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友海:为城市“梳妆”37年

2023-12-12 13:30:17王慧雯
绿色中国·B 2023年9期
关键词:银杏树绿地班组

王慧雯

日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表彰决定,授予118名同志“全国林草系统劳动模范”称号。北京市东城区绿化二队绿化一班班长杨友海是北京市两位获奖者之一。

今年55岁的杨友海,自1986年踏上园林绿化工作岗位后,便扎根绿化养护一线,一干就是37年。他用心为城市“梳妆”呵护一花一木,用汗水浇灌绿荫。他用一双巧手和智慧提升了城区绿化“颜值”,用实际行动为成就天蓝水清土净地绿的美丽东城贡献了力量。

实践成就“经验宝典”

伴着初升的太阳,杨友海骑上一辆电动自行车前往负责养护的绿地。

早上7点,距离工人们开工还有一个小时,杨友海已经到了现场。他双眼打量着那里的一草一木,默默在心里列下当天要干的工作:“修剪广渠门南北大地的银杏树、清理两处街心花园的卫生、给蟠桃宫的绿地除草……”

他所在的绿化一班负责着东城区4条大街、6块绿地共7万余平方米的绿化养护工作。什么季节、什么时间节点、该干什么,杨友海心里有一张“计划表”,工作起来有条不紊,做到心里有数。

“老陈,你左手边上那枝可以剪掉了。再往下走点,这儿还是有点密。”凭借着37年一线工作练就的业务本领,杨友海看上一眼,就知道这棵树哪里该剪,哪里该留。有了这位“智慧担当”“指哪剪哪”,工人们干起活来格外高效。

他的“经验宝典”里还不止这些。

银杏树是树中的“老寿星”,虽然生命力强,但养护起来并不容易。“养好银杏树,浇水是关健。”每年盛夏时节,气温居高不下,阳光直射到银杏树上,树叶很容易因缺乏水分而干边、焦边。在很多区域的银杏叶打蔫的时候,他负责的银杏树却依然能够郁郁葱葱、枝繁叶茂。“浇水要控制好水量,浇多了不行,容易烂根、掉叶子。浇少了也不行,干得快,达不到保湿效果。”不用定量,不用容器,打开绿地喷灌直接喷洒,用水管浇灌做补充。这浇水量的毫厘之差就是杨友海的经验。

从事绿化养护工作37年来,杨友海每天和绿地打交道。他早已把一草一木当成了自己的孩子,用心呵护。花、草、树长了虫,就像孩子生了病一样,让他心疼。

装满300斤药水的药桶,需要4个人一起抬,才能搬上三轮车。一人在前面喷洒药水,两人在后面推车,需要费很大力气。有的地方需要着重治理,就需要一人背上五六十斤的药桶,边走边喷洒药水。这些,在他没当班长的时候都体验过。“一趟下来腰酸背痛,有的时候后背都直不起来,要缓很久。”看着“吃了药的孩子们”一天天好转,他身体上的疲惫才会逐渐消退。

扎根绿化养护一线三十余载,杨友海一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从一名普普通通的绿化养护工人到一班之长,他的“经验宝典”成为园林养护的“智慧担当”。

从“门外汉”到佼佼者

刚参加工作时,杨友海年仅18岁,还是个毛头小子。看似普通但技术含量很高的绿化养护工作,对于只有初中学历的他而言,是个不得不过的难关。“那时候年纪小,胆子大,一身的冲劲,撸起袖子就是干。”他身上有股不服输的劲儿,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干出个模样来。

在广渠门南大地旁的绿化养护工休息室里,有一本《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手册》,上面密密麻麻做满了标记。这是他专门买来学习园林知识的书籍之一。从成为一名绿化养护工人开始,他就养成了边学边干的习惯,一直坚持到了今天。

“刚开始干的时候,好多专业知识都不懂。我就在上班的时候向老师傅们请教,多问多学。下班回到家就看园林专业书籍,边学边做笔记。”他今日取得的成绩,与他勤学好问密不可分。

在工作时,他总会“留个心眼”,仔细观察老师傅们的养护方法。一棵树的树枝,哪里该去,哪里该留,他一边看一边在心里默默记下,并自己动手模仿修剪。老师傅们毫不吝啬地把自己的经验方法传授给他,手把手地指导,让他能够快速掌握其中的要义。

