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徽州民众的生计选择与业贾归宿

2023-12-16 23:43
地域文化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书社点校徽商

戴 昇

明中叶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商业贸易为营生手段的商人日益增多,商人群体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中,徽州民众大规模地从事商业贸易活动的现象尤为突出,一些徽州地区的男性到了成年以后一般会选择外出经商。这一特殊的历史现象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广泛注意,并为此进行了相关研究。此前学者大多将徽商缘何兴起作为问题意识,探究该群体大规模经商的外部条件以及相关社会环境等因素。①赵兴勤:《徽州经商习俗与明清小说》,《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唐力行:《论徽州宗族社会的变迁与徽商的勃兴》,《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2期;周建平:《略论徽商的兴起》,《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葛剑雄:《从历史地理看徽商的兴衰》,《安徽史学》2004年第5期;王振忠:《万历〈歙志〉所见明代商人、商业与徽州社会》,《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5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96-329页;陆发春:《徽商兴衰历史地理成因的再反思》,卞利主编:《徽学》第6卷,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28-132页,等等。那么,徽商作为社会个体的“人”,他是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将经商作为其谋生手段的呢?在与其他生计手段的比较中,为何徽州民众将业贾经商作为职业出路。为了试图回答上述问题,我们将从徽商的日常生活史出发,回到其生活的历史场景中去观察明清商贾缘何选择业贾经商,进而窥探当时的经济结构与社会变迁。文章疏漏之处,尚祈方家斧正。

一、在业贾、力耕与举业之间的生计选择

明清时期,徽州地区不少的成年男性是在业贾、力耕与举业之间选择了从事经营活动。因为徽州人多地狭、土地贫瘠等自然地理条件促使其不得不放弃从事农业生产,而不需要土地资源、谋生相对便捷的经营业贾更适合田地资源匮乏的徽州民众。另外,举业成功概率低及培养周期长等原因,促使很多原先有志于科举的徽州青年人转投贾业。

(一)地理环境限制了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俗语称徽州的自然地理环境为“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加田园”,换言之,能作为耕种的土地面积不到徽州地域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因为土地资源稀缺,徽州一些山区也开辟出来当作耕地,但就是这样,依然面临可耕种土地稀少的问题,“大山之所落,力垦为田,层累而上,十余级不盈一亩”。①江登云、江绍莲辑,康健点校:《橙阳散志》卷末《歙风俗礼教考》,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330页。历史上中原士族多次向徽州地区移民,使得当地土狭人众的情况非常突出,“今新安多大族,而其地在山谷之间,无平原旷野可为耕田”②归有光著,周本淳点校:《震川先生集》卷13《白菴程翁八十寿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319页。。到了明代中后期这种人多地狭的情况进一步加剧,“新安僻居山溪中,土地小狭,民人众。世不中兵革,故其齿日益繁,地瘠薄,不给于耕”③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61《赠程君五十叙》,《四库全书》集部第1280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92页。。个别县域因为特殊的自然地理结构导致耕地面积更加捉襟见肘,譬如绩溪县就是这种情况,“绩邑于徽称最小,而特当入徽之冲。绩邑与歙为接壤,而独受多山之累,且南辕北辙,惟绩鲜挟赀之游人,而山压水冲,遍绩有难耕之确土”④较陈锡:乾隆《绩溪县志》卷1《风俗》,档号:地230.133/34,国家图书馆藏。。

人们缺乏可用耕地从事农业生产,“中家而下,皆无田业”,因为没有田地可耕种,导致徽州人不得不经商:“徽人多商贾,盖其势然也”⑤顾炎武撰,黄坤等点校:《天下郡国利病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024页。。这一观点得到明清以来广大士人的认同,明末清初徽州的金声发现:“歙、休两邑,民皆无田,而业贾遍于天下。”⑥金声:《金太史集》卷4《与歙令君》,故宫博物院编:《故宫珍本丛刊》第529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82页。戴震更是根据其亲身经历而谈道:“吾郡少平原旷野,依山为居,商贾东西行营于外,以就口食。”⑦戴震著,汤志钧点校:《戴震集》卷12《戴节妇家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57页。谢肇淛同样发现徽州“地狭而人众,四民之业无远弗届,即遐陬穷发、人迹不到之处往往有之,诚有不可解者,盖地狭则无田以自食,而人众则射利之途愈广故也”⑧谢肇淛:《五杂组》卷4《地部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第78页。。陈继儒则谈道:“新安多名山,少甫田沃壤,输挽钟釜,粟皆外至,虽贤者不得不趋什一之业,持筹握算,攘攘于存亡得失、好恶哀乐间,其不为赐予(里)华子者多矣”⑨吴吉祜辑,吴晓春点校:民国《丰南志》卷6《季常吴次公六十序》,合肥:黄山书社,2017年,第197页。。

