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中医各家学说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的探索 *

2023-12-13 19:14潘琳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23期
关键词:李东垣医家学说

潘琳琳 芦 琳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5)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1]提出的育人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3]。中医各家学说是高等中医学专业教育的一门综合性核心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模式和能力,在扩大知识面、提高理论水平、活跃临床思路和拓展诊治视野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门课程又发挥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通过将本门课的专业课堂开辟为思政教育的另一主阵地,可以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发展,从而形成“大思政”格局[4]。

历代医家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是中医学体系的集中体现与升华,中医各家学说是医家们长期理论研究与实践验证的凝练,它们既是中医理论的根本,也是临床实践的源泉。中医各家学说教学,应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医药发展的新机遇,立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坚持回归中医本原、坐正中医本位、保持中医灵魂、传承中医基因,并将专业课程的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有机融合,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承载的课程思政元素,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1 课程思政教学开展的意义

1.1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高校培养的学生应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不仅需要拥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还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专业教育的同时融入思政教育,要求医学院校应将人文关怀作为课程思政内容的重要环节[5]。中医各家学说思政教学的开展,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归属感,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和成长中确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和目标,用自身所学报效祖国、服务社会。同时,中医各家学说中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会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并真正地学以致用,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思政教学的最终目的。

1.2 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在新时代教学背景下,中医各家学说课程融入思政教学元素,首先,有利于教师打破仅教专业知识的传统填鸭式育人理念,增加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机会,从而满足新时代双向式的教学要求。其次,有利于引导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保证在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的教学中储备足够的知识为学生答疑解惑,以便顺利地开展教学工作,实现全方位育人[6]。此外,还有利于教师创新教学内容和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传道授业,增进与学生感情的同时提升教学效果。综上,中医各家学说课程融入思政教学元素,能够更好地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

2 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2.1 海纳百川 兼收并蓄顾名思义,中医各家学说旨在研究中医各学术流派和历代著名医家的学术思想。历代医家在继承前人思想和经验的基础上,常会在某些领域有新的建树,进而将多种学术思想或理论融会贯通,中西医汇通学派便是由此而生。19 世纪中期,西医传入中国后,中医学面临严峻的挑战,以唐宗海、张锡纯、恽铁樵为代表的医家主张中西并用,发挥中西医所长,即中医“精于穷理,而拙于格物”、西医“长于格物,而短于穷理”,故可取西医之长补中医之短,将中西医汇通结合。如唐宗海以西医理论阐释中医经典,乃多学科研究中医之先驱;张锡纯以中医为主体汇入西医,临床善于中西联合用药;恽铁樵指出“西医之生理以解剖,《内经》之生理以气化”,认为诊疗当将西医生理病理与中医的四时五行之变相结合。中医各家学说中蕴含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思想,可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吸纳各家学说,融会贯通,综百家之长为己所用,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达到博采众长、传承精华的目的。

2.2 淡泊名利 清谨自守在历代名医中,涌现出许多淡泊名利、一心行医救人的典范。如孙思邈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名医并在中医学术史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取决于其精湛的医术,亦离不开其高尚的品德,其《大医精诚》成为不朽名篇,“大医精诚”的医德准则更是被奉为从医者的基本行为规范。文章中明确提出了从医者应遵循的医德标准,“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指出从医者应当淡泊名利,不为荣华富贵所累;对待患者应一视同仁,不分高低贵贱,不论亲疏远近,一心一意为之施救。此外,淡泊名利的大医代表还有刘完素。因为医术高超、久负盛名,故朝廷便多次请刘完素入朝为官,但他心怀济世爱民之心,不慕功与名,毅然拒绝入朝为官侍奉皇亲贵胄,甘于身藏市井为贫苦百姓治病。即便如此,他亦凭借卓越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名垂青史,成为一代名医。通过引导学习大医们淡泊名利、清谨自守的优秀品质,可以更好地让学生认识到为医者当有悬壶济世之心,不能被功名钱财所累,唯有耐得住寂寞与诱惑,方可守得云开见月明。

