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情

2023-12-15 15:57柔情
视野 2023年23期
关键词:二伯仁义人情

柔情

行人情,人情就是礼仪往来,行,就是走动。行人情,不仅包括过年过节去亲戚家走动,还包括所有的黑事白事娃满月,甚至还包括为了求人办事带着礼品上门去,等等。举例来说,一个出嫁的闺女,她过年要行多少人情呢?爷爷奶奶份的,爹妈份的,爹的七八个兄弟姐妹的,妈的七八个兄弟姐妹的,自家姐妹兄弟的,比自己大一点的堂表兄弟姐妹的。说实话,在那个年收入只有几百块的年月里,一家人在县城租住着房子,儿子在县城上小学,生活就是捉襟见肘。我有一年过年去柳婷堂姐(大伯家女儿)家,用外国文学上的话来说,就是住在贫民窟街区,门口都是黑黑的煤渣,房间里却连个火炉都没生,黑黑的破窗帘挂在那个临近走廊的窗户上,白天房间是黑的,需要开着灯。当年父母常常说柳婷没球瓜(蠢、丢人、不会做人的意思),嫁出去的姑娘也不知道行人情。我现在能懂得人情带来的巨大经济压力。她当年不行人情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我出生在一个几乎只有两个姓的小山村,所以往上数一两代,也许全村的都是沾亲带故的。我小时候,爷爷常常坐在门口的那个大石头上晒着太阳,穿着厚厚的棉袄棉裤,破棉鞋,戴着老虎头帽,胡子很长了,手里的点心往嘴里塞着,胡子上粘着口水和点心渣。爷爷喜欢坐席,在席上,吃着那大块大块的扣肉,嘴上糊着油。席不断,这也说明了村里的人情多。爷爷奶奶虽生了十个孩子,但临终也寄居在大伯的篱下——只有朝西的两间小屋,上房住着大伯,还是老屋,朝东的三间下房是娶媳妇用的,粉刷一新,贴着瓷砖,席梦思床垫,洗衣机,大电视,天花板上有很漂亮的吊灯,冬天生着火炉,火烧得极旺,那新媳妇穿着新做的棉袄棉裤吃着鸡蛋羹,火炉上烤着花生苹果,只是让人料想不到的是新房子并不能留住新媳妇,孩子还小的时候便闹着离婚了,留下那个吃鸡蛋羹长大却黑黑瘦瘦的毛妞。爷爷奶奶住在那个房子里已经一辈子了,爷爷老了,夏天的雨水大,房顶塌了,只好搬进大门口的那间曾是牛圈后来是毛坯的房子里,为此,大娘和大伯吵了不知多少架,大娘嚷着我要住进村沟边的那个牛圈里,大伯怒吼着,你去就去,谁还怕你了。大娘又哭闹着,虽然大娘也六十多岁的人了,但也许仗着自己天天给大伯做饭,没有她大伯活不了,所以大伯挺怕她似的。爷爷奶奶就又搬出来,结果又下大暴雨,房顶塌了一個大窟窿,那油毛毡悬在半空,上面还盖着泥沙,这才彻底搬进当初的那间牛圈里。

爷爷奶奶那辈的事情我不是特别清楚,只是常听奶奶说一些故事。当年奶奶是大地主家的女儿,但是因为是女儿,前面已经生了好几个女儿了,于是奶奶只好被送走。奶奶站在布店的门后往后看,爹正在街上给弟弟买油饼呢,她也不敢跟过去,跟过去只有被打再次被送回的命运,她知道自己的亲爹亲妈是谁,却只能生活在新的穷家里。后来,奶奶老了,倒是和前面家的兄弟姐妹走动频繁了起来。

一到过年,奶奶便有吃不完的肋条(我们那的说法,过年行人情一定要拿一块肋条),爷爷便在门口烧起锅头,上面煮起一块又一块的肉,我们一群孙子就跑过来跑过去的,爷爷给我们一人撕一大块肉。一直到天暖和起来,那几大盆煮过炸过猪油保存的猪肉才见底。爷爷奶奶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肉呢?那是因为行人情的多,主要是以奶奶的亲戚为主,有奶奶前面家庭的兄弟姐妹,有后面家庭的兄弟姐妹,有自己的几个女儿,女儿的孩子们,有嫁出去的几个孙女,还有一些奶奶的爸爸妈妈辈的亲戚等等,这人情几乎行到正月十五还没完,可不像现在初二那天像跑火车那样一家家来了提着几箱东西放下,说几句话就走,甚至有时候“哎呀,我还得赶紧去下一家,今天有好几家呢,把人情行完了,我们得赶紧回去开门,门面天天都掏着钱呢”,简直不像是行人情,倒像是走过场,这家下来是那家,一天之内,开着车(以往过年时候,不管路再远,我们都走着去行人情),几乎可以行十几家的人情。

说完这个,还得说说礼品的变化。爷爷奶奶那时代,一块两斤重的肋条(一般是两斤,有人仁义或者是过得好,三斤的也有,那没钱的不仁义的也会拿来一斤,最好的肋条是没有骨头的,有人拿来一斤的肋条,一长条肥不肥瘦不瘦的肉,掂起来说实话是不高兴的),一包二斤的白糖,一包二斤的鸡蛋糕。基本上是这三样东西为主,有人也许会带来几个苹果,几个橘子,都是有可能的。那年,奶奶在我家,小姑姑人没回来,托人捎回来一个塑料袋,父亲和几个亲戚在院子里提着那巨大的黄色塑料袋里的轻轻的肉和雪米饼,直骂着姑姑不懂事。现在过年,基本上是一箱牛奶,一箱饼干还是点心,有钱的人家也许会买个果篮,在我们那儿基本预算最初50、100、200,再后来升到300。去看生病的哥哥,也不需要送点心什么的。仁义的又给300块钱(我说的是不富裕的家庭,至于富裕的家庭,也许三万五万都拿出来,说是不要还),又拿水果牛奶,主要是给钱,因为知道他住院,花钱如流水,只有钱能派得上用场。

