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苯醚·咪鲜胺WP 对油茶软腐病防治效果试验

2023-12-13 08:36徐颂明黄元杰李梦佳
浙江林业科技 2023年6期
关键词:咪鲜胺苯醚软腐病

徐颂明,黄元杰²,李梦佳

(1. 浙江省桐庐县森林病虫害防治和野生动物保护站,浙江 桐庐 311500;2. 浙江省桐庐县分水镇农办,浙江 桐庐 311519)

油茶Camelliaoleifera是我国传统的木本油料树种,也是世界4 大木本油料之一,我国油茶的利用可追溯到2 300 多年以前,人工育苗栽培油茶可追溯到400 多年前[1]。目前,油茶产业在生态富民和乡村产业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按照《加快油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 年)》(林改发〔2022〕130 号)通知要求,2023—2025 年完成新增油茶种植127.8 万hm2、改造低产林85.05 万hm2,确保到2025 年全国油茶种植面积达到600 万hm2以上、茶油产能达到200 万t。

油茶软腐病Agaricodochiumcamelliae是油茶重要病害之一,在中国南方各省油茶产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危害,发病后会造成软腐、落叶,严重者导致落果。魏安靖等报道,常山油茶研究所苗圃的孟江园红油茶,1978年只有个别植株发病,1979 年植株发病率达45%,1980 年植株发病率高达100%,病情指数高达93.3%,落叶严重,个别苗木叶片全部凋落,整株枯死[2]。该病对油茶幼苗的危害日趋严重,分布之广仅次于油茶炭疽病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现已确定为检疫性有害生物[3]。油茶软腐病是由油茶黑黏座孢霉Myrothecium camelliae引起的、发生在油茶上的病害。受害叶片初期在叶尖、叶缘或叶片部出现圆形或半圆形水渍状斑点,接着迅速扩大为土黄色大斑,叶肉腐烂变软,仅剩表皮,病叶可在2 ~ 3 天内纷纷脱落;后期,病斑上长出一个个土黄色圆形纽扣状小颗粒。受害果实,初期果面上出现水渍状斑点,后扩展成土黄色或褐色圆斑,最后病变组织腐烂变软且有汁水,常不规则开裂,其上也出现土黄色小颗粒。

油茶软腐病要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治方针,制定病害防治方案,探索出适合种植地理环境、气候特点的预防措施,才可以控制病害感染蔓延。但预防和防治的对口药剂很少,研究报道预防效果较好的是波尔多液,防治效果较好的是吡唑醚菌酯[4-6],防治油茶软腐病的药剂单一,长期使用易产生抗药性而导致防效下降甚至丧失。苯醚甲环唑是一种广谱的三唑类杀菌剂,是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具有高效、安全、低毒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真菌病害的防治[7]。咪鲜胺是高效、广谱、低毒和内吸性强的麦角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其作用方式主要是抑制14-a-脱甲基酶的活性,使麦角甾醇的合成受阻,导致真菌菌体细胞膜功能异常,从而使细胞死亡,达到杀菌目的,被广泛用于治疗和铲除由尾孢属Cercospora、核腔菌属Pyrenophora、喙孢属Rhynchosporium、核盘菌属Sclerotinia、镰孢属Fusarium及白粉菌Erysiphe、炭疽菌Colletotrichum等致病菌引起的谷类、观赏植物、蔬菜等作物病害[8-9]。本文选用由苯醚甲环唑与咪鲜胺锰盐两种作用机理不同药剂复配而成的75%苯醚·咪鲜胺WP(15%苯醚甲环唑+60%咪鲜胺锰盐),进行防治油茶软腐病药效试验,筛选出作用机制不同的杀菌剂进行轮换使用,延缓或避免病原菌产生抗药性,提高防治油茶软腐病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油茶 供试油茶为浙江红山茶Camelliachekiangoleosa。

1.1.2 供试药剂 试验药剂为75%苯醚·咪鲜胺WP,对照药剂为25%吡唑醚菌酯SC,均为浙江天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农药登记证号分别为PD20160624、PD20170973。

1.2 方法

1.2.1 试验设计 试验地位于浙江省桐庐县林场瑶琳工作站,地理坐标为120°1′28.8" E,30°13′7.8" N。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降水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为16.6℃,年降水量为1 443.1 mm,无霜期为252 d,年均日照数为1 991.4 h,土壤为红壤土,海拔为110 ~ 160 m。

试验林面积2 hm2,为马尾松Pinusmassoniana林下套种油茶,马尾松(45 年生)密度为450 株·hm-2,油茶(31 年生)密度为1 200 株·hm-2,郁闭度为0.73。2018 年以来,该油茶林油茶软腐病发生严重,一般病株率达到30%,严重时达95%,果发病率为35%,个别单株的果发病率达到90%。

试验分5 个小区,每试验小区油茶30 株为一个重复,重复3 次,各试验小区间隔3 m 设立保护行。每个小区设置75%苯醚·咪鲜胺WP 1.0 g·L-1、1.5 g·L-1、2.0 g·L-13 个浓度处理,对照药剂为25%吡唑醚菌酯SC0.67 g·L-1,清水为空白对照;25%吡唑醚菌酯SC 的浓度确定参照DB36/T 1308—2020(油茶软腐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10]及赵丹阳等[6]的研究结果推算。