2.3 仁心仁术 济世救人凡大医者,当德术兼备。在历代中医名家中,有许多品德高尚、仁心仁术的代表,李东垣就是其中的一位。李东垣在济源做官时曾逢“大头天行”(流行性腮腺炎)流行,许多医家都束手无策。李东垣细心观察疾病证候,寻找治疗理法,最终创制了千古名方“普济消毒饮”。他还命人将此方刻在木板上并立在路口,以便让更多的患者使用。后李东垣在汴梁为官,遇多人因高烧不退而丧命,于是他又深入患者中间寻找病因病机,并突破传统以寒治热的治疗思路,提出脾胃内伤当以温治。由此可见,若没有其仁心仁术,就不会有后来的补土学派。在李东垣晚年时,罗天益想拜师,于是李东垣便问他学医的目的是“觅钱”还是“传道”,罗天益毅然表示是为“传道”,于是李东垣便收其为徒,可见李东垣对医德之重视。通过向学生讲授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家仁心仁术、济世救人的事迹,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济世救人的职业使命感和道德责任感。

2.4 学海无涯 精勤不倦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习业》中指出:“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即认为医者当精勤不倦、博览医书,通晓医理、具备深厚的医学知识储备。医家薛己,精通内外妇儿各科,在中国医学史上可谓“大学问家”。他徜徉医林数十载,潜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钻研金元四大家诸多医作,融《黄帝内经》“治病必求于本”之说、李东垣脾胃之说及王冰、钱乙肾命水火之说于一炉,重视温补脾肾。他勤于著述,常“蓬头执卷,绎寻思,恍然如经生下帷之状”[7],自著、评注和校正的著作涉及了内、外、妇、儿、针灸、口齿、正骨、本草诸科。徐春甫在《古今医统大全》中评价薛己“性质敏颖,见识聪明,于医极精”“诚明时名医之冠,而有功于先哲后昆者也”[8]。李士材在《删补颐生微论·医宗论》中评价薛己“敏而多学,诚为迩来名医之冠,有功于先哲后昆”[9]。由此可见,成大医者必勤求古训、博采众长。通过学习中医各家学说和中医家们的成才之路,可使学生明白成为大医之路没有捷径,进而勉励学生刻苦学习医理、钻研医术,唯此方能有所建树。

2.5 不畏险峻 勇于奉献面对许多未知的疾病、病毒和方药毒性,医生的工作难免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但仍有许多恪尽职守的医生挺身而出,以身试毒。面对众人皆恐的麻风病,孙思邈却不畏疫毒,“手疗六百余人,瘥者十分有一,莫不一一亲自抚养”,倘若没有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的大医精神,如何能做到此般境界[10]?面对药名、药性、药效错误众多的医书,李时珍决定订正谬误,于是便花了数十载的时间尝遍百草,踏遍艰难险地,最终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东方医学巨典《本草纲目》,他本人因此也被誉为“药圣”。在著书的过程中,李时珍为了验证白花蛇治疗风痹、惊搐的效果,不畏此蛇之剧毒,冒险到深山中捕捉,捉回后对其功效仔细研究和验证;他听闻饮用曼陀罗花酿的酒会令人手舞足蹈、神志不清,于是便采来酿酒亲自喝下,从而验证了其麻醉的作用。当前,我们仍然会面临许多未知疾病或病毒的挑战,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如果没有无数医务工作者毅然决然地奋战在抗疫前线,谁来守护我们的生命健康,谁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有序?中医各家学说这门课程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大医们面对困难不畏险峻、勇于奉献的精神,可以培养学生勇于进取、敢于担当的医学使命,从而让他们做好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的思想准备。