徽州可耕种的土地资源原本就不多,加上明中叶以后尤其到了清代中期,徽州人口急剧地增加,这同样促使了人们弃耕业贾。谢陛曾总结徽州民众不得不从事商业贸易的原因是:“时也,势也,亦情也”。具体而言就是:“太史公之时,江淮以南,地广人稀,食土之毛,人足自给,无事贾也”。而现在徽州的情况是“今邑之人之众,几于汉一大郡,所产谷粟不能供百分之一,安得不出而糊其口于四方也?谚语:‘以贾为生。’意不贾则无生,奈何不亟亟也?”①谢陛:万历《歙志·传》卷10《货殖》,合肥:黄山书社,2014年,第415页。 丁廷楗:康熙《徽州府志》卷8《赵鹤新安徐公惠贾之碑》,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第1216页。人口越来越多,徽州民众的生存压力也就越来越大,“新都保界深阻,地褊而硗,食指滋繁,靡不待贾而足”②汪道昆著,胡益民、余国庆点校:《太函集》卷17《寿域篇为长者王封君寿》,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369页。。徽州民众不得不以贾代耕,“新都岩郡,食指百倍四方,其民率以贾代耕,不能不糊其口于转毂”。③汪道昆著,胡益民、余国庆点校:《太函集》卷14《谷口篇》,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296-297页。除了人口激增以外,仅有的可耕种土地的价格却十分高昂,这更加剧了徽州社会的生存压力。徽州“田少而值昂,又生齿日益,庐舍坟墓不毛之地日多。山峭水激,滨河被冲啮者,即废为沙碛,不复成田。”④顾炎武撰,黄坤等点校:《天下郡国利病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024页。难上加难的徽州民众不得不放弃农业生产,而选择经商以作为谋生手段。

耕地面积小、人口增多、土地价格昂贵并不是摆在徽州民众面前的所有生存压力。因为哪怕已经拥有土地的徽州人其已有的土地资源仍十分贫瘠。“新都故为瘠土,岩谷数倍土田,无陂池泽薮之饶,惟水庸为搰搰。即力田终岁,赢得几何”⑤汪道昆著,胡益民、余国庆点校:《太函集》卷7《新都太守济南高公奏最序》,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146页。。徽州地处丘陵地带,不少土地是红壤土层,容易受到旱涝灾害的影响且风化严重,“郡之地隘斗绝在其中,厥土骍刚而不化,高水湍悍少潴蓄,地寡泽而易枯,十日不雨,则仰天而呼。一骤雨过,山涨暴出,其粪壤之苗又荡然空矣”⑥何东序、汪尚宁:嘉靖《徽州府志》卷2《风俗》,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66页。。婺源县的情况则是“农终岁勤劬,亩不获一口之入。土瘠而硗,犁仅一咫”⑦吴鹗:光绪《婺源县志》卷3《风俗》,档号:地250.67/39,国家图书馆藏。。黟县同样是“农人终岁勤劬,亩收不给”⑧吴甸华:嘉庆《黟县志》卷3《风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58页。。关于徽州的土地贫瘠、人口众多,民众仅靠农业无以为生的窘境,方承训曾作有诗歌:“土隘民丛谷不支,劈山垦堑苦何悲。风雨夜行山坞道,秋成不丰犹餐草。猛虎毒蛇日与伍,东方未明早辟户。一岁茹米十仅三,麦穄杂粮苦作甘。深山峻岭茅屋潜,竟年罕食浙海盐。”⑨方承训:《方鄈邖复初集》卷9《新安歌三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87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193页。

徽州土地肥力贫瘠能耕种的粮食品种有限,而且致使很多民众辛苦一年所获无多,“徽郡保界山谷,土田依原麓,田瘠确,所产至薄,独宜菽麦、红虾籼,不宜稻粱。壮夫健牛,田不过数亩,粪壅缛栉,视他郡农力过倍,而所入不当其半”。另外灌溉资源也不方便,“又田皆仰高水,故丰年甚少”。⑩顾炎武撰,黄坤等点校:《天下郡国利病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024页。另外,徽州亦没有什么丰富的物产可资徽州民众利用,“新安郡栖万山中,土无金银铜锡之产,户无蚕缫布缕之艺,且远于鱼盐山海,无舟车不利险阻。市民或负贩四方,贾于其家,贾之利亦微矣”⑪谢陛:万历《歙志·传》卷10《货殖》,合肥:黄山书社,2014年,第415页。 丁廷楗:康熙《徽州府志》卷8《赵鹤新安徐公惠贾之碑》,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第1216页。。

综上所述,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致使徽州人不得不经商,“新安不幸土瘠地狭,能以生业著于土者,什不获一。其势必不能坐而家食。故其足迹常遍天下”。⑫金声:《金太史集》卷8《建阳令黄侯生祠碑记》,故宫博物院编:《故宫珍本丛刊》第529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171页。汪道昆更是将自己的家乡形容为“不毛之地”,“新都皆岩邑,以谷量人,尽土之毛不足以供什一。于是舍本富而趋末富,农为轻”⑬汪道昆著,胡益民、余国庆点校:《太函集》卷62《明故处士新塘吴君墓表》,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1290页。。徽州民众在农业生产上往往付出的劳动力较多,但收获的谷物粮食却不如意,农事活动事倍功半,促使徽州地区“健者多远出为商贾”①石国柱、楼文钊:民国《歙县志》卷1《舆地志·风土》,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39页。 吴中孚纂,杨正泰点校:《商贾便览》卷6《尺牍便览》,南京:南京出版社,2019年,第132页。。

