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福艳
[摘 要]实践教学是提升师范生职业技能水平的重要部分,但是部分地方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仍存在实践教学课程目标“产出导向”不清晰、实践教学体系内容设置缺乏均衡性、实践教学管理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和实践教学质量保障制度不够健全等问题。对标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地方高校应重新构建“分层递进”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三级联动”的实践教学管理评价体系和“内外协同”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形成完整健全的“一核—四訓—三平台”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
[关键词]师范专业认证;实践教学体系;汉语言文学专业;重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6-0033-04
为了促进师范类专业的规范化建设,提升师范教育人才培养质量,2017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提出了师范生“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以下简称‘一践行三学会)”的毕业要求[1]。因此,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对照师范专业认证标准要求,探究师范生教育实践课程的理念转变和实践路径,重新构建完善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文章以北部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探讨重新构建“一核—四训—三平台”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期为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对实践教学的要求
实践教学不仅仅是指学生课堂教学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而且包含了师范生四年学习的专业认知、情感态度和职业技能掌握的一切实践性教学,应基于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对实践教学提出相应要求。
(一)产出导向教育——OBE理念
产出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简称OBE),也称成果导向、能力导向教育,最早由美国学者Spady于1981年正式提出,之后就成为欧美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教育理念[2]。OBE是师范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强调从“需求”的角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学生毕业要求预期达成目标,反向设计培养体系和评价体系,以保证培养目标达成度和结果的一致性。因此,实践教学应以OBE理念为理论基础,确定实践教学产出目标和任务,根据学校实际和专业定位,反向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明确实践教学目标,制定考核评价标准,进一步改进实践教学。
(二)实践教学要实现“三贯通”“四涵盖”
师范专业认证标准提出要建立健全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时间要求不少于一个学期,教育见习、教学实习和教育研习相互贯通。师范院校需要打破原有的一次集中实习的实践模式,科学安排好见习、实习和研习的时间,使之能体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连贯性。在实践内容方面,要求“涵盖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1],内涵更为丰富,外延进一步拓宽。这就需要师范院校更新理念,在训练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同时,还要把“师德体验”“教研实践”融入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当中,既要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也要拓展与其他教育环节的有机衔接,实现实践教学内容的“四涵盖”。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表征
当前部分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在目标导向、课程设置、评价体系和质量监控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笔者对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实践教学问题如下:
(一)实践教学课程目标“产出导向”不清晰
根据调查数据分析,目前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师范性不强,重理论知识传授而轻实践教学技能训练,容易导致培养出来的师范生实践教学能力不足,不能适应和满足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在教育实习中,部分学生普遍暴露出文本解读能力弱、课堂讲解分析能力不足、板书技能较差、班级管理能力欠缺以及与家长沟通协调能力较弱等问题。
(二)实践教学体系内容设置缺乏均衡性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明确提出“专业实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 的要求,且实践类课程的内容要丰富、多元,但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类课程薄弱,教学内容固守学科知识,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与师范专业需求的对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知识类课程占比过大,而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类课程占比不够,在教师教育类课程中,必修课与选修课不够均衡,后者数量相对不足[3]。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缺少教育研习,未能达到“见习—实习—研习”一体化。
(三)实践教学管理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针对师范生实践能力掌握程度的评价欠缺统一标准,量化指标的有效性不足,以实践导师主观性判断为主。如对“见习、实习、研习”缺乏具体、明确、客观的评分标准,随意评分现象时有存在,判断依据缺乏充分条件。同时,通过学校内部评价师范生毕业要求达成度,通过外部用人单位和第三方评估毕业生职业发展情况的内外评价机制尚未完善,总体反映出评价方式单一,评价主体分离,缺乏评价反馈等问题。
(四)实践教学质量保障制度不够健全
