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潇,李一蕾
(1.浙江海洋大学,浙江 舟山 316022;2.郑州轻工业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
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助推经济发展提速的重点,同时亦为农业发展、乡村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一战略的引领下,“智慧农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以往固化的农业模式也在不断优化。
现阶段,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重点在于“互联网+农业”,在销售方面模式主要是B2B(Business-to-Business)、B2C(Business-to-Customer)等模式,B2B 模式相对更为成熟,基于数据调查可知,“智慧农业”的市场规模价值预计达107亿美元,农产品交易高达5万亿元[1]。因而可知,“智慧农业”拥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市场前景广阔,致力于“智慧农业”的创新发展是助推我国农业转型、乡村振兴的有力途径。
伴随“智慧农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商巨头将目光投注于此,并着手推行农业电商业务,以期占领先机,诸如阿里巴巴同多地政府部门协作,立足于电子商务平台,就县村两级服务网络展开了更为细致的搭设。双向流通功能得以凸显出来,比如说乡土产品进城、网货直接下乡等皆有了突破性发展,日后,将有更多电商参与到“智慧农业”中来,依托“互联网+农业”为农业转型注入更多发展动力。
正如前文所言,“智慧农业”现阶段已实现了互联网同农业的整合,在此影响下,“智慧农业”愈发成为关注的焦点,就国家层面来看,各有关部门接连推行了多项指导性建议及政策。以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为例,其中不断重申“智慧农业”的重要性,在政策的引领下,其创新发展有了更为便利的环境,辐射领域不断拓展,农业生产的高效化、精准化程度得到有效提升。
农业从业人员是支撑“智慧农业”创新发展的主力军,其中包含多方主体,除了最基本的农户外,农场主、农业技术人才、推广人员等同样属于农业从业人员,其思想观念,知识水平、技能素养的高低是关乎“智慧农业”未来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对此,必须继续加大培训管理力度,开展多样化的培训活动,致力于从业人员的观念更新与素养强化,为“智慧农业”的创新发展打好思想基础,做足人员保障,具体如下:其一,设置专门的农民职业化指导小组,及时给广大基层农户介绍最前沿的农业技术,宣传最新的强农富农政策,引导他们强化网络素养、掌握农机操作技巧,致力于将农户培养为与时偕行、多才兼备的现代职业农民;其二,提升专家参与力度,鼓励、吸引更多专家投身于“智慧农业”发展中,经过专家的深入考察、实地研究可更好地把握地区农业发展特征,明确“智慧农业”创新方向,同时,凸显专家的专业性,给以农户更好的指导[2]。
“智慧农业”的创新发展,必须要有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及技术作为支撑,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有利于夯实发展根基、利于战略发展、加快创新进程、确保发展稳定的要点工作。因而,各相关部门务必要紧抓发展契机,巧借政策优惠,致力于“智慧农业”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在实际工作中需做好以下几点:其一,要强化经费投入,划拨更多专项经费用于通信、监测设备,智能化系统,一体化设施等的建设,除了出台更多补贴政策外,还要确保补贴切实用到刀刃上,尽量拓展受惠范围;其二,要强化对“智慧农业”配套技术的推广,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除了主要技术的应用外,还需基于地域农作物种植实际及环境特征,进一步探索与“智慧农业”相配套的其他技术,以配套技术的应用助力发展质量及效率的提升;其三,要强化指导服务的持续性,为农户提供系统化的技术指导,就技术应用之后的实际状况加以追踪,精准把握并处理好其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技术应用效果的最大化,让农户少一些后顾之虑。
