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视域下立足“六元并举”探讨高职药学生健康科普能力的构建

2023-12-14 04:50梁杏梅陈雪琼廖乃英李日伦黄欣碧唐静芝黄湘农慧亮
右江医学 2023年11期
关键词:药学科普用药

梁杏梅,陈雪琼,廖乃英,李日伦,黄欣碧,唐静芝,黄湘,农慧亮

(1.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药学院,广西南宁 530023;2.广西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药物临床试验Ⅰ期研究室,广西南宁 530022)

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到[1],要普及健康生活,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同时,还指出要加大学校健康科普的教育力度,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构建相关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加大力度培养健康教育师资[2]。可见,纲要非常注重健康科学知识的普及,对于在课堂相关学科中开展科学普及教育也尤为迫切。

1 药学领域健康科普发展现状

1.1 环境因素:“互联网+”线上医疗健康服务存在的挑战由中国药师协会患者教育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的《药师提供互联网科普咨询服务的专家共识》提到了[3],在国家鼓励“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政策背景下,越来越多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医药新业态快速涌现,如远程审方、互联网科普与用药咨询、互联网药学服务、送药上门等,促进传统药学服务模式的转型甚至颠覆。然而,由于药师和受众在专业知识上的信息不对称、互联网的虚拟属性以及个别药师的功利思想,互联网科普和咨询服务对药师的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和人文素养提出了挑战。由于药学专业的毕业生绝大部分工作岗位为药品零售,需要跟病患和公众进行直接的、面对面的用药咨询与指导,故比较适合的准药师科普能力提升的方案应是线上和线下的有机融合,二者相融相促才能形成优势互补,故应科学推进“线上有资源,线下有活动,过程有评价”的培养进程。而学生的药学科普素养不够高、科普知识不够扎实,不能为顾客提供满意的药学服务,因此药品零售企业和机构迫切希望药学从业人员能做到健康科普和药学服务的规范化和专业化。

1.2 主体因素:融媒体时代对科普工作者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通过融媒体传播医药科普,可以缓解人们对医药学知识的恐惧感,提高对疾病的认知、用药的规范[4],且随着融媒体的发展壮大,随身携带的移动端就可以将大量医药知识尽收眼底,不再受时间、场地、呈现方式的限制,随时随地想看就看,想学就学。然而,新媒体时代对科普工作者能力的构建也提出了新要求,新媒体医药科普推送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读者对于医药学的兴趣,引导越来越多的人走近医药学,而且融媒体医药科普推送应考虑到受众人群的分布特点和需求,还应能根据不同主题,在文字编排、图片绘制、整体风格上作出调整,让内容与风格和谐统一,在生动、有趣、易懂、美观、实用的基础上,快速、高效、便捷地进行阅读学习,让科普知识能入心、入脑[5]。

1.3 客体因素:国民健康素养的快速提升和更高需求林彦君等[6]发现文化程度、职业、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等不同程度影响老年人安全用药;王月娟[7]调查研究发现,妊娠期妇女药物使用情况较为多见,但用药认知水平较低,特别是有妊娠合并症、存在妊娠并发症、妊娠期住院均会增加妊娠期用药可能,以上环节都成为妊娠期妇女不合理用药的危险因素。由此可见,特殊人群用药宣教尚且存在严重不足,更何况普通群众。这就非常迫切地需要我们的药师做出更加艰辛的努力,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充分利用专业知识,以严谨的态度、通俗易懂的方式,以最大限度、最方便快捷的方式给公众提供安全合理的用药知识[8],向广大公众宣传安全合理用药的知识和常识,逐步建立良好有序的健康教育体系,引导公众避免因不合理使用药物而造成的健康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健康,满足国民对于健康的个性化需求。

