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学院)
深入赣南地区进行系统的田野考察,对赣南采茶戏这个戏种的传承人进行访谈、录音、录像、记谱,以获得更多的一手材料。赣南采茶日常生活类小戏,其表现的内容都直接剪取于赣南客家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片段,形象地表现和反映出广大百姓生活的体验及生活境遇。然后深入挖掘赣南客家音乐元素,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提炼和艺术形式上的创新。对于赣南采茶戏的发展而言,其实质就是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我们既要保留传统戏中的精彩部分,同时,也要对不适合时代特点的内容和形式进行适当地、合理的调整和修改,从而让更多的年轻人获得美感认同,吸引人们的眼球。对优秀的采茶歌舞剧进行细致的分析,分析这些优秀作品的作曲技法是如何在传统的音乐素材基础上运用的。
例如,在一个典型的采茶戏中的音乐较多地借鉴和运用了赣南采茶曲牌素材和民间音乐素材。如:“闹五更”“牡丹调”“长歌”“斑鸠调”“进坑调”以及赣南的“兴国山歌”等。在整个音乐创作中,有意识地运用采茶曲牌素材和民间音乐素材,以求强化和突出浓郁的地域风格和特色。混合调式的概念,扩展了调域的展示平台,给听众产生了听觉上的刺激。这种和声写作的原则与方法,类似于大小调和声中的离调。交替调式对和弦的应用及和声的变奏写作提供了多种选择可能。上例表明,在五声性调式中,它好似表明要往bB 或bE的方向转进;当第四小节的和声呈现后,方知前两小节显然是“蒙人”。不可否认,它的出现虽有意外之感,却给音乐的陈述增添了新的混合色彩。实践证明,音乐在一个较长时间的陈述过程中,它的交替运用能产生新鲜的音响效果。使赣南采茶戏音乐与当代音乐审美相接轨。
赣南采茶戏飞速发展主要体现在音乐方面,主要是专业作曲家参与了唱腔设计和乐队音乐创作。他们的直接介入使旋律唱腔、器乐音乐创作等方面有了许多新的突破。包括借鉴和声和复调音乐技术与采茶戏音乐相融合、将西方乐器纳入中国戏曲乐队,进而探索新的混合乐队写作技术。所以,在创作实践中,树立“歌化”意识和加强唱腔的艺术处理手法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移植创作,从音乐表现手法上,为人物提炼特性音调,并让特性音调在不同的环境唱段中,用自然移位、变奏、变速等形式反复出现,与传统的创作手法相比,多了一项表现的功能技巧。转调(移位)手法的运用,运用移位的手法发展唱腔。进行加花(减花)手法的运用。加花和减花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旋律常用的发展手法。打破对称的结构,因句读数量的改变造成乐句结构不对称,改变节拍节奏,音的长短关系与音乐速度的体现方式为板眼。其次,通过移植创作,乐队伴奏有了 明显的变化和提高。在编制上,增加了小号、圆号、巴松、单簧管、双簧管、小提琴、中提琴和贝斯等,为演出造势,为演唱烘托,改变了原来正、反弦加打击乐的传统伴奏模式。带动了剧团基本功的训练,填补了赣南采茶戏舞台表演无毯子功的空白。
我们身处伟大的时代,我们在文化自信、历史自信方面,更应当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运用戏曲之一文艺形式,向大家宣扬礼义廉耻孝忠悌的观念,弘扬向上向善的文化。在剧目的创编上,关注时代的发展,关注人情的百态,抒发人的情感和情怀。
重新设置角色与情节,突出戏剧性。比如,《补皮鞋》的“别家”和“补皮鞋”,在新版《补皮鞋》中,删除了“阿祥牯的老娘”这一人物,阿祥牯和妹子的关系由原版的相遇后相爱改变为原本就是情侣。剧目展现的主题为青年男女突破传统束缚,追求自由的爱情。传统剧目反映的是普通百姓的审美趣味,并不追求恢宏崇高的精神。
老版《补皮鞋》中,妹子的老娘尽管对女儿和阿祥牯的接触百般阻挠,在末尾却自爆风流。在传统剧目中,小人物的情况似乎是很平常的事情,显然,这些剧目是没有教化人的目的,没有弘扬正能量。而“新戏曲”必须教育人民,仅有娱乐性,缺乏思想性,甚至有一些“庸俗”成分,是不被允许的。因而,新文艺工作者在改编传统戏时,要对剧目主题进行提升。现代戏剧目与传统戏剧目的表现方式本身也有一些差异。
例如,传统戏中的角色是一种以行当为依据的脸谱化的表现方式,而现代戏却要求突出角色个体的特点。演员们也在适应新的表演形式,甚至体会和总结着自己的表演理论方式方法。
赣南采茶戏唱腔首先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新的板式有导板、回龙、慢三眼、快三眼、斜板、摇板、快板、散板等。再次是借鉴歌剧的唱腔表现手法进行改革。运用人物主题音调的贯穿,发挥合唱、伴唱的作用,借鉴民间说唱形式和转调手法。
改进唱腔的句式结构,在原来单句腔基础上,扩展为二句腔、四句腔或多句腔。突破了字多腔少的传统模式,原来一字一音,变为一字多音,后来又借鉴其他剧种的行腔方式,发展了抒情性较强的拖腔。在音阶、调式的使用上,原来普遍是五声性旋律,后来增加了偏音,变成加进了偏音的六声、七声性旋律,丰富了音阶、调式的类型。原来的节奏形态比较单一化,而且比较少有变化发展,现在借用大剧种的各种板式,同时,也在节奏上进行了发展,丰富了节奏型。并且,扩大了唱腔的音域,拓宽了旋律活动范围,增强了唱腔的表现力。唱腔旋律设计新颖,追求突破。运用转调(移位)、加花(减花)、结构的变换、节拍的变换等音乐发展手法,进行唱腔的创作与探索。
引进板腔体的表现手法,将音乐唱腔由单一的联曲体变成曲牌体。如《新上山调》。创作的大批现代剧目的音乐,都体现了这一点。如电影版《茶童戏主》中的《一夜风起雨蒙蒙》及《莲妹子》中的若干首唱段,均突破了曲牌连缀体,借用了板腔体的创腔方法。
长期以来,赣南采茶戏言传身教、师徒相传、耳提面授、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难免存在较为明显的人为性和局限性。
