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留置导尿管尿路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及预防性护理措施分析

2023-12-13 01:18郑海燕李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年21期
关键词:尿路感染导尿管尿道

郑海燕 李娟

留置导尿管为临床常见操作, 能够协助患儿排泄尿液, 避免麻醉对小便排泄功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并能够通过记录尿量变化判定恢复情况。但留置导尿管期间易并发尿路感染, 引起尿急、尿痛、尿频等症状, 增加患儿痛苦, 还延长住院时间[1,2]。临床对于尿路感染多予以抗菌药物治疗, 以抑制病原菌增殖, 加快感染消退, 从而减轻患儿痛苦[3,4]。但小儿群体较为特殊, 其年龄较小, 自控能力较差, 临床配合度较低, 临床应尽可能预防尿路感染的发生, 以改善预后。而临床对于小儿留置导尿管诱发尿路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尚未完全明确, 临床还需深入分析, 以便于制定更具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 从而降低导管相关尿路感染风险, 减轻患儿痛苦[5,6]。鉴于此, 本研究旨在分析小儿留置导尿管尿路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及预防性护理措施, 为临床防治留置导尿管感染提供参考。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0 年1 月~2022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80 例留置导尿管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3 例, 女37 例;年龄1~13 岁, 平均年龄(6.56±2.22)岁;体质量8.5~42.5 kg, 平均体质量(24.36±7.42)kg。依据留置导尿管期间是否发生尿路感染分为感染组(11 例)与未感染组(69 例)。纳入标准:所有患儿均留置导尿管;临床资料完整;依从性良好。排除标准:留置导尿管前存在感染性疾病;存在免疫性疾病;心肺功能欠佳。

1.2 方法 通过查阅病历资料、电话随访等多种方式收集患儿年龄、性别、体质量、导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更换导尿管次数、导尿口护理、手术治疗、导尿管插管困难、低蛋白血症、使用抗菌药物、膀胱冲洗、既往留置导尿管史等资料, 先对上述基础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 待获得有统计学差异的项目后再行Logistic 回归分析, 获得影响小儿留置导尿管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尿路感染发生率:统计80 例留置导尿管患儿的尿路感染发生情况。尿路感染诊断:体温≥38℃, 伴有尿急、尿痛等症状, 尿常规可见白细胞升高, 或经尿细菌培养阳性。②分析小儿留置导尿管尿路感染的影响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尿路感染发生率 80 例患儿发生尿路感染11 例,发生率为13.75%(11/80)。

2.2 影响小儿留置导尿管尿路感染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 两组不同年龄、导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更换导尿管次数、导尿口护理、手术治疗、导尿管插管困难、低蛋白血症、使用抗菌药物、膀胱冲洗、既往留置导尿管史患儿的尿路感染发生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不同性别、体质量患儿的尿路感染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影响小儿留置导尿管尿路感染的单因素分析 [n(%)]

2.3 影响小儿留置导尿管尿路感染的多因素分析Logistic 多因素分析显示, 年龄<6 岁、导尿管留置时间≥3 d、住院时间≥7 d、更换导尿管次数≥2 次、无导尿口护理、手术治疗、导尿管插管困难、低蛋白血症、使用抗菌药物、膀胱冲洗、既往留置导尿管史是小儿留置导尿管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表3。

表2 小儿留置导尿管尿路感染的影响因素变量赋值情况

表3 影响小儿留置导尿管尿路感染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留置导尿管广泛应用于医疗护理过程中, 在排空膀胱、准确记录尿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留置导尿管属于侵入性操作, 在尿道留置过程中可对尿道及膀胱黏膜造成一定损伤, 促使尿道防御能力降低, 易被细菌经尿道口侵入而诱发尿路感染[7,8]。同时, 小儿群体尿道相对狭窄, 相较于成人在插管过程中更易出现损伤、出血等, 加之小儿年龄较小, 插管过程中配合度欠佳, 使得插管风险进一步升高, 故易并发尿路感染。而尿路感染发生后可引起尿急、发热、尿痛等症状,加重患儿痛苦, 并相应延长住院时间[9]。临床当前对于小儿群体留置导尿管尿路感染的原则为“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尽早明确感染发生相关因素, 并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 有助于降低尿路感染风险。

