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蔓枯病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的应用效果

2023-12-13 03:50吴燕君洪文英朱徐燕张国顺何林海朱海燕华永刚
浙江农业科学 2023年12期
关键词:瓜类丝瓜防治效果

吴燕君,洪文英*,朱徐燕,张国顺,何林海,朱海燕,华永刚

(1.杭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杭州 310016;2.杭州市余杭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杭州 311100;3.杭州余杭区塘栖镇张国顺家庭农场,浙江 杭州 311106;4.杭州良渚麟海蔬果专业合作社,浙江 杭州 311118;5.杭州市农业农村事务保障中心,浙江 杭州 310016)

蔓枯病是瓜类作物生产中典型的土传病害[1],可危害甜瓜(Cucumismelon)、西瓜(Citrulluslanatus)、黄瓜(Cucumissatirus)、丝瓜(Luffaaegyptiaca)、苦瓜(Momordicacharantia)等12个属、23个种以上的葫芦科作物[2],近年来其发生呈逐年上升的态势,病害发生严重时田间发病率可达60%~80%、减产30%以上,严重影响我国乃至世界瓜类产业发展[3]。瓜类蔓枯病在我国江苏、安徽、浙江和江西等地主要由亚隔孢壳属(Stagonosporopsiscitrulli)病原菌侵染引起[4],在瓜类整个生育期的植株地上部均可发病,主要危害茎蔓和叶片,病害流行时果实也可发病,其病原以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附着在土壤、杂草和病残体上进行越冬或以种传方式将分生孢子和菌丝体藏在种子表皮、子叶或胚中,翌年病原菌侵染植株引起发病[5]。该病的发生程度与温度、湿度和栽培管理等因素有关,适温高湿是病害发生的主导因素,当环境温度20~25 ℃、相对湿度达80%以上时该病易发生流行[6-7];连作田土壤中病菌基数增加、发病较重;农事操作留下伤口,导致后期温度湿度适宜时病害发生蔓延;植株生长势弱、缺磷钾肥而氮肥施用过多、通风不良的田块病害发生蔓延迅速[8],特别是瓜类作物大规模专业生产基地,在设施栽培、连片种植的环境条件下更易发生流行。国内关于瓜类蔬菜蔓枯病的防治技术研究起步较晚,生产中可推广应用的高抗品种较少[4],生物防治制剂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实验室测定阶段,田间推广应用尚需时日[9],化学防治仍是最常用的措施。蔓枯病初发病时症状不明显,一经发现,往往已发病较重,一般的防治措施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严重影响产量。此时不合理用药不仅导致病原菌抗药性增强、防治效果下降,还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加强栽培管理,结合天气情况及早采取预防措施是防治该病的关键。本研究从丝瓜生产全过程管理入手,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对丝瓜蔓枯病的防治效果,以期为瓜类生产提供防效好、操作简便、成本适当的技术模式。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条件

试验地设在杭州市临平区塘栖镇泰山村张国顺家庭农场,供试基地连续多年种植丝瓜,蔓枯病发病严重年份丝瓜减产约65%。供试作物为丝瓜,品种为本地香蕉品种,于2021年3月6日播种育苗,4月8日移栽,选用苗高20~30 cm、6~7叶1心的香蕉丝瓜秧苗,株距50 cm,种植密度为每667 m2167株,6月上旬开始采收,11月下旬采收完毕。

1.2 试验材料

供试农药: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巴斯夫欧洲公司产品);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东莞市瑞德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产品);30%噁霉灵水剂(江西禾益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产品);30%多·福可湿性粉剂(东莞市瑞德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产品);25%咪鲜胺乳油(安道麦辉丰江苏有限公司产品);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产品)。

供试肥料:生物有机肥,有效活菌数≥0.20亿·g-1,有机质≥40.0%,山东友邦肥业科技有限公司产品;商品有机肥,pH值7.8,有机质含量74%,氮(N)含量4.84%、磷(P2O5)含量3.42%、钾(K2O)含量2.58%,杭州绿宝有机肥有限公司产品;复合肥,N、P2O5、K2O含量为15%、15%、15%,挪威雅苒国际有限公司产品;99%磷酸二氢钾,中化(烟台)作物营养有限公司产品。

