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琪雯
(云南警官学院,云南·昆明 650223)
毒品除了给公众健康带来威胁外,也嵌入了资源禀赋薄弱的群体抵御生活困境及为消遣、娱乐的富裕群体的困惑、迷茫与不确定。当前,全球毒品生产供应、贩运方式和消费需求发生新变化。简言之,毒品治理过程中所带来的挑战在于毒品种类层出不穷,第二代毒品、第三代新精神活性物质有的已经摆脱了“母体”限制,变得多元的同时也蔓延到更多的合法化学品领域,难以寻求管制的“基点”。现代化的冲突让人们迫切希望能有更多更强大的确定性力量,追求“幸福快乐地活着”,降低某些痛苦、焦虑或减轻羞怯感;亦或以“药物”作为追求实现社会环境中得不到的刺激和掌控,舒缓压力。这极大挑战着社会认知与价值!
我国治理毒品的动能和态势是强劲有力的。毒品滥用问题研究涵盖医学、社会学、心理学、犯罪学、法学等多学科,集中于历史、分类、精神成瘾物质、管控制度等方面。其中,新精神活性物质扩张问题、信息化革命在新精神活性物质管控方面产生的影响及全球毒品问题防控与应对是重中之重。深入探究毒品在不同国家及地区的监管政策、经济层面对毒品市场的配额影响,以及管控与评估方式,又以信息化革命的影响颇为突出,较为被关注。
关于毒品犯罪心理学的心理方案赋能毒品监管政策研究处于初期阶段:(1)目前心理学对相关问题的参与仍较多停留在毒品成瘾的心理康复阶段,尚未形成涵盖毒品治理全过程的常态化方案,体系化的心理免疫机制落后于防控此类事件的实战需求,特别是边境地区的心理赋能毒品治理机制较为薄弱。(2)就其工作形式而言,仍较多停留在对相关群体或个体进行个体化心理援助的传统模式,而对如何提高公众对毒品的认知,对政府政策的有效遵从、提升治理水平,及政府官员提升治理能力有效化解公众情绪恐慌的政策性和过程性策略贡献较少,适用于边疆民族地区涉毒治理的心理工作形式更鲜见。(3)心理问题方案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分析、比较研究较少,更缺少边境民族地区的数据支撑及实证研究,影响高质量治理边疆的效能。
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强调,要将心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面对新挑战,通过毒品犯罪心理学挖掘心理价值感,赋能社会治理政策,这既是一个目标又是一个过程。个人层面的赋能包括个体对自我的认知、对社会环境的分析理解、对所处环境的改变,通过付出行动对环境施加控制,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群体层面心理赋能有助于培养社会毒品预防思想和意识,增强对生活的控制感,减少越轨及犯罪行为。运用毒品犯罪心理学知识对毒瘾形成机制与运行机制进行分析,有助于全面参与NPS治理,从心理动机角度赋能毒品防控政策,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蕴含其中。
截至2021年底,我国吸毒人员有148.6万名,同比下降17.5%;戒断三年未发现复吸人员340.3万名,同比上升13.4%;新发现吸毒人员12.1万名,同比下降21.7%。吸毒人数和新发现吸毒人数连续5年下降,毒品滥用治理成效持续显现。(1)《2021年中国毒情形势报告》.2022年1-8月,我国共查获吸毒人员13.5万人,其中新发现吸毒人员5万余人。(2)《今年前8个月中国查获吸毒人员13.5万人次,新发现吸毒人员5万余人》,北青网,2022-09-14,https://t.ynet.cn/baijia/33349107.html。深入研究发现,“毒瘾”患者身体状况下降的同时,心理也出现重大问题。据某强制隔离戒毒所的数据统计,戒毒人员中心理上存在各种忧虑的占80%左右,对生活丧失信心者占60%左右,还有20%左右有强烈的自杀心理。这些戒毒人员具有与常人不一样的心理状况,不论是人际关系还是其他方面都与正常人有异。