款项。不仅如此,在1918年到1920年用在教育方面的这笔专项经费还增加了近一倍。(见表1)[14]2

透过上述史实反思当下,当前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但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发展城市教育的同时还应把教育资源向乡村倾斜,加大对农村的教育经费以及师资的投入。在教育经费方面,建立健全农村教育经费保障体制,制定科学的城乡教育资源分配制度,由省级政府统筹规划,各级政府合力分担教育经费。在师资力量方面,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乡村任教,提高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水平,缩小城乡教师福利待遇差距。在师资培训方面,加强农村教师的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学习,使其专业水准不断提升。对此,在政府的主导下,城乡教师也可以经常进行业务能力方面的交流与学习,城乡教师的交流与互动可以有力地推动乡村教育的振兴。

表1 1918—1920年山西省全年教育经费支出占省总财政支出的比例

(二)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当前我国很多家庭并不太重视家庭教育,不少家庭中的父母因为工作等各方面原因缺少与孩子的交流,忽视了对孩子家庭伦理道德方面的引导。而民国时期的阎锡山在乡村教育方面让各家各户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积极引导民众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过程中尤其重视对儿童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事实上,阎锡山倡导的家庭教育措施与理念有很多值得当下家庭教育思考与借鉴的地方。

例如,阎锡山在家庭教育方面从礼仪规范、人格发展等方面均做出了规定。在礼仪规范方面,他倡导家长要引导孩子不准说骂人的话,孩子玩耍的时候多让其玩一些有益于心智成长的玩具,训导各位家长从小培养孩子尊敬师长、礼待亲朋的良好礼仪;在人格发展方面,培育孩子诚信为本、真诚待人、拾金不昧、物归原主的良好品质。父母要引导孩子形成良性的择友标准,如果发现孩子与品行不端的人来往,应立即制止。此外,父母还可以把家中的各种生活日常制定成家规、家法,所有人都要身体力行,使好的行为习惯蔚然成风。整体而言,透过阎锡山的家庭教育理念不难发现,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当父母注重家风建设时,子女也会从中受益。

(三)地方领导要有办学的热情

民国时期山西教育事业取得较大的成效,离不开阎锡山主政山西期间对乡村教育问题的重视。当政府官员对乡村教育事业充满了热情,那么无论是教育资源还是政策支持都会有质的飞跃。如果地方领导目光短浅,只是注重经济发展或眼前利益,对教育事业态度冷漠,那么教育效果也必将大打折扣。阎锡山在山西的治理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离不开教育,通过前文相关数据可知,阎在教育方面的投资是巨大的。例如,他在家乡创办了川至中学、实生活小学,在太原创办进山中学、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15]486这些学校培养出很多人才。此外,为了保障教育政策的落实,《山西省义务教育规程》中曾明确规定:“各县知事暨办学人员奉行不力,经省视学查明或由行政长官察出者,得呈请省长按失学考成条例从严惩办;县知事办理义务教育卓著成效者,由教育长官呈请省长,按照知事兴学考成条例,分别酌奖其地方办理学务人员;各区长、村长中,有尤为教育出力卓有成效者,得由县知事或省视学呈请教育长官,按地方兴学人员考成条例,分别奖励。”[16]2-3由此可见,督促地方官员加强对教育事业的重视是极为重要的,这不仅能够提高教育政策的执行率,更能够在奖罚分明的制度体系下提高教育政策执行者的办学热情。

四、结语

民国时期山西的村政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该时期阎锡山大力推行村政建设,在教育方面采取很多有效措施,在社会改良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事实上,阎锡山主政山西期间,山西的教育引起了全国的关注,尤其是知识分子,纷纷来到山西进行考察学习,有的军阀也向阎锡山学习,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发展教育,这是山西教育史上辉煌的一页。尽管阎锡山兴办教育有私心,但其发展教育的力度与超前的教育理念在当时仍属难能可贵。时下我国的农村教育形势依然严峻,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政府投资规模不够,办学条件艰苦落后;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教学水平不高;留守儿童数量增多,家庭教育残缺不全,家长督管力度不够,管理学生的难度变大;教育思想保守,育人观念落后等。对此,以史为鉴,参照民国时期阎锡山在山西乡村教育中采取的诸多举措与教育理念,或可为当下我国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相应的思路。

猜你喜欢
阎锡山山西教育
阎锡山示弱
国外教育奇趣
我在山西等你
题解教育『三问』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阎锡山接收日伪企业后的经营策略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山西叹五更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