(二)举业失败后转而从事经营活动

中国传统社会时期,人们有着很强的四民观念。哪怕商人再富有,其社会地位都不能与士人相提并论。因而包括徽州民众在内的世人纷纷投入到科举之中,希望能借助科举考试成为朝郎。但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想取得科举上的成功并非容易。明清时期,徽州民众中就有大量举业失败的。这些人中不少就转投了贾业,加入到了徽商队伍之中。譬如绩溪人章献邦“家世业儒少承家学,两试不偶,遂隐于贾”②章尚志:民国《西关章氏族谱》卷24《家传》,档号:917152-71,上海图书馆藏。。休宁人朱钟元“少攻举子业,为谋甘旨弃儒学贾,后以盐䇲起家”③何应松:嘉庆《休宁县志》卷15《人物·乡善》,档号:508892(2),复旦大学图书馆藏。;张瑀“少攻举子业,有声,一再试勿售,遂弃帖括,佐父廷行公为三湘七泽游,服勤左右”④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合肥:黄山书社,1985年,第346页。。歙县人汪文璧“业儒不售,改服贾”⑤李维桢:《大泌山房集》卷65《汪代州家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52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121页。;黄筏也因为“屡秋试不售”而选择“贩木湖南”⑥许承尧撰,李明回等点校:《歙事闲谭》卷3《黄可堂诗》,合肥:黄山书社,2003年,第77页。;潘云凤自幼业儒,但“困于童子试,因弃青箱,讲管鲍经营事”⑦嘉庆《东安潘氏宗谱》卷5《云甫公暨德配吴太孺人合传》,上海图书馆藏,档号:3371。;金玉成初举业,“屡遇坎坷,见椿庭独力难支,因弃儒就商”。后来他“往来白门、湘汉间,累巨赀,为堂上欢”⑧吴鹗:光绪《婺源县志》卷29《人物·孝友》,档号:地250.67/39,国家图书馆藏。;曹承宗则是“久困棘闱,炫与二三昆玉理家政”⑨咸丰《富春曹氏宗谱》卷1《圻封公传》,档号:903389-90,上海图书馆藏。。黟县人余国极“以监生应试不售”,而不得不赴两淮地区业盐⑩谢永泰:同治《黟县三志》卷15《艺文志·人物类》,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第554页。。

因为科举失利,进而将业贾作为出路的情况还体现在徽州民众的信牍活套中,比如在一位姑妈希望其侄子能为其儿子谋求外出做生意的信件中,就提到:“今汝弟年已渐长,因父早世不能延师读书,若听其嬉游恐误其终身,贤侄练达老成,知交必广,烦代汝弟谋一生策,以作鹪鹩之寄。”而侄子在回信中提到:“某弟既不能读书上达,侄当觅一托足之处,俟某足回时,托其带出可也,望伯(叔)母无容怅怅”。⑪石国柱、楼文钊:民国《歙县志》卷1《舆地志·风土》,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39页。 吴中孚纂,杨正泰点校:《商贾便览》卷6《尺牍便览》,南京:南京出版社,2019年,第132页。其中,来信与回信中就提及了当事人堂弟是因为读书不上达,举业无望才被迫需要带出去学习做生意。

也有不少徽州青年子弟因为家中或家族的现实情况不得不放弃举业而选择从事贾业的,歙县盐商子弟鲍雯意欲举业,但先辈世代业盐,待他成年以后,家中长辈希望他能接班贸易生意,他最终不得不脱儒冠⑫鲍存良:光绪《歙新馆鲍氏著存堂宗谱》卷2《家传》,档号:2362,上海图书馆藏。。潘德怀则因为父亲年事已高,不得不出面维持家政与商务。于是他“遂废举子业,以功名付之儿辈,己则不复留心翰墨”⑬潘德金:光绪《富桐潘氏宗谱·外舅邑庠生潘竹林先生传》,档号:3347,上海图书馆藏。。歙县商人江遂志原本就曾希冀通过科举来光大门楣,但却因为家中现实情况是“家计萧然”“渐不能给朝夕”,最后他只能决定从事经营贾业并且说道:“什一中人,殊可自振,安在屈首牖下作庸腐生,冀不可知之遇乎?”⑭江维椿:乾隆《歙北江村济阳江氏族谱》卷9《明光禄丞乡饮大宾应全公原传》,黄山市博物馆藏。

(三)相较之下从事商业贸易活动更易谋生

面临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徽州民众只能另谋生路。其中,经商贸易是徽州人的重要生计手段。歙县人黄五保在进行盐业贸易之前曾感慨道:“生新都之地,无富给之资,固不得不窥市井,不行异邑,坐而待收,身有处士之义而取给也”。①方信:嘉靖《竦塘黄氏统宗谱》卷5《处士乐斋黄公行状》,档号:14416,国家图书馆藏。