一方面,我们既要善于向优秀的赣南采茶戏传统学习,去粗取精,对其精神文化进行仔细甄别、筛选。把宝贵的赣南采茶戏文化和表演技艺完整地保护下来,充分挖掘与发挥它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
另一方面,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尤其是赣南社会文明的高度发展,赣南采茶戏为赣南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产品内容和创意元素,是赣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取之不尽的创意资源宝库,为此大胆利用声、光、电、形、影、音等现代科技手段,通过数字化多媒体技术,探索赣南采茶戏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实现赣南采茶戏艺术的数字化保护、资源共享、传播展示和服务新模式尤其重要。
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的,它具有互动性、变化性和多样性特点。人类文明与媒体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媒体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所依赖的信号。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信息是被主体感知或描述的客观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例如,人们现在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就把整个社会人与人、人与服务联系在一起。人们正是通过媒体(如QQ、微信、微博、抖音、支付宝、滴滴、淘宝、小红书等)来彼此沟通和交流。新媒体是当代艺术表现的舞台。新潮设计、创意产业和数字娱乐领域都和媒体与传播有着密切的联系,媒体艺术就是当代社会基于数字化形式的视觉化传播与交流的工具。同样,媒体也是各种传统艺术形式展示的舞台,交互影像、装置艺术等新媒体艺术都以其新颖的表现力成为吸引大众的艺术形式。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在艺术的多样化、审美情趣和外来文化的强大冲击下,赣南采茶戏逐渐从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群体的审美视线中淡出。
针对情况,我市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首先,出台了《赣南采茶戏振兴工程实施意见》《赣州市定向培养赣南采茶戏表演专业学生实施办法》。从2017年起,连续五年每年定向培养40 名到60 名赣南采茶戏表演人才,让赣南采茶戏人才形成梯队、形成规模。赣州市教委启动“赣南采茶戏进校园”活动,把采茶戏列入校本课程。采茶戏进机关、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的“五进”活动,打造采茶戏传承发展交流推广平台。虽然有政策的扶持,但是我认为赣南采茶戏创作集体的每个成员都应该立志于弘扬赣南采茶戏,打心底地热爱,把振兴赣南采茶戏当作自己的事业去做。没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就不可能有坚韧的事业心,有了事业心,就不会动摇,不会这山望着那山高。
其次,创作集体应该有扎实的专业素养,有锐利的艺术视角,有非凡的创造力,应该能编能导能演,不然思想素质再好,也不能为弘扬赣南采茶戏事业做贡献。
再次,创作集体有条件的话,要有自己的演出经纪人,协调好内外各个方面各个关键环节的关系,在掌握瞬息万变的大环境中,抓住观众的喜好和心理,将观众吸引到剧场里来。
组织一个以研究、演出、实验为主的团体。这种团体一定要有一批高水平的编剧、导演、演员、音乐制作、舞美设计等为骨干的相对稳定的创作队伍。戏剧是综合艺术,群体艺术。从编、导、演、乐手到司幕,不可或缺。它集小说、故事、诗歌、辞赋、音乐、舞蹈、曲艺、美术等各类艺术于一体,没有相对稳定的创演组织,任何戏曲团体都是不好办的。应当把充实、调整、巩固、提高赣南采茶戏创作队伍,当作战略任务来抓来管来落实。
专业教研机构的设立是艺术创新与发展的重要方式。赣南陆续组建了独立的赣南采茶歌舞戏的教学与研究机构。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设了赣南采茶班,每年为赣南各县、市专业演出团体培养定向采茶戏委培生。驻地省属高校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舞蹈学和舞蹈表演两个本科专业同时开设了赣南采茶舞蹈必修课程,2015 年招收了首届“赣南采茶戏表演方向”戏曲艺术硕士研究生,源源不断为赣南采茶戏培养高层次的技术人才。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2 年还被批准成立了江西省文化艺术学科重点研究基地——赣南民间区域文化艺术研究中心,2018 年成立了校级“赣南采茶戏研创中心”等科研机构。2019 年11 月,赣南师范大学“赣南采茶戏传承基地”被教育部授予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基地,成为助推赣南采茶戏传承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赣南师范大学立足赣南采茶歌舞(戏)本体的科学研究亦得到快速发展,结合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美学等有关学科,体现出当代艺术研究的多学科“交叉互补”的特点,突破了以往对赣南采茶戏研究描述性、平面性、单一性的状况,更加注重理论研究的实践指导意义和运用价值。