教学质量需要良好的机制、师资队伍以及校内外实训平台与实践基地的建设。然而部分高校与中小学协同育人的机制不够健全,合作路径较为单一。校内实践指导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对实习生的指导效果不大理想,而校外实习基地指导教师由于教学工作繁重或者权责不够明确,指导也不够充分。目前我院的微格教室、书写技能训练室还不能满足师范生训练要求,有的设备陈旧且更新不及时。同时,校外实习基地不够稳定,需要教师个人的人脉关系维系,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还不够完善。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与实践路径
基于师范专业认证标准“产出导向(OBE)”的核心理念,结合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重新构建健全完整的“一核—四训—三平台”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
“一核”指师范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即“一践行三学会”毕业要求;“四训”指基础教学实践、专业教学实践、综合教学实践、创新创业实践“四位一体”的训练;“三平台”指教师教育平台、“U-G-S”平台、校内外教育实践基地平台[4],突出专业实践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提高师范生实践教学能力。
(一)构建“分层递进”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OBE理念强调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并以学习结果进行“反向设计”。首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调研、问卷访谈、专家研讨等方式,根据现有培养方案的不足,参照《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2021年4月)》,以社会需求、用人单位需求、毕业生需求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人才培养定位。其次,细化四条毕业要求。把“一践行三学会”的毕业要求作为一级指标,再分成二级指标、具体指标点,通过分类培养,逐级达成[5] 。
(二)构建“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师范专业认证标准要求,构建以基础教学实践、专业教学实践、综合教学实践、创新创业实践的“四位一体” 的实践内容体系(如图2),目标指向培养学生的师德涵养能力、教学能力、育人能力和发展能力。
1.基础教学实践
一是训练学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让学生初步掌握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方法技能,学会课件制作和微课制作。二是训练“三字一话”,即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能力训练,夯实学生的教学基本功。基础教学实践的训练从大一开始到大二共四個学期进行。
2.专业教学实践
师德体验主要是引导师范生在体验式实践中进行,强调个体在实践中感受、领悟和内化融合在公共课、专业课和四大实践训练中,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师德规范和职业认同。
专业教学实践主要包括学科能力训练和职业能力训练。一是学科能力训练,我院实施学科素养涵养“1313”工程,要求本科生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至少阅读100部名著、背诵300首诗歌、阅读100篇学术论文(学术著作)、创作30篇作品(包括文学作品、小论文、教育研究报告等)。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专业能力,使专业实践和教育实践相结合。二是职业能力训练,主要包含语文教学基本技能、综合育人实践和教研实践。为达成职业能力训练目标,我院实施“八个好工程”方案,即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系统训练,最终达到“说好普通话、练好规范字、写好教案、做好课件、上好语文课、评好一堂课、开好班会、做好教学研究”八个方面的要求。
3.综合教学实践
综合教学实践主要包括社会实践、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形式。社会实践主要采取校外分散进行,包括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和“三下乡”主题活动等,通过社会调查与实践,把学到的专业知识、理论和技能综合运用于调查研究中,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努力实现“三习”有机贯通。教育见习是教育实习和研习的前提,从大一到大三贯通实施,共安排2周,通过集中在基地学校观摩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体验等,为学生独立开展教育实习做好铺垫。教育实习以集中实习为主,实习内容不但包括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同时融入师德体验、教研活动和教育教学调查等。实习时间可分两次进行,安排在第5学期(8周)和第7学期(8周),共16周。通过两次实习,更能促进实践与反思的有机结合,学生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中得到强化锻炼,教育教学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教育研习安排在教育实习之后,共1周,主要有教育教学实践研习、教学案例分析和教育日志等,可以采用专题研习、观摩研讨、小组讨论和反思交流等方式进行。
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进行基本的研究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科学精神的实践课程。教师在论文指导过程中,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帮助学生养成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4.创新创业实践
这一模块主要包括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和创客空间等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是课内实践活动的拓展和延伸。围绕专业核心课程开展“一坛一会四班四赛”活动,“一坛”即学院学术交流平台“敏昌论坛”的打造,每年不定期请校内外专家学者讲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术科研意识。“一会”即配合世界读书日在每年的四月举行“好书推介会”,目的是使学生养成读好书的阅读习惯。“四班”为朗诵演讲培训班、创意写作班、考研辅导班、礼仪培训班,强化学生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四赛”为教学技能大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和诗词大赛,通过定期举办各项比赛,既为学生提供展示个人特长的舞台,也能检验学生教学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促使学生树立进一步的发展目标。同时,利用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鼓励学生结合专业基础,申报创新创业项目,在合作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提升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构建“三级联动”实践教学管理评价体系