金声曾将在徽州从事农业生产与外出经商作了对比,他觉得外出经营贸易相对而言更能谋生,至少不至于在家乡坐以待毙,他说:“郡邑处万山,如鼠在穴,土瘠田狭,能以生业着于地者,什不获一。苟无家食,则可立而视其死。其势不得不散而求衣食于四方,于是乎移民而出,非生而善贾也”。②丁廷楗:康熙《徽州府志》卷8《蠲赈·金声与徐按院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第1221页。从事农业生产的徽州民众就算再勤劳,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其辛勤劳动的成果将毁于一旦,歙县人程胜恩“其祖父服田力穑,朝斯夕斯,不出户庭。岁值凶荒,饥馑荐臻,室如悬磬”。于是,程胜恩“愤然作色曰:‘丈夫生而志四方,若终其身为田舍翁,将何日出人头地耶!’用是效白圭治生之学,弃农就商”③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合肥:黄山书社,1985年,第301页。。当然也存在不会经商转而力耕的情况,歙南人吴员“贾则不利,每每摧折。时携母钱出贾,绝无子钱,或并母钱沦没,公帖安心愉如也。力其耕,耕所入足糊口,然仅仅可食五人。耕暇,入山樵采以佐耕。佐犹不给,复事渔以佐。犹不给,缆舟以佐”。④方承训:《方鄈邖复初集》卷29《吴处士状》,《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88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172页。但从这则弃贾从农的例子可以看出以务农为主要养家糊口手段的吴员十分艰难。

若将经商与举业相比较的话,经商成功的概率则远远大于通过科举考试而成功的概率。歙县人吴珂就通过比较观察发现:“士而成功也十之一,贾而成功也十之九”,遂弃儒服贾,后来果然“十致千金”⑤吴吉祜辑,吴晓春点校:《丰南志》卷6《百岁翁状》,合肥:黄山书社,2017年,第232页。。《二刻拍案惊奇》中也曾谈道:“却是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⑥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37《叠居奇程客得助三救厄海神显灵》,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720页。。晚清婺源秀才詹鸣铎就曾在给其父亲的信中表达了自己因为举业耽误了经营谋生的遗恨:“男年廿六,而仰事俯蓄,均病未能者,亦自恨诗书负人,文章误我,至于此极也。假使当日在石门时,一意谋学生意,至今日亦有所事,不致一寒至此,大错谁铸,悔之晚矣”。⑦詹鸣铎著,王振忠、朱红整理:《我之小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90页。

二、徽州的社会制度与就贾习俗

明清以来,徽州特殊的社会环境以及徽州的业贾惯例及其推荐机制都不同程度地推动着徽州民众将经商作为自己的重要生计出路。

(一)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

由于明中叶以来徽州民众大规模地外出从事经营贸易活动,不少徽商因此致赀百万、得以素封。外乡人所看到的是经营成功的徽商一掷千金、纸醉金迷,遂给世人留下了徽州人富有的印象。时人谢肇淛曰:“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⑧谢肇淛:《五杂组》卷4《地部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第74页。。但还有不少未外出经商的徽州人,他们在徽州当地生活较为艰苦,“徽民有资产者,多商于外。其在籍之人,强半贫无卓锥,往往有揭其敝衣残襦,暂质升合之米,以为晨炊计者,最为可怜”①林云铭:《挹奎楼选稿》卷1《劝当议》,康熙三十五年(1696)刻本,档号:01977,国家图书馆藏。。这些生活较为艰苦的本地徽州人却受到徽商富有虚名的反向影响,“徽人居于维扬、苏松者未尝贫,但其生平不一至故乡,而居徽地者反受富名之累,不惟贫民,并官于兹土者,亦且累于地方之虚名。留心民瘼者,尚其念之。”②丁廷楗:康熙《徽州府志》卷2《风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第441页。因为徽州、徽商富名在外,导致明中后期朝廷官府不断向徽州加派征收项目,其岁贡往往比他郡更重,“永乐迁都时,始有军需之派,遂岁为常额,其后稍稍额外增加。嘉靖以来,又益以不时之派,一岁之中,征求亟至。其弊孔之开,由一二大贾积资于外,有殷富名,致使部曹监司议赋,视他郡往往为重”③顾炎武撰,黄坤等点校:《天下郡国利病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025页。。这些都不同程度加剧了本地徽州民众的生存压力,而破解生存压力的方法就是外出经商。

明代中后期全国实施一条鞭法政策,一条鞭法规定将赋税、傜役、杂役并归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因为赋役征收以田亩为准,不是以资产与人丁为依据,即“不论籍之上下,惟计田之多寡”。所以,那些占有土地的地主、农民深受其累,没有田产或占有少量田产的商贾反而因此获利。再加上当时徽州的赋役折算制度更有利于在外经商人数众多的歙县、休宁,而不利于其他四县居民,“徽役夫丁则,丁口算秋米灌输。丁五口算米一石,出口赋钱,僦役故令甲也。嘉靖十七年,休宁县知县傅灿,从巡抚都御史欧阳缽会计。傅建白,以休、歙二县民多贩贾,减丁二,以三丁折米石,而婺、祁、黟、绩四县,五丁折如故”④吴子玉:《大鄣山人集》卷31《志略部》,《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41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606页。。