(3)《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人员个别心理治疗研究》,https://www.zhaoqt.net/ganenqinqing/46216.html。“毒瘾”为何?如何表现?是理论和实践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以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某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人员开展研究,以期理论结合实际,完善毒品犯罪心理学视角中“毒瘾”内涵与外延的界定。
至2022年7月,某戒毒所收治的戒毒人员全部为男性,经人口学统计,现将其有关情况予以说明。就戒毒人员初吸年龄而言,18岁以下的42人,占13.68%;18岁—35岁的198人,占64.50%;35岁—60岁的67人,占21.82%;60岁以上的0人。戒毒人员年龄以18岁至35岁的青壮年为主。具体如下图:
就吸毒年限而言,1年以下的20人,占6.51%;1-5年的89人,占28.99%;5-10年的105人,占34.20%;10-15年的45人,占14.66%;15-20年的22人,占7.17%;20年以上的25人,占8.14%。吸毒年限最长的集中在5至10年,其次为1至5年,由此表明吸毒年限为10年以内的人数最多,占比63.19%;吸毒年限1年以下和20年以上的人数相接近。具体如下:
就吸毒人员民族成分而言,主要涉及瑶族、布朗族、汉族、傣族、佤族、哈尼族、拉祜族、苗族、彝族9个民族,涉及云南特有民族的有哈尼族、傣族、拉祜族、佤族、布朗族5个民族,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吸毒人员中以汉族最多,占比29.64%;其次为傣族,占比25.08%;第三为哈尼族,占比7.26%;最少为苗族,占比0.65%;布朗族和瑶族人数占比接近,为2%左右。具体如下图:
就吸食毒品种类而言,有海洛因、麻黄素、麻古、冰毒、鸦片及混合吸食,其中为海洛因麻古、麻黄素海洛因冰毒、麻黄素海洛因、麻黄素海洛因冰毒K粉、鸦片麻古、鸦片海洛因;统计发现主要以新型毒品为主,占比达到81.11%,而其中又以麻黄素和麻古为主,占比为39.41%、39.09%;多种混合滥用的所占比与吸食传统毒品的人数接近。具体情况如下图:
就吸毒人员职业而言,主要是务农人员,人数为210人,占49.19%;其次是无业人员,共66人,占21.50%;第三是务工人员23人,占7.49%;最后是从事个体经营人员8人,占2.61%。务农人员比例接近一半,成为调查的主体。具体如下图:
就戒毒人员婚姻状况而言,已婚的占32.90%。在没有婚姻的情况中,未婚者居于首位,占43.97%;离异占22.15%;丧偶的仅3人,占0.98%。在此数据中,戒毒人员中没有婚姻支持的为大多数。具体情况如下:
就戒毒人员年龄而言,18岁以下的0人,最多的集中在35-60岁,占55.37%;其次为18-35岁,占42.35%;60岁以上的占2.28%。特别要指出的是此统计的折线趋势与婚姻状况的折线趋势相似。
就强制戒毒次数而言,比例最多的是1次,占49.19%;2次的占31.27%;最少的为6次,占0.98%,其拆线趋势随年限而下降,其中2至3次的下降趋势最明显,3、4、5、6次中下降的趋势平稳。
就戒毒人员文化程度而言,主要集中于初中、小学、文盲三个层次,分别占34.53%、31.27%、26.71%;半文盲和大专文化程度占比接近,分别是0.33%、0.65%;中专文化程度的占比多于高中,分别是3.91%和2.61%。
就此人口学统计分析而言,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如果将每一项的统计最高值与高低值来比较分析,会得到高风险人群与低风险人群。最高值区域为:汉族,年龄在35-60岁,文化程度为初中,务农,未婚,强戒次数为1年,初吸年龄为18-35岁,吸毒年限为5-10年,吸食新型毒品为主,集中于麻古和麻黄素。最低值区域为:苗族,年龄在60岁以上,文化程度为半文盲,丧偶,强戒次数为6次,初吸年龄为18岁以下,吸毒年限为1年以下,吸食传统毒品为主,新型四种滥用极少,集中于麻黄素、海洛因、冰毒K粉、鸦片麻古、鸦片海洛因。
