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芳,马玲玲,李雪,李玉静,马洲
(1.保山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 保山 678000; 2.施甸县畜牧兽医中心,云南 施甸 678200; 3.保山市动物卫生监督所,云南 保山 678000)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属的细菌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牛、羊、猪最常发生,其次是狗、骆驼和鹿等动物也会感染发病[1]。其特征是生殖器官和胎膜发炎,引起流产、不育和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灶。随着牲畜频繁调运流通,动物布病在全国呈蔓延趋势。近年来,保山市大力发展肉牛产业,外引种牛数量不断增多,通过跨省区购进种牛输入阳性畜的风险进一步加大,如检疫隔离措施不严格容易导致畜间布病相互感染发病,给畜牧业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保山市属于布病非免疫区,对布病的防控主要是加大监测排查,及时扑杀净化阳性畜,逐步降低畜间流行率,最终达到净化目的。
2018—2022年,保山市抽检了5个县(市、区)76个乡(镇、街道)的农村散养户和规模养殖场(户)猪、牛、羊、鹿等血清样本81 257份,其中猪血清10 880份、牛血清47 449份、羊血清22 838份、梅花鹿血清90份。
根据《动物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GB/T 18646—2018)的操作方法,首先采用虎红平板凝聚试验(RBT)对待检动物血清样品进行布鲁氏菌病初筛,对检出的可疑样品再采用试管凝聚试验(SAT)进行二次复检确认。对确诊的阳性畜严格按照《动物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扑杀及无害化处理,及时净化阳性畜;对可疑家畜,30 d后采血重检,如果仍为可疑,该家畜判为阳性。
2018—2022年,保山市共开展畜间布鲁氏菌病检测81 257份,二次复检确认检出阳性样品657份(其中:猪血清18份、牛血清568份、羊血清65份、梅花鹿血清6份),总体阳性率为0.81%(其中:猪阳性率为0.17%、牛阳性率为1.20%、羊阳性率为0.28%、鹿阳性率为6.67%)。详见表1、图1。
图1 保山市2018—2022年畜间布病监测阳性率对比图
表1 保山市2018—2022年畜间布病监测情况
监测发现,近5年来,保山市畜间布病监测范围及数量逐年加大,布病阳性率也呈现出上下波动的情况,猪、牛、羊、鹿中频繁检出阳性,且阳性率较高,尤其是牛、羊较为严重。2018—2022年连续5年在牛中检出阳性,且阳性率动态波动较大;2020—2022年连续3年在羊中检出阳性,阳性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2020年之后,布病阳性率持续上升,且上升较快,2022年总体阳性率达到2.08%,牛的阳性率高达2.73%,威胁日趋严重。
保山市在2015年、2017年连续两次对羊进行布病拉网式监测排查,及时净化阳性羊,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未检出羊布病阳性,也未发生羊布病临床疑似病例,猪、羊布病达到稳定控制标准。但随着保山市大力发展肉牛产业,外引牛逐渐增多,据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提供的官方信息显示,2019—2022年,从省外调入保山市的牛分别为3.19万头、14.38万头、15.64万头、21.93万头。从调运数据可见,牲畜调运流通频繁,调运数量逐年递增,主要来源于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甘肃、陕西、山东、河南、辽宁、黑龙江等地。其中一些省份属于布病高风险区(免疫区),调运时监管不严或检疫不到位容易增加布病传入风险,引发猪、牛、羊相互感染发病。2020—2022年,在猪、牛、羊、梅花鹿中都有阳性畜检出,说明布病在猪、牛、羊、鹿中都有流行,尤其是牛,每年监测都能在牛中检出阳性,且阳性率较高,给保山市肉牛产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另外,结合流调发现,阳性畜大部分来源于外地引进的肉牛及同群畜,而布病流行主要发生在生物安全管理水平较低的农村散养户和引种频繁的规模养殖场。
布病不仅严重危害养殖业健康发展,而且引起养殖从业人员感染,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保山市从2017年发生梅花鹿养殖人员感染2人以来,又相继发生肉牛养殖、山羊养殖、基层兽医等密接人员感染布病。据兽医行业统计,全市累计密接人员感染布病65例(隆阳区17例、施甸县5例、腾冲市14例、龙陵县25例、昌宁县4例),2017—2021年5年累计人感染29例,2022年新增36例。可见布病的危害日趋严重,已经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安全,应严格落实各项措施,加强防控。
从监测情况来看,畜间布病阳性率逐年上升,特别是近两年来牛羊布病阳性率上升较快,人感染情况也时常发生,呈现出逐年严重的态势。一是饲养人员、防疫人员等对布病危害性的认识不足,存在侥幸心理,与动物密切接触时缺乏防护意识,导致人畜感染发病。二是养殖规模化水平较低,大部分属于农村散养,人畜混居情况严重,生物安全水平较低,对疫病的防控缺乏必要的生物安全措施。三是防控知识普及不足,部门对业内人员的培训较多,对养殖人员则缺乏系统、全面的宣传培训;加上基层动物防疫人员老龄化严重,素质参差不齐,对疫病防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知识储备不够,导致疫病传播扩散。