另外,当时的粮长制度亦规定田产多者为粮长,“近年以来,田多者为上户,即佥为粮长应役,当一二年,家业鲜有不为之废坠者”。当了粮长之后,人们往往会以破产而告终。于是徽州民众皆不肯置买田产,“人惩其累,皆不肯置田,其价顿贱。往常十两一亩者,今止一二两,尚不欲买,盖人皆以丧身灭家为虑故也”。以至于徽州田价一时降得很低还无人问津,“江南之田,惟徽州极贵,一亩价值二三十两者,今亦不过五六两而已,亦无买主”。⑤俞弁:《山樵暇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52册,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第56页。职是之故,此时的徽州民众在选择生计手段时,会更加青睐负担更轻的业贾,“贾之赢可百倍农,而无把铫椎耨之劳烦苦也”⑥吴子玉:《大鄣山人集》卷41《吴长君行状》,《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41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718页。。歙县人洪玉图更是坦言道:政府对徽州“重之以傜役,欲不能安矣,又安能不以货殖为恒产乎?”⑦洪玉图:《歙问》,《丛书集成续编》史地类第224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9年,第420页。

最后,明中叶以来徽州地区土地产权变动不居,这同样阻碍了民众在恒定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产无定主,业靡常沿。迩者朝夕易,稍远者二三载易,远者终其身易,又远者延子易,尤远者传孙易。患生弗测,食不糊口,朝佥业而暮属之人矣”。⑧方承训:《方鄈邖复初集》卷26《佥业说》,《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88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134页。相对而言,无须土地产权且生计模式较为灵活的经商业贾成了徽州民众择业的重要选项。

(二)徽州的业贾惯例及其推荐机制

随着国内商品经济与商业贸易的不断发展,从事商业贸易活动越来越有门槛,普通民众如果没有学习、掌握过相关贸易知识是很难在自由市场上立足的。而从明中叶以来就大规模从事贸易活动的徽商在这方面就有了巨大优势,因为徽州民众在正式外出经商之前,他们可以通过当学徒学习如何做生意。徽州地区有着较为固定的学徒的培养模式,这为徽商学徒提供了较好的培训与历练机会,为其今后独立经商奠定了基础。①关于徽商学徒的相关情况,详见戴昇:《何以成商:明清以来徽商学徒的学艺历程与日常生活》,《安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戴昇:《学以成商:明清徽商学徒的贸易知识与生意学习》,《安徽史学》2021年第6期,等等。

学艺完成后,他们会通过自己的亲戚、朋友将其推荐至外地从事经营贸易活动,“当地的男人大多在外经商做工,但诚如前面已有提及,外出讨生活需要有人带、有人介绍,所以当地有点路子,也就是有人带的,几乎都外出跑码头”②邹怡整理:《鲍伦法先生采访记录整理稿》,《明清以来的徽州茶业与地方社会》附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02页。。婺源上溪头人程栋在汉口经商时“凡亲友及同乡者借住数月,不取伙食,仍代觅荐生业”。③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合肥:黄山书社,1985年,第239页。面对上门寻求谋生的亲友,程栋一般都会帮他们推荐去做生意。那么,他们又是怎么推荐自己或别人外出经商的呢?通过当时遗留下来的徽商推荐做生意的信牍活套,我们大致可以窥探到相关推荐机制。

如果自己想外出经商,托已经在外经商的友人替自己寻找做生意的良机,其信牍活套一般为:“近地生意实难问利,倘仁台不弃鄙陋,代为图觅生计,得以追随道左,惠获远方之利,务祈留心一访,邮付一音。弟倘得前往有获,必不负提撕之德矣。”④吴中孚纂,杨正泰点校:《商贾便览》卷6《应酬书信》,南京:南京出版社,2019年,第147页。当事人如果知道某处、某店有空缺,但需要对方推荐的情况,一般该信内容需要为:“弟因闲居已久,清苦备常,近闻某翁店内需人。敬烦棣台鼎力,代为吹荐。至弟之为人,兄所素知。倘或可就,则感佩无涯矣。”⑤姚继泽:《清徽州姚继泽〈□读[尺牍]〉》,王振忠主编:《徽州民间珍稀文献集成》第18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200-201页。

如果对方的人缘好、朋友多,当事人希望他能从中举荐。“托荐生意札”这时就可以用到:“弟碌碌庸才,困守家园,未得稍展微长,想阁下交游多管鲍,一诺千金,倘遇机缘,恳为吹植,俾获栖身,辛[薪]俸在所不拘,而报自当竭力。若能成就,望示德音。”⑥《清后期至民国吴亮记抄读类书》,刘伯山主编《徽州文书》第6辑第9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17页。还有就是托熟人探听外地经营情况,想从原地转去他地经营的,信牍活套中一般写道:其“虚度半世,徒守穷年,近地生意实难问利。倘仁台不弃鄙陋,代为图觅生计,得以追随道左,惠获远方之利,务祈留心一访,邮付一音。弟倘得前往有获,必不负提携之德矣。”⑦吴中孚纂,杨正泰点校:《商贾便览》卷6《尺牍便览》,南京:南京出版社,2019年,第147页。