2 立足“六元并举”探讨高职药学生健康科普能力提升的策略

笔者开展了前期调研,对2019级校本部药学专业的学生及河池卫校、桂东卫校、百色卫校、来宾卫校、南宁卫校、北海卫校、钦州卫校、贵港卫校等8所联合办学点药学专业学生线上发布并回收了1646份有效问卷,问卷对学生的药学科普能力构建方面的意愿进行了调研。结果如图1所示,仅6.3%的同学在“你愿意将自己学到的药学知识进行传播和普及吗”此项上,表示不愿意;仅7.3%的同学在“对药学知识进行传播和普及,是否对你将来的药学服务能力产生积极作用”此项上,表示没有产生任何作用;在“在校期间,授课教师有意识的帮助你构建药学科普能力,你是否愿意”此项上,仅6.1%的同学表示不愿意。基于以上数据,在充分考虑学生意愿的基础上,开展药学生健康科普能力的构建研究,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将专业课程的知识有机串联起来,做到学有所用。基于以上调研结果,笔者随即开展了“六元并举”策略探讨高职药学生健康科普能力的构建。

图1 药学专业学生对于药学科普能力构建的意愿调研

2.1 围绕一个主题,“教学改革”为主旋律探索更科学、更高效的教学方法,开展符合时代主题的教学改革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将2019级药学专业学生列为开展项目的对象,以“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课程为依托,每5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将健康科普融入教师课堂、教师科研项目以及学生课业考核,帮助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中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转化为科普知识传递给病患和公众。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把重心放在知识的传递上,学生在忙于汲取知识的同时很少考虑怎么进行运用,故笔者团队主动探索打破这种现状的教学格局,帮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灵活串联起来,不仅告诉学生该知识“是什么”,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将“为什么”“怎么用”展示出来,用朋辈之间的情景模拟、有效探讨、活学乐学、互助互享、生生点评、优势互补等方式,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能力,帮助学生构建较强的药学科普能力,让学生能适当运用科普知识来服务岗位工作中遇到的各类服务对象,提高公众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学习的三维目标常由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质目标构成,在缺乏有效教学组织的情况下,学生往往更倾向于知识目标的达成,因此,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问题为导向、以作品为产出、以奉献为主旨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获取更多的责任心、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业自豪感和行业归属感,让他们为自己能贡献专业知识、回馈社会而产生获得感,随之而来的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在潜移默化中悄然达成。另外,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教学改革的过程离不开多部门多人员的合作,邀请的医务工作者、广西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学院新媒体中心负责人等,可为课题提供先进的、前沿的、有效的资讯,为科普作品的发布做好科学把关。

2.2 促进两个融合,“线上”与“线下”相融相促“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符合当代学生的学习习惯,可以实现学习的跨时间、跨地域、个性化、碎片化需求,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以“线上有资源,线下有活动,过程有评价”做主线,实现“线上”与“线下”相融相促、优势互补。“线上”活动借助学院新媒体中心微信平台“卫之元”公众号和抖音平台“用药那些‘小’事”栏目,发布健康科普日常推文和视频,定期上线,并整理形成资源库,如“高血压系列——症状、自测、用药、日常注意事项、预防”“不同药物剂型的使用系列——喷雾剂、气雾剂、缓释剂、舌下片”“用药误区系列——所有药物服完均要多喝水?什么胶囊不能掰开服用?血压稳定后就能停药?”等;“线下”活动借助开展实体活动来实现,如“课前五分钟科普微课堂”“药学科普知识进社区、下乡村”等,具体开展的活动有,鼓励学生参加八桂职教网的公益医药知识传播幕后志愿活动,做到“携手防痨防艾,共担健康责任”,在肺结核合理用药和艾滋病合理用药公益宣讲活动中发挥专业特长;鼓励学生将我校的第一届广西健康科普技能大赛二等奖作品“健康下乡之‘高血压漫谈’”进行下基层展播,助力乡村振兴;与党建结合,多次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之高血压防治与用药系列活动;以及鼓励学生打卡中药文化体验馆解说员志愿活动、参加职业教育活动周展示如何辨别真伪药物、如何正确煎煮中药材、手把手教学制作具有各类功用的香包等。学生通过参与各类“线上”“线下”混合式社会服务活动,可以让其提前感受工作状态,捕捉到自身的短板,从而对所学专业更加刻苦钻研,同时,学生在志愿活动中将所学化为所用,激发了专业情怀和行业情怀,能助力学生实践能力、沟通能力等的养成。