访谈调查发现,这些戒毒人员人格上有一些变化:一是情感方面,表现为冷漠,不关心人,易激怒,自卑心理严重,对他人信任程度低,对未来悲观,对社会和他人怀有敌意,缺乏家庭和社会责任感,面对环境易焦虑、紧张和抑郁。二是认知方面,戒毒者虽然讨厌毒品,但由于多次戒毒失败,对戒毒失去信心,无法建立正确戒毒动机,始终把吸毒“罪恶感”作为标签,失去自我感,无法回到正常生活轨迹,难以接受正性认识的影响,自我评价低。三是行为习惯方面,生活懒惰,追求高物质享受,自律性差,敷衍了事,缺乏意志力,从众心强,喜欢独处,等等。
“瘾”于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的认知,对“瘾”的界定是研究的起点。ICD-10中依赖诊断标准里,成瘾(依赖)(4)从精神病学的角度看,依赖与成瘾常常为同义词,往往指对某些化学物质,如酒精、阿片类物质冲动性使用以及强烈的渴求。的核心要素为:(1)失控:持久强烈使用精神活性物质的欲望,尽管明白有害,但仍然继续使用。(2)渴求:强烈的欲望或强迫性觅药与用药行为。(3)耐受性与戒断状态:耐受性指明显增加物质的使用量才能达到中毒量或预期效果,或相同的物质使用量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戒断状态为当物质使用减少或终止时出现的特殊症状群。
密歇根大学心理学家提出的“激励-敏感化理论”认为,当一个人想做一件事、想要一个东西的程度明显大于对这件事/这个物品本身的喜爱程度,那么这个人上瘾了,其中包括生理因素与心理因素。具体到“毒瘾”,当一个人接触到毒品时,其清楚知道最终可能获得消极结果的风险远远高于积极结果,但行为最终又不受控制,出现心理依赖时,“毒瘾”就产生了。
“毒瘾”其实就是心理依赖,它是由吸毒者强烈的欣快感和心理体验导致的。实际生活中,晋升、中奖、喜庆、赌博、烟、酒、毒品等都会激活奖赏系统。当毒品作用于多巴胺奖赏系统,就会产生诱人的欣快感和精神满足感,使人丧失对危险的感知力,对意外感痴迷和上瘾。“毒瘾”折射出人对关系和连结(connection)的基本需要:当人们缺乏健康的社会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联结时,只能寄托于与物的联结来缓解无法被满足的不适和孤立。从广义的角度来说,成瘾物可能是毒品,可能是色情影像杂志,也可能是赌博。(5)Johann Hari:Everything you think you know about addiction is wrong。https://www.ted.com/talks/johann_hari_everything_you_think_you_know_about_addiction_is_wrong/c。毒品成瘾影响人的生理健康,对人的生理结构的破坏非常迅速,比如暴瘦、牙齿脱落、皮肤腐烂等。
本文讨论的毒品成瘾是狭义的,指个体长期沉醉于反复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如成瘾药物、酒精等。表现为强迫性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并为获得该类物质常常不择手段。通常情况下,使用精神活性物质会出现耐受性,停止使用后会出现戒断综合征。笔者从以下层面进一步分析“毒瘾”形成的复杂机理。