广渠门桥区的30多棵龙爪槐,曾在北京市的一次培训中被当做“小草帽”的反面典型。“小草帽”就是被剪成了一个平头,没有层次,看起来不好看。他接管后,一边翻看专业书籍,寻找龙爪槐的修剪方法,一边在参观学习中吸取经验。在他的一双巧手下,龙爪槐被修剪得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后来这些龙爪槐被当成修剪的标准模板,在全市推广。

俗话说,“三分栽、七分养”。绿化养护工作不仅需要细心和耐心,更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一棵树“生了病”,从“问诊”到“对症下药”,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他说:“松大蚜是油松常见的病虫害,通常在春秋季多发,需要喷药防治。如果遇到其它不常见的、防治难度比较大的病虫害,我就会翻书或者查找笔记,对照上面标准的量用药,争取达到最佳的治理效果。”如今,随手翻看、时常温习,已经成为他的习惯。

在他的办公桌上,放着厚厚一叠工作日记,有的是没有统一封皮和格式的笔记本,有的是有着标准格式的“施工日志”。他说:“刚开始工作时,我就喜欢把每天干的工作用笔记本记下来。后来当了班长以后,单位统一配发了‘施工日志,日期、天气、记录内容有了统一的表格,记录起来更方便了。”每天下班以后,杨友海都会来到休息室,翻开“施工日志”,一笔一划地把一天的工作都记录下来。

经过日积月累,杨友海从绿化养护的“门外汉”,逐渐成为了行业中的佼佼者。

带出优秀绿化班组

2020年,绿化一班的前任班长退休,杨友海成为新任班长。

他留着干练的平头,平时总是笑意盈盈的。他经常和班组的4名职工、8名农民工一起吃饭聊天。他笑着说:“大家伙一起聊着聊着,把生活聊了,也把工作经验聊了。”这既促进了大家感情的沟通,还提升了技术水平。

一干起活来,他有自己说一不二的“脾气”。“我说这活儿咱们今儿要干完,就一定要干完。”

在他的带领下,绿化一班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建立了高效运转的工作程序。班组每天召开班前会。他安排大家当天的工作内容,交代注意事项。“一定要系好安全带、戴好安全帽、穿好球鞋再上树。”在班前会上,他一再叮嘱工人们安全第一。在工作现场,他也总是把“注意安全”“小心点”挂在嘴边,时刻关注工人们的安全。

工作上严苛的他,内心却十分柔软。每年七八月份骄阳似火,对户外工作的人来说都是一次“大考”。干过一线工人的他深知其中的煎熬。“每天在外面风吹日晒,没有不辛苦的。尤其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皮肤晒得发红发烫,甚至还会疼。”他心疼工人们,经常默默地买几斤绿豆,让单位厨房给大家熬绿豆汤解暑。

他这位班长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他带领班组一步一个脚印,认真养护好每一处负责的绿地。绿化一班负责的广渠门南北大地,在历次北京市、东城区养护检查中都受到好评、成为标杆。他们养护的蟠桃宫绿地多次受到好评,由精品绿地升级为特級绿地。2022年,广渠门桥区、广渠秋韵两块绿地还分别被评为北京市园林科技创新金奖和银奖。

每天与红花为伍、与绿树为伴,这样一个听起来浪漫的工作,却饱含了无比的艰辛。他扎根一线、默默耕耘,一干就是37年。他把汗水挥洒在绿地上。他走过的地方,留下了片片生机。

“我们所有的辛苦付出,都是为了更好地美化市民生活的环境。”这是发自他内心的话。

猜你喜欢
银杏树绿地班组
秋天的银杏树
可进入式绿地的养护与管理的研究
北京园林(2021年2期)2022-01-19 02:17:34
“党员进班组”促进班组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04
“4+1”班组运行见实效
银杏树
学生天地(2020年23期)2020-06-01 02:13:42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北京园林(2020年1期)2020-01-18 05:19:30
杭州市区春季绿地对PM2.5消减作用的研究
风景园林(2017年5期)2017-10-14 01:03:41
走进绿地
岁月(2017年9期)2017-09-08 14:45:50
创建“放心满意班组” 打造精品班组品牌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06
卓越绩效班组管理体系构建与实施
现代冶金(2015年4期)2015-02-06 01:5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