2.3 实施三级联动,校企合作企业“出题”、院系专业师生“做题”、医疗机构药师“审题”企业“出题”,指通过走访企业、看望实习、顶岗实践、座谈会等方式,收集企业对实习生及毕业生健康科普能力的期许,了解到企业希望实习生及毕业生能构建“三高用药指导”“特殊人群用药指导”“易混淆药名的区分”“医疗器械使用指导”“药物剂型的正确使用”“药物服用时间”等方面的健康科普能力。院系专业师生“做题”,指院系师生在拿到企业提出的期许之后,开始拿着考卷作答,共同探讨如何帮助学生构建健康科普能力、如何开展相关的系列活动。医疗机构药师“审题”,指的是在院系师生共同创作健康科普作品后,上交给药师进行作品科学性、普及性的评价,审核完毕合格之后再将作品用于发布和推广交流。项目的开展离不开合作企业的真实用人需求和岗位核心胜任力需求,教学组织只有跟企业需求相匹配,才能产生共赢,而一意孤行的教学则脱离了岗位的实际需要。项目的开展还依赖于课程组教师长期累积、整合的各种学习素材,但健康科普是一项新发展、新知识、新理念日趋迭代的工作,所有提供给学生研究的学习素材都会面临一个逐渐老化陈旧的困境,这也必将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影响授课效果。因此,持续收集、规整、优化新的素材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医疗机构药师的加入也是三全育人的一种体现,药师的“审题”是科普作品发布前的一道关口,是对公众负责的一种表现。因此,形成一套成熟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由院、校、企共同成立“健康卫士”“宣教能手”“科普专家”等人才库,定期补充人才、更新资源,可以为健康科普工作的持续开展提供保障。

2.4 开展四维评价,企业、教师、学生自评与期末总评相结合基于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结合“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和“职教20条”中“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的现代学徒制合作办学理念,参照企业反馈的人才培养需求确定教学任务,于课题开展完毕后收集并整理分析2022届药学生的麦可斯数据,了解企业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岗位胜任能力、沟通能力等的认可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求学生以不同药物制剂的生产、处方分析、质量控制、运输储存、合理使用为出发点,将制剂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灵活运用于制剂生产及用药指导的实践中,培养学生“匠心制药、仁心用药”的理念,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及多学科融合运用的能力,积极探索增值性评价,给学生发放职教云打卡任务,要求学生完成5次与药物服务有关的活动并上传相关活动资料,教师再基于学生在整个实践周期的“健康科普工作表现”进行综合评分;学生对于自我提升方面有哪些进步和收获,可在云课堂的星级自评处给出定量评价和主观点评,教师对学生的自评进行巡视指导,实时记录学生的不规范学习行为和不正确的操作过程,在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反馈,并进行常错点的共性总结,在自评的过程中,采用“小组互评、生生互评、互助互学、分享经验”的方式,实现学生的会做、会说、会分析、会解决、会反思、会总结;最后,以形成性评价的方式分析学生的期末总评,其包括在线课程(占比20%,考核参与度、作业、测试)、线下课程(占比35%,考核课件学习、考勤、课堂参与度、测验、作业)、期末考核(占比40%,考核理论知识、技能达成)以及增值性评价(占比5%,打卡药学服务公益活动不少于5次)。通过开展四维评价,能更公正、精准、科学、合理地评判学生的课业习得情况。

