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旭 胡静怡 陈烨彤 张斯琦 姜珊多娇 许 明 张 泓
(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与康复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
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是指体力消耗、打喷嚏或咳嗽等因素造成的,不能自主控制的尿液流出[1]。该病属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临床常见于女性,90%的患者因盆底组织松弛发病[2]。SUI 不仅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3],更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现已逐渐发展成较为严重的社会卫生问题[4]。《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5]认为,对大多数患者应采取非手术治疗,即生活方式干预、盆底肌训练、盆底电刺激及药物治疗等;对于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或重度SUI患者,可采取手术治疗。
马王堆导引术集锻炼、养生、修心、调理为一体[6],在慢性疾病康复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针对马王堆导引术单个动作的研究有限[7]。鸱视为马王堆导引术的第七式,联系足太阳膀胱经,通过折迭腰部增强盆底肌肌力,具有“动静结合、内外兼修、因人而异”的特点,在慢性病运动康复中得以应用。那么,鸱视动作在SUI 的康复治疗中对盆底肌群、腹部核心肌群具体有什么作用?其动作机制、生物力学原理又是什么?文章将就此展开探讨。
1.1 鸱视动作剖析身体左转,屈膝,左脚向左前方上步;两掌内旋摩肋。两掌划弧上举,掌心相对,左腿微屈;右脚缓慢前踢,脚面绷直;两肩后拉,头前探,右脚勾脚尖。右脚回落,左脚收回,并步站立;两臂经体侧缓缓下落;目视前方。
1.2 运动学分析骨盆,在人体的结构组成中上连脊柱,下与股骨构成髋关节,可进行前倾、后倾、侧倾、环转等动作。在女性的生理解剖中,骨盆呈“圆桶状”。骨盆的结构特点使其具有支持体质量、保护内脏器官及缓冲震动的作用。在骨盆的运动中,运动幅度及运动方向不断发生变化,存在腰-骨盆节律,其控制主要由外展肌以及髋关节伸肌完成;髋关节运动则遵循杵臼原理。因此,骨盆周围肌肉对骨盆的运动控制极为重要[8]。
SUI 患者盆底肌松弛,力量下降。盆底肌主要是由肛提肌、肛门括约肌及闭孔肌构成的一组肌群,包括外层的球海绵体肌、坐骨海绵体肌、会阴浅横肌和肛门外括约肌,中层的泌尿生殖膈,以及内层的耻骨肌、髂尾肌和坐骨肌[9],对维持盆腔脏器正常位置、排尿等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SUI 患者的康复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对上述肌群进行康复训练。
1.3 生物力学分析骨盆及盆底生物力学对维持自身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有学者[10]认为,SUI是骨盆底和下腹部肌肉功能不平衡、骨盆底部支撑结构稳定性丧失所致,其症状可能取决于盆底肌与其协同肌肉(如腹肌、臀肌和髋关节内收肌)之间的相互作用[11]。研究[12]发现,SUI患者盆底组织松弛、肌肉兴奋刺激产生的肌紧张减弱,导致盆腔器官脱垂;若盆底肌功能失衡,会导致膀胱膨出,进而使患者产生尿失禁。Yip C等[13]发现,通过增强盆底肌力可明显改善女性SUI症状。
此外,SUI 还与女性性功能障碍及女性绝经相关[14],没有性功能障碍的女性具有更强的盆底肌肌力。研究[15]显示,尿失禁的严重程度与性功能之间呈弱负相关。因此,可以说尿失禁的产生与盆底肌密不可分。在盆底肌收缩过程中,盆底肌与腹肌共同激活[16],腹肌的激活有助于盆底肌收缩的产生;腹肌和盆底肌的共同激活可有效减轻盆底肌收缩障碍。基于此,在治疗过程中可考虑通过激活腹肌以促进盆底肌肌力的改善[17]。
在骨盆活动的生物电研究中发现,主动骨盆后倾和骨盆向后移动的前提是盆底肌具有最高的静息和功能性生物电活动。在将骨盆定位至最大向后倾斜过程中以及在骨盆向后移动过程中,盆底肌的生物电活动水平较高,故在进行治疗时可采用骨盆后倾体位,以提高对盆底肌的治疗效果[18]。
