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一同考入北大,诠释终身学习的价值

2023-12-13 07:16夏研
时代邮刊 2023年20期
关键词:个人化好学学习型

文 夏研

在科技进步迅速、社会发展多元的当下,教育理应提供更多“回炉重塑”的可能,让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经历的人,都可以在任何时候接受教育的给养。

在北京大学2023年开学典礼上,52岁的新生廖中扬与自己的学生一同上了“开学第一课”。廖中扬是北京一所知名民办学校的校长,今年他与8名学生一同考入北大,廖校长成为哲学系博士新生,8名学生是本科新生,师生变为同窗,携手开启人生新阶段。

“学习什么时候都不晚”,这个说法本身,其实隐含着社会对教育的一种看法——教育应该在特定时间,满足一种特定的需要,诸如求职就业、阶层跃升之类。教育最被看重的,或许是它被赋予的社会功能。廖中扬的选择,却和这种社会功能并不完全对应。已经是校长的他,学历教育恐怕很难直接兑换为一种求职的履历,因为,他并不需要一个学历来“证明”自己的工作能力。这时候,教育满足的就是一个人的内向化需要。

这或许更接近于教育本真的意义。教育的作用是个人化的,是个人为了寻找人生可能性而主动接近的。就好像孔子有很多“父子弟子”,如颜由和颜回、曾点和曾参,既是父子,也同是孔门弟子。他们向孔子学习,就是去求道,是个人化的需求,而不是希望教育给他们一个“敲门砖”。

当然,这么说并不是在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人需求之间做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我们向来看重学习的具体功能,但也不可忽视教育更加多元的个体意义。尤其是,在科技进步迅速、社会发展多元的当下,教育理应提供更多“回炉重塑”的可能,让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经历的人,都可以在任何时候接受教育的给养。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火“出圈”的“高龄”学生并非个例:49岁的宿管阿姨原梦园考上广西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同时她的儿子考上了复旦大学基础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51岁女子张计玲二战高考被山西工商学院录取;52岁的维修店老板杨小勇自学一年考上贵州民族大学……这些“非常规”的案例,都在突破人们对教育的理解。事实上,这样的案例越多,也越能拓展教育的可能性和社会的包容度,甚至可以帮助人们破除年龄焦虑——任何岁数,都可以通过教育去重新获得可能性。

所以,点赞“廖中扬们”,某种程度上我们也是在点赞一个更加多元的社会。人们有勇气回到校园,教育也提供这样的通道,这当然是好事。

而今,我们也格外强调终身学习,如廖中扬一般的大龄学生,无疑也是“学习型社会”的注脚。我们每一个人当然也都是学习型社会的受益者,只要有心向学,在任何年龄段都可以受到教育的托举。

所谓“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任何年龄段的学习,都是给自己的生命投射一束光。

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倡导终身学习,当然并非要求每个人都成为“高龄”大学生到知名学府深造。网络时代,只要有心向学,完全可以不拘形式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关键要有一股不懈追求、永不言弃的精气神。

猜你喜欢
个人化好学学习型
知而好学,然后能才
法兰克福书展个人化书籍走红
做学习型父母 和孩子共成长
“尚长荣三部曲”带来无尽思考——且说个人化艺术创造的价值
打好学文言文的基础(二)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实践与思考
女性形象的个人化书写——严歌苓小说解读
创建学习型教师团队
建设学习型关工委的回顾与思考
《全国新书目》2009年4月荐书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