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雪
近年来,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愈加倡导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理解和尊重儿童的发展特点,关注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区域活动的评价环节在此背景下也更加凸显幼儿是评价的主体。如何支持幼儿的自主评价,提升幼儿的自主评价能力,不仅是案例中的教师重视的,也是包括我在内的许多教师当下实践探索的重点。结合自己在区域活动评价方面的探索,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些经验和思考。
一是避免形式主义,还原自主评价的意义。
自主评价能力的提升不仅有利于幼儿的自主学习,也对发展幼儿的语言、社会性和自我认知能力等有积极的作用。但如果教师把自主评价的价值单列出来并加以拔高,就会不自觉地选择延长评价时间、扩大评价范畴、翻新评价形式、提高评价要求等,让评价环节变得拖沓冗长,让幼儿感到负担沉重,进而引发幼儿害怕、反感甚至排斥这样的评价。
如果每次区域活动后的评价是着眼于幼儿在游戏中有怎样的表现,体现了怎样的游戏水平,反映出怎样的发展需求,需要教师后续给予怎样的支持,那么教师就不会纠结于“可以用怎样的形式‘让幼儿去自评和互评”“怎样让幼儿在游戏时关注同伴的表现从而可以对同伴做出评价”等问题了,因为自主评价是服务于如何更好地支持幼儿在游戏中的发展的,而不是服务于提升幼儿的评价能力的。
二是回归幼儿需要,循序渐进地增加幼儿自主评价的广度和深度。
明晰了区域活动中自主评价的定位后,我们便能理解为什么案例中的幼儿觉得参与评价是负担,甚至对参与区域活动都产生抵触心理了。和案例中的教师一样,我在评价的实践中也曾走过一些弯路,后来经过反思发现,一方面是我把区域活动评价环节的价值拔得太高,且过于看重形式,令评价环节复杂化了;另一方面是幼儿前期对评价经验储备不足。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开始细致观察幼儿日常在游戏和评价环节的状态,并有以下几点发现。一是游戏状态好、水平高的幼儿在评价环节表现得不一定好。有的幼儿游戏时非常专注、投入,游戏水平提升明显,但在评价环节并没有突出的表现;反之,有的幼儿游戏时参与度不高,但其观察能力、表达能力较强,因而在评价环节表现突出。二是幼儿在自我评价时非常关注教师的反馈,教师在与幼儿互动时的语言、姿态及给予幼儿的评价,会影响幼儿自主评价的意愿和表述的丰富程度。三是幼儿在评价环节的表现受其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影响较大,且与其参与的区域活动的内容、他人对其做出的评价有较强的关联性。
基于以上思考,我明确了循序渐进增加幼儿自主评价广度和深度的指导思路。首先,不把幼儿的游戏水平与评价表现挂钩,对于游戏中有亮点或游戏中遇到困难的幼儿,教师会在评价中给予反馈,至于幼儿是否愿意自我评价,则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对于评价时表现突出但游戏时表现平平的幼儿,教师会借助积极的评价激发他更加投入地参与游戏。其次,充分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积极示范作用,在一日活动中多用积极正向、丰富具体的评价语言来指导幼儿,鼓励幼儿,让幼儿感受评价的乐趣,习得评价的语言。这样,幼儿开展自我评价时会越来越自信,评价的语言也会越来越丰富。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他评。中、大班幼儿的社会性有所发展,但逻辑思维仍处于萌芽阶段。他评的实现不仅需要幼儿有与同伴合作的机会,也需要幼儿将所观察的现象、所關注的内容以适宜的逻辑组织好语言后表述出来。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所以在开展他评时要注意几点:每次评价都聚焦一些重点问题,引导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师幼共评,互相激发,产生更多评价的视角;有评价就必然有反馈、互动,激发幼儿重视他人的评价并乐于参与他评。总之,从一些具体问题着手锻炼幼儿的观察、思考、表达能力,如此,他评便会逐渐常态化。
(北京市朝阳区福怡苑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