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推进路径研究

2023-12-16 17:26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郑玲玲
办公室业务 2023年18期
关键词:根本任务立德专业课程

文/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郑玲玲

长期以来,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对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方面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和重视。传统教学观念中,高校把价值塑造责任赋予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责任赋予了专业任课教师。由此一来,教育主体的不同致使“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出现了“两张皮”“两条线”现象[1]。如何使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有机融合,使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呈现如盐入水的效果,俨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关注点和聚焦点。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打响了课程思政发令枪,2020 年5 月28 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课程思政如何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吹响了课程思政的冲锋号。由此可见,新时代各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改革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所在,也是教育内在发展规律驱动的结果[2]。高校应因循教育规律,顺应发展趋势,深挖巧挖课程思政元素,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一体浇筑,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大思政”育人新格局。

一、课程思政是育人理念的创新和发展

一直以来,思政课独自承担着高校的价值塑造的重要职责,导致思政课成为思政教育之“孤岛”。课程思政的提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发生改天换地式的变化,由之前的思政课孤掌难鸣式独奏,变为现在课程思政同声歌唱式协奏;由之前思政课大水漫灌,变为现在课程思政精准滴灌。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依托思政课来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重要的是让专业课程教学也参与进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是一对听起来相似,读起来绕口,理解起来易混淆的两个范畴。具体而言,“思政课程”是包含“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及教育教学活动的简称,通俗来讲,“思政课程”就是指具体的课程。“课程思政”是指将育人元素有机融入课程中,以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等课程都透出“思政味”,让各课程教师都肩扛“思政担”,让各课程在价值塑造中都能够站好责任岗、种好责任田,简言之,“课程思政”并不指向某一具体课程,而是指向、依托所有非思政类课程。课程思政的提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模式、载体、方式方法上得到了深入和升华,是育人理念的创新和发展。

二、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内在逻辑必然

新时代,高校的价值塑造在受到多元文化冲击的影响下,单纯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很难达到其育人效果,因此,隐性课程思政成为高校提升育人成效的必然。

(一)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目标导向和根本遵循,“立德树人”的实质就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党和国家教育的根本问题,简言之,“立德”就是实现价值塑造的目标,“树人”就是完成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任务。课程思政实现了专业课程承载思政,解决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因价值塑造缺失导致的“立德”成效衰减,课程思政的目标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本质要求存在现实耦合性,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必然要求。

(二)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发展的现实特点就是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教师以具备应用技术见长,课程强调实践性、应用性。自从党的十九大提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时代命题后,高校积极响应号召,纷纷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着眼点,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实施路径,不断推进“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不断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不断注入创新创业教育,持续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水平。但部分高校在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上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价值塑造这一铸“魂”工作的强调。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纠正了高校因重视应用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偏差,扭转了专业课教师只重专业知识传授而将价值塑造抛向思政教师的“刷锅”思维,突破了普遍认为的只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观念,形成了从“一课”到“多课”、从思政教师到所有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立体全方位育人模式,也更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

(三)课程思政是“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的必然要求。2017 年2 月27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原则。当前,专业教师占据高校教师的绝大多数,专业课程占据高校课程的绝大多数,专业学习又占用了学生学习时间绝大多数。课程思政理念的实践应用充分调动了高校教育教学资源,使思政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人不谈,浸润在校园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影响着学生,真正实现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3]。

三、高校课程思政推进的可行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始终在路上,课程思政的时代号角已经吹响,课程思政对于高校来说显然已经成为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和载体。新时代,高校如何在内涵式发展过程中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关注的共同热点[4]。