1.2.2 施药方法 将供试药剂75%苯醚·咪鲜胺WP和对照药剂25%吡唑醚菌酯SC用清水分别配制成1.0 g·L-1、1.5 g·L-1、2.0 g·L-1和0.67 g·L-1试验设计浓度,空白对照用清水,于2023 年6 月26 日对各处理油茶全株进行喷雾,各处理药剂喷药液量和空白对照喷清水量均为450 L·hm-2。

施药器械为卫士16 型手动喷雾器。

1.3.试验调查

分别于施药后10 d 和20 d,在树冠中上部取各处理植株新梢上的全部新叶,调查记录各处理病情严重度,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按照发病分级标准进行病情等级划分,共分成五级,并按发病等级赋予不同的计算值,具体见表1。

表1 油茶软腐病发病分级标准Tab. 1 Classification of the occurrence of A. camelliae

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公式如下:

病情指数 =100×∑(各级病株数×该病级值)/(调查总株数×最高级值);

防治效果 =(空白对照病情指数-处理病情指数)/空白对照病情指数×100%。

利用DPS 软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应用Duncan 氏新复极差法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药剂浓度对油茶软腐病防治效果的影响

不同施药浓度对油茶软腐病的防治效果见表2。

表2 75% 苯醚·咪鲜胺WP 对油茶软腐病的防治效果Tab. 2 Effect of Difenoconazole-Prochloraz 75% WP against A. camelliae

由表2 表明,75%苯醚·咪鲜胺WP 对油茶软腐病的防治效果随药剂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并且施药后10 d 和20 d 时的2 次调查结果趋势一致。施药后10 d 时,以2.0 g·L-175%苯醚·咪鲜胺WP 的防治效果最好,达90.81%,与1.5 g·L-175%苯醚·咪鲜胺WP 的(86.42%)及对照药剂0.67 g·L-125%吡唑醚菌酯SC 的防治效果(92.31%)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1.0 g·L-175%苯醚·咪鲜胺WP 和空白对照的防治效果(P<0.05)。药后20 d 时,1.5 g·L-1、2.0 g·L-175%苯醚·咪鲜胺WP 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0.28%、86.83%,与对照药剂0.67 g·L-125%吡唑醚菌酯SC 的防治效果(86.83%)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1.0 g·L-175%苯醚·咪鲜胺WP 的防治效果(P<0.05)。

2.2 施药时间对油茶软腐病防治效果的影响

由表2 表明,不同施药处理,施药后10 d 时的防治效果均高于施药后20 d 时的防治效果,说明随着施药时间的增加,防治效果逐渐减弱,但所有处理施药后10 d 时的防治效果与施药后20 d 时的防治效果均无显著差异。

3 结论与讨论

75%苯醚·咪鲜胺WP 不同浓度对油茶软腐病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75%苯醚·咪鲜胺WP 对油茶软腐病的防治效果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加而升高,施药后随着时间的增加,防治效果逐渐减弱,用1.0 g·L-1、1.5 g·L-1、2.0 g·L-175%苯醚·咪鲜胺WP 在油茶软腐病发病期对油茶全株喷雾,施药后10 d 时防治效果分别为66.33%、84.62%和90.81%,施药后20 d 时防治效果分别为61.44%、80.28%和86.83%,1.5 g·L-1、2.0 g·L-175%苯醚·咪鲜胺WP 的防治效果与对照药剂0.67 g·L-125%吡唑醚菌酯SC 防治效果无显著差异,75%苯醚·咪鲜胺WP 可以作为油茶软腐病的防治药剂,使用剂量以1.5 ~ 2.0 g·L-1为宜。

试验油茶林在马尾松林山坡上,虽然排水条件好,但光照不足,通风条件差,林间湿度大,油茶软腐病发生严重。与空白对照相比,药后新叶感病数量明显减少,植株长势旺盛。因此,可在病害发生初期,视病情轻重用75%苯醚·咪鲜胺WP 1.5 ~ 2.0 g·L-1均匀喷施油茶全株,可有效防治油茶软腐病,并与吡唑醚菌酯等防治药剂轮换使用。

猜你喜欢
咪鲜胺苯醚软腐病
不同叶菜类蔬菜品种对软腐病的抗性
苯醚甲环唑复配型杀虫剂研究进展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45%苯醚甲环唑·异菌脲悬浮剂
HPLC-MS/MS法测定32%肟菌·咪鲜胺水乳剂 有效成分含量
河南周口水果市场上猕猴桃软腐病主要病原真菌鉴定及防治研究
超高效液相色谱一串联质谱法测定蒜薹中的咪鲜胺残留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苯醚菌酯及其开发
咪鲜胺降解菌群的富集及降解特性研究
苯醚甲环唑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伊犁地区蝴蝶兰软腐病病原体的分离与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