1.3 试验设计与处理

试验设绿色防控区、常规防控区和空白对照区3个处理,每处理3个小区,每小区面积24 m2。绿色防控区根据蔓枯病发生特点,从生产全过程管理入手,综合应用农业防治、生态调控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农业防治和生态调控措施包括合理施肥、温度湿度调控、清洁田园等,实行龟背型畦面栽培,科学修剪植株,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适当控制浇水以保持根部土壤不过湿,使土壤相对含水量控制在65%~85%;合理施肥,基肥施用商品有机肥667 m2500 kg、生物有机肥667 m2100 kg和复合肥667 m225 kg,丰产期叶面喷施99%磷酸二氢钾400倍液至600倍液2次(第一次600倍液、第二次400倍液)。化学防治包括种子处理、灌根、喷雾、涂茎等,种子用25%咪鲜胺乳油1 000倍液浸种30 min后晾干后再播种;苗床土壤用30%多·福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处理;定植缓苗后用30%噁霉灵水剂800倍液灌根,每株约灌200 mL;发病初期选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浇施+600倍液喷雾、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1 000倍液浇施+2 000倍液喷雾,选择晴天连续用药2次,每隔5~8 d施药1次。茎蔓染病的植株用代森锌加水和成糊状(约20倍)涂抹于发病处,抑制该病扩展。

常规防控区按农民常规的病害防治方法,以化学防治措施为主,发病后以25%咪鲜胺乳油 8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 1 500倍液喷雾防治3次,每隔5~7 d喷1次;肥料施用参照传统以化肥为主方法,基施商品有机肥667 m2500 kg+复合肥667 m240 kg,追肥方法同绿色防控区。

空白对照区不使用蔓枯病药剂防治措施,其他生产管理措施同常规管理区。

1.4 试验调查

1.4.1 不同处理区对蔓枯病的防治效果

从5月上、中旬开始,每10 d调查1次,每小区调查10株,按病情分级标准予以记载,并计算防效。发病程度分级标准如下:0级—无病斑;1级—初见症状,有纵条纹但未开裂、或稍有开裂;2级—病害开始蔓延,出现纵裂,单个病斑长1~10 mm,病斑数量1~2个;3级—病斑明显,有多个病斑且总长为1~20 mm,出现粉色汁液或粉色裂纹;4级—病斑长21~80 mm或环茎一周,有萎蔫出现。

病情指数为各级病茎数与相应级数之积除以调查总茎数与最高代表级值之积后再乘以100;防治效果(%)为对照区病情指数与处理区病情指数之差除以对照区病情指数后再乘以100%。

1.4.2 对产量和商品性的影响

每次采收时,对各处理区丝瓜的产量以及商品性指标情况进行记录。每处理调查50个果实,按下列标准对丝瓜的商品性指标情况进行分类记录:一等品—瓜色均匀,瓜条总体匀直,目测果实无膨大或细缩部分;二等品—瓜色较均匀,目测部分果实有轻微变形的情况,但无明显膨大或细缩部分;等外品—除一等品和二等品之外的其他果实,目测果实有轻微不规则,有膨大或细缩部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区对蔓枯病的防治效果

5月10日调查时各处理区丝瓜蔓枯病已开始发生,病情指数8.16~14.17,田间查见病斑但植株无萎蔫死亡的情况,其中绿色防控区和常规防控区发病程度较轻,防治效果分别为42.39%、33.33%;5月20日调查时空白对照区病害蔓延较快,病情指数上升至28.33,蔓枯病病斑逐渐扩大,个别植株生长势变弱,甚至主干萎蔫死亡,茎基部发出长势弱的侧枝,绿色防控区和常规防控区病情上升但病害蔓延速度慢,未见萎蔫死亡植株,防治效果分别为44.12%、33.33%;5月30日空白对照区萎蔫死亡植株开始增多,病情指数上升至40.56,绿色防控区病情指数18.89、防治效果53.42%,发病程度明显轻于常规防控区;6月10日田间调查时对照区病情指数达51.67,常规防控区死亡病株数量明显少于空白对照区,防治效果为30.65%,绿色防控区蔓枯病仍得到有效控制,防治效果51.61%,明显高于常规防控区;6月20日田间调查时常规防控区和空白对照区的病情指数分别为40.83和58.89,绿色防控区病情指数28.89、防治效果达50.94%,说明采用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对丝瓜蔓枯病防效好且持效期长,明显优于传统的以化学防治措施为主的方法。不同处理的防治效果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处理区对丝瓜蔓枯病的防治效果