当患者注射病毒或任何其他毒品时,人的大脑会释放多巴胺。作为病人,多巴胺(6)心理依赖与中脑边沿的多巴胺系统有关,多巴胺系统主要是由多巴胺神经元构成的,多巴胺与人的精神兴奋有关。的分泌来自对意外的反应,它不是快乐的制造者;换言之,多巴胺不带来快乐,只带来兴奋。欲望始于大脑中一个在进化上早就存在的区域,位于头骨深处,被称为腹侧被盖区。这一区域富含多巴胺。像大多数脑细胞一样,生长在那里的细胞长着长长的尾巴,穿过大脑到达伏隔核,这些长尾巴的细胞被激活时,会将多巴胺释放到伏隔核中,让人产生做某事的动力。这个回路叫作中脑边缘通路,通常更直白地称之为“多巴胺欲望回路”。(7)[美]丹尼尔·利伯曼 /[美]迈克尔·E.朗.贪婪的多巴胺[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21.“多巴胺欲望回路”是有可能被劫持的,最容易劫持这个欲望回路的叫作成瘾性药物,这些成瘾性药物会产生一种化学爆炸。因为在人的头脑中,本来都是一些柔和的、自体分泌的激素,但是一旦有药物进来以后,这个回路直接就被绑架、被控制了,人就完全失控了。(8)同上。化学爆炸所导致的这种成瘾性,压制了人的其他所有的需求。成瘾之后,世界上的一切东西只要有毒品就够了。(9)同上。
为什么有些人需要药物刺激才能产生这些化学物质?原因就是他们曾在小时候被“虐待”,导致“多巴胺欲望回路”的发展受到影响,只要小时候缺乏爱、缺乏亲情连结,就会导致大脑的回路发育不良,感觉到丧失、危险。使用新型毒品后,毒品刺激大脑使多巴胺神经元兴奋,导致多巴胺大量分泌释放,进而刺激奖赏系统,引起人的强烈快感和兴奋感。这种“奖赏效应”所带来的心理体验可以“医治”生活中的“失联”“孤独”“危险”。“他们社会参与度很低,或者说目前生活的状况很糟糕。”(10)《吸毒与犯罪的关系》,https://www.lvchengsidai.com/9685.html。“我们透过这种扭曲,让自己能够短暂地变成另一个人。”(11)《大脑的「行为性」成瘾与毒品、药物类成瘾有什么区别?心理上有什么区别?》,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854972。“吸毒让他们觉得自己像正常人,不再那么痛苦,让他们感受到爱。”(12)《TED演讲:如何理解成瘾问题》,https://new.qq.com/rain/a/20210405a04ks000。毒品成瘾的前后,就因为大脑中一开始会缺乏多巴胺,滥用后对于多巴胺的分泌产生依赖。
作为受害者,毒品破坏了吸毒者大脑正常运作所需的微妙平衡。无论何种情况,毒品都会刺激吸毒者大脑中多巴胺的释放。于是,吸毒者的大脑变得混乱不堪,开始将吸毒与一切事物联系起来。用不了多久,大脑就开始相信毒品可以解决生活中的所有问题……(13)[美]丹尼尔·利伯曼 /[美]迈克尔·E.朗.贪婪的多巴胺[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21.另一方面,毒品滥用导致吸毒者心理上的“溃堤效应”,唤醒-产生冲动-实施行动三个层面不断“轮回”,导致其正常生活习惯被改变,行为能力的退化和减低(动作迟缓、丧失劳动能力),社会交往与社会生存的缩小或减弱(无法与人交流、不能参加工作),人格的改变(易说谎、性格偏执、强烈的敌对心、逆反行为),自我控制能力、调节能力、心理平衡能力的异常改变。对于复吸者而言,人、地点、物品成为最有可能唤醒过往的三件事,亦是治疗毒品成瘾的难点。
作为违法者,吸食毒品逐渐成为其生活的重心和中心。对毒品近乎疯狂的渴求感,心理依赖的唤醒和产生冲动,是一连串发生在潜意识层面的条件反射。关于犯罪行为和毒品使用之间的关系,会有不同的理解:
一是毒品使用以一种持续的方式改变着吸毒者的人格,从而使其进入一种“犯罪的类型”。例如,1924年经过辩论通过了禁止在美国销售海洛因的法令,这是因为有医生证明海洛因会让使用者“丧失道德责任心”;还有医生证明,有些吸毒者的头脑结构“受到海洛因使用的永久伤害,这些人将最终走向犯罪。”(14)瑞 (Ray)著,夏建中译.毒品、社会与人的行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二是当个人处于毒品的作用下时,有可能引起犯罪行为。具有刺激作用的物质,如安非他明和可卡因能够使人产生妄想和“神经过敏”,这有可能在某种情况下产生暴力行为。幻觉剂PCP让人迷糊,失去疼痛感,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导致了PCP使用者具有危险性。