2.6 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中医之所以能够融汇众多学术流派、涌现众多思想各异的医家,亦取决于医家们不断传承精华、推陈出新的创新精神。中医学经历了金元时期的学术争鸣之后,逐步形成了多个较为系统且各具特色的学术流派。医家们肆力于著书立说,借助当时发达的出版行业传播各家学说。明初,刘河间和朱丹溪的清热养阴之说盛行,许多医家纷纷效仿,重用寒凉降火攻下之剂,克伐肾阳、造成脾胃亏损。以李东垣、薛己、张景岳为代表的医家精研诸家之说,深谙《黄帝内经》之旨、秉承仲景学说、重视脏腑辨证,还吸收了王冰、钱乙的命门之说,认为世以脾虚误为肾虚,辄用黄柏、知母之类,多伤胃气,贻误病情。面对此种时弊,他们遵前人之说潜心钻研,融脾胃之说及肾命水火之说于一炉,临证脾肾并重,提倡温补,遂创立了温补学派。明清之际,温疫流行,以吴有性、叶桂、吴瑭、王士雄、薛雪等为代表的医家展开了对温病的深入研究,温病学派应运而生。吴有性对温疫病的致病因素、感受途径、传变方式、症状表现和临证治疗等,进行了论述。之后,叶桂创立“卫气营血”学说,吴瑭以上、中、下三焦为纲统论温热、湿热与温疫,薛雪详论湿热病治疗的理法方药。自此,温热学说与温疫学说趋于完善,并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术流派的产生是对以往中医理论体系的不断补充和完善,体现了中医守正创新的特点。对中医各家学说学术流派发展史的学习,有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乐于求知探索、勇于打破传统,从而不断突破创新,为中医药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3 课程思政方法探索

3.1 发挥线上线下课堂育人作用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提升教学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应将中医各家学说课程思政的总体构思作为教学大纲、教案设计的重要内容,在备课的过程中将课程思政内容有机地融入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在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方面,应引导学生巩固传统中医思维模式和方法相关知识,应用中医思维理解历代名家的思想、理论、方法、处方用药规律,通过学习著名医家高尚的医德和准确应用传统中医理法方药治病获取的良效,从而激发其对中医的自信心以及为中医药事业奋斗终生的热情。其次,思政教学亦可延伸至线上课堂,通过拓展课程思政建设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应用的普及,线上教学得到了应用和推广,许多线上资源可帮助思政教学更好地开展。如国家精品课程、慕课、学习强国、高校网络在线课程等,均可发挥线上思政育人的作用,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更好地实现课程育人的教学目标。

3.2 开展课外临床实践活动在医学院校开展中医各家学说课程的教师多有临床门诊工作,因此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给学生提供跟诊或者轮转病房的临床实践机会,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亦可以让学生和患者近距离接触。一方面,临床实践可以让学生切身学习到行医的职业规范,严格履行医生的职责,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学会如何与患者沟通,公平对待且关爱尊重每一名患者,从而成为一名仁医。另一方面,在临床一线学习,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结合,发现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并利用实践机会向教师学习、请教,进而查漏补缺,提高自身的学术理论和临床技能。同时,通过临床实践学习,亦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不易之处。唯有德术兼备,方可不辜负医者之名。

4 结语

中医各家学说在阐发医家思想来源、学术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将立德树人融入教学内容的各个环节,通过加强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厚植大医精诚情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本课程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和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地在教材中融入了中医药文化元素和思政教育元素,形成了专业课教学与思政理论教育、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紧密结合的教育建设新格局。

猜你喜欢
李东垣医家学说
High-order harmonic generation of the cyclo[18]carbon molecule irradiated by circularly polarized laser pulse
关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新思考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李东垣“甘温除热法”的现代临床应用
巧解心结换得“全福花”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与“五轮学说”
马克思无产阶级解放学说的当代释读
“正统四象说” 与“医家四象说” 相关问题辨析
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
浅谈清代河南医家李守先《针灸易学》的学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