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中医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探索

2023-12-13 19:14:09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23期
关键词:专业课专业课程中医药

梁 爽

(淄博职业学院教务处,山东 淄博 255000)

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培养新时代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重要举措。中医文化底蕴深厚,其“仁、和、精、诚”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医药专业课程思政资源的探寻依据。基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深入发掘中医药专业课程思政资源,系统组建课程思政体系,对高职院校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实现“三全育人”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 高职教育中医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高职院校中医药专业重在培养中医药技能应用型专业人才。在当下医学快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发挥中医药的专业优势,使其在传承和创新的过程中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是探索高职院校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课题。

2 高职教育中医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分析

中医药学是深受中国古代哲学影响,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属性,由多学科知识交互渗透的一门科学。基于自身的哲学和文化特色,中医药学专业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华夏文明、中华美德和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这都是值得发掘提炼的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将这些思政元素渗入专业教学中,对提升学生的知识理解力、专业素养,优化教师专业教学质量,强化专业课程育人机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许多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创新思维与方法,改革教学思路,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着探索性研究,切实提高了中医药专业课程教学成效。例如,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授课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与多种教学方法,对中医诊法内容进行线上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医诊法思路,不仅提升了中医诊断学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效果,还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此外,也有教学团队组织学生到社区义诊,向老百姓宣传中医药知识;到中小学去讲课,使学生从小就了解中医、认识中医。以这些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形成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使命感,从而使学生树立以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为己任,并为之奋斗终身的坚定信念[3]。

然而,由于高职教育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使得其中医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在人才培养、专业教学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阻力。通过研究分析,大致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2.1 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合力较弱有研究[4]表明,我国的传统医学专业高等教育过分注重医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忽视思想道德的培养,造成医学生医德医风意识的薄弱。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力较弱。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功能还尚未得到有效发掘、利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依然主要依赖于思政教学。如此一来,专业教学与思政教学的衔接存在断层,未能形成牢固的育人合力,这并不利于中医药学专业思政教育效能的提升。对此,有研究[5]指出,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专业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乐于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人才。在高等教育中,育德尤为重要。德育不单是思政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也是对专业教师的基本要求。

课程思政,首先应以课程为基础,以教师的思政感悟为课程注入活力,整合课程中的思政资源,使之生长于专业知识中,以此来丰富专业内涵,方可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正如乔兴媚等[6]所说:“由于高职培养的是面向生产一线的高技能高技术型人才,因此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结合人才培养的类型,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思政”。要增强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的合力,提升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水平,重点在于转变专业课程教学思路。因此,为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医生,不仅要教授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培养行圆智方的品格和救死扶伤的高尚情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还应将引导学生创新发展、丰富学生人文历史知识和培养学生广泛兴趣爱好作为专业教学的重点来改革教学模式。

2.2 专业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契合度较低中医药学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内涵,是古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通过观察探索总结出来的经典医学理论体系。其中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展现了中华民族坚毅勤奋、探索求新的民族精神。然而,随着近年来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价值多元化日益明显,青年学生对西方文化的青睐度逐渐增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却知之甚少,也缺乏传承和探究精神[3],这为传统文化教育敲响警钟,也是中医药专业教育模式亟需改革的重要因素。高校是思想交流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既需要承担文化复兴的重任,又要将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开展[7]。只有使学生了解祖国传统文化内涵,对传统文化产生学习兴趣,进而了解中医药文化,才能真正学好中医药专业。

要增强传统文化在专业知识中的渗透力,提高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教学的契合度,就要将中医药专业课程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不断提炼、转化,使之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同时还要结合新时代发展特色,拓展、补充和完善中医药文化的内涵,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发挥中医药专业课程思政的文化引导作用。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中医药取得了优秀战绩。一批批中医药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大医精诚”的文化理念和职业精神[8]。不仅如此,面对疫情,中医经典养生理论指导人们通过养生提高身体正气,抵抗邪气入侵,预防病毒,这与现代预防医学提出的保护易感人群措施相呼应;通过将一些具有芳香避秽作用的中药,如艾叶、苍术等,焚烧或用来制作香囊,可以对人体起到防病保护作用,对新型冠状病毒、流感病毒都具有预防效果。这些中医药经典理论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价值,不仅展示了中医药的治疗特色,也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2.3 高职学生思政意识亟需强化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较低,更多地依赖被动教学。经调研[9]发现,不同学段的医学生对课程思政教授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队伍要求、思政课程考评方式的重要性评分也存在明显差异。也有研究[10]提出,思政课程仅是公共课的组成部分之一,虽课程覆盖面广、授课时间长,但影响力不够,学生往往把思政课作为“副科”学习,这无疑给中医药专业学生的思政领悟能力培养造成阻力。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自主思考和答辩能力相对较弱,只有汲取现代教育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积极开拓、更新教学模式,提升课程思政的亲和力和说服力,才能有效增强学生思政意识和提高学生思政学习能力。例如,在专业课堂教学中,运用角色情境扮演的方法让学生练习临床实操技能,能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成为一名医药卫生工作者的使命感,同时也能从患者的角度体会医药卫生人员应具备的爱岗观念和职业素养;运用分析误诊案例的方法来培养学生敬畏生命、守护健康的责任担当精神[3]。要运用画龙点睛式、案例穿插式、专题嵌入式、讨论辨析式、隐性渗透式等教学模式,精心选择跟课程内容相关的、生动鲜活的案例,恰当、与时俱进的专题,模糊认识或尖锐敏感的问题,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让教书育人所蕴含的真谛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中得以贯彻、落实[11]。

