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路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以下简称《读本》)作为国家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重要助力。
“习言习语”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对诸多问题论述的凝练,闪烁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光芒,句句经典,饱含浓浓的家国情怀;字字珠玑,传递中华文明的力量和希冀。而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的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二者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近年来,我所在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团队开展了将艺术资源引入小学低年级《读本》课堂的实践探索,发现借用艺术资源,在教学中通过直观、正面的教育来引导和启发学生,不仅尊重了学生的成长发育规律,而且也关注到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更好地帮助他们树立爱党爱国情怀。下面以小学低年级《读本》中的第2 讲《一心跟着共产党》为例,谈一谈我校在思政教育中“巧用艺术资源,让习言习语入耳入心”的做法。
思想政治教育旨在给小学生提供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和人际交往能力,拥有自信、自强、自律的品格。文化艺术在此基础上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赋予独特的内涵。文化艺术的魅力不仅源于外在形式,更来自其精神内容。优秀感人的文化艺术作品离不开对真善美的追求,这些追求如春风化雨般影响着小学生,不仅能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让小学生接受美的观念,在浮躁的环境中自觉摒弃假恶丑。音乐在小学生人格塑造过程中起着引领他们积极发展的作用。它能培养学生的审美、审丑能力,提高他们分辨对错的能力,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和修养各方面发生变化。
在《习近平爷爷心系人民群众》中,习近平总书记有这样一句话“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他们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能不能过好新年、过好春节。”学生不是很明白,教师可以进行这样的教学:
师:党的总书记习近平爷爷时刻牵挂着广大的人民群众,请同学们看课本的第18、19 页,看看他都走访关注了哪些人民呢。
生1:有听障小孩,有工人。
生2:有农民,还有北京当地人。
师:孩子们,我们再从地图上找一找,书上出示的地方都在哪里。
生3:内蒙古在最北边,云南在最南边。
生4:山东在东边,甘肃在西边。
师:孩子们,你们是否发现书上这里还有很多省略号,说明——
生1:说明习近平爷爷还去过中国的很多地方。
师:是啊,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居住在中国领土上的每一个中国人,习近平爷爷都牵挂着,尤其是贫困地区的人民。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时刻将人民放在心上。
师:孩子们,《领航》唱出了共产党浓浓的为民心、为民意之情,让我们跟随习近平爷爷的足迹,唱一唱这首歌吧!(配合播放习近平总书记走访人民群众的图片)
看着视频里面一个个鲜活的镜头,学生是动容的。教师放的是儿童版本的《领航》,学生唱得也不费力。令教师意想不到的是,在一年一度的校园歌曲比赛中,有学生跟老师要了《领航》的视频,并去参加了比赛。
爱国主义歌曲不仅用歌词记录了过去,也弘扬了时代精神。比如,在讲1921 年至1949 年28 年浴血奋战的历史时,教师可以选择《黄河大合唱》这个曲目。铿锵有力的曲调热情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决心,至今学生们唱起来仍然热血沸腾。比如,在教学《党和人民心连心》时,教师采用了流行曲调改编的爱国版《错位时空》和《少年》。学生所熟悉的流行曲调传唱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丰功伟绩,宣示着党的初心和使命。而《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红色歌曲充满爱国主义精神,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人们对祖国、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和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巨大决心和坚强信念。
爱国歌曲能够激发小学生传承歌曲作者的意志,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把人生理想融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中,用拼搏奋斗书写精彩绚丽的青春篇章。因此,在艺术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选择彰显时代特征和主流价值取向的艺术作品,挖掘和提炼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艺术作品陶冶情操、培养民族精神与情怀的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文化自信心。
舞蹈集历史、文学、哲学、音乐、美术等多种学科为一体,在推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源于生活的同时也高于生活,作为一门艺术,其表达形式的多样性和深刻性能够向不同年龄阶段和社会层次的群体进行情感和内容的传达。
在《党和人民心连心》中,我重点讲了习近平总书记讲过的“半条棉被”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1934 年的红军长征途中,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 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课本中有“徐解秀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一句话。当时的苦难生活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生活在美好时代的他们没有吃过苦,更没有挨过饿、受过穷,他们无法感受徐解秀奶奶对共产党员的情感。怎么让他们感受“党和人民心连心”呢?