有的人此前或许自己做生意失败,或许从别家店铺退出,赋闲在家欲重出江湖。当事人可以参照“闲居数载托寻生意”信牍活套给相关朋友写信道:“弟歇业以来,清苦异常,数载拮据,几于薪水莫给,计无所出,故直陈于知己之前。敢祈鼎力代为吹荐,俾枯草逢春,资生有路,则云天高义,感仰难各,改日当效衔环以报。”如果对方已经成功地将当事人推荐至某店某家做生意后,而当事人却因为盘缠资金短缺而无法出行,他还可以向对方进一步发出借钱的要求:“弟自旧业辞归,拮据之状,笔难缕述。今承舍亲、敝友某翁、兄邀往某处某店生理,此乃弟之转机,而某翁、兄之雅谊也。弟束装在即,措办无资,兼之积欠重重,亦当稍为拂拭。向日蒙兄应兑之项,本当候便,奈际此急需,势难延缓。为此根恳兄台,祈即星速寄下。则玉成之惠,感佩靡涯矣。幸勿推却,悮弟行期。”①姚继泽:《清徽州姚继泽〈□读[尺牍]〉》,王振忠主编:《徽州民间珍稀文献集成》第18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192-195页。

除了希望对方推荐自己外出经商外,还有不少是写信给对方让其推荐自己的亲朋好友去做生意的。如“荐人生意”信牍活套就谈道:“近闻宝号财源辐辏,同事需人。今有敝友、舍亲某兄,向在某处某号经营,颇多顺利,缘旧东歇业,同人稍有参差,遂迩来闲居。论其品行老成,生意明白,绝非拙滞一流。为此保荐台前,似觉人地相宜,必多投契。”②姚继泽:《清徽州姚继泽〈□读[尺牍]〉》,王振忠主编:《徽州民间珍稀文献集成》第18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202-203页。也有拜托好友给自己的胞弟寻觅经商的机会,譬如“托友代弟觅生意”信牍活套就写道:“舍弟现年十三四,去冬出学,看其光景,尚不十分蠢拙。弟以寒素欲觅生意,为食衣根本。惟恨寡交,无由荐托。阁下交游颇广,声气通达。弟忝至交,素蒙爱厚,特此布渎,祈代留心。倘有嘉音,望即示知,以便趋赴。则愚兄弟感惠无量矣。”③姚继泽:《清徽州姚继泽〈□读[尺牍]〉》,王振忠主编:《徽州民间珍稀文献集成》第18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188-189页。

如果推荐人愿意推荐当事人的话,则回信告知已将对方推荐至某店,希望对方能按时到店。而如果的确没有店铺可以推荐,或者其中确实有难处无法推荐。推荐人也要礼貌答复,告知缘由,不要碍了面子,譬如“覆觅生意就写道:‘前接来札,谕及生意,自当留意,奈迩来蹊径甚是不同,事少人多,殊难位置。即有新立店业者,所邀同事,非其至亲,即系素所熟习[悉]之人。及至外问稍有风声,而人数已满。即有吹荐,往空作周旋。此种光景,吾兄谅亦洞悉。惟兄台广为嘱托,或遇机缘,亦可有就耳。’”④姚继泽:《清徽州姚继泽〈□读[尺牍]〉》,王振忠主编:《徽州民间珍稀文献集成》第18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190-191页。这样对方接到信后,既可以欣然接受,又可以替推荐人设身处地地考虑。

三、徽州民众经商的家族传统与优势

明清以来,徽州民众选择业贾还跟其继承父业、家人宗亲的扶持协助以及家族集体经商的优势有关。

(一)继承父业而选择业贾

很多徽商家族是累世从事经营贸易活动的,如歙县丰南商人吴一夔的祖辈皆是经商,其“曾祖继善公拓其资产,甲于乡邑。祖自宽公……资蓄益厚,业益广,往来吴越齐鲁间,金刀锦琦,流溢于南北。父良铎公,承数世之积储,愈至丰硕,而后挈其资贾盐于淮浙。”⑤吴吉祜辑,吴晓春点校:《丰南志》卷6《一夔公状》,合肥:黄山书社,2017年,第233页。祖辈的基业以及其父的经营为吴一夔从事贾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又如吴光昇因其父“以盐策客维扬”,乃克绍箕裘,继承父业,后成长为一代盐业祭酒⑥李维桢:《大泌山房集》卷74《吴季公程孺人家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52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年,第282页。。

有的人则在父辈经营的基础上继续拓殖发展,将其家产业进一步扩大。如休宁商人金务生“初承父贾,尚未达。既迁贾于松,乃达而大,赀产室宇之益视旧十倍不啻”①金应宿:万历《珰溪金氏谱补》卷25《务生侄传》,档号:911978,上海图书馆藏。。歙县商人程廷柱自幼“随父侧奔驰江广,佐理经营”,其父亲去世后,程廷柱“克绍箕裘,友爱诸弟”,他自己“总理玉山栈事,增至田产”,其他产业则交由诸位弟弟来负责,“兰邑油业命二弟廷柏公督任之,命三弟廷梓公坐守杭州,分销售货,命四弟廷桓公往来江汉,贸迁有无”②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合肥:黄山书社,1985年,第267页。。程廷柱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并带领诸弟将贸易产业进一步扩大。