2.2 不同处理区丝瓜的商品性、产量及效益

不同处理区丝瓜的商品性调查结果见表2。绿色防控区丝瓜的一等品比率最高,达71.3%,显著优于其他处理区,常规防控区一等品比率比对照区高6.0百分点但差异不显著;各处理的二等品比率在20.0%~23.3%;等外品比率以空白对照区最高为19.3%,其次为常规防控区的14.7%,绿色防控区比率8.7%。

表2 不同处理区丝瓜的商品性 单位:%

表3显示了不同处理区的投入成本和种植收益。丝瓜单价以平均8.0元·kg-1计。每667 m2成本核算主要包括肥药购买成本、病害防治的人工成本、其他农资材料购置成本和人工成本等。绿色防控区应用唑醚·氟酰胺等替代传统的防治药剂,以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虽然增加了肥药产品购置的成本和应用非化学防治技术的人工成本,但通过生产全程的综合控制,及时落实预防措施,因病害造成的产量损失明显少于其他处理区。从经济效益来看,绿色防控区的丝瓜每667 m2较常规防控区增产19.8%、可实现产值10 746.1元,去除成本后每667 m2纯收益7 294.7元,较常规防控区和空白对照区分别增加20.1%和45.6%,增产增效显著。

表3 不同处理区投入和产出

3 结论与讨论

作为威胁瓜类生产安全的重要病害,蔓枯病初发病时症状不明显、田间识别困难,在生产中往往预防不及时,规模化种植基地连年发生、防控难度大,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难以取得良好的防效。本研究的试验基地作为瓜类作物大规模专业生产基地,蔓枯病常年重发生,通过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的综合应用,有效控制了该病的发生蔓延,果实商品性显著优于其他处理区,一等品比率达71.3%;经投入和产出测算,绿色防控区平均每667 m2肥药及人工等各类成本3 451.4元,较常规防治增加投入19.3%,但由于病虫危害损失减少、产量和商品性提升,每667 m2产量1 343.3 kg、纯收益7 294.7元,较常规防控区和空白对照区分别增产19.8%和38.1%、分别增效20.1%和45.6%,经济效益显著。试验结果与以往研究中绿色防控技术模式下小白菜、南瓜等对病虫害发生的影响和生产效益的评价结果较一致[10-11]。

蔓枯病是典型的土传、种传病害,连作田通常发病较重,从源头杜绝病菌侵染是防治该病害的重要措施[5]。根据蔓枯病发生特点,结合本研究的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防治效果,提出瓜类蔓枯病综合防治建议。一是与非葫芦科作物进行3 a以上轮作[12]。二是种子处理,通过温汤浸种的方法,或选用咪鲜胺等药剂浸种消毒。三是种苗带药移栽,可在瓜类作物定植缓苗后,选用噁霉灵、苯醚甲环唑等药剂灌根处理[6]。四是健身栽培,采取高畦地膜栽培、合理密植、清沟排水等管理措施,设施栽培条件下加强棚室温湿度调控,改善生长环境条件[13];施足基肥,施用充分腐熟有机肥,增施生物有机肥,适时追施钾肥,提高植株抗逆力;在晴天进行植株调整,减少病菌从伤口侵入[7]。五是清洁田园,发现病株及时清除并销毁,同时加强田园清洁,减少越冬病原菌或农机具带菌等传播[12]。六是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唑醚·氟酰胺、代森锌、咪鲜胺等药剂喷雾并结合浇施进行防治,连续用药2~3次,重点喷施植株中下部;选用代森锌等药剂和成糊状涂抹于茎蔓发病处或伤口的截断面上,防止该病的发生蔓延[1,9]。

近年来国内外也筛选出一些具有拮抗效果的生防菌,包括木霉菌等生防真菌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的生防细菌等[3,14],但生产实际中应用较少,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加强筛选研究和大田试验示范、与其他生物生态控制措施及科学用药技术的协调组配,从而对全程绿色防控模式进行修订和完善,使之在生产实际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猜你喜欢
瓜类丝瓜防治效果
用料不当致牛病 如何防治效果好
丝瓜
夏季佳蔬——丝瓜
20%啶虫脒可溶液剂对苹果绣线菊蚜防治效果
狡猾的丝瓜
丝瓜娃
瓜类炭疽病发病症状及其防治技术
瓜类灰霉病发病症状及其防治技术
瓜类蔓枯病发病症状及其防治技术
瓜类白粉病发病症状及其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