马王堆导引术中的鸱视动作可激活盆底肌及其协同肌:在进行下蹲等动作时,盆底肌收缩;腰部的折迭弯曲、骨盆的旋转等动作会使腹肌、臀肌等肌肉激活;二者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盆底肌的肌力增强、改善患者尿失禁状态。
SUI 属中医学“遗溺”“膀胱咳”等范畴[19],病因病机与膀胱气化失司,肾气、肾阳推动和固摄不足有关。《妇人大全良方》曰:“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尿者。乃心肾之气传送失度之所为也”,说明患者膀胱对尿液的储存及控制能力丧失的原因是肾气不固、膀胱经络受损,即SUI 病位在肾和膀胱。肾主水、司二便,与膀胱相表里,尿液的形成与调控依赖于肾的气化作用[20]。气主推动、调控、固摄、防御,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固护、统摄和控制的作用,膀胱失约,则小便失禁[21]。
马王堆导引术全套功法十二式分别对应经络学说的十二正经,而经筋属经脉范畴;鸱视对应足太阳经筋,属足太阳膀胱经。导引术动作进行时,意注体内,让气机从头经后背、从腘窝至脚趾端[22];“筋”承担牵引力量,实现“筋缓气通”。导引通过对筋的作用,改善经络气血。鸱视通过身体转动、伸臂拔肩、头颈前探及骨盆下坐,牵伸支配经筋的肌肉系统,再通过肌肉的收缩,达到增强肌力的作用。
3.1 马王堆导引术动作机制研究的必要性研究[23]表明,马王堆导引术的理论研究、社会学研究及文化研究已初具特色。但作者认为,马王堆导引术在康复医学领域相关的研究仍然有限。马王堆导引术在治疗疾病方面,尤其对于慢性病的运动康复,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若要使其充分发挥在疾病康复中的作用,就有必要对其各个动作术式进行研究,探究动作机制、明确治疗机制,为临床康复提供依据。
马王堆导引术除起势与收势外,共由十二术式组成,即第一式挽弓、第二式引背、第三式凫浴、第四式龙登、第五式鸟伸、第六式引腹、第七式鸱视、第八式引腰、第九式雁飞、第十式鹤舞、第十一式仰呼、第十二式折阴,十二术式所属经脉次序与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相同。因此,马王堆导引术动作运行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十二经脉的作用,联系脏腑、沟通内外、调节气血。在中医学理论中,气推动血的运行,故五脏六腑可相生相养。尿失禁患者足太阳膀胱经及其表里经脉均气血运行失司,而鸱视归属足太阳膀胱经;通过习练鸱视,可以改善经脉气血运行,促进尿失禁的康复。
3.2 马王堆导引术介入治疗的必要性马王堆导引术作为中国传承千年的传统保健养生功法,应用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气血津液学说和经络学说等中医理论,以十二经络气血流注循环次序为顺序;进行十二式功法的练习,可以达到引治疾病的目的。习练过程中,强调精神内守、形意相随,内外合一,可达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密阴阳、引气归元的作用[24];配合引动肢体做俯仰屈伸运动,达到强身健体、康复疾病之功效。
SUI 为中医常见之虚证,小便失禁与膀胱气化失司、肾气固摄不足密切相关。马王堆导引术中鸱视动作对应十二经脉气血流注之足太阳膀胱经,膀胱与肾相表里,故鸱视动作的练习可增强肾的固摄功能、缓解膀胱气化失司,还可增强盆底肌肌力、强化盆底肌收缩功能,最终表现为患者尿失禁症状缓解、小便可自主控制。
马王堆导引术作为传统医学与传统体育科学相互融合的产物[25],应用在女性SUI康复中,充分体现了“体医融合”的理念。将中国传统体育与中医理论、康复医学理念相结合用于疾病治疗和康复,充分发挥了中国传统体育特色。
3.3 传统保健与现代康复融合的价值马王堆导引术作为流传千年的中国传统体育功法,具备独特的养生保健、引治疾病的功效,充分体现了传统体育的独特魅力。在“体医融合”背景下,将其与现代康复理念相结合,运用运动学、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式,研究马王堆导引术的动作原理与运动机制,并将其与部分慢性病的运动康复相结合。积极研究马王堆导引术的时代价值,深入挖掘传统中医康复治疗特色技术,不仅可以提升现代康复医学水平[26],亦实现了传统体育与现代医学的融合。
通过对马王堆导引术中鸱视动作的动作剖析、运动学分析、生物力学分析及中医学分析,研究了鸱视动作应用于女性SUI的机制及功效。在“体医融合”理念下,马王堆导引术和顺、易学的特点,使传统运动康复受到大众认可,在疾病康复中的应用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