部分徽州商人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接班生意,甚至出现了认为读书系浪费钱财、读书举业还不如经商的观点。王之臣致力于儒术,其父亲却“专一笃守齐民业,不欲公竟儒术,日趣公偕出贾。时时入公馆,凡经术书悉迁之”。父亲希望王之臣能早日服贾,不要将时间花在经学儒术上。其父还对他说:“余家世力田服贾,卒显贵不祥,且讵能必显贵邪?徒繁斋用淹理生耳。”王之臣学有所成后,父亲更加不快:“儿以藉名郡校为晋身地邪?实困俻子所,早弃去之贾,贾犹未为晚”。③方承训:《方鄈邖复初集》卷32《王主政公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88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193页。这则事例表明很多徽州民众选择入贾,并非是其所愿,有可能只是不得不继承父业而已。

(二)家人宗亲的扶持协助

徽州民众从事经营活动还与其家人宗亲经营成功有关。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经商成功的商贾往往会带着亲戚挚友一起发家致富。明代前期就有不少商业宗族,譬如歙县泽富王氏、棠樾鲍氏、休宁林塘范氏、西门邵氏。④王裕明:《明代前期的徽州商人》,《安徽史学》2007年第4期。明中叶以后这种商业氏族更是不胜枚举,如歙县人方廷珂取得贸易成功后,迅速引起众多族中子弟的追随与仿效:“凡族中子姓稍习贾者悉携汴上偕贾,携济几百家,悉起家千金”。方承训的父亲方太乙因为生计无法正常维持,遂“微具斧资,从廷珂贾汴上”;方景仁“弱冠喜服贾,遂从叔父廷珂公贾汴上”;方太奇“弱冠同余先君贾汴上”;方太礼“初与余先君同贾汴上”;方永希“年三十始出贾姑苏,同兄弟贾”;方羡“同从兄贾汴上”;方景实“年二十从诸父出游淮、汴,卒起家数百金”;方承训的妹婿吴仲启因为家业中衰,于是“从余叔父出贾越汴,历十余年起家稍饶”⑤方承训:《方鄈邖复初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88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143-209页。。

一些徽商的起步经营离不开家族内部人员的扶植与栽培。如休宁月潭朱氏的朱恩栋就喜欢提拔族内后进,其“生平仗义疏财,乐善好施,而尤以扶植桑梓,提拔后进为己任,一时戚族咸少失业无依”⑥朱世良:《我所知道和调查的月潭朱氏宗族宗法礼教》,刘伯山主编《重寻徽州——转型期徽州乡村的民间记忆与民间书写》,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01页。。祁门茶商邱启立侄子在湖口进行茶叶运输的时候舟覆了,“启立即悬重赏救之,侄以货物尽失,生不如死,启立遂以己茶一船予之”。在启立的大力扶持下,侄子才从悲恸中走出来并得以继续业茶⑦周溶:同治《祁门县志》卷29《人物志·孝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333页。。婺源商人程广富尽力帮助亲友从事经营活动,“凡贫窭亲族友朋尽为提拔,有贷百金至数千金者”①吴鹗:光绪《婺源县志》卷33《人物·义行》,档号:地250.67/39,国家图书馆藏。。汪玄仪则是带领诸子弟从事盐业贸易,“客燕代,遂起盐策,客东海诸郡中。于是,诸昆弟子姓十余曹,皆受贾,凡出入必公决策然后行”②汪道昆:《太函副墨》卷1《先大父状》,档号:09152,国家图书馆藏。。王子修同样大力提携身边的子弟,“诸弟诸子从之游,分授刀布,左提右挈,咸愿与之代兴,各致千万有差,无德色。即手拓家人产,鼎足分之”③汪道昆著,胡益民、余国庆点校:《太函集》卷17《寿域篇为长者王封君寿》,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370页。。

正是有这些年龄较大或经历较丰的人领着从事经商活动,晚辈徽商可以随时向他们请教学习。如一位表弟欲经商,向经营多年的表兄请教:“表兄经营远地,弟仍株守寒窗,会晤未卜何日也。今欲弃儒就商,又未识生意经络,兄其明以教我乎”。④吴中孚纂,杨正泰点校:《商贾便览》卷6《尺牍便览》,南京:南京出版社,2019年,第141页。因此,一些少贾可以迅速地上手做生意,较快地成为一名独立的商人。譬如休宁商人程珽“年十四,偕舅氏贾浙乌程,人大信之。后舅氏析赀,令公从旁设他肆。公以乌程人皆知予,予既有他肆将不利于舅氏,遂去之平湖,平湖人亦若乌程,信公无异也”⑤汪文辉:《率东程氏家谱》卷11《兰谷程公行状》,上海图书馆馆藏,第293页。。歙县商人程澧经营致富以后,族内不少晚辈子弟来投奔他的时候,程澧都会尽己所能为他们出谋划策、部署协调,子弟中有亏本折本的,程澧甚至会将自己的资金拿出来“为之通有无”。在他的大力支持下,诸程子弟个个成为独立的商人,并且后来大多都得以发家致富⑥汪道昆著,胡益民、余国庆点校:《太函集》卷52《明故明威将军新安卫指挥佥事衡山程季公墓志铭》,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1102页。。