三是实施犯罪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金钱,然后再去购买违禁毒品。曾有对40万名囚犯进行的调查发现,几乎三分之一的盗窃和抢劫案、几乎四分之一的欺诈案是为了获得金钱去购买毒品。
四是毒品使用引起犯罪,违禁毒品使用本身就是一种违法行为。据统计,“毒品已经成为违法犯罪发生的重要诱因,在很多抢劫案、盗窃案乃至弑亲案中,毒品都充当着罪魁祸首的角色。”(15)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9/06/id/363708.shtml。具体原因是毒品的暴利诱使人们为经济利益而犯罪,毒品的巨大“毒性”(16)这里特指因毒品使用而产生的妄想与攻击性增加。往往使沾染者丧失理性,产生犯罪,更有购买毒品的高额费用迫使吸毒者步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第二、三代毒品的成瘾性更偏重于心理方面,生理成瘾相对较小并不代表没有,停止吸食毒品后会有痛苦的生理戒断反应。此外,吸食新型毒品引起的兴奋愉快感会在大脑中留下深刻记忆,不断吸食毒品的过程就是不停地强化这种记忆,强大的心瘾就此形成。调查中,一位滥用者描述道:“第一次吸食海洛因的时候,感觉像投入一个温暖的怀抱,就像被母亲拥抱的婴儿”。在吸毒者看来,毒品就是可以让人感到温暖,抵消压力、恐惧与沮丧的一种“药物”。毒品特别是新精神活性物质心理依赖,可导致吸食者思维方式、思维习惯的异常改变,直接引发一系列行为习惯发生改变,长时间吸毒导致心瘾根深蒂固,因此戒除心瘾是一个需要长时间的康复过程。
“毒瘾”的戒断不仅仅看作是一个个人的治疗,更要把它当作一个社会治疗--社会关系的恢复。在全封闭治疗环境中进行专业、全面的康复治疗,规范的戒毒医院会根据患者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差异制定治疗方案,挖掘患者自身潜能,促进其变被动的生理治疗为主动接受多重治疗。
个体咨询采用心理医生和吸毒成瘾者进行一对一的沟通模式。在安静、安全、相对独立的环境下,心理医生针对患者的个人心理问题进行咨询。治疗早期一般是以建立治疗关系、激发戒毒动机为主,治疗后期主要是以应对外在压力、预防复吸技能训练、建立家庭社会支持,重建信任、人格完善、职业咨询、精神支柱、回归社会等内容为主。在个体治疗或咨询形式中,根据吸毒者实际情况可采用灵活的治疗方式,如动机强化治疗、认知治疗、行为治疗、心理动力治疗等。
毒品成瘾容易引发一系列家庭问题,如家庭关系混乱甚至解体,家庭成员之间交流沟通困难,夫妻关系紧张,家庭成员不知道如何面对吸毒者等。对毒品成瘾的家庭治疗正是在这种认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家庭治疗可改善成瘾患者家庭关系,有助于患者操守的维持。家庭治疗一般在在患者戒毒期间一并进行,涉及患者的配偶、父母等核心成员。目的是治疗者指导家庭成员如何面对患者,包括鼓励、支持患者,向家人传达患者对毒品的态度,引导督促患者接受治疗,给予患者适应社会和参与工作的力量,形成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减轻患者对毒品的依赖。
毒品成瘾者多数没有正当职业,虽然患者戒毒康复后想恢复正常生活,但由于社会歧视、受教育程度等问题,或缺乏工作经验和谋生技能,难以找到一份谋生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生活没保障,精神会空虚。家庭和社会应该给予充分的包容,帮助其习得一项谋生技能、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巩固康复治疗成果,最大限度地融入家庭和社会,降低其复吸的可能性。心瘾治疗不会像躯体治疗那样只需要一段时间的疗养期,而是需要一个长时间的康复过程。真正有效的戒毒方法必须是系统化的、综合化的,至少包括上述几个心理康复治疗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