1.构建“校—院—系”三级联动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由教务处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并进行宏观管理,由学院、系、课程所在教研室负责具体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6]。成立由二级学院院长、教学教师、班主任、指导教师组成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领导机构及工作组织,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拟订学院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规划项目方案,制定相关工作制度及方案措施;制订实习计划、实习大纲、实习指导、实习考核等实践教学计划管理办法,保持与上级部门及实习基地的沟通与联系,协调制定建设方案等。
2.构建“立体多元”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实践训练和考核评价体系,形成“评价—反馈—改进”的闭环。首先要转变评价理念,确定“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实践教学评价新理念,对实践教学评价结果的对象进行四个维度的划分,即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综合评价,注重过程性考核。其次,重构评价体系,制定实践教学评价指标及观测点,建立科学、专业且独立的实践教学的评价机制。基于发展性评价理念,采用多元性评价方式,评价内容涵盖师德养成、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和教研报告。通过主体多方、内容多样、方式多元的评价,使实习生在实践中及时对标,发现问题,校准方向,调整教育教学行为,持续改进,使教育实习课程目标得以有效达成。
(四)构建“内外协同”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1.创新“U-G-S”合作共赢长效机制
高校主导、地方政府协调和地方中学配合,共同参与师范生培养工作,形成新型“ U-G-S”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地方政府统筹规划本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科学预测教师需求的数量和结构,做好招生培养与教师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地方中学协同制定师范生实践教学实施方案,接收并组织师范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选派优秀教师指导师范生的见习、实习或研习。高校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和“国培”“区培”项目,加强对中学师资的培训,促进教师改善教学和专业发展,努力达到优势互补,协同共赢,通过课题共担、赛事共举、成果共享等方式协同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2.落实“双导师”双向互聘机制
落实高校与基地学校师资双向互聘机制。高校遴选、聘请一线学校优秀教师、教研员承担部分实践性较强的师范生课程,校内外导师合作完成课程授课和教师职业技能实训任务。高校专业教師走出校园,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优势与智力资源优势,利用项目培训、专题讲座等形式,为地方基础教育和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学校教务处和学院分管领导组织各实习基地学校的分管领导进行实习工作安排与研讨,对中学导师给予指导性意见,进行业务指导和专业培训,定期对“双导师”履职情况进行考核,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3.建设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
加大资金投入,着力打造三大实践教学平台:一是创建一体化的教师教育训练平台。在原有的训练平台基础上,进一步建设电子备课室和案例分析室等,提供名师的课堂实录、示范课例、听课说课、专题讲座等视频内容的管理和点播服务,并提供视频内容评价交流功能,推动虚拟学习和教学实践相结合。二是“U-G-S”平台。高校投入一定的经费加强基地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如可以与基地学校共建录播平台,双方师生可以同时在线观看课堂教学、共同交流分享,打破实践指导的空间区域限制。三是校内外实践基地平台。学校教务处负责与教育局、教育实践基地的联系与沟通,协商各项建设工作,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满足每20个师范生不少于1个实习基地的要求。三方共建实践基地运行机制,加强实习基地的规范化管理,完善教学实践质量保障体系,利用实践基地开展专业培养,以达成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目标。
四、结语
师范生实践教学直接影响着师范生毕业要求的达成度。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对标师范专业认证标准,重新构建一套完善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探讨专业实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实践路径,有助于师范生实践教学能力的各方面训练,“师德能力、教学能力、育人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培养和迅速适应入职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满足地方用人单位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EB/OL].(2017-10-26)[2023-02-2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711/t20171106_318535.html.
[2] 申天恩,斯蒂文·洛克.论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J].高校教育管理,2016,10(5):47-51.
[3] 房艳梅.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27):41-43.
[4] 王海青,陈益智.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下“合作与实践”体系的重建与实践:以惠州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例[J].惠州学院学报, 2020,40(3):118-123.
[5] 裴培,郑小云.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下的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亳州学院为例[J].昌吉学院学报,2019(2):106-111.
[6] 穆香兰,张其志.三层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基于师范专业认证的标准[J].韶关学院学报,2019,40(2):11-15.
[责任编辑: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