2.5 依托五大载体,开展浸润式科普能力提升活动依托五大活动载体,帮助学生构建健康科普能力,为从事将来的工作岗位增加核心胜任力。五大载体分别为(1)“课前五分钟科普微课堂”,即每次课会在职教云平台发布课前任务,要求学生围绕各种预设主题进行探讨、交流、查找资料,并形成约5分钟的简短汇报,如孕妇服用什么退烧药比较安全、蚕豆病患者应避免服用哪些药物、一天服用3次的药物指的是早中晚餐之后各服一次吗,等等;(2)“抖音推送药学科普视频”,即师生共同创作具备当代快文化元素的短视频,发布于学院抖音平台,并在平台开设“用药那些‘小’事”专题栏目,供师生投稿,已发布的短视频有“从辅料角度分析2元与200元维C的区别、服用藿香正气水能开车吗”,等等;(3)“微信公众号‘卫之元’推文”,即学院公开运营的一项公众号,管理员定期进行收稿、审核、推送,师生投递的各类资源均可在审核通过后进行发布,如高血压患者吃药要注意什么问题、滴眼液为何打开4周之后不建议再用等;(4)“药学科普知识进社区、下乡村”,即师生到我校对口结对帮扶的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六漫村开展中药材种植调研、帮扶工作,师生到各帮扶村进行义诊、测量血压、健康咨询、发放药品、发放急救应急手册,结合党建工作开展了多场次惠民活动,如高血压系列活动(冬季高血压预防,高血压防治科普进校园、进社区,高血压漫谈舞台剧展播等);(5)“传统中药文化宣传”,即师生在校内外各场所进行中药材真伪鉴别、植物扎染、中药标本展示、中药香囊制作等,并参加中药传统技能比赛、中药壮瑶药药膳大赛,坚定了传承技术技能、弘扬药香文化的初心。

2.6 实现六大助力,以成果导出作为课业追求项目的开展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导出为追求,稳抓六个助力,分别是(1)助力科普素养的提升,即项目开展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科普创作、科普劳动、科普人力的动态管理和调整,理论与实践并重,营造良好的科普氛围,让更多的师生认识到科普的重要性并主动参与进来;(2)助力药学服务能力的提升,即帮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依据点-线-面来进行深度思考,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串联,做到教中学、学中做、做中想;(3)助力“岗课赛证”的有机衔接,项目的开展围绕药学岗位核心胜任力开展,让学生提前感知职业的艰辛与挑战,同时,可将自己平时创作的科普作品用于各类校内外比赛,在赛有所获中体验到科普工作带来的喜悦,在1+X证书考取方面,学生参悟能力的提高能推动药物制剂工、医药商品购销员、中药调剂员等证书的考取;(4)助力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校期间打下的牢固基础,为学生今后的学业生涯、职业升迁、卫生资格考试、执业资格考试等起到不容小觑的作用;(5)助力校园文化建设,医药院校专业众多,除了药学专业的安全合理用药科普,还有护理专业的母婴健康科普、医学专业的急救知识宣讲、中医系的养生保健美容健身等,能形成“能说能干”相结合的点单式服务,真正实现专业回馈社会[9];(6)助力学生“医者仁心、药者匠心”素养的养成,项目的开展能让学生接触各类疾患与用药困惑,让学生能对服务对象产生共情,勇于承担提供良医良药的专业职责,敢于把普济众生作为己任,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3 总结与展望

现代医学模式逐渐由“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这对高职医药院校和学生的职能进阶提供了方向指引。该项目近年来积极探索健康科普理论的科学运用,带动健康科普工作的创新,累积健康科普工作的实践经验,开展项目化管理和品牌化建设,创新科普形式,着眼于公众切实关注的科普需求,以多元的形式进行呈现,不断扩大受众人群、提升科普成效。该项目对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操作、综合应用能力等进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系统培训,并融入健康科普的系列元素和活动,工作思路清晰、工作形式多样、工作过程可操作性强,已尝试在本学院、校外联合教学点、与学校建立了合作协议的企事业单位、社区及扶贫村镇等进行推广应用。

医药专业知识过硬是开展健康科普活动的基本前提[10],一味追求科普活动的各项产出而忽略专业功底好似舍本逐末,在进行科普创作过程中,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守正创新”,在学精学透医药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医药科普领域、创新健康素养内容,从公众关注的生活热点、医药认知误区、疾病预防、特殊人群用药须知、养生保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作为切入点,注重科普创作的科学性、创新性、时效性,用科普的方式说清、讲明各类晦涩的医药常识,用科普济民的心态和专业惠民的姿态向公众提供最恰当的医药咨询服务。

猜你喜欢
药学科普用药
高血压用药小知识
科普达人养成记
用药不当 反受其害
治病·致病·致命——用药需慎重
用药不如用乐——三择音乐养生法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基层医院药学人员培养之思考
药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药学进展》在国内66种药学类期刊中篇均下载量排名第1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