(一)做好顶层设计,把稳课程思政推进之“舵”。课程思政对于学校来说是一项具有创新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首先要从顶层设计上把稳方向。学校要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分析和研判校情、教情和学情,制定“一揽子”推进方案,明确“课程思政”制度保障,实现全校上下“一盘棋”,教师学生“一条心”,课上课下“一个音”。具体来讲,校级层面应成立校党政领导亲自挂帅的“课程思政”改革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明确符合实际的“时间表”“路线图”,分学科、分专业、分批次推进,确保学校课程思政改革思路清、航向明;对于职能部门来说,教务部门、人事部门、教学督导部门、科研机构等部门应围绕学校课程思政总体目标,制定课程思政实施细则、考评标准、激励机制,相互配合、凝神聚气、形成合力,营造课程思政整体氛围,确保课程思政抓手实、操作强;对于二级教学单位来说,学懂弄通悟透课程思政内涵和外延,配合职能部门落实好学校课程思政整体方案,结合自身单位实际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确保学校课程思政理解不跑偏,配合不应付,执行不走样。

(二)培育优良师资,筑牢课程思政推进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9 月10 日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完全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重要的是让非思政课教师也融入进来开展课程思政,课程思政主力在教师、核心在教师、关键在教师。高校应重视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养,筑牢课程思政推进之“基”。首先,转变教师课程思政观念是关键。观念指导行为,行为决定效果。高校课程思政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观念的转变程度,应通过专家讲座、讨论教研等形式让全体教师充分认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全体教师将课程思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无论担任哪门课程教学任务,育人责无旁贷。其次,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技能是核心。课程思政是育人理念的创新和发展,没有现成的模板照搬照抄,纯属“摸着石头过河”。高校可以委派教师外出学习兄弟院校课程思政先进做法;由学校组成课程思政专家组,打造适合本校专业特点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树立本校课程思政典型教师;采取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结对子方式,通过备课、听课、课堂教学设计等方面的互帮互助,形成合力提升课程思政。总之,课程思政要求每一位老师全力以赴参与建设、想尽办法参与开发、发散思维参与探究,唯有此才能使课程思政有效推进,扎实开展。

(三)用好课堂教学,站稳课程思政推进之“场”。课堂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主要场所,学生在校时间的70%是在课堂上,能否抓好课堂教学,关系到课程思政阵地是否牢靠。随着现代教学改革的推进,课堂教学已逐渐采取互动式、讨论式、翻转式等方法,教师将价值塑造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需要花一番“绣花功夫”。例如,课前老师和学生相互鞠躬的“敬答礼”,体现了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结合重大节日升国旗,体现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专业课程中法律知识的融入,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法治”意识培养等。课程思政切忌生搬硬套,硬拉乱扯,如果教师为了迎合课程思政在专业课外另添思政内容,课堂上会让学生感觉画蛇添足、格格不入,难免会被认为“贴标签”“戴帽子”。

(四)重视课程开发,敞开课程思政推进之“门”。课程思政就是要从专业课中挖掘思政元素,再将其深度融入专业课程中。相信每一门课都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但这些思政元素不是外显在教学内容之上,而是蕴含在各个课程体系深处,需要有意识地挖掘。高校只有把专业课中的育人资源充分挖掘好,把课程开发好,才能把课程思政推进好。高校设置的专业多为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为了突出应用性,设置的课程也强调应用,因此,对于课程开发要因课制宜,不可一刀切、一案定,要按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不同的课程强调的侧重点要有所差异,例如,经、管、法专业课程应突出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理、工专业课程应突出科学精神、工匠精神的培养;医专业课程应突出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生命至上的情怀和理念培养。学生在接受专业课教育的同时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面受到思政元素的熏陶和感染,其价值塑造也必然是立体的、多维的。同时,课程开发还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坚持课程发展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相结合;坚持学术前沿探讨与地方特色服务相结合;坚持思政元素挖掘与专业知识阐释相结合。

四、结语

课程思政永远在路上,课程思政建设非一日之功。新时代高校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引下,立下“愚公志”,横下“精卫心”,在顶层设计、师资队伍、课堂教学、课程开发等方面持续推进,久久为功,定能形成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新常态,不断提升育人水平和质量。

猜你喜欢
根本任务立德专业课程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振兴发展是老区根本任务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严以修身”先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