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泷平 陈金玲 黎伟
【摘要】 目的 探讨团体社交技能训练在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3月—2021年3月茂名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83例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2例)、对照组(4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取团体社交技能训练,2组均干预4周。对比2组社会功能、病耻感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动性与交往情况评分、社会性活动技能评分、总体评分分别为(10.96±1.84)分、(15.98±3.96)分、(9.98±2.01)分、(36.39±6.34)分,均高于对照组的(8.78±1.72)分、(12.35±3.36)分、(7.69±1.54)分、(27.65±5.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歧视、病情掩饰、积极效应评分分别为(18.13±4.24)分、(13.42±3.52)分、(9.02±1.45)分,均低于对照组的(20.42±5.60)分、(16.63±4.04)分、(11.39±1.9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团体社交技能训练,能有效改善患者社会功能,减轻病耻感,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团体社交技能训练;社会功能;病耻感;护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7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721(2023)33-0010-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33.004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疾病,临床常表现为感知觉、思维和行为等方面的异常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具有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病程迁延等特点[1-2]。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生活中各方面的压力逐渐增大,精神分裂症的发生率也随之上升。儿童青少年分裂症患者由于发病年龄早,思维、认知及社交技能尚不完善,需及时开展疾病治疗,以减轻精神症状[3]。患者在治疗后易因缺乏社会功能,难以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加之传统观念对精神病患者常持有刻板偏见,患者易产生病耻感,不利于疾病的恢复,故治疗期间还应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团体社交技能训练作为临床常见的精神康复方法,在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交技能等方面具有较好效用[4]。当前针对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团体社交技能训练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茂名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83例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团体社交技能训练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3月—2021年3月茂名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83例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2例)、对照组(41例)。观察组男性23例,女性19例;年龄13~18岁,平均年龄(15.42±2.60)岁;病程1~4年,平均病程(2.26±2.12)年。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19例;年龄11~18岁,平均年龄(15.37±2.57)岁;病程1~3年,平均病程(2.24±2.13)年。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悉,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精神病学》[5]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年龄10~18歲;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能够独立完成本研究。
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躯体疾病者;合并其他精神疾病者;依从性较差者。
1.2 方法 观察组采取团体社交技能训练。(1)成立小组。成立护理小组,组内成员包括精神科主任护师、主管护师及护师,针对组内成员开展团体社交技能训练内容、流程及方法等的统一培训。将观察组42例患者分为4个组,每组10~11人,每周开展2次训练,每次训练45~60 min,持续训练4周。(2)训练方法。第1周(人际交往技巧),通过“名字接力”的方式鼓励患者进行自我介绍,将距离接触尺度(包括亲密距离、社交距离等)与目光接触技巧等人际交往技巧内容制成图片,在进行详细的讲解后鼓励患者间进行情景演练,教授画图相关技巧,通过画图游戏训练患者表达能力。第2周(寻求帮助技能训练),引导患者进行“盲行游戏”“填图游戏”等,鼓励患者遇到困难时寻求社会支持,同时讲解如何寻求帮助。第3周(培养自信心),采用PPT讲解的方式告知患者自信心对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性及树立自信心的方法,要求患者讲述自身最失败的事件及事件带来的启发,通过“竞选班长”的游戏鼓励患者挖掘自身优势,模拟外出逛街、购物等场景,训练他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的请求与拒绝技巧。第4周(解决问题的技能),设置社会交往冲突场景,例如“乘坐公共交通时,他人不甚踩到你的脚”或“与朋友间产生误会”,鼓励患者间分享自身解决问题的方法,组内共同进行讨论,并选取最佳的解决方案。通过角色扮演、举办比赛等方式,鼓励患者间进行赞美与合作。(3)活动注意事项。护理小组成员应注意观察患者训练过程中的表现,针对表现较好的患者进行正性反馈,针对表现欠佳的患者进行积极的引导与鼓励,要求患者家属给予患者充分的家庭支持,避免出现争吵或训斥的情况,增进亲子关系。
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在患者治疗疾病期间,为他们开设手工、绘画、音乐鉴赏及球类运动等兴趣班,鼓励患者结合自身爱好积极参与到兴趣班中,每个兴趣班均设置2名护师为患者进行兴趣指导。
2组均持续干预4周。