产业发展必须要以政府的支持为保障,“智慧农业”的创新发展亦是如此,亟须相关部门及人员继续强化政策支持,给以更为科学专业的引领,细化来看:其一,政府方面需出台更具针对性的引导政策,确保相关科研项目成果真正得以转化,在此之余,也需推行更多经费扶持政策,以期购置更多前沿自动化设施;其二,将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政策纳入补助范畴,继续推动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建造历程,致力于农产品加工质量的提升,以切实到位的政策扶持让更多关联厂家受益;其三,紧抓电商物流的营销市场通道化建设,但要强调的一点是,单纯依赖于政府一方的扶持尚且不够,在“智慧农业”的壮大进程中,政府方面也要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进来。诸如电信运营企业的参与便是不可或缺的,多多扶持农产品互联网营销新业态发展、新技术应用等,以期提升“智慧农业”创新的内生潜力,为后续发展赋能。
信息化建设需要三方主体的协同参与,既要有农户这一基础,又要有社会的辅助,还要有政府的引导。具体而言:就基础层面而言,广大基层农户是“智慧农业”最直接的受益主体,除了要提升他们的信息化观念,更要引导他们真正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以更好地推进各项“智慧农业”业务发展。就社会主体层面而言,各相关企业应不断强化信息化观念,致力于信息化服务体系的搭建,将农业信息资源充分整合起来,以此搭建多元广阔的信息化市场体系;各高校、科研机构也应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育,与此同时,优化人才引进计划,推行更多引进政策,做到“引”与“留”的整合,不仅要“留得住”,更要“引得来”。就政府层面而言,必须全面凸显自身引领作用,肩负起“智慧农业”发展的扶持职责,全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及信息化建设,为“智慧农业”的创新与普及提供更为坚实的保证[3]。
数字技术不断普及,在农业生产的多个环节中,诸如播种、收获、加工等,传统的人工操作已渐渐被智能化操作完美取代,打造农业生产自动化平台,基于自然优势优化各项生产工艺,致力于农产品的精细化加工。在食品安全方面,配备农产品溯源机制,进行动态化的追踪监测,将同加工、制造、运输等有关的信息加以保存记录,做好远程管控及引导,实现全程化的信息追溯;在信息决策方面,立足于网络农用物资平台,为农户创设涵盖产品交易、经验交流、政策咨询等一应服务的线上交流平台,致力于全民化的信息共享;在生产管理方面,在大型农垦区、农场等单位推行全自动化生产,在测土配方施肥、茬口作业等领域全面施行自动化设备同网络相整合的生产计划系统,强化效能[4]。
近年来,电子商务在乡村地区的推行使得乡村整体面貌有了极大的改善,一方面扩展了农产品销售途径,使得一些产品可以直接销售给顾客,另一方面,在提高农产品交易额之余亦催生出大量电商。现阶段,不少已实现规模化生产的乡村皆有了专门的农商平台,那些规模小、较偏远的乡村则借助于那些大型电商平台,比如淘宝、拼多多等开展业务。很多社会资本同样被吸引过来,将更多经费倾斜至农业生产中,不但优化了农产品质量、拓展了销售渠道,也助推了“智慧农业”观念的宣传、普及,为区域农业的转型创设了更为有利的环境。农村地区物流同网络的整合也为农资平台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诸多便利,突破了农产品市场在时间、空间上的束缚,各项采购、流通信息可以得到动态化的监测及传播,更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以水果、鲜花的销售举例,在过去,果农、花农通常只能等待商家来采购,对外销售渠道狭窄,一旦销售不及时,水果、鲜花往往只能腐烂坏掉,这种滞后性的销售模式使得农户失去了价格上的主导权。“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农户的被动局面有了较好的改善,农产品销售渠道及模式皆有了新的发展,伴随“互联网+农业”日渐崛起,将有越来越多的资本向乡村倾斜,为乡村发展提供更多动力。