2.4 专业课教师思政教学水平亟待提升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是教师,高校课程中80%为专业课程,高校教师队伍中80%为专业课教师;教师是课程的重要载体和传递者。在课程思政建设体系的构建中,教师是实施主体,教师的教学价值通过课程建设来体现,课程建设的效果则反映于教学评价中,三者形成了密切联系的圆环,圆环的核心则是教师的思政教学水平。

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对专业课教师自身思政探索能力和敏感性的要求非常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水平直接影响到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质量和学生思政学习成效。正如高德毅[10]等所说:“广大专业教师,长期以来只关注自身学科的发展,与思政课联系较少;而思政课教师多数对医学专业内容并不熟悉,和专业教师在学术思想上几乎没有交集。这就使得思政教育和医学专业教育相互孤立”。肖华[12]也强调,教师本身的思想文化底蕴、世界观和价值观,决定了思政课程实施的效果。如何加强对专业教师思想文化,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培训,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何源[13]还指出,要提高高职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执行能力,需要建立体系完整的教师课程思政执行能力培养培训系统。

综上所述,在高职中医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探索和开发具有高职特色的中医药学教师思政培训平台和专业课思政教学基地,对组建高职中医药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打造稳定的实践条件具有十分的必要性。

3 高职教育中医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重点

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重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提升学生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医药工匠人才。大力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梳理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及其自身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将其融入教学各环节,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有机融合起来,是实现专业课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5]。

3.1 梳理高职院校专业课思政资源体系当前专业课课程思政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课程思政资源的发掘及应用、教师思政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等方面,但各方面的研究都在探索中自成一脉,尚未形成体系。由此来看,只有从高职教育特点出发,结合中医药专业特色,建立一套适用于高职院校中医药专业课程的思政资源体系,才能切实做到将思政教育如盐融水般渗透到专业教学中。这一体系的建立,需要在整合专业课程思政资源的基础上,对教学思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形成一个具有丰富思政内涵的多维度中医药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3.2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强化教师思政能力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和学生的思政素养都是高职院校中医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中存在的客观难题。中医药专业课教师并非师范教育出身,教学的侧重点往往在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上,而对专业课本身包含的思政内容关注度相对偏低。这一点主要与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意识薄弱和对专业思政资源提取及应用能力不足有关。因此,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专业课教师思政培养基地进行法治、人文、伦理等思政专题的培训,加强专业课教师思政意识;另一方面可以依托网络平台和现代化信息技术,通过分享思政资源、交流思政教学经验、观摩专业课程思政示范课,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教学水平。

基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知识基础与本科及研究生等学段学生相比较为薄弱,且自主学习习惯养成不足这一现状,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建立开放课堂,通过多媒体教学将专业相关的社会热点引入课堂,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觉发问,形成以思考带动学习,在讨论中教授的探索式教学模式。在以理论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引入更多的社会实践教学、情境模拟、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内容,使学生通过专业思政学习更好地将专业知识运用到社会服务中,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4 结语

高职教育中医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着思政与专业教育合力薄弱、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契合不足、专业师资与学生的思政意识较低等问题,这些问题成为高职教育中医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阻力。对此,高职教育中医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从三个方面探索:(1)整合专业思政资源,建立系统的中医药专业课程思政体系。(2)组建教师思政培训基地和线上交流平台。(3)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对高职中医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研究是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途径;有效发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内涵,对培养学生的道德伦理、专业自信、文化自信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猜你喜欢
专业课专业课程中医药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时代人物(2019年29期)2019-11-25 01:35:16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24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