1.3 观察指标 对比2组社会功能、病耻感及护理满意度。(1)社会功能。2组干预前及干预后(干预4周后)社会功能采用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cale of social function in psychosis inpatients,SSPI)[6]评价。量表包含日常生活能力、动性与交往情况及社会性活动技能3个因子,共12个条目,采用0~4分5级评分法,分数与患者社会功能呈正相关。(2)病耻感。2组干预前后病耻感采用精神疾病病人病耻感评估量表(中文版)(stigma scale for mental illness,SSMI-C)[7]进行评价。该量表共包含28个条目,包括歧视(13个项目)、病情掩饰(10个项目)及积极效应(5个项目)3个因子,采用0~4分5级评分法,分数与患者病耻感呈正相关。(3)护理满意度。利用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ewcastle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scale,NSNS)[8]评价。量表采用1~5分5级评分法,共19个条目,满分95分,≥77分为非常满意,57~76分为满意,≤56分为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率+满意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 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社会功能 干预前,2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动性与交往情况及社会性活动技能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动性与交往情况及社会性活动技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动性与交往情况及社会性活动技能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病耻感 干预前,2组患者歧视、病情掩饰、积极效应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歧视、病情掩饰、积极效应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歧视、病情掩饰、积极效应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病耻感是患者因社会对疾病的负面反应或评价而产生的内化病耻观念。对于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他们不仅会受到疾病的折磨,还会因病耻感而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担。尤其对于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会对其社会交往造成严重影响,导致治疗、学习等依从性降低,社会适应能力下降,不利于疾病的康复。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年龄较早,他们的社会功能缺陷较成年人更加突出,预后更差[9-10]。
常规药物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病症状,但在改善社会功能、减轻病耻感方面效果不甚理想。以往临床通常采取康复训练的方式,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各种兴趣班,旨在通过各种兴趣活动增强患者社会交往能力,但常规康复训练的随意性较大,缺乏针对性的引导,康复效果欠佳。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动性与交往情况及社会性活动技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干预后观察组歧视、病情掩饰、积极效应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提示团体社交技能训练在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社会功能,减轻病耻感,患者满意度较高。团体社交技能训练是一种将同质化患者放置于团体情境中,使他们共同进行心理与行为学习的训练方法[11]。徐莲英等[12]的研究表明,团体社交技能训练能够改善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与本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进一步说明团体社交技能训练的优越性。本研究针对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团体社交技能训练,在结合患者病情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基础上,为患者制定合理的训练内容、确定训练频次,保障训练的有效性,提升训练效果。训练过程中采取模拟社会交往、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教授患者社会交往相关内容。患者可通过观摩与学习提升对社会交往的了解,积极改变自身行为,进行自我接纳,为提升患者社会功能奠定良好的基础。联合患者家属共同给予心理支持,反复强化患者正性心理与行为。患者可从中获得更多的积极效应,坦然面对与接受自身病情,从而达到减轻病耻感的目的。团体游戏与场景模拟可使患者在游戏过程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以提高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而增强其社会功能,尽早恢复正常生活。患者能够通过游戏体会到社会活动的乐趣,产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意愿与信心,进而利于提升患者参与的积极性,故护理满意度更高。本研究样本容量较小,且观察时间较短,存在一定不足,临床仍应扩大样本容量,延长观察时间,深入分析患者恢复情况,为临床提供更加全面的指导。
综上所述,针对儿童青少年分裂症患者开展团体社交技能训练,能够改善其社会功能,减轻病耻感,利于获得更高的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宋晨霞,蒋迎迎,裴超英,等.集体作业干预对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病人病耻感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44(12):1697-1699.
[2] 龙少红,王爱花,刘向来,等.社交技能训练对出院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6,27(17):2920-2922.
[3] 薛庆静,董潔.生活和社交技能训练在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0,26(12):1602-1605.
[4] 刘振东,王文婷.文拉法辛联合团体人际心理疗法对社交恐惧症患者疗效及自我效能感、焦虑症状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9,46(5):863-866.
[5] 江开达.精神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18-129.
[6] 宋亚军,张保利,李阳,等.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2013,28(4):316-317.
[7] 耿峰,董毅,KINC M,等.精神疾病病耻感量表中文版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应用的信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5):343-346.
[8] 牛洪艳,倪静玉,张玲,等.护理满意度量表在临床住院病人中应用的信效度研究[J].护理研究,2016,30(3):287-290.
[9] 杨娜,宫晓鸿,章艳.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病耻感与病耻抵抗的影响因素及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护理效果分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6(6):1282-1285.
[10] 赵丽,冯竹娥,盛玉霞.齐拉西酮合并心理社会干预对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8,43(5):621-623.
[11] 谭晓林,文丽,杨冰香,等.团体自我肯定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的干预效果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8,53(10):1168-1173.
[12] 徐莲英,刘蕾,郝弈峰,等.团体社交技能训练对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及社交心理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8,47(35):4448-4451.
(收稿日期:2023-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