红色资源、民俗文化同乡村元素融合已经发展为新农村产业规划的前卫模式,近年来,“智慧农业”继续普及开来,农业科普式、乡村体验式、文化传承式等新型产业结合体如雨后春笋出现,并得到了迅速推广。各地乡村基于自身地理优势、自然资源、历史背景、文化特色等多元条件探寻、挑选适宜本乡村的致富之道,其中最为盛行的便是整合乡村旅游、民俗文化、乡土情怀于一体的特色农业,尤其是结合对风景名胜、红色资源的挖掘利用以及对乡土资源、农家生活的开发体验的特色农业。在此背景下,各式各样的采摘园、体验园应时而生,成为众多城市居民舒缓情绪、放松身心的休闲场所。这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同过去固化的“农耕种收”生产模式对比而言,收益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田园综合体、文创农业等综合性农业模式的应用,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具有可持续性的开端。“智慧农业”的创新发展除了是一种物理层面的优化,更是对乡村文化、民俗风情的传承,是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发展农业新业态的创新尝试,亦是加快乡村振兴、助力农民富强的必经之路。
于“智慧农业”的发展历程中,如果想要获得更为平稳、高效的发展,必须加强组织引导,换言之,需明确相对应的行动主体,依托组织力量及约束作用,致力于“智慧农业”的长效化发展。在实际践行组织行动时需继续增强主体作用及效能,依托与之相宜的责任制度及运行管理办法,为“智慧农业”的长效发展提供更坚实牢靠的保障和更为源源不断的动力。对于相关组织来说,重点包括政府、合作社、基地等主体,在其中,政府主要发挥其组织引领及保障作用,于政府层级方面需要设置相应的领导小组,以期进一步明晰推进机制及监管模式。与此同时,还需逐一落实好组织上的整合事宜,全面凸显组织引导效力,于实践中需基于各地区的发展状况进行多方商洽,协力推进,突出不同行政区规划的共建领导小组作用[5]。在此基础上,搭建与之相宜的决策机构和产区产业联合模式,并在统一的规范管理办法的助推下,做到同步进步、整合促进,如此方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效果。
除了上述提及的要点外,“智慧农业”的发展还需以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为基础,对此,还要致力于农业生产机械自动化的多元性、整体性发展,此举对农产品质量及产量的提升而言很是关键。基于机械工艺的不同要求,应拟定与之对应的工艺标准,以此达到多样性的自动化工艺标准,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在开展机械产品研发的过程中,立足于产品本身的差异性,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制造方案。依托于最优的方案,将机械自动化的多元性更清晰地呈现出来,使得机械自动化技术更具精准性,将信息化同自动化整合,也正是紧随时代步伐的必然之举。信息化背景下,借助于远程控制及监控系统,可以大大提升机械化生产的管控效率,还可以就农产品栽培的整个过程加以动态化监控,一旦发现不足,便可加以优化。借助于计算机对相应数据进行整合、处理,确保其精准性,一方面能助推生产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在察觉到问题时,便可及时反馈给操控室的相关人员,将不良影响降至最低。
“智慧农业”本身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其在发展阶段将涉及到多方面的应用技术及发展模式,此处提及到的技术除了囊括传统层面的工作技术之外,还需全面整合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进行技术驱动的同时需全面保证一应技术的深度融合,突出优势、做到互补,如此方可将技术之间的整合效力及整体价值进一步凸显出来,因而,在“智慧农业”的创新发展中,必须致力于技术的整合应用。以此进一步强化现代农业的生产水平及品质,此外,还需致力于农业技术、信息技术成果的及时推广和转化,确保各项新技术、专利可以切实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并发挥更显著的转化效力。在实际执行时也应配备适宜的协同管理设备,兼顾软、硬件,将其作为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并于后续发展中不断加以完善,满足技术及设备方面的诸多诉求。步入产业化、集约化发展阶段,便可构建更为良性的循环发展生态,促进技术及成果的快速转化,从而为“智慧农业”的高速度、高效率发展打造更为牢靠的根基。
综上所述,“智慧农业”是当前农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各地区需立足于现状,认识到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探寻更具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加快农业转型步伐,在助力农户增收、乡村振兴的同时,向市场供应更多高质量的农产品。