(三)家族集体经商的优势

徽州商人往往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的,他们一般会与宗亲好友一起外出经商。尤其是与经营成功的族人一起外出经商,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经商带来的各类风险。绩溪商人章传仁就是带着兄弟一起做生意起家的,其“家故贫,初执艺以养父母,嗣偕兄弟兴贩稻粱于宛陵。亿每多中,不数十年,遂以起其家”⑦章尚志:民国《西关章氏族谱》卷24《家传》,编号:917152-71,上海图书馆藏。。黄崇德带领家族成员从事盐业贸易,他们都获得了大量的财富:“公复率其子弟宗人商于淮南,子弟宗人皆能率公之法而为廉贾。于是竦塘黄氏胥富等千户侯,名重素封矣”⑧方信:嘉靖《竦塘黄氏统宗谱》卷5《黄公崇德传》,编号:14416,国家图书馆藏。。

很多徽州家族是阖族出动外出经商,比如清代在扬州的徽州盐商都是以家族为单位:“江村之江,丰溪、澄塘之吴,潭渡之黄,岑山之程,稠墅、潜口之汪,傅溪之徐,郑村之郑,唐模之许,雄村之曹,上丰之宋,棠樾之鲍,蓝田之叶皆是也。彼时盐业集中淮扬,全国金融几可操纵。致富较易,故多以此起家。”⑨石国柱、楼文钊:民国《歙县志》卷1《舆地志·风土》,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41页。他们之间连枝同气,互相奥援照应,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因而徽州地域社会出现了不少富商巨贾家族,譬如歙县竦塘黄氏有不少“富等千户侯,名重素封”的巨贾,休宁商山吴氏家多素封,休宁凤湖汪氏“连檐比屋,皆称素封”。

金声曾谈到歙县人与休宁县人“以业贾故,挈其亲戚知交而与共事,以故一家得业,不独一家食焉而已,其大者能活千家、百家,下亦至数十家、数家,且其人亦皆终岁客居于外,而家食者亦无几焉。”①金声:《金太史集》卷4《与歙令君书》,故宫博物院编:《故宫珍本丛刊》第529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82页。家族成员包括兄弟一同外出经商,这既是他们经营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其在选择职业时的考量要素。

一些徽州宗族更是将业贾经营作为重要的家规内容,教育其族众在力耕与举业之外,要将经商作为生计的重要手段。譬如婺源敦煌洪氏提到本族“山多田寡,耕种为难,而苦志读书者又不可多得。是以挟谋生之策,成远游之风,南北东西,本难悉数”②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合肥:黄山书社,1985年,第53页。。歙县茗洲吴氏规定:“族中子弟不能读书,又无田可耕,势不得不从事商贾。族众或提携之,或从他亲友处推荐之,令有恒业,可以糊口,勿使游手好闲,致生祸患”③吴翟辑,刘梦芙点校:《茗洲吴氏家典》卷1《家规八十条》,合肥:黄山书社,2006年,第18-19页。。新安汪氏的家训规定:“凡我族人不读不耕,务宜早习经营,安守职业。勿令家居游荡,垂老无成,则不特无以为家,且涉游民之诮”④同治《新安汪氏家乘》卷7《家训·守职业》,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藏。。

结 语

在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民俗风情中,从事经营贸易工作是相对卑贱的,人们往往不得已才会选择经商业贾。黟县商人汪嘉清在其诗稿中倾诉道:“十年作客惜芳菲,青云已被谋生误。白眼还贻末俗讥,碌碌风尘成底事”⑤汪嘉清:《赁春草》,清光绪十三年(1887)刻本,编号:977158,天津图书馆藏。。徽州商贾苦心经营、奋斗一生到头来依然被世人所讥笑。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导致大批徽州民众不得已业贾的原因主要是当地特殊的自然、人文地理条件。具体而言,徽州人多、地狭、土瘠、田贵等地理环境限制了他们从事农业生产,而与培养周期长、失败率高的科举入仕相比,从事商业贸易活动更容易成功。另外,当时徽州特有的社会制度亦从侧面促使人们放弃了以农为生,转而业贾经商,这些都是徽州民众根据实际情况所做出的理性职业选择。自明代中叶以来,徽州民众建立了一种“以贾为生”的生命形态,“意不贾则无生,奈何不亟亟也?以贾为生,则何必子皮其人而后为贾哉?人人皆欲有生,人人不可无贾矣。”⑥谢陛:万历《歙志·传》卷10《货殖》,合肥:黄山书社,2014年,第415页。

人类是生活在特定的时代、组织、群体之中的,他们时刻受到当时的社会氛围、家族风气及家人的影响,徽州民众择业时同样如此。由于较早一批徽商取得了经营的成功,遂使当时徽州整体的民俗风气为之一变。由此,出现了徽州特有的业贾惯例与推荐机制,这些机制与惯例不仅表明当时徽州出现了较为浓厚的经商风气,也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将业贾经商作为职业归宿。另外,继承父业而选择入贾、家人宗亲的扶持协助与家族集体经商的优势皆是徽州民众从事经营活动的重要因素。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大体可以理解了徽州民众缘何将经商业贾作为职业生计的原因,它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结果,而是受到了时代、整体社会、地域特色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猜你喜欢
书社点校徽商
利群书社
利群书社
《尔雅注疏》点校零识
徽商回归
竹枝词视野下的徽商妇形象
徽商精神及其现代价值
明清时代的徽商与江南棉布业
古籍点校成果著作权探析
齐鲁书社
清代台湾研究资料整理的新成果:评刘荣平、江卉点校《黄鹤龄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