一是防控经费投入不足。地方财政困难,牲畜布病防控经费多年没有进行追加,投入偏少,相关防控措施难以落实到位,不能有效开展工作。二是扑杀补偿不到位。因国家的补偿标准偏低,地方财政拨付困难,没有与之配套的资金投入,导致广大养殖户拒绝布病采样、监测、扑杀阳性畜,有疫也是偷偷治疗,不及时上报,甚至出现转移、倒卖阳性畜现象[2]。三是工作推进难度加大。保山市严格执行非免疫区的监测阳性畜扑杀净化处理,但保山市养殖基数大,加上畜牧产业的大力发展,阳性畜的检出逐渐增多,补助政策跟不上,导致阳性畜扑杀难度增大,给布病防控带来较大压力。
近年来,保山市高度重视畜牧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生猪、肉牛产业,大量从外地购进用于饲养的肉牛等,检疫检测不严格导致阳性畜引入,进一步引起同群畜相互感染。通过对监测出的阳性畜进行流调发现,保山市监测到的大部分阳性场点都是从外地引进种畜、短期育肥畜等,这些场(户)没有通过正规渠道购买或是引种申报制度和隔离观察制度执行不严,疫病随着流通传入,导致同群饲养后相互传染发病。另外,随着动物及动物产品贸易流通加速,为布病传播创造了客观条件,增大了畜间布病传播风险[3]。加上保山市地处边境,口岸众多,国境线较长,外来疫病传入风险也进一步加大。
一是机构改革,全市76个乡(镇、街道)兽医站全部并入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导致职能淡化、力量弱化,有的乡(镇)甚至仅有1名兽医人员,难以完成全乡繁重的动物防疫工作。二是基层兽医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有待提升。全市建立承担动物防疫公益性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仅有43个,占全市乡(镇、街道)总数的56.58%,服务体系构建有待提升。加上成立的合作社管理不规范、运营不顺畅,很多作用没有发挥出来。三是村级动物防疫人员工资待遇低,工作积极性难以激发。全市虽有986名村级防疫人员,但由于工资待遇低,平均每年仅领到6 000元左右的补助,很多地方还因地方财政困难,防疫人员的工资时常被拖欠,造成村级防疫人员无心开展布病疫情排查、流行病学调查、采样监测、疫情处置等工作,疫病防控压力进一步加大。
布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畜健康的病种之一,建议政府和相关部门按照国家和云南省《畜间布鲁氏菌防控五年行动方案2022—2026年》,把畜间布病纳入优先防治的病种,进行重点防控。进一步加强对养殖场(户)宣传畜间布病的危害和防控策略,让广大养殖从业人员主动、自觉参与对该病的防控。建议把扑杀阳性畜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提高扑杀补助标准,扩大动物布病监测范围和数量,加大阳性畜净化处置力度,对检出的阳性畜要及时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
加强防护知识宣传,积极引导养殖从业人员增强防范意识,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严防接触感染。督促养殖场(户)、畜禽贩运户和屠宰经营户对病死或死因不明的动物肉尸严格执行“四不准一处理”(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保障肉食品卫生安全。教育引导民众破除陈规陋习,不食用生皮、生肉、生肝、生血和生鲜牛奶、生鲜羊奶,防止布病通过食物链引起人感染[4]。各地每年应定期对兽医人员、养殖从业人员等密接人员免费开展健康检查,发现患有布病的应调离岗位,及时治疗,最大限度降低对人的危害。
云南省为布病二类地区,对布病实行监测净化,禁止疫苗免疫。到外省引进用于饲养的牛、羊、梅花鹿,按照农业农村部第2号公告要求,禁止布病易感动物从高风险区域(免疫区)向低风险区域(非免疫区)调运。各地要加强调运监管,严格执行检疫申报、隔离观察制度,经过检疫、检测,确保健康才能引进,落地后要向兽医主管部门报告,隔离观察45 d,经过两次布病检测为阴性的,方能混群饲养或出售,严防引进活畜的同时引进动物布病。
每年对种畜、奶牛和新引进肉牛群体进行1~2次全面监测,发现阳性畜,按照《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扑杀处理,之后对同群畜还需每2~4个月监测1次,发现阳性立即扑杀,直至两次检测为阴性。对首次检出为可疑的家畜,要引起高度重视,及时隔离饲养,防止成为疫病的传染源。另外,以种畜场、奶畜场和规模牛场、羊场为重点,全面开展布病净化场和无疫小区创建。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全面提升养殖环节布病防控能力和区域布病综合防控水平,逐步达到净化标准。
稳定队伍是做好动物布病防控的前提和保障,要建设完善基层动物防疫体系,提高能力水平,满足基层动物疫病防控需要。各级政府要稳定动物疫病防控机构,合理配置人员,吸纳兽医专业人员充实队伍,提升布病防控能力和水平。同时,要加快推进兽医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加强管理和指导,让合作社真正成为基层动物防疫的中坚力量。另外,要提高村级防疫员待遇,激发工作的热情,为布病疫情排查、采样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处置等工作发挥强大的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