我们正处在大数据的时代,面对这样适者生存的时代,我们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不努力去适应这个时代,就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采茶戏向歌舞靠近,歌舞为情节生花,融现代节奏于采茶艺术之中,把小品的精灵点入戏曲之中,用写实手法白描人的生存,用写意手法点化肉的灵魂。寻求与当代审美意识相适应的新的赣南采茶艺术美,实现综合艺术的优化组合,借鉴现代歌、舞、戏、曲、武、体等多种形式,创造出既有赣南采茶戏艺术特色,又别于传统艺术的采茶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审美情趣的变化,热戏可以变冷,冷戏也可以变热。一般能变为经典,经典也同样能变为一般,假如一味以老戏老面孔的形式出现在众人面前,自然难以激发更多青年人的观看兴趣,观众也会逐渐流失。
我们要不断创作出曲折的戏剧情节,令观众身临其境。赣南采茶戏借助革命题材进行创作从传统向现代,从小戏向大戏的成功转型。改编传统戏,必须了解传统,谙熟传统戏的精华所在。才能发扬光大,推陈出新。例如,从《九龙山摘茶》这部传统戏的挖掘改编到《茶童哥》的成功就证明了改编的过程,即继承的过程也是探索、创新的过程。去芜存菁看似容易,实则困难。优美的歌舞和喜剧的风格都是传统的精华所在,如何将一块一块的歌舞融入戏剧情节中去,融入人物的戏剧行动中去,如何才能把喜剧风味注入故事情节、人物性格中去,是改编者需要去探索发掘的。
网络媒介突破了时空限制,拓展了传播对象,增强了传播效果。现在的采茶戏音乐不能还是老腔老调、四平八稳,时代不同了,观众不同了,审美不同了,赣南采茶戏也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才能有出路。传播赣南采茶戏,既要丰富剧目本身,也要创新传播方式。在媒体深度融合的大趋势下,赣州市加强市级报刊、电视台、网站与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沟通对接,整合优化资源,加强内容策划,通过短视频、Vlog、海报等形式新颖的融媒体产品。通过现代科技与艺术、历史元素与传统元素进行有机的交融。传统的赣南采茶戏要焕发青春、发展壮大,必须呼唤现代意识,把优秀的传统底蕴与先进的现代文化艺术精华相结合,在不断地磨合实践中,把握时代的脉搏。
这种演出传播形式受众更加全面和广阔。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情感内涵。赣南采茶戏作为地域性的戏曲艺术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能使更多老百姓感受到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也使更多人对我国传统文化、采茶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欣赏。
这种演出传播形式受众更加全面和广阔。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情感内涵。
赣南采茶戏作为地域性的戏曲艺术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其独特的戏曲表演形式、精彩的剧情叙述和动人的音乐演唱,吸引了不同年龄、背景和兴趣爱好的观众群体。通过赣南采茶戏的演出,戏曲艺术能够触及更多原本对于传统文化较为陌生的人群。这种形式使得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得以传播和展现,也为广大观众提供了一次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采茶文化的机会。观众可以通过欣赏赣南采茶戏,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包容性,进而对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与欣赏。赣南采茶戏演出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文化的传承和推广。通过戏曲艺术形式的呈现,赣南地区的采茶文化得以展示和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一特色的文化形象,增加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赣南采茶戏只有不断革新和创造,才能不断进步,才能在社会发展中争奇斗艳。中国的口头文学研究正进入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优秀的作品不仅要紧扣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内涵,更要与时俱进,从舞台布景、声光电应用、表现形式、传播手段等方面,结合现代科技进行艺术表达。赣南采茶戏的表演形式、演唱形式、灯光、舞美、服饰等方面都需要注入时代意识,需与现代受众的思想格局、思维方式、生活节奏、审美情趣相统一。
新媒体背景下,网络的普及,各种短视频平台、公众号、APP、抖音、淘宝直播、哔哩哔哩直播、各种直播平台的兴起,传统的演出、宣传形式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因此,在新媒体背景下,如何充分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现代传媒来加大宣传普及力度,扩大影响,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里注入现代多元化意识具有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