谢朝云等[10]研究显示, 362 例新生儿中, 63 例发生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 发生率为17.4%(63/362), 提示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风险较高;且多因素分析显示, 留置尿管时间、置管次数为尿路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 80 例患儿中发生尿路感染11 例, 发生率为13.75%(11/80), 提示小儿留置导尿管后尿路感染风险较高, 临床需高度重视, 与上述研究结果相一致。多因素分析显示, 年龄<6 岁、导尿管留置时间≥3 d、住院时间≥7 d、更换导尿管次数≥2 次、无导尿口护理、手术治疗、导尿管插管困难、低蛋白血症、使用抗菌药物、膀胱冲洗、既往留置导尿管史是小儿留置导尿管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5.850、5.697、7.442、5.000、5.203、9.714、6.533、8.157、7.018、6.300、8.000, P<0.05)。分析原因为:①年龄<6 岁:小儿群体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完善, 对于外界病原菌抵抗能力欠佳, 且导尿管留置过程中会促使尿道防御能力降低, 故更易发生尿路感染。加之年龄越小者自控能力越差, 对于置管操作的恐惧越严重,置管过程中配合度更低, 更易出现不良事件, 从而加重尿道黏膜损伤, 增加尿路感染发生风险。②导尿管留置时间≥3 d:留置导尿管为侵袭性操作, 导尿管插入过程中会引起侵入性损伤, 留置时间长则会对尿道造成持续性刺激, 且覆盖在导尿管表面的生物膜会长期存在, 增加导尿管表面细菌定植风险, 故更易出现尿路感染[11,12]。③住院时间≥7 d:医院为病原菌集中环境,住院时间长会增加与病原菌接触风险。住院时间长提示患儿病情更为严重, 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 抵抗病原菌侵袭能力也较差, 故感染风险更高。④更换导尿管次数≥2 次:导尿管留置作为一种侵入性操作, 会对尿道黏膜造成损伤, 多次插入导尿管则会加重尿道损伤,使得尿道防御能力进一步降低, 难以抵御病原菌侵袭,故尿路感染风险较高[13,14]。⑤无导尿口护理:导尿口护理在留置导尿管中尤为重要, 能够保证引流通畅, 维持局部环境清洁。临床若未能够做好导尿口护理, 则易导致病原菌积聚, 诱发尿路感染。⑥手术治疗:手术属于创伤性操作, 术中损伤及手术麻醉会对机体免疫功能造成抑制, 使得患儿术后免疫功能处于低下状态, 故尿路感染风险较高。⑦导尿管插管困难:导尿管插入过程中会对尿道造成一定损伤, 若患儿尿道狭窄, 则会出现插管困难等现象, 加重机械性损伤, 从而增加尿路感染风险。⑧低蛋白血症:低蛋白血症提示患儿存在营养不良, 而机体营养状态与免疫功能存在密切关系, 营养不良发生后会导致免疫相关物质合成减少, 促使机体免疫力降低, 对于病原菌的抵御能力下降, 故尿路感染风险更高。⑨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是临床防治感染性疾病的有效方法, 但不合理用药不仅难以预防尿路感染, 还会引起局部菌群紊乱, 增加尿路感染风险[15]。⑩膀胱冲洗:膀胱冲洗会引起机械性损伤,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感染风险。既往留置导尿管史:既往留置过导尿管的患儿尿道黏膜更容易出现损伤, 从而为病原菌侵袭创造条件, 故更易出现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根据以上影响因素, 临床可采取以下预防性护理措施:①加强健康宣教, 使患儿家属充分了解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及相关注意事项, 做好日常导管维护, 对于年龄大的患儿也可加强沟通, 取得其积极配合。②在留置导尿管过程中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 避免将病原菌带入尿路系统, 同时加强置管人员专业化培训, 使其熟练掌握导尿管留置方法, 确保一次性完成导尿管留置, 降低黏膜损伤风险[16,17]。③在导尿管留置后做好尿道口护理工作, 保持局部清洁, 避免病原菌定植。④鼓励患儿多喝水, 增加尿量, 增强尿道冲刷作用, 并尽可能缩短导尿管留置时间, 减轻尿路损伤[18]。⑤围术期加强营养干预, 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调整饮食方案, 确保营养摄入均衡。⑥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 减少不合理用药情况, 避免抗菌药物过度使用引起的菌群紊乱[19,20]。但本研究受限于样本量较少, 所得研究结果仍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 后续还可扩大样本量, 收集更多的基础资料, 开展高等级的临床研究, 以求进一步明确与尿路感染相关的影响因素, 便于临床防治方案制定。

综上所述, 年龄<6 岁、导尿管留置时间≥3 d、住院时间≥7 d、更换导尿管次数≥2 次、无导尿口护理、手术治疗、导尿管插管困难、低蛋白血症、使用抗菌药物、膀胱冲洗、既往留置导尿管史是小儿留置导尿管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临床应据此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护理措施, 以减少尿路感染发生。

猜你喜欢
尿路感染导尿管尿道
综合护理干预对手术后留置导尿管减轻尿路感染的效果
憋尿是尿路感染的重要诱因之一
抗反流尿袋对脑卒中留置导尿管患者院内感染的影响
老年尿路感染的抗生素合理应用
陌生的尿道肉阜
女性尿道憩室的诊断和治疗
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小儿尿道下裂疗效观察
改良导尿管在尿道成形术患儿中的应用
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修复尿道下裂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