我是这样处理的,提前找到了关于“半条棉被”的湘剧。课堂是这样展开的:
屏幕播放:《十送红军》。当悠扬深情的合唱和着红军长征苦难的场景画面勾勒出那段艰苦卓绝的光荣岁月,学生一下子安静下来,目光被深深吸引。
教师(定格最后一个镜头,缓缓地说):分别时,董秀云看见徐解秀家徒四壁,决定把自己的新婚棉被留下来。一番推让后,执着的董秀云拿出剪刀,将棉被剪成了两半,留下一半送给了徐解秀,随即踏上了新的征程……
学生们的眼睛湿润了。
师:隔了那么多年,徐解秀为什么要珍藏那半条被子?那仅仅是被子吗?
生1:那是共产党员对她的深厚情谊。
生2:那代表着共产党员无私的爱。
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读懂了半条被子,爱国之情也在无形之中形成。
戏剧的效果深入人心,在今年的六一儿童节上,孩子们想打破以往文艺表演的传统,于是找到了我。
生:老师,今年的六一儿童节,我们班出什么节目?师:怎么,你们有想法啦?
生:以往老是唱歌、跳舞,今年我们换换口味呗。师:你有什么好建议吗?
生:我国的航天事业不断刷新纪录,我们很多同学对星空感兴趣,我这边有《星辰大海》的剧本,我们要不试着演一演?
师:在这等着我呢!那我们试试看吧。
最后,孩子们用自己的热情、自己的肢体语言有模有样地展现了一代航天人对中国梦的追寻,也把小小少年的志向传递到同学中,展现了新时代少年的精神风貌。而这正是戏剧带给他们的精神鼓舞!(见图1)
图1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人类在进行活动的时候,就显示了绘画的天分,可以说,美术和我们生活的世界关系极为密切。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指出,要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其他相关文件精神也表明,要更加注重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全面提升学生意志品质、思维能力、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因此,在思想教育教学实践中,潜心挖掘美术资源、渗透美术教育,也不失为一种有挑战、有意义的探索。
在28 年的浴血奋战中,“八一南昌起义”是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它是划破夜空的一道闪电。我布置学生了解八一南昌起义的前后史实。课堂上,学生交流表达中有对当时反动统治的愤慨。随即,我把极具代表意义的《南昌起义》这幅油画(见图2)呈现在学生面前。重点告诉他们这里面的人物:周恩来等中心人物他们的面部表情从容不迫、张弛有度,而战士们的表情稍显凝重。从这里可以看出来,这场战斗非同一般。在人物的动作和表情上,我对画家黎冰鸿的设计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周恩来站在总指挥部的门前,只见他举起右手,目光坚定,这预示着他对未来必胜的信念;周恩来左侧是贺龙,他右手轻抚腰带,眼睛正视前方,这流露着他对战士们的期待,也展现了他在大战前无所畏惧的英雄气节;刘伯承坐在木箱上,面朝周恩来,嘴角微微翘起,预示着他对这场起义充满了信心。
在讲解过程中,同学们对周恩来、朱德、刘伯承等老一辈革命家产生了浓浓的敬佩之情,进一步领会共产党是一心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同时也对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我们在三年级开展了“习言习语书签”活动,让思政教育与美术学科相融合。在美术教师讲解色彩搭配的基础上,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沉浸在创意的海洋中。他们一双双巧手灵活翻动,做出了一张张生动有趣的书签,并将“习言习语”写在自己绘制的精美书签上,随后跟同学展示自己这样搭配色彩的意图(见图3)。“习言习语”在一张张精美的书签下熠熠生辉。三年级掀起了“学典”“用典”的热潮。
图3
舞蹈给人美的享受,音乐的旋律让人陶醉,美术图片使人展开丰富的想象。浇花浇心,育人育心。只有教好、用好《读本》,引导学生深入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耳入心,才能帮助学生在知识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为党更好地育人,为国更好地育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