爷爷奶奶那一辈几乎都去世了,父母这一辈老了。爷爷奶奶那辈讲究仁义,所以逢年过节常常是提点着父亲大伯二伯去舅舅家走动走动,舅舅家住在深山里,父亲二伯虽嫌远,但也答应下来,商量着一起去,怎么去。一般是几个弟兄一路走着去,主要是为了父母的嘱托,仁义倒还是其次。因为对于父母这辈来说,仁义已经明显“缩水”了,但还是说得过去。到我们这一辈,仁义可以说是渐行渐远了。也许有人要怪现代化消费主义的冲击,这是大环境,自然是有着摧枯拉朽的巨大力量,个人在其中,受着巨大的影响。父母常常撺掇着姐姐过年要行人情(已经不是过年过节了,只说过年),为这事,姐姐和母亲常常吵嚷两句,用姐姐的话来说,有啥意思。姐姐骨子里觉得母亲是怕面子上过不去,所以有时候不免言语讽刺地说,你看你老想着你哥,你哥对你也不好(一般只要家里有人送来了礼品,母亲便说要去你舅舅家看看了,而舅舅从未来看过母亲,就算是来,也是顺路和空手),母亲就会很生气地骂姐姐是野百姓(不懂事理)。我想母亲的用意大概是怕姐夫欺负姐姐了,以后娘家会有说话撑腰的人。我懂母亲的苦心。姐姐生完孩子后,年纪越来越大,渐渐听进去母亲的一点话了,过年知道行一些人情。这在之前都是不可能的。姐姐走出山村,成为小市民,在城市里吃的用的哪一样不在花钱,但挣钱有多难呢?姐夫在超市里搬货,累得皮包骨头,面孔塌陷,才30岁却俨然50多岁。姐姐站柜台卖药,站得脚疼腿酸。儿子上幼儿园,尿裤子姐姐还得赶忙请假,先回家拿裤子再去幼儿园接孩子,接完了孩子只好回到家里,没人带孩子只好请假,班耽误了,也就意味着损失了钱。所以我也理解姐姐把钱看得重。

說父母这一辈被人情“拖累”了也不为过。在我的印象中,人情是大事,三天两头便开始念叨起来了:“她还不知道能不能活过今年冬天哩,你爸去看她,给她300块钱,她说你是谁我不认识,那年你奶奶在她家,你爸回来,说一句你奶奶的床单被套脏,她把你爸骂得人不是人鬼不是鬼的,全村都听见了。”“他家事还不少哩,刘民(大伯大儿子)住院,你大伯住院,你爸是一回拿300,一回拿300。”“柳婷居然把前面的孩子带来认亲,你说有啥认的?又不是自己生的,你说自己生的,带过来认亲是应该的,带别人的孩子来认亲,想要钱哩。”“你大伯二伯三伯住院,你爸回回都去,你爸住院,有人问一句没有(我家人是出了名的老实,说老实,大概是窝囊的意思,每回大伯二伯三伯家有事情,住院生病生孩子等等,父母都能被通知到,但是一到我父母这里,往往是没人知道。父母都属于‘不会哭的孩子,‘不会哭的孩子没奶吃。要是大伯三伯家有点事,首先二伯就会撺掇着几个弟兄去,其次,大伯二伯三伯家的女人都是农村里所谓的厉害角色,她们的巧劲此时就派得上用场了,她们会哭,会到处宣扬,母亲不会这一套,母亲只会说硬话,不知道圆滑,不知道撒娇,不知道哭)?”

除了这些亲戚间的往来,还有数不完的喜事满月酒,这家孩子要结婚了那家孩子过满月,这家孩子再婚了,都是村礼,30、50、100的上个没完。村礼是什么?是一个村的仁义,因为在一个村,即使人家早已搬到了县城,办事的时候还是要回到村里办,说是习俗,恐怕也是为了钱吧。曾经上过的礼不能白上了,当年是30,现在涨到100,钱在贬值,没办法。我也许太狭隘了吧?村里人终究还是一家人,因为你走到大世界里(出去打工),再回到村,依然会觉得还是村里人亲,所以刚才我说村里人回村办事为了钱恐怕是我“心思太细,像针一样。凡事都往远往开了看,你还能不遇到点啥事需要他们帮忙”?(用父亲的话来说)

“你大伯推进手术室,哭得稀里哗啦的。”父亲说这的时候哽咽了,“我去你家玩吧……你家孩子在,我就不去了……那好吧,我一会过去。”我能深切地感受到父母那辈的情义。但年少常常“鬼混”在一起的堂兄妹(两家挨着,吃饭就端着碗去了,捕蝴蝶,捉蜻蜓,玩雪,过家家,捉蚂蚱,天黑着跑着去奶奶家)各自回家来看父母,都没说过去他家看看,说几句话。但说是一个村的,父母为了省几块钱,站在村口拦住人家的小轿车,坐在车上,人家一句话也没问,只有尴尬和身上发不完的冷汗。人家三个儿子结婚,我们家都上礼金,且是50,但是姐姐结婚,人家只送来了30。

猜你喜欢
二伯仁义人情
二伯
永远不要透支人情
割麦子
三轴搅拌桩在仁义排涝站基础处理中的应用
不近人情是近人情
不要透支人情
仁义不过是“客栈”?
仁义不过是“客栈”?
人情之美
